第九章-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压强总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5.42 MB
- 文档页数:100
人教版2023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知识汇总笔记单选题1、如图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等高的长方体A、B自由放在水平桌面上,质量之比为1:2,底面积之比为2:1,则()A.两长方体的密度之比1:1B.两长方体对桌面压强之比为4:1C.沿竖直方向将长方体A的三分之一切下后,再将切下部分叠加在剩余A的正上方,则此时桌面受到的压强将变小D.只沿水平方向切割长方体B,要使长方体A和B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B剩余的高度与其初始高度之比为1:4答案:DA.质量之比为m A:m B=1:2,底面积之比为S A:S B=2:1,高为h,则两长方体密度之比为ρA:ρB=m AV A:m BV B=m AS Aℎ:m BS Bℎ=12ℎ:21ℎ=1:4故A不符合题意;B.两长方体对桌面的压力等于重力,由G=mg和p=FS可知两长方体对桌面的压强之比为p A:p B=G AS:G AS=m A gS:m A gS=g2:2g1=1:4故B不符合题意;C.沿竖直方向将长方体A的三分之一切下后,可知长方体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再将切下部分叠加在剩余A的正上方,可知长方体对桌面的压力大小不变,由p=FS可知则此时桌面受到的压强将变大,故C不符合题意;D.由p A:p B=1:4可知,若B长方体剩余部分压强等于A长方体压强时需将B长方体对地面的压强减小为原来的14,由p=FS 可知此时B长方体大小为之前的14,因沿水平方向切割长方体B,则B长方体剩余高度为之前的14,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新冠疫情期间,下班时,某企业要求员工利用截孔器把口罩打孔破坏后再丢弃。
确保废弃口罩不会被重复使用,如图所示。
双手共同作用对口罩施加竖直向下,等大的力。
口罩受到钉子的压强最大的是()A.B.C.D.答案:A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为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由题意可知,一个钉子时受力面积最小,所以压强最大。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压强》思维导图【压力】(1)定义: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初中生家长(2)方向:压力垂直被压表面并指向被压物体。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项目重力压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由于物体对物体的挤压而产生。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垂直于受压面且指向被压物体。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在受压物体的表面。
地球对受力物体产生挤压作用的物施力物体体。
在通常情况下,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如果竖直方向只联系受重力和支持力,则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
注意压力不一定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而引起的。
典例如图所示,把物体G依次放到水平地面上、斜面上和挤压在墙壁上,物体G对接触面的压力依次为F1、F2、F3。
试将压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填写出来,不能比较大小关系的填写“≠”,并说明原因。
F1G、F2G、F3G,原因是。
解析:压力和重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间的相互挤压,属于弹力;而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如图所示,A图中的压力与重力方向相同,大小相等,压力是由于重力而产生的;B图中的压力F2垂直于斜面,重力G垂直于水平面;@初中生家长C图中的压力F3垂直于竖直面,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压力不是由于重力而引起的。
答案:=<≠压力不是由于重力而引起的,比较不了大小【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实验原理物体受到压力发生形变量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实验方法①本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分别控制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变量。
②用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运用了转换法。
(3)实验过程和结论【压强】(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初中生家长单位是N;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m2(4)对压强计算公式的理解①公式p=F/S无论对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产生的压强都普遍适用。
202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笔记重点大全单选题1、2021年4月19日,“机智号”电动直升机在火星地表首飞成功,如图所示。
在匀速上升、空中悬停、匀速下降阶段,“机智号”旋翼受到的升力分别为F1、F2、F3,不计机身受到的火星气体阻力,则()A.F1>F2>F3B.F1<F2<F3C.F1=F3>F2D.F1=F2=F3答案:D直升机在匀速上升、空中悬停、匀速下降阶段,都处于平衡状态,其受到的升力都和重力相互平衡,则F1=F2=F3=G故选D。
2、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求行车时司机和乘客系安全带。
系安全带的目的是()A.增大惯性B.减小惯性C.利用惯性D.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答案:DAB.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不变,惯性的大小不变,故AB错误;D.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紧急刹车时,车在阻力作用下停止运动,而司机或乘客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而被撞伤,这是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而不是利用惯性,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3、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在空中停留3秒,在这3秒内,下列各力之间关系正确的是()A.运动员的重力与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杠铃的重力与运动员受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运动员对杠铃的力和杠铃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D.运动员受到的压力与地面对他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答案:CA.运动员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由于举着杠铃所以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大小不相等,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B.杠铃的重力与运动员受到的压力,方向相同,都是竖直向下,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C.运动员对杠铃的力和杠铃的重力,受力物体都是杠铃,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故C正确;D.运动员受到的压力与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压力大小等于杠铃的重力,支持力大小等于人和杠铃的重力的和,这两个力大小不相等,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C。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期中复习试卷(精品)(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1、在三个底面积相同且质量不计的A 、B 、C 容器中装入质量相等的酒精、清水、盐水。
如图所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 、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p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BC p p p == B .A B C F F F << C .A B C p p p '<'<'D .A B C F F F '<'<'2、如图所示,静止时U 形管两侧液面相平,在U 形管口一端用力吹气.下列选项中的图形合理的是( )A .B .C .D .3、甲乙两图分别是根据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根据图象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冰在BC段处于液态B.图甲:冰熔化的时间为10minC.图乙:水的沸点为100℃D.图乙:实验地点的大气压强小于1标准大气压4、小华想用空易拉罐来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下列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A.用手捏易拉罐,易拉罐变瘪B.往易拉罐中注入少量沸水,摇晃几下后,将它密封冷却,易拉罐变瘪C.将易拉罐密封置于深水中,易拉罐变瘪D.让易拉罐从高处落下撞击地面,易拉罐变瘪5、如图所示,小强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
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B.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C.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D.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6、如图所示,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次实验,说明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B.甲图中小桌对海绵压力作用的效果比乙图中小桌对海绵压力作用的效果弱C.甲、乙两次实验中,小桌对海绵压力的大小相等D.为了完成整个实验,可以将乙图中的砝码取下来,并将看到的实验现象和甲图中的对比7、如图所示是“天气预报瓶”的创意新品,A为玻璃管,与大气相通,B为密闭的玻璃球,A与B下部相通,内装红墨水。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知识点总结9.1、压强:㈠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㈡压强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3、公式: P=F/S4、单位:帕斯卡(pa) 1pa = 1N/m2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5、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2)减小受力面积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6、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2)增大受力面积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9.2、液体压强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 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 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
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 P=F/S,得到压力 F=PS 。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
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9.3、大气压强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流体压强与大气压强简答题专练,有答案1.家庭宠物喂水器(如图甲)能在宠物饮水之后,自动、平稳地出水,使饮水区水位保持在相同高度。
某同学利用塑料瓶和水槽自制了一个简易的喂水器(如图乙)。
他将塑料瓶装满水,倒扣在水槽中,使瓶口低于水槽边缘,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这时瓶中的水流出,到达一定水位,不再升高,等宠物饮水后又自动出水。
请解释其工作原理。
2.科科感冒咳嗽,妈妈给她买了“双黄连口服液”,粗心的科科将口服液盒内特制吸管弄丢,只好找一根较细的吸管来代替,结果她发现有两种吸管,这两种吸管形状不一样,一种吸管外壁光滑,另一种吸管外壁有棱,两种吸管的截面形状如图所示。
这两种吸管中吸取药液时一种容易吸取药液,另一种却很难吸到药液。
请你运用科学相关知识帮科科选出适合的吸管并说明理由。
3.如图所示,医院的护士给病人输液时,药水瓶上常插着两根管,一根管给病人输液,另一根管通过瓶盖扎进瓶内药水中,管口向上贴着瓶壁,请问:这根看上去闲置的管能省掉吗?为什么?4.小明在喝完盒装酸奶后,又用力吸了一下,发现奶盒变瘪了,请解释这个现象5.向烧瓶内倒入开水,晃动后倒出,将烧瓶水平放置,用剥了皮的煮鸡蛋堵住烧瓶口,如图所示。
经过一段时间,鸡蛋就会进入烧瓶内。
请解释这个现象。
6.四特酒是江西名酒。
过年了,小明的爸爸买了一瓶“四特15年”(如图甲)。
倒酒时发现,该酒瓶没有出酒口。
査看包装盒上的说明才知道,敲掉酒瓶两侧任意一个小球就会露出一个出酒口(如图乙)。
于是,小明敲掉了其中一个小球,帮爸爸倒酒。
这时又发现,酒很难倒出。
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如果想顺利地把酒倒出来,应该怎么办?说说其中的道理。
7.将新打开盖子的饮料盒中的果汁倒入杯中时,经常会出现果汁流出断断续续的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打开盖子后,采用图中甲、乙哪种方式倒果汁会更容易?请运用物理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8.小晴家有一款用软橡胶材料制作成的茶杯盖,如图甲所示。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知识点总结9.1、压强:㈠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㈡压强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3、公式: P=F/S4、单位:帕斯卡(pa)1pa = 1N/m2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5、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2)减小受力面积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6、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2)增大受力面积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9.2、液体压强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 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 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
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P=F/S,得到压力F=PS 。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
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9.3、大气压强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常考点单选题1、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m-V的关系图像,若用质量相等的a、b两种物质分别制成两个实心正方体甲、乙,将甲、乙放在水平地面上。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的密度之比为4:1B.甲、乙两个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4:1C.a、b的密度之比为2:1D.甲、乙两个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2:1答案:BAC.a、b的密度之比为ρa ρb =m aV am bV b=80g5cm380g40cm3=81故AC项错误;BD.甲、乙的质量相等,所以体积之比为V 甲V 乙=mρamρb=ρbρa=18甲、乙的边长之比为l 甲l 乙= 1 2则甲、乙的压强之比为p 甲p 乙=F甲S甲F乙S乙=G甲S甲G乙S乙=S乙S甲=l乙2l甲2=41故B项正确,D项错误。
故选B。
2、A、B两个质量均匀的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甲所示,B的边长是A的2倍。
将A沿竖直方向切去宽为L的部分,把切去部分叠放在B上,B对地面的压强p B与L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切割后,A剩余部分对地的压强为p A,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B的重力是50NB.L=2.5cm时,p A:p B=16:21C.B的底面积为100cm2D.A切去一半后,p A=2000Pa答案:BAC.由图乙可知,L的长度最大为10cm,根据题意可得,物体A的边长为10cm,所以物体B的边长为20cm,可求出B的底面积为400cm2,当L=0时,物体A还没有被切割,此时p B=5.0×103Pa根据压强公式p=FS可得F=pS B=5.0×103Pa×400×10-4m2=200N因为B放在水平地面上,可得B的重力为G B=F=200N故AC错误;B.由图乙可知,当L=10cm时,说明A全部叠放在B上,此时B对地面的压强为p B′=6.0×103Pa根据压强公式p=FS可得F′=p B S B=6.0×103Pa×400×10-4m2=240N 因为B放在水平地面上且G B=200N,可求出A的重力为G A=F′−G B=240N-200N=40N当L=2.5cm时,根据压强公式p=FS,可求出物体B对地面的压强p′=F′′S B=2.5cm10cm×G A+G BS B=2.5cm10cm×40N+200N400×10-4m2=5250Pa此时物体A对地面的压强p′′=F′′′S A=10cm-2.5cm10cm×G AS A=7.5cm10cm×40N10×7.5×10-4m2=4000Pa可得p′′:p′=4000Pa5250Pa=16:21故B正确;D.A切去一半后,即L=5cm时,根据压强公式p=FS,可求出物体A对地面的压强p′′′=F AS A′=10cm-5cm10cm×G AS A′=5cm10cm×40N10×5×10-4m2=4000Pa故D错误。
202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如图所示用F=12N水平向右的拉力匀速拉动物块A时,物块B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则物块A所受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为()A.8N,水平向右B.8N,水平向左C.4N,水平向右D.4N,水平向左答案:B物体B静止不动,所以B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水平向左)与A施加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物体B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4N,方向水平向右。
根据力作用的相互性可知,B会给A一个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4N,A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A受B对其向左的摩擦力、地面对其向左的摩擦力及拉力F的作用,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物块A所受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为f=12N﹣4N=8N方向水平向左,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攀岩运动能强身健体,提高协调能力。
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下列攀岩设备或动作与增大摩擦无关的是()A.攀登鞋采用特殊的橡胶,且攀登时与岩石贴合紧密B.攀岩者随身携带的粉袋,方便手掌出汗时蘸取镁粉C.攀岩者攀登时,脚用力蹬紧岩石D.攀岩者佩戴宽厚的腰带,安全又舒适答案:DA.攀登鞋采用特殊的橡胶,且攀登时与岩石贴合紧密,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力,故A不符合题意;B.掌出汗时蘸取镁粉,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故B不符合题意;C.攀岩者攀登时,脚用力蹬紧岩石,通过增大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故C不符合题意;D.攀岩者佩戴宽厚的腰带,安全又舒适,是为了防止掉落,同时为了减小压强,与摩擦力无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共享单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
关于小马同学骑共享单车上学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车加速前进时,速度越快,惯性越大B.下坡时不用蹬车,车继续滑行是因为受到惯性作用C.骑车行驶过程,突然刹车,身体由于惯性会向前倾D.刹车停止后,车的惯性消失答案:CA.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其他任何因素无关,车加速前进时,其质量不变,惯性大小不会改变,故A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