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将领邓世昌1
- 格式:ppt
- 大小:225.00 KB
- 文档页数:9
邓世昌的事迹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 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 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 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 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这年9月的一天,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 了,这就是黄海大战。战中,中国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 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 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 死,也要壮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 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可不幸的是,致远号在前进中中了鱼雷,船体爆炸,沉入海底 。200 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也曾被爱犬“太阳”救起,可他见部下都 没有生还,毅然退出救生圈,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大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幼年及教育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龙珠直街龙蜒里2号)一茶商之家,1867年考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嘉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当年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总。 北洋水师 1880年调北洋水师。同年到英国接“扬威”巡洋舰,回国后任“扬威”管带。1887年再到英国接“致远”巡洋舰,任“致远”管带,职中军中副将。是北洋海军管带中,唯一一位未曾出洋留学或实习的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黄海海战 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邓世昌语曰:“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则我军可以集事。”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吉野”(据日方记载为浪速,参见《原来邓大人撞的不是吉野》),但“致远”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从而在落水后拒绝救援,与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还赐给其母一块用 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邓家用此款在原籍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为邓世昌修了衣冢,建起邓氏宗词。抗日战争日军侵占广州期间,日军士兵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气,不敢破坏邓氏宗祠。 纪念船 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世昌"号命名一艘远洋综合训练舰,以示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
以下是一些爱国英雄志士的故事:
1. 邓世昌:清末海军爱国将领。
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他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在弹药耗尽后,毅然撞向敌舰,壮烈牺牲。
2. 林则徐:清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他领导了禁烟运动,并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 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为推翻清朝统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4. 谭嗣同: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他积极倡导变法维新,并在戊戌变法中担任重要角色。
5.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文学为武器,积极参与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
这些爱国英雄志士的故事,展示了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忠诚,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清朝海军将领名号
清朝海军将领有丁汝昌、邓世昌等。
丁汝昌(1836年-1895年),晚清爱国海军将领。
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人,后移居巢县(今安徽巢湖市)。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
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除了丁汝昌和邓世昌,清朝时期著名的海军将领还有林永升、刘步蟾、萨镇冰、程璧光等。
他们都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为中国的海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邓世昌生平简介邓世昌真的有撞击“吉野号”吗导语:邓世昌是近代中国著名海军将领,他在中日海战中的英勇表现,至今还受人推崇。
而他勇敢与日本敌军激战,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选择用致远号邓世昌是近代中国著名海军将领,他在中日海战中的英勇表现,至今还受人推崇。
而他勇敢与日本敌军激战,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选择用致远号撞沉日军战舰的作法,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爱国主义情怀。
虽然致远号最后被日军中途击沉,但邓世昌选择与战舰,与全军战士共存亡,最后为国捐躯的伟大气节,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尊敬赞扬。
对于邓世昌是怎么死的,一直以来有好几种说法。
第一种是,是说在黄海海战中,致远号舰体受伤,弹药断绝。
在这种情况下,邓世昌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
吉野号慌忙躲避,途中以快炮及鱼雷击中致远号,致远号沉入黄海,只剩7人。
第二种说法,致远号被鱼雷出中,锅炉迸裂,舰体下沉,全舰250名将士落海。
邓世昌的随从刘忠投救生圈给他,邓世昌却并不接受,并表示“阖舰俱尽,义不独生”。
而他的爱犬游到他身边,衔着他的胳膊,想要就自己的主人,也被邓世昌推开。
爱犬不忍离去,又衔住他的辫发。
最后邓世昌“望海浩叹,扼犬竟逝”。
第三种说法,是邓世昌最后被救起来了,但他醒来时看到全舰官兵皆身葬大海。
“义不独生”,选择与自己的船员和战舰一同牺牲,竟自尽于海中。
“世昌堕水,义仆刘忠同堕,以浮水木梃与世昌,使援以济,拒弗纳。
复经他舰救出,世昌环视全舰荡没,慷慨言曰:‘事已至此,义不独生!’奋身投海而殁。
”虽然说法不一,但对于邓世昌选择壮烈殉国,世人共赞,万古流芳。
生活常识分享。
中日甲午海战,虽然以中国战败告终,但是北洋舰队爱国官兵所表现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为中华民族抗击侵略史上谱写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篇章。
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邓世昌是清末的一位爱国将领,为了保卫祖国的海防,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海面,向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
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甲午海战爆发了。
9月17日中午,我方舰队在黄海海面与日本舰队遭遇,展开了一场激战。
战斗打响后,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战舰冒着密集的炮火,劈波斩浪,奋勇向前,猛烈开炮,屡中敌舰。
以先锋舰“吉野”号为首的4艘日本军舰,进逼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
为了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 “致远”开足马力,抢到“定远”前面,迎战来敌。
“致远”在4艘敌舰的包围之中顽强作战。
不久,舰上的炮弹打光了,邓世昌就命令官兵用步枪射击。
下午3时左右,战斗更加激烈。
“致远”遭到日军重炮轰击,弹孔累累,水线以下也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邓世昌怒视着在海面横冲直撞的“吉野”号,对大副说:“日本舰队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它,我军一定会取得胜利!”他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官兵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现在舰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撞沉‘吉野’,与它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表示拥护。
邓世昌登上驾驶台,两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过去。
敌人发现“致远”向“吉野”冲来,立刻集中火力,轰击“致远”。
“致远”的甲板起火了,但仍继续前进,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冲向“吉野”。
敌舰上的士兵见了,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吉野”的舰长也吓得手足无措。
就在“致远”将要撞上敌舰的时候,不幸被一颗鱼雷击中,顿时全舰爆炸起火,不久就沉没了。
落水以后的邓世昌,仍然高呼杀敌不止。
随从把救生圈抛给他,他拒绝了。
他饲养的军犬游到他身边,咬住他的衣袖,想救起自己的主人,却被他用力挣脱了,然后他自己沉没在汹涌的浪涛之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邓世昌是怎样的人?邓世昌的妻子儿女都是谁
导语:邓世昌,是晚清著名海军将领。
公元1894年晚清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专营茶叶的商人,邓世昌从小随父亲移居上海,并在此学习了西方的算术和
邓世昌,是晚清著名海军将领。
公元1894年晚清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专营茶叶的商人,邓世昌从小随父亲移居上海,并在此学习了西方的算术和英语。
后来邓世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技术,成为了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学生。
在校期间表现优异,毕业之后被派到“建威”练船,随船巡历南洋各岛。
1874年被任命为“琛海”兵船大副,以后历任“海东云舰”、“振威舰”、“飞霆舰”等兵船管带。
后来李鸿章创建北洋海军,邓世昌被调入北洋海军中,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舰”、“致远”舰管带。
邓世昌闻名于北洋,去世于北洋。
公元1894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海战,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与敌军奋勇激战,在战舰受损欲沉,火力空竭的时候,下令战舰官兵将致远号冲向日本战舰吉野号。
随后因为中途被击沉而英勇牺牲,装类殉国。
邓世昌死后,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威海百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的尸体,当地流传着“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邓世昌”的歌谣。
光绪帝也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对于邓世昌的事迹,大部分人都并不陌生。
甚至很多人,连他的爱犬“太阳”,与其一同赴死的事迹也极为清楚。
但人们不一定了解邓世昌这个爱国英雄背后,他的家人。
生活常识分享。
英雄人物的事迹材料精简版6篇英雄人物的事迹材料(篇1)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
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
生于富裕人家,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
少时随父移居上海,从西方学习算术、英语。
1867年6月,沈葆桢(林则徐女婿)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任职。
以制造轮船须培养造船人才,开办制造学堂(前学堂);因法国长于制造,故应用法文教学。
以驾驶轮船须培养驾驶人才,开办驾驶管轮学堂(后学堂);因英国长于驾驶,故应用英文教学。
这两个学堂与船厂同时兴办,所招学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罗丰禄、何心川、蒋超英、刘步蟾、叶伯鋆、方伯谦、林同书、郑文成、林泰曾、李达璋、严复、沈有恒、邱宝仁、陈毓淞、林永升、叶祖珪、陈锦荣、黄煊、许寿山、林承谟、柴卓群、郑溥泉、黄建勋。
船政第一次招考学生后,又从广东招来已学过英语,并[1]且基础较好的学生邓世昌、叶富、吕瀚、李和、张成、李田、黎家本、林国祥、梁梓芳、卓关略等十余人。
他少年时就聪颖好学,“有干略”。
1868年,他怀着救国的志愿,以各门课程考核皆优的成绩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成为该学堂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
他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1871年被派到“建威”练船,随船巡历南洋各岛。
1874年被任命为“琛海”兵船大副,以后历任“海东云舰”、“振威舰”、“飞霆舰”等兵船管带。
1879年,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他被调到北洋海军,任“镇南”炮船的管带。
1867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海。
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总。
又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升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舰”、“致远”舰管带。
他是清末北洋水师名将,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军官之一。
在北洋水师,他曾先后担任过“海东云”“镇南”“扬威”“致远”等军舰的管带。
在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他指挥“致远”舰官兵奋勇作战,重创日寇,最终壮烈殉国。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海防事业,他就是爱国将领邓世昌!爱国将领邓世昌●张祥斌主演登场刻苦读书,终成“学霸”我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父亲专营茶叶生意。
少年时期,我就目睹了外国侵略者瓜分、掠夺中国的土地、财富,逐渐萌发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在随父漂泊经商的日子里,我又亲眼看到外国军舰在我国沿海、内河里横冲直撞、胡作非为,更感到只有国家有强大的海军才能不受欺凌。
我从小就勤奋好学。
非常感谢我的父亲,他的思想非常超前,他认为无论将来我是继承他的事业,还是从事别的工作,都必须学好洋文,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外国先进的科学知识。
这在把英语当作“蛮夷之语”的当时来讲,是惊世骇俗的。
我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学业上进步极快,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与老师对话,并能熟练阅读英美原版书籍。
当时,清政府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在马尾效仿西方建立了造船厂。
后来,朝廷任命林则徐的女婿沈葆祯为福州马尾船政大臣,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中国自己的海军人才。
我得知学堂开始招生的消息后,立即向父亲小军迷联盟·名将小剧场·要求报考。
开明的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于是我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取了福州船政学堂的驾驶专业。
我在母校福州船政学堂攻读了五年,这期间我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
但课堂教育仅仅是海军教育的第一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军军官,还需要在训练舰上实习。
毕业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登上“建威”号训练舰,开始了渴望已久的海上远航,接受大海的历练。
在这次实习中,我先后随船到达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地,历时4个月。
返航时,训练舰由学员们轮流驾驶,我在驾驶、管理舰船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素质,深受老师的好评。
邓世昌人物素材整理 在晚清的爱国将领中,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恐怕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人物,一部电影《甲午风云》塑造了邓世昌名族英雄的形象,他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大战中的壮烈牺牲举国震动。光绪帝亲自撰写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功足壮海军威”,并追封其太子少保衔。不仅如此,远洋航海训练舰“世昌”号是以邓世昌的名字来命名的,而关于舰艇的命名世界各国海军都有严格的命名,我们人民海军的舰艇绝大多数以地名来命名。翻开邓世昌的人生履历我们不难发现, 大家对他如此敬佩与尊重绝非凭空而来。 1.精忠报国 邓世昌出生于广东,少年时代的他跟随父亲移居到了上海,经常去黄浦江边观察玩耍,发现了一个现象——在黄浦江中航行的都是高扬着舰炮的外国舰船,并且横冲直撞,没有我们中国的。少年邓世昌的愤怒一下子被激发了,他把中国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中国必须建立一支自己的海军。由此,这个梦想在十几岁的他心里播下了种子,可见他的思想要比同龄人成熟许多。于是在报考学校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福州政堂学院,当时刚刚建立的人们普遍还不太认同的一所海军学校,到那学习的绝大多数学生家境较贫寒,而出生商人家庭的他本可以子承父业,衣食无忧。 2.勤奋笃学 福州政堂学院大多数学生的入学年龄为16岁以下,而邓世昌入学时已18岁,年龄上的优势并没有使他在学习上占有优势,在校时的成绩也并不优秀,这说明了他并非非常有灵性。但是事在人为,因为他自始至终,奋发学习,自强不息,毕业后在专业技术上是出类拔萃的,所以李鸿章等人几次派他出国去接收新舰。邓世昌在出国接舰过程中,抓紧机会,虚心好学。此次出洋,虽然历经险阻,但是他不仅扩大了眼界,由于潜心钻研,增加了学识,“益详练海战术”,而且最大的收获是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后来他的专业技术越来越娴熟,有人对他这样评价“使船如使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 3.重情重义 (1)对官兵有爱惜之情,爱兵如子 1887年邓世昌到欧洲去接收“致远”舰回来途中将一名水兵突然病故,为了使其入土为安, 冒着被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追究责任的风险,将这位水军的遗体带到岸上安葬并命令舰上的木匠为他打了一口棺材。 (2)对同胞有爱惜之情 邓世昌到欧洲接收“扬威”军舰回国途中,发现一群被西班牙人掠卖到当地的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中国人,他毫不犹豫地让这群华工上了“扬威”舰,顺利将他们送回了家乡和亲人团聚。 (3)对父母有爱戴之情 在邓世昌27年的海军生涯中,由于工作原因他回家探亲一共只有三次,每次时间也不长,所以他珍惜每一次机会, 精心准备,每一次出国接舰都为父母带回礼物。 4.威武不屈 他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 他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战中, 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3] 最终“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