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理论在小学英语语篇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关联理论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胡丹彤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3年第20期文/胡丹彤摘要: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思考语篇教学过程,能使教师和学生对英语语篇学习的目标有更明确的认识,教师也能选用有效方法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探讨了该理论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关联;关联理论;小学英语语篇对小学生来说,语篇阅读过程是一个较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他们既要理解文字的表层结构,又要掌握字词句等语言知识,有时还涉及对语言深层含义的把握。
关联理论通过寻求最佳关联来帮助小学生理清思路,对文章的记忆不再是死记硬背,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关联理论的概述Sperber和Wilson(1986)认为言语交际是生成和解释现象的过程,其中语言符号只是起提供信息方向,协助双方心理表征产生某种相似性,从而带来预期言语交际效果的作用,即关联性这一共同认知心理是交际双方能够达到默契配合的一个主要原因。
Sperber和Wilson (1986)称,当新出现的信息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获得了语境效果,才说明该语境假设取得关联。
由此可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利用他们感兴趣的事和旧知来创设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
二、关联理论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运用牛津小学英语和译林版小学英语课本中提供的语篇,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
笔者将运用关联理论对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4 An English friend Part A进行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背景介绍和对话构成的语篇,根据语篇教学整体性原则,教学时应将两者有机结合,并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对该课的教学过程理解如下:在课前,笔者会布置一定的预习工作,如,在前一单元Hobbies教学后,请学生记录自己朋友的爱好,这为该课谈论Tom的爱好及新单词“well”的学习做准备。
1.Warming-up(1)Duty report“My school life”.其中涉及与学科相关的信息,不仅复习了第一单元的内容,还为本课语篇中出现科目做铺垫。
小学英语语篇教案篇一: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沈峰)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3Wh-”的建构近年来,为推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越来越受到英语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关注。
如何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应用于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我做了如下思考与尝试。
一、What?——在语篇教学中我们应该建构什么?在当前的语篇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多放在新单词、新句式的教授上,一节课常常顾此失彼。
教学目标不能达成。
我在进行语篇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关注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
譬如,在引入一篇对话或短文时,教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信息:如果采用听的方式,我会教给学生速记的方法;如果采用阅读的形式,我会关注学生扫读的技巧。
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会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去猜测某些新单词的意义。
而在对一篇对话或短文进行归纳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作为提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我认为,在语篇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生解决的,应该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会让孩子们获益终生。
二、Where?——我们的语篇教学应该建构在哪里?在高年级语篇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抱怨文章的篇幅过长,内容过多,无从下手;而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对于语篇支离破碎的“肢解”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很多老师习惯于在进入语篇教学之前为学生解决所有的新知识点,甚至还会为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做足了“操练”的功课才会放心让学生真正接触语篇。
这样的“好心”其实往往剥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权利。
在语篇教学过程中,我常采用这样三个环节:1 导——设置话题,着力于激活与本语篇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建构的基础与可能,同时进行新单词新句式的适当铺垫(铺垫那些会对语篇学习形成较大障碍的内容);2 听/读——根据技能训练的不同要求,以听或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能够独立接触语篇的机会,让学生对语篇获得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感知。
浅谈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作者:戴文建来源:《教育观察·中旬》2013年第07期[摘要]语篇分析理论中的图式理论和衔接理论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对语篇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策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改善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
因此,阅读教学应重视篇章分析的应用,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阅读水平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语篇分析;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77-03[作者简介]戴文建(1974—),男,江苏徐州人,本科,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湖西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还是遵循着传统教学模式,精讲词汇、词组和语法,这占据了英语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他们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篇章意识的培养。
许多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拿到一篇没有生词的文章却看不懂意思。
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认识单词,知道句型,但把握不了文章的整体意思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词汇、词组、句型、语法和语篇联系起来,而是支离破碎地理解语言的结果。
这不能说不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一大痼疾,也是制约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瓶颈,因此加强篇章意识的培养急需英语教师的重视。
本文将对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语篇分析理论与语篇教学语篇分析理论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
1952年,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在《语言》杂志上发表论文[WTBX]Discourse Analysis[WTBZ],标志着语篇分析研究的开端。
我国的语篇分析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胡壮麟这样定义语篇:“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
” 可见,语篇分析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其核心部分为图式理论和衔接理论。
小学教学计·英语2021/06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又称思辨性思维,它是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还没有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他们有的认为小学生太小,无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的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但是不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以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基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语篇教学。
一、基于证据,阐释观点阐释能力是指说明推理结果的能力,证明所作出的推理是基于证据、概念、方法、标准和情境而产生的能力,以有说服力的论证形式展示个人推理的能力(鲁子问,2018)。
在教学译林版《英语》(下同)五年级下册Unit6In the kitchen时,授课教师和学生有如下的对话:T:What do Liu Tao and his parents have for dinner?S1:They have meat with potatoes and tomato soup for dinner.T:Do they have a healthy(健康的)diet?S1:No,they don’t.T:Why do you think so?S1:Because they only havemeat and soup.They don’t haveany vegetables.T:Do you agree with him?(授课教师问班上其他同学)S2:No.Miss Li,I think theyhave a healthy diet.Look,theyhave some meat with potatoes andtomato soup.They also have somevegetables and some fish.T:How do you know?S2: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On the table there are somevegetables and some fish.T:Great!You can getinformation from the pictures.It isa good way to learn English.在本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设计的是一个展示型问题“Whatdo they have for dinner?”因为语篇中提到了爸爸做的meat withpotatoes和妈妈做tomato soup,所以大部分学生通读语篇后很快、也很容易能找出答案。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摘要: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对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本研究以外研版三年级起点教材为例,探讨了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研究发现,教师应关注语境语用原则,注重语义理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科学设置阅读练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等,从教学目标、方法、练习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采取恰当措施,高度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为其语言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语篇教学;阅读能力;教学策略;小学英语;外研版教材引言: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技能之一。
小学英语作为语言启蒙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大量采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景对话和短文,体现了语篇教学理念。
语篇教学有助于构建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语义。
那么,如何在语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练习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1]。
本文以外研版三年级起点教材为例,探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希望为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一、阅读能力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阅读能力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技能。
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听、说、写、译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同时,阅读能力也是衡量语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高度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小学英语这一语言启蒙阶段,夯实阅读基础尤为关键,这将为学生进一步语言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语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理论基础语篇理论和阅读理论为语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语篇理论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语义是根植于语境之中的。
教师应关注语篇的连贯性、条理性,引导学生从语境语境中把握语义。
阅读理论则阐释了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如预测、推理、概括等技能的重要性。
英语语篇教学方法语篇教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语境,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并运用语言,为大家分享了英语语篇的教学方法,一起来看看吧!英语语篇的教学方法一、阅读前——了解背景知识,让生活走进课本很多研究表明,如果语篇是读者所熟知的主题,他们就能顺利进行理解文章中的信息,相反,如果是不熟悉语篇主题,就会出现认知障碍。
可见,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在阅读前帮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关键之一。
由于牛津小学英语高年级教材中的语篇相对较长,涉及的词组、句型、文化信息较丰富,如果教师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切入,很多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难以适应。
会大大增加学习难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加强预习指导,布置学生自主进行语篇分析,使学生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地进行语篇学习。
例如:谁?什么关系?什么话题?在哪里?什么场合?教师上课时要从检查预习作业开始。
教师可根据教材语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预习指导。
对于一般性的文章,教师可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语篇、适当翻译中文意思,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组与句子,对于一些有趣味性、文化性较强的语篇,教师可先让学生先了解相关文化。
如6A‘Unit 7 At Christmas’是关于圣诞节的语篇,我就让学生对于圣诞节的文化、圣诞节的相关知识、圣诞节如何度过等进行相关的预习,学习时学生兴趣盎然。
二、阅读中——梳理教材,步步为营阅读过程中的活动是语篇教学的核心环节。
阅读过程中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顺利阅读和理解所提供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活动形式。
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语篇教学是一个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但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把课文教死了,应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略读、寻读、精读、填写表格、回答问题、排序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语篇,了解文本大意,获取具体信息,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实效。
基于语篇情境下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摘要:英语学习中,词汇因为语篇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其丰富的意义,而语篇必须通过词汇的组合才能表达完整的思想内容。
基于语篇意识的词汇教学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本文结合各类有关基于语篇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文章或期刊,分析了词汇教学与语篇教学的联系,并提供如何在语篇情境下进行词汇教学的指导。
关键词:词汇教学语篇小学英语引言:自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教学理念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由单一的语言知识的传授逐渐转变为语言知识与技能并重;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
这些变化对词汇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朝着有趣、多样、实效的方向发展。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也反映了上述变化,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1、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篇是指具有独立或完整情景的、表达完整意义且具有一定语义功能的篇章内容。
语篇在形式上可以是短文(包括小故事等),也可以是书信、连环画。
语篇既能体现语言功能, 又反映了语言技能的要求。
目前, 国内的一些小学英语教材往往采用语篇作为语言输人的主要形式。
语篇能够确定语言运用的场景和具体的语境,体现语言的表意功能,同时又反映了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可以作为词汇教学的背景。
如果割裂语篇与词汇教学之间的联系就会出现问题。
例如〔教学片段〕热身活动之后授课教师出示快餐店的图片。
授课教师采用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等方式,让学生重复朗读上述词组8次,然后用同样方式教学其它词汇,如cold milk,hot soup等。
授课教师把食物卡片分给学生,并带领学生练习所学句型。
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后,授课教师出示一幅以鸟巢为背景的奥运村餐厅的图片。
学生分成小组练习新学的单词和句型。
基于语篇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设计——以三下U4 Where is my ruler? B learn为例摘要:本文结合PEP(2011版)小学英语教材三下Unit 4 Where is my ruler? B let’s learn&do 词汇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基于语篇从文本解读入手,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重构,通过语篇的情境性、趣味性、滚动性和语用性有效地推动词汇“音义形用”的学习。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重构,语篇,音形义用引言词汇教学的关键是把“音形义”渗透到“用”当中,学以致用才能使单词教学真正做到“不光单教词”。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育部,2012)。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即文本进行充分的解读,对文本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删减、调整、拓展等,基于语篇创造性地进行重构使教材更适应学生,从小形成孩子们的语篇意识,通过语篇的情境性、趣味性、滚动性和语用性有效地推动词汇“音义形用”的学习,真正形成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文本解读“文本解读”主要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分析研究,理解体会,从而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重构打下基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准确、到位,对后续教学至关重要。
小学英语教学文本如何处理、取舍?如何通过文本的再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解读是文本再构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之一。
要了解本单元核心知识内容、地位和作用及基本学习要求,然后解构文本,研究教材各部分编写意图(重点研究各自要达成的技能目标),最后是综析文本,研究本单元围绕技能目标达成所设置的知识内容的构成、联系及可拓展内容,形成单元知识树。
二、为什么要基于语篇进行文本重构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主要以词汇和句型结构为基础,而有情景意义的文本材料相对较少,如果光照本宣科会导致教与学均缺乏意义交际的不良后果。
小学英语语篇意识的培养引言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篇意识对于他们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
英语语篇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时,能够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能够把单词、短语和句子组织成有机的语篇,从而达到有效地交流和表达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篇意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英语语篇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篇意识对于他们的英语学习和提高交流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重要原因: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篇意识,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英语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能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结构,掌握重要信息,逐渐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和速度。
2.提高写作能力:学生通过培养英语语篇意识,能够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思维,将单词、短语和句子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连贯的语篇。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篇意识,他们能够更好地组织口语表达,使其更流畅、准确并具备逻辑性。
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上下文,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培养学生英语语篇意识的教学策略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来培养学生英语语篇意识的实用教学策略:1. 阅读篇章性文本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篇章性的英语文本,如短故事、新闻报道等,让学生进行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和逻辑结构,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和关键信息。
通过阅读篇章性文本,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篇的组织方式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英语语篇意识。
2. 引导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语篇的结构,包括段落结构和句子结构。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语篇结构的相关知识,如段落开头的主题句、段落中间的支持句等。
通过分析语篇结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组织方式,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3. 进行语篇理解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关语篇的理解训练任务,如填空、阅读理解等。
总第230期2013年1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30January2013(B)摘要笔者针对目前小学英语现行教材中常见的两种语篇类型,通过真实、详尽、生动的案例,就如何把握两语篇教学的模式、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通过多方位的思考和探索,总结笔者在语篇教学方面的经验和感悟,以期在语篇教学的路上走得更远。
关键词语言知识型故事情节型语篇教学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mmon Types of Discourse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Pan Wen-zhao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ommon two types of discourse in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n the teaching modes,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the two types,aiming to summarizes the writer's experience of discourse teaching through multi-faceted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teaching.Key words language knowledge type;story type;discourse teaching;comparative study目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接触到的语篇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二类:语言知识型和故事情节型。
浅谈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作者:黄娟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年第06期【摘要】近来,围绕语篇教学这一主题活动,在各种各样的公开课和教学研讨中都能见到和听到,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近来讨论的热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篇教学也成为小学英语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刚参加工作那两年,教的是低、中年级,对于高年级的语篇没有什么接触,只觉得高年级的语法特别多,特别难教。
最近几年,通过培训和接手高年级之后,对于高年级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高年级不仅要教语法,还要教语篇。
语篇是小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好材料,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培训的时候,听过很多节名师的课,特别是沈峰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她的语篇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广,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通过听名师的课,结合自己平时在公开课中的各种努力与思考,下面简单谈谈自己对于语篇教学的一些做法与看法。
一、做好预习:解决问题,感知文化听过很多节语篇教学课,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有一个问题:Did you prepare the lesson before class?很多学生会回答Yes。
然后老师会无意间提到一些关于课文的知识。
一开始,总会给我一种做戏的感觉,但是听了那些老师的讲座之后,确实受益匪浅。
这些老师的成功在于平时对学生的引导与培养,让学生自主地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
要让学生有备而学。
语篇都比较长,涉及的词组、句型、文化信息较丰富,如果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切入,很多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就会难以适应。
时间长了会增加学习难度、降低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就完全失去了兴趣,纯粹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英语。
因此,教师要加强预习指导,使学生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地进行语篇学习,这样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降低难度。
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英语语篇教学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朱丽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是指对语篇的阅读理解教学,以获取、分析、整理和应用文本信息为主要目的,一般不涉及生词教学和新的语法项目的教学。
它的主要意义是:1.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结合上下文及语言信息的相关语境)正确把握语篇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只看到局部,以避免望文生义现象的产生。
2.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对具体语境中的生词的词义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语篇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任务型阅读”。
4.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发展学生的话语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话语表达内容与方式。
传统的语篇教学存在很多的弊端。
每个单元的A板块就是完整的有情境性的语篇。
通常我们在教学时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中、高年级A部分的教学多是对课文进行肢解,逐段呈现,讲解,操练。
每个单元往往先从B、C板块入手,把本单元的所有生词以及重点句型全部突破,再带学生进入课文。
学生是在老师把学习上的障碍物全部清除之后,毫无后顾之忧的状态下进入课文的学习的。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习惯下,无法培养自己根据上下文,理解文章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小朋友看起课外书来津津有味,其实书中也有许多他们不认识的汉字,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阅读的兴致。
因为他们读懂了其中的情节,有了完整的意义。
心理学家格式塔说过:"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比部分的总和大。
"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语篇教学的整体性,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语言概念。
小学阶段的语篇教学是小学英语和中学英语的过渡阶段,它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想要追求高效的语篇教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的整体结构,优化教学手段,注重阅读活动的策略,达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能力统一发展,最终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
一、Before reading——朗读拓展促阅读很多研究表明,如果语篇涉及读者熟悉的主题,他们就能顺利理解文章中的信息,相反,如果不熟悉语篇主题,就会出现障碍。
语篇分析理论在小学英语语篇中的探索实践阅读是语言输入和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听、说、写、译能力全面发展与提高的重要环节。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成绩的高低。
而提高语篇分析能力则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因此,对语篇分析理论的研究,对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交际能力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篇分析理论概述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特殊的环境导致学生的阅读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他们在阅读中过度依赖工具书,遇到困难信心不足,对文字反应慢,对材料的理解程度浅。
显然,这样的阅读质量是不能真正达到将阅读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来获得所需信息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对语言学研究层面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学者们对于阅读理解的理论讨论也越来越深入。
传统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 ,这种理论认为作者把要表达的思想通过文字、符号和语法规则变成语码。
所以语篇阅读者要理解作者的意思就必须解释这些语码。
换而言之就是语篇阅读者必须先弄懂最小的语言单位字母、字、单词,进而再弄懂短语和句子的意思,最后就能明白作者通过语篇传达给语篇阅读者的思想。
根据这个理论可以判断如果要达到对语篇的理解就离不开对组成它的句子、分句或短语、单词和字的理解。
由于自下而上的模式不能帮助语篇阅读者完全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古登曼提出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
在他的理论中,他提出语篇阅读者应该是阅读过程中的参与者,语篇阅读者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阅读文章,而是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文章的有用信息加强理解。
其理论可以归纳为:阅读理解是一个语言和思维互动的过程。
80 年代,美国人鲁姆哈特等人提出了“相互作用阅读理论”。
他们认为,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模式都不能满足语篇阅读者对于理解文章的要求。
因此他们综合上述两种理论: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的结合体。
自下而上的模式可以帮助语篇阅读者发现新的信息,而自上而下的模式可以帮助语篇阅读者在语义方面做出判断。
而在同时代美国人Carrel等提出了和“相互作用阅读理论”相似的“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以认识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识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存储于记忆当中,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图式网络。
由这个理论可以得出:阅读过程是语篇阅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做出预测,然后在文章中验证自己预测的过程。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集中到语篇分析理论上,并且对语篇分析在阅读理解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予以充分重视。
二、语篇分析理论在小学英语语篇中的优越性语篇分析通常指的是对比句子、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所做的语言分析,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
而语篇分析的这一特点对阅读者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语篇分析为语篇阅读者的语言学习以及对语篇理解提供了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即从语篇的结构入手,从其所表现的交际功能与意念出发,从言语主体与言语对象的不同角度出发,在语言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基础语言现象,从而加深对语言现象及其交际功能的理解,训练和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一个连贯的语篇必须有语法、词汇等衔接成分,而且必须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句与句之间在概念上必须有联系,句与句的排列应该符合逻辑。
首先,从“衔接”这一语篇的重要特征入手,进行语篇表层结构上的分析。
衔接是语篇结构中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 。
如果我们在语言学习中能训练自己通过分析语法词汇的关系,掌握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句型之间和段际之间的意义上的连贯,把握全文的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
同时还可以掌握句子、篇章在表达语篇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语篇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
无论是衔接分析,还是意义连贯推理,都能够调动阅读者的积极思维活动,使阅读者摆脱语法分析的羁绊,培养把握语篇整体意义,逐步发展语篇水平上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篇分析既有句子水平上的语言训练(如衔接、连贯分析) ,又有语篇水平上的交际能力训练(如语篇结构分析) 。
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语篇阅读者特别是在校大学生阅读能力,能加深他们对语言现象的理解,从而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语篇分析理论在小学英语语篇中的实践运用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以“衔接”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语篇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不足之处望指正。
语篇的衔接手段可以分为两大类: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
而这每一类又包含若干具体的体现形式。
衔接手段分为两层:语法层和词汇层。
其中语法层体现的形式有: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一)照应照应是指语篇中的一个成分用作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的现象,即可以确定语言内部的联系。
照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指(endophoric) ,一种是外指(exophoric) 。
内指是指参照点存在于语篇当中,说明的是语言内部的联系。
外指说的是有关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情景语境或文化语境当中。
根据参照点和相关成分在语篇中的出现的前后顺序,内指又可分为前指(anaphora) 和后指(cataphora)两种。
前指就是用一个成分反指上文中出现的某个成分,后指就是被指代的成分出现在下文中。
例1. 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 A版块中,Su Hai wants to take some photos. She is looking for her camera. Su Yang is helping her. ( “She”所指对象是Su Hai,第一个“her”所指对象是Su Hai’s, 第二个“her”所指对象是Su Hai)例2. 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8 A版块中,Look, Miss Li and Mr Green are coming. What do they have? (“they”所指对象是Miss Li and Mr Green) (二)替代替代是指用一个替代词去取代语篇中的某一个成分。
被替代的部分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
例3. 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2 A版块中,“The one”替代上文中出现的that girl。
—Is that girl your sister?—Which one?—The one in the white skirt.例4. 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6 A版块中,“one”替代上文中出现的dress。
—Look at my dress.—It’s too small. Try this one on.由以上可以看出,替代可以通过替代成分与替代对象之间的关系使语篇中的句子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起到语篇衔接的作用;替代成分的出现必然会使语篇阅读者从语篇的上下文中去寻找被替代的语言成分。
在语篇中替代不但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产生一定的对比度,这样会使语篇中新出现的信息更加突出,进而反过来加强了语篇的衔接关系。
(三)省略省略指的是语篇中的某个成分或某些成分被省去,被省去的成分一般都能在语篇中找到。
例5. 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6 A版块中,“my father’s”后省略的成分是上文出现的gloves。
—Whose gloves are they, Su Yang?—They’re my father’s.例6. 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5A版块中,“And you”省略的成分是指上文出现的How are you。
—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 And you?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省略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它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要求人们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简约的表达方式的经济原则是语篇修辞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略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本文仅仅讨论句法层面的缩略现象。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省略不但能使语篇不会显得拖沓冗长,而且更突出了新信息;同时省略结构和省略成分之间的预设关系能使语篇前后衔接,从而更显结构的紧凑。
(四)连接连接是一种运用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不同成分之间具有何种逻辑关系的手段。
在下面例子中and, but, because, so, well等连接成分体现了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时间关系、因果关系等。
例7. 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2 A版块中,Mike runs as fast as Ben, and he’s a good football player, too. But I think you jump very high.例8. 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3 A版块中,That’s a long walk. Well, to get there faster, you can take bus No. 5.例9. 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A版块中,Because I can make snowmen with my friends. It’s great fun. So it’s very cold there in winter.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连接是一个语义的概念,是体现连接这个概念的具体化。
韩礼德曾经对语篇中连接成分的特征及衔接功能作过阐述:“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
”衔接手段中的词汇层的具体形式为重述和搭配。
(五)重述韩礼德和哈桑认为,重述可以分为重复,同义/反义,上义与下义/整体与局部词汇重复,指的是某个词通常是关键词在同一个语篇中重复出现。
例10. 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1 A版块中,“Be quiet”与“shouldn’t make noise”表达相同的含义。
—What does it mean?—It means ‘Be quiet’! We shouldn’t make noise here.例11. 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 A版块中,“The 16th of October”在上下文中重复出现。
—What date is it today, Jim?—It’s the 16th of October.—The 16th of October? Oh, my birthday’s coming soon.(六)搭配搭配(亦称同现)指的是不同的词汇在意义上是有所联系的. 同现的词汇可以在同一个小句中。
这样的搭配能把分布在不同的小句中的若干成分从语义上衔接起来,认识到他们在语篇中所发挥的衔接作用,有助于语篇阅读者对语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