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7.19 MB
- 文档页数:51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端螺旋体病(1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
•临床特征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性反应后发症。
•重症患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危及生命。
二、病原学•钩体呈细长丝状,革兰染色阴性,有12~18个螺旋,长约6~20μm宽约0.1μm,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电镜观察到钩体结构包括圆柱形菌体、轴丝(又称鞭毛)和外膜3部分。
•外膜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其相应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需氧。
•抵抗力弱,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死亡,对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均无抵抗力。
•在pH7.0~7.5的潮湿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3个月。
•钩体的抗原结构复杂,全世界已发现24个血清群,200多个血清型,新菌型仍在不断发现中。
•我国已知有19群,74型。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是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传染源–钩体的动物宿主相当广泛,在我国证实有80多种动物,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鼠类以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黄毛鼠为最重要,是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原体是主要的途径,带钩体动物排尿污染周围环境,人与环境中污染的水接触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式。
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是钩体最主要入侵途径。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较强同型免疫力。
•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广泛,遍及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为严重。
我国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外,其他地区均有本病散发或流行,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
–主要流行于夏秋季,6~10月发病最多。
但全年均可发生。
–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
疫区儿童亦易感染。
2020年第09期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该病的临诊症状形式多样,猪钩端螺旋体病一般呈隐性感染,也时有暴发。
急性病例以发热、血红蛋白尿、贫血、水肿、流产、黄疸、出血性素质、皮肤和黏膜坏死为特征。
猪的带菌率和发病率较高。
1流行特点猪钩端螺旋体生存环境的适宜温度为25℃,潮湿的环境,中性土壤中容易存活。
此病没有季节性特征,一般生猪发病在夏秋季节,传播能力强,具有地方性流行病的特征。
病猪恢复期排出的粪便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会污染周边的环境健康的生猪接触到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源、土壤、饲料等,钩端螺旋体会经过生猪受伤皮肤、眼睛、鼻子、嘴进入到猪体组织中。
钩端螺旋体的自然宿主是啮齿类动物,猪是犬钩端螺旋体的携带者。
有报道,小白鼠和大白鼠终身携带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是人畜共患病,在特殊的条件下,会传染给人类。
该病的症状不是很明显,临床检测发现,血清型不同症状也会不同。
生猪感染普曼钩端螺旋体的较多,该病呈急性型,短时间内很难查看到病猪的症状。
病猪表现体温升高,不喜饮食,少数会出现腹泻。
妊娠母猪感染后会引起流产甚至死胎。
仔猪感染后主要表现黄疸、贫血或出现血尿。
如果感染为慢性型,病猪没有明显的症状,6个月内可自行痊愈。
如果是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病症会很明显,病猪主要表现黄疸,前期体温升高、不喜饮食,2d 后,黄疸加重,体力衰竭,直至死亡。
2诊断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检查,很难进行疾病的诊断,需检查病猪的血、尿、脏器以及病猪饮用的水源,具体诊断方式如下:将检测材料放置在事先准备好的载玻片上,制作成检测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
在病猪发病初期,采集血液,发病后期采集尿液,使用肝、肾乳剂培养病猪发病整个过程的钩端螺旋体。
在小白鼠的腹部皮内接种由病猪的血液、尿、脏器制成的病料。
接种病料后6d 左右,小白鼠体温增长到41℃左右,失去食欲、不喜运动、体重降低、出现黄疸。
发病几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会很快死亡。
钩端螺旋体病一、定义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与全身酸痛,重者可累及多个脏器,引起肺出血、黄疸、肾衰竭、脑膜炎,甚至死亡。
我国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猪和犬等。
人体主要通过间接接触传播。
带菌动物从尿排出钩体,污染周围环境,钩体通过皮肤和黏膜,特别是破损的皮肤侵入体内。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同型免疫力。
但对不同型钩体仍然易感。
以青壮年、农民、渔民、屠宰工人发病为主。
主要流行于夏秋季(6~10月)。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原体为钩端螺旋体。
钩体穿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经淋巴管或微血管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形成钩体败血症。
引起严重的中毒症状和有关脏器的病变。
恢复期可由于免疫病理反应,引起眼及中枢神经等后发损伤。
病情轻重与钩体菌型和人体免疫状态有关。
各种菌型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各种临床类型可由多种菌型引起,故临床表现多样,轻重差别很大。
钩体病的基本病变是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重者引起内脏病变。
其中以肝、肺、肾、心脏、脑、横纹肌、肾上腺等损害较严重。
三、临床表现钩体病的潜伏期为2~20天,一般为7~13天。
病情轻重不一,整个病程分为3期。
(1)早期多数患者起病急骤,畏寒发热,热型多为稽留热,部分为弛张型,热程一般为4~7天。
头痛、全身肌痛,尤以腓肠肌及腰背肌疼痛最为显著,腓肠肌压痛,拒按。
全身乏力,腿软,行走困难。
浅表淋巴结肿大与压痛,以腹股沟淋巴结及腋下淋巴结群较常见。
一般为黄豆至蚕豆大小,呈软性隆起,伴压痛。
部分患者伴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可能有肝脾大及出血倾向。
(2)中期为症状明显期,常见临床类型如下。
①流感伤寒型:又称感染中毒型,即单纯败血症。
除初期表现外,无明显内脏损害,病程一般5~10天,发热渐退而愈。
②肺出血型:病程3~4天后病情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
轻度肺出血型表现为咳嗽与痰中带血,肺部可闻及少量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双肺散在点状或小片状阴影,经及时而适当的抗菌治疗较易痊愈;肺弥漫性出血型表现为发热及其他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同时出现面色改变,由潮红转为苍白或青灰,继之在口唇、甲床、鼻尖等处出现发绀,这往往是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病情严重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严重缺氧的一个标志。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n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是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和家畜,钩体通过暴露部位的皮肤进入人体而获得感染的人畜共患病。
鼠类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
因个体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典型者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中期可伴有肺弥漫性出血,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晚期多数病人恢复,少数病人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
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常为致死原因。
【病原学】致病性钩体为本病的病原。
钩体呈细长丝状,圆柱形,螺旋盘绕细致,有12~18个螺旋,规则而紧密,状如未拉开弹簧表带样。
钩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使菌体呈C或S字形。
菌体长度不等,一般为4~20μm,平均6~10μm,直径平均为0.1~0.2μm。
钩体运动活泼,沿长轴旋转运动,菌体中央部分较僵直,两端柔软,有较强的穿透力。
钩体革兰染色阴性。
在暗示野显微镜下较易见到发亮的活动螺旋体。
电镜下观察到的钩体结构主要为外膜、鞭毛(又称轴丝)和柱形的原生质体(柱形菌体)三部分。
钩体是需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常用的柯氏(korthof)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孵育温度25~30℃。
钩体对干燥非常敏感,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即可死亡,极易被稀盐酸、70%酒精、漂白粉、来苏儿、石炭酸、肥皂水和0.5%升汞灭活。
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如紫外线、温热50~55℃,30min均可被杀灭。
【流行病学】本病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严重。
我国31个省(包括台湾)、市、自治区均发现本病。
尤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
(一)传染源鼠和猪是二个主要传染源。
它们的带菌率、带菌的菌群分布和传染作用等方面因地而异。
国内的鼠类中,黑线姬鼠、黄毛鼠和黄胸鼠等带菌率较高,所带菌群亦多。
家畜中猪作为宿主动物起着重要作用,因为猪携带的菌群与人的流行菌群完全一致,且具备主要传染源的各项条件:①分布广、数量多;②与人接触密切,猪尿能污染居民点内各种水源;③带菌率高,排菌时间长(370天以上);④尿量大,尿内钩体数量多;⑤猪圈一般多潮湿多水,泥土和积水内存在大量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