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_雷志梅
- 格式:pdf
- 大小:151.29 KB
- 文档页数:3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对殖民主义的历史和影响进行重新思考。
后殖民主义视角认为,殖民主义并未真正终结,只是转化为了新的形式存在。
在这个新形势下,翻译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意义和影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深入探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翻译在殖民主义时期的影响、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实践以及翻译对文化认同、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权文化权争夺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研究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探讨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之间的复杂关联。
通过深入分析翻译在殖民主义时期的影响以及在后殖民主义时代的演变,揭示翻译在文化认同、跨文化交流、语言权和文化权争夺等方面的角色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加深对翻译与殖民关系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解,为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文化认同的重塑与跨文化交流的促进。
通过对翻译与殖民关系的探究,旨在达到更深入的认识,推动新的研究方向的探讨,为文化翻译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1.3 重要性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研究翻译与殖民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更是文化认同和语言权的关键因素。
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权力、认同和文化的重塑。
通过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翻译实践,可以深入探讨翻译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冲突,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现实。
研究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翻译与殖民关系不仅对于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文化认同的多元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翻译与殖民关系,可以为促进跨文化理解、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平等交流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2. 正文2.1 翻译在殖民主义下的影响在殖民主义时期,翻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殖民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范文)第一篇: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范文)后殖民主义入翻译策略探究文学翻译并不单纯地只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还会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是停留在语言内部,忽视了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权力话语。
在后殖民语境下,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导致了强势文化(宗主国)与弱势文化(殖民地)之间的权利差异,翻译文本根本无法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转换。
因此21世纪的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必须从各个角度考虑翻译策论的选择与使用。
一、后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
后殖民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支是以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印度裔美国学者盖娅里特·斯皮瓦克和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为代表的“三剑客”。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后殖民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应用形态与研究范式。
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反翻译研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延续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其独有的研究路径“权力关系的透视”介入到对翻译活动和翻译文本的研究。
他们围绕“权力关系”、“翻译的政治”和“归化与异化”等核心问题,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翻译与文化政治问题。
后殖民主义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认为翻译是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的工具。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基础,专注于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的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的使用情况,探讨译者因意识形态、权力等文本外部因素的制约而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二、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基础,借助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和策略选择。
用它的相关理论对归化、异化、杂合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翻译在认知模式和价值观传递方面也与殖民关系息息相关。
在殖民主义的语境下,欧洲列强通过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强加给殖民地,进而改变了殖民地的认知模式和价值观。
翻译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将欧洲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译成殖民地的语言,形成了一种认知的框架和价值的体系。
这种殖民主义的认知框架和价值体系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传递和强化,影响到殖民地的文化自主性和自我认同。
翻译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后殖民主义强调被殖民地民族的主体性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元性。
在翻译中,借鉴后殖民理论的观点,可以通过采用文化对等的翻译策略,保留原文的多元性和文化特色,避免殖民主义思维的再次强制性传递。
这种翻译策略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萨义德与《东方主义》看后殖民翻译]什么是后殖民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兴起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19世纪后半叶开始萌发,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才正式出现。
后殖民主义理论受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文化霸权”理论影响很大;福柯的“权力话语”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也为后殖民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和理论依据。
此外,阿尔及利亚的费朗茨・法侬(Frantz Fanon)的民族歧视与文化殖民理论,对后殖民主义的广泛兴起也有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
后殖民主义理论涉及了很多学科,如哲学、历史、文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所研究的问题也比较复杂,比如种族、阶级、性别的关系,帝国主义,第三世界的文化抵抗,全球化与文化身份等等。
1978年,萨义德(Edward.W.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出版,表明后殖民主义理论开始走向自觉和成熟,该书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真正确立的标志。
一萨义德与东方主义萨义德(Edward.W.Said,1935-2003)是巴勒斯坦裔,美国文学批评家、文化学者、后殖民理论的奠基人。
1935年生于耶路撒冷,后曾移居美国和法国巴黎,先后获普林斯顿大学学士(1957)、哈佛大学硕士(1960),并以研究英国作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博士论文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4),后任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助理教授,去世前任哥伦比亚比较文学“大学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同时担任《批评探索》(Critical Inquiry)等刊物的编委和顾问。
他的独特经历和境遇――一个来自第三世界的青年,接受西方教育,然后成为西方文化精英,使他能以东方人的视角去看待西方,以一种边缘话语去面对中心权力话语。
萨义德关注学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常常对具体的社会文化发表意见。
在萨义德看来,东方主义(Orientalism)这个词具有3个方面的意义。
后殖民主义在我国翻译学上的投影
曹山柯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7)001
【摘要】西方翻译术语的文化蕴涵逐渐被我国翻译界所接受,并与我国本土文化趋于融合,使得我国古老的玄学思想和"隐语游戏"的表达方式向西方直接、明了、清晰的表达方式让步,表现出一种消解我国传统翻译学中集体无意识的趋向.
【总页数】4页(P103-106)
【作者】曹山柯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3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J], 雷志梅
2.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国学翻译的启示 [J], 肖杨;黄昀
3.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中医翻译 [J], 王小燕
4.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中医学术语翻译\r——以《黄帝内经》之\"气\"的翻译策略为例 [J], 毛静林
5.由《诗经·硕人》英译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的影响 [J], 程蒙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在后殖民批评语境下所建构的一系列有关翻译的概念、判断和喻说。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关注翻译在殖民化过程中所撒播的权力机制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抵抗的历史、挪用的历史、间隙的空间、分裂的空间等,是翻译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批评话语。
后殖民主义介入翻译研究,直接促使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生,使翻译学研究由传统的语言学范式转向文化范式,即对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历史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等的研究。
总的来说,后殖民主义理论就是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消解和批判,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内推广以解构主义为中心的各种后结构主义理论。
消解了翻译过程中文本、作者和译者的中心地位,把目光放在了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方面。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引言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反映殖民主义统治下以文学形式反映第三世界生活的后殖民文学,进一步探究诸如语言问题、教育问题、民族文化与文学等问题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及文化视域下集中表达后殖民思潮的理论主旨等方面。
本文拟以西方后殖民理论对当代文化翻译批评理论中的影响,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建设给予批判性提问和参与性思考。
在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后殖民主义俨然成为一个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否则将导致翻译过程中无法彰显不同文化间不对称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不仅如此,用后殖民主义理论重新翻译文本,还会深入剖析其译文与其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宗教、地缘、政治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也考虑在颠覆现存地缘政治权力体系,重构国际正义的政治框架中的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二、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其实,早在二战后就产生了“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用以代指那些独立的(前)殖民国家。
首先《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中萨义德认为“orientalism”有三种含义,而汉语则是无法翻译的。
第一层是指传统意义的学科名称“东方学”;第二层是西方的东方主义的渊源;第三层是西方的东方主义式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
后殖民主义以西方文化为中心,从特定的特权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关注文本的文化转向,促使文化翻译应运而生。
萨义德认为尽管产生冲突和矛盾,但是不能脱离后殖民主义的后现代语境。
然而,应该看到一直以来,语言学的对等论束缚了翻译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翻译比语言学翻译更具现实的进步性。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有意误译,艺术理论-摘要:由于传统文化等客观因素以及译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翻译中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
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以批判的策略,引导翻译研究从语言的层面迈向了广阔的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给予翻译深刻而具现实意义的揭示。
我国的翻译研究要全面反思中外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差异,从而找出一条基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又借鉴到西方先进翻译理论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误译;有意误译;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误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被否定的。
然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都在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有意误译。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文化转向在翻译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兴盛,误译也渐渐受到了重视,它的研究价值被肯定。
谢天振教授指出:“对比较文学研究者来说,如果除去因不负责任的滥译而造成的翻译错误,那么误译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在误译作品时可以特别鲜明、生动地反映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扭曲,反映对外国文化的接受程度与传播中的误解与误释。
”无论是在文化研究或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后殖民主义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因为存在权力差异、文化差异,前殖民地国家译者会尝试利用有意误译即:较大幅度改变原著作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语境等;有意扭曲原文,以达到改变重塑文化身份、反抗前殖民者的文化残留,实现找到真正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的目标。
借助研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中有意误译两者的结合,我们发现有意误译是行之有效的文学翻译策略,在后殖民主义翻译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此翻译方法的运用使原文获得新生,在经济利益及文化交流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有意误译与乱译有着本质区别:有意误译必须以尊重客观知识、客观事实为前提。
本文拟分析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领域的影响,阐述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探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有意误译。
一、误译翻译错误种类颇多。
究其原因表现为基础知识薄弱、翻译态度不认真或是跨文化障碍影响造成的误译。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国学翻译的启示
肖杨;黄昀
【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源于后殖民主义的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隐藏在文化背后的权力差异,将
目光投向政治、意识形态等更广阔的领域,这给了国学翻译诸多启示。
针对西方作品和国学译本中存在的东方主义,国内译者应担起重塑东方形象的重任,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让西方世界真正了解国学的精髓,以便于国学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最终解构文化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
【总页数】5页(P95-99)
【作者】肖杨;黄昀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J], 雷志梅
2.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观照下"给力"一词翻译研究 [J], 张东东
3.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的中医翻译 [J], 王小燕
4.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的影响 [J], 王智芝
5.由《诗经·硕人》英译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的影响 [J], 程蒙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的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释义
刘伯英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1999(000)006
【总页数】1页(P37)
【作者】刘伯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5
【相关文献】
1.文化殖民主义冲击下的黑人心灵——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最蓝的眼睛》 [J], 周亚楠
2.后殖民主义还是新殖民主义?——兼论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到东方主义的崛起[J], 杨乃乔
3.从新殖民主义的批判到后殖民论述的崛起--197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文化思潮发展的一条脉络 [J], 朱双一
4.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J], 雷志梅
5.詹明信:论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新殖民主义 [J], 吴歧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以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为标志;后殖民主义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谓后殖民,一是用以指称曾经沦为殖民地而今已经获得独立的民族及其人民,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二是用以指称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果的研究、反思和批判,如后殖民理论和后殖民批评;三是用以指称殖民主义时代结束后的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从西方众多的后殖民理论中可以看到,后殖民主义是指宗主国对其前殖民地的一种文化霸权现象;后殖民理论是对后殖民主义的研究和批判,它是指对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在文化、政治以及历史上不同于其旧有的殖民地差别的理论研究;包括关于各种经历的讨论:迁徙、奴役、压迫、抵抗、表现、差异、种族、性别、地方以及诸如历史、哲学和语言学等欧洲帝国主义的主流话语的反应;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发展,它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例如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国家的文化关系,一国之内的种族关系以及主要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都成为后殖民理论研究的主题;按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模式以及其文学的价值与传统,甚至包括各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因而西方观点思想文化总是被认为居于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与之相对照的是非西方的第一世界和东方的文化传统长期被排挤在边缘地带,或不时地扮演一种充当点缀物的西方“他者”角色;二、后殖民主义的发展1.酝酿期:20世纪初至70年代;代表人物法农,其着作批判地分析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对被殖民者造成的文化心理创伤;2.形成和发展期: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代表人物是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发表则标志着后殖民主义的形成,他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文论的开创者;斯皮尔克提出了后殖民状况下被殖民者的“自我表征”问题;巴巴则提出了“受殖民者的身份构建”问题,他们三人共同促成了后殖民主义文论的广泛影响,被称之为后殖民理论的“圣三位一体”;3.反思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代表人物德里克,他对上述三位学者的学术立场及其理论自身的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着重支出他们理论的盲点;三、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来源1.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20世纪20年代时,非洲正处于民族解放运动、反对西方殖民统治、追求民族独立的过程正;本土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同化”政策展开激烈批判,以呼吁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维护非洲本土文化的尊严;于此,形成了一股殖民主义的批评话语;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后殖民主义的大多数理论家研究过马克思主义,有些还信仰过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写过两篇文章: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3.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所谓文化霸权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统治中,文化领域的控制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控制,不是通过外在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觉认同来实现的;后殖民主义者由此认为文化霸权贯穿于殖民主义的整个过程,在后殖民时代,文化控制仍然是帝国主义在你当今的重要表现形式;4.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福柯提出:不存在绝对客观知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始终与权力纠葛在一起;纯粹的整理是不存在的,所有知识的目的都在于确证统治结构的合法性;任何话语都有虚构的成分;四、后殖民主义与文学批评把后殖民主义理论应用在文学批评中,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在文学批评者看来,后殖民理论所关注的就是关于与“殖民话题”相关的文学阅读和写作;包括两个方面:即过去曾经是或现在仍是殖民地国家的文学,以及宗主国关于殖民和殖民地人民的文学;如何把深深地烙印在殖民地人民身上的备件和低下科协在殖民地国家的文学上,面对“他者”优势如何明确自己的身份、重塑自己的过去,都无法回避这三个方面,即“他者”、“身份认同”和“混杂性”;1.“他者”按照萨义德的理解,“他者”就是“东方”,即被殖民的一方,是“在西方人对熟悉的事物的藐视和对新奇事物的狂喜或恐惧之间摇曳不定的存在”;事实上,被殖民者在其本质和传统方面有丰富的多样性;作为文化的产物,他们的形象既具有确定性,同时也处于变化中;对殖民者而言,他们是“他者”,而他们自己本身也彼此互相区别,自身的过去也已成为“他者”与他们相对立;殖民主义者利用殖民主义文学“作为一面镜子来反映殖民主义者的自我形象;”文学评论者关注“他者”在作品中的形象被塑造的方式,并透过这些表层的形象和创作方式,去探寻和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他者”被扭曲、被排斥和被憎恶的缘由;2.“身份认同”被殖民者的“身份认同”过程是一个抗争的过程;这种身份“不仅仅是被殖民者个体的身份,而且是一种文化身份和民族身份;”这样的“身份”过去通常由殖民者来加以界定;在殖民地,为了确认身份的目的,抗争无所不在,或彻底颠覆,或奋起反抗,或吸血魔方,其影响深刻,形式多样;“抗争”作为一个概念,带有或可能带有关于人的自由、身份、个性的认识;但是,“抗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确立一种明确的、属于“他者”自己的“身份”;3.混杂性“混杂性”概念首先基于对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认识,它所指的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文化中,文化符号和文化实践的混杂和整合、文化实践的趋同和相互适应;既是积极的、富有成效和充满活力的,同时也具有压制性的作用;弱势文化为了从复杂的、业已陌生的过去寻求自身的身份和意义,努力想要去换回或重建一种属于被殖民者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有不平衡性;它通常是混杂的、包含不同语言的、具有多个意义层面的综合体;。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第29卷第4期2010年8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9No.42010.8收稿日期:2010-05-11作者简介:雷志梅,女,四川渠县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雷志梅1,2(1.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2.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摘要: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内容进行梳理,深化了对两种理论的认识。
前者主要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后者则主要是一种翻译实践理论。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的揭示及其对抗上,不同点在于翻译作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践行的一个场所,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翻译学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50(2010)04-0131-03无论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还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后殖民主义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而无论是在文化研究领域内还是翻译研究领域内的后殖民主义,无一例外地都要从后殖民主义的来源、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理论谈起。
因此,赛义德的《东方学》、斯皮瓦克为《论文字学》撰写的《译者前言》以及她的“第三世界妇女论”、霍米·巴巴的“话语权利”和“文化身份”理论等就成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典范。
由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本身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而且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所以一般只能对这个理论的主要面貌进行概述。
那么,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否同一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本文打算从这个角度入手分别探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内容。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多元文化理论。
作为一种广义的具有强烈革命性和解构性的文化批判理论思潮,后殖民主义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跨学科、跨文化、跨文明的文化理论思潮。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想体系,对于它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定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如果从学缘谱系的历史追溯来看,最初由文学、文化研究源起,然后逐渐向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渗透。
后殖民主义这个概念本身即指在时间上继殖民主义解体之后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又具有超越殖民主义的含义,带有新殖民主义的含义。
在全球化时代生存境况下,后殖民主义已经蔓延到非殖民关系的强势国与弱势国之间的不平衡性、不平等性关系上。
因此,后殖民理论是一种熔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于一炉的集合性话语,它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并以其文化政治批评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视角考察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统治对其旧有殖民地文化、政治上的影响,以及这些殖民地又是如何应对这些影响的。
1.霸权思想殖民霸权思想是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后殖民主义理论主要关注的不是经济、政治上的殖民霸权,而是文化上的殖民霸权,即与政治、经济统治并行的文化统治,通过这种统治,被殖民者最终被教化成为殖民者顺服的奴隶。
这一理论来源可以直接追溯到葛兰西的“国家权利”思想。
赛义德借鉴了这一理论,建构了自己的理论,即《东方学》。
《东方学》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一种基于对想象的东方与西方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之差异的思维方式。
第二层含义则指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与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方的长期以来的主宰、重构和权力压迫方式。
这样一来,西方与东方的关系往往表现为纯粹的影响与被影响、制约与受制约、施予与接受的关系。
基于这种不平等关系,所谓东方主义便成了西方人出于对东方人或第三世界的无知、偏见和猎奇而虚构出来的某种东方神话。
在这部著作中,他揭示了西方的东方学话语中隐含的一种霸权意识。
西方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
欧洲的东方观念本身也存在着霸权,这种观念不断重申欧洲比东方优越,比东方先进。
这种霸权在文本表述中的体现便是东方想象,西方人对东方进行一种主观的重构,把东方描述成陪衬性的他者。
这种霸权思想人们常常把它理解成政治上、文化上、思想意识的霸权。
后殖民主义进而把这种理论的视域扩展到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
2.话语权利殖民霸权思想不仅表现在文化和思想意识上,更表现为殖民文本的话语霸权。
赛义德的《东方学》便是通过对宗主国文本中殖民话语与权力的分析,揭示出“东方为西方而存在,是西方人创造了东方”这个殖民霸权的事实。
他说,“是关于东方人或臣属民族的知识使他们的管理轻松而·131·第4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卷有效;知识带来权力,更多的权力要求更多的知识,于是在知识信息与权力控制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殖民话语的理论家们将有必要追溯帝国主义物质侵略与知识暴力之间的联系,揭露它对殖民世界的意识形态的表达与宗主国强国的帝国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
殖民者是殖民地和被殖民者的言说者,但是殖民者说的是他想要这样说的,在他对殖民地和被殖民者进行言说之前已经预设了一个他所需要的取舍尺度。
一言以蔽之,他需要殖民地以一个具有异国情调的“他者”作为宗主国殖民者的陪衬。
他所言说的不是他所见到的,殖民地的真实成为他们言说之外的缺席者。
这种话语权体现了一种知识的霸权。
斯皮瓦克的“第三世界妇女理论”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第三世界的妇女处于被两重甚至三重边缘化的状态。
第三世界在西方宗主国的目光凝视下是一种女性的形象,是世界的边缘;而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又处于男性社会的边缘,她们是边缘的边缘,是彻底的失语者、不在场。
“宗主国的男性和殖民地的男性都可以剥夺妇女的话语权,代替妇女言说,为妇女命名”。
在这两种命名中,唯独没有妇女自己的声音。
由此可见,被殖民者话语权利的丧失在本质上仍然反映了一种赤裸裸的霸权关系,只不过这种霸权并非由政治或者暴力产生,而是由知识的掌握权所控制的。
3.文化身份后殖民时期,在抵抗和消解殖民霸权的过程中,如何确定被殖民者自身文化身份也成了后殖民理论家关注的热点。
霍米·巴巴关注的焦点就是被殖民者文化身份的定位问题。
由于殖民者对被殖民者长期的文化渗透,被殖民者不得不用殖民者的话语来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
进而,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变成了文化渗透与认同的关系,殖民者外在的强迫变成了被殖民者内在的自觉。
巴巴认为,这种异质文化的杂交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如何在这种渗透杂交中保持弱势文化的合法性存在。
他强调差异性,强调弱势文化保存自身的文化身份。
他不赞成把东方/西方、殖民/被殖民当做清晰可辨的对立两极,而是“含混矛盾的杂糅”。
为说明殖民话语的“含混矛盾的杂糅”,霍米·巴巴提出了“模拟”的概念。
当然,他作为有着第三世界背景的后殖民理论家,更突出殖民地话语“模拟”的社会功能。
4.抵抗与消解Robinson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一书中对后殖民理论作了系统的归类,他认为后殖民研究包括“殖民地怎样适应、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以及20世纪末期所有的国家、社会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权力关系,主要指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应、冲突和抵抗”。
殖民地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对被殖民地国家进行殖民、文化渗透的过程,同时也是被殖民地国家不断反抗殖民霸权和反渗透的过程。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后现代时期,后现代的主要特征是深度模式的削平、历史意识的消失、主体性的丧失和距离感的丧失,等等。
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处于扩张中的消费文化。
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关系中,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第三世界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如果不对这种文化入侵有一种清醒的意识和有效的策略,就会有丧失本土文化原质的危险。
因此后殖民主义不仅要批判和消解来自第一世界的文化霸权,更要在保持本土文化异质性的基础上,创造一种与第一世界文化进行有效交流对话的空间。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在后殖民批评语境下所建构的一系列有关翻译的概念、判断和喻说。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关注翻译在殖民化过程中所撒播的权力机制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抵抗的历史、挪用的历史、间隙的空间、分裂的空间等,是翻译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批评话语。
后殖民主义介入翻译研究,直接促使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生,使翻译学研究由传统的语言学范式转向文化范式,即对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历史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等的研究。
总的来说,后殖民主义理论就是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消解和批判,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内推广以解构主义为中心的各种后结构主义理论。
消解了翻译过程中文本、作者和译者的中心地位,把目光放在了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方面。
1.权力关系翻译研究与后殖民主义最核心的焦点就是权力关系。
翻译中原语与译语、原作与译作的不平等关系是殖民霸权思想的一种体现。
由于语言之间差异性的存在是绝对的,翻译作为一种实践,造就了或在其中体现了殖民主义操纵之下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赛义德在《东方学》中就对东西方语际间的权力转换问题做出过精辟的论述。
当讨论到作为译者的雷恩作品里隐含的一系列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权力问题时,赛义德指出,“作为穆斯林行为的……中介者和翻译者,雷恩进入了穆斯林的世界,但进入的程度只是停留于能用电压的英语散文来描述这一世界……他的信仰不真诚,其实质在于他具有伪装的信教者和特权的欧洲人这两种身份,而后者无疑削弱了前者”。
他进一步指出,“作为学者,雷恩的遗产对于东方并没有什么价值,而只对他自身所在的欧洲社会的各种机构有价值”。
斯皮瓦克就此提出了后殖民主义是如何聚焦翻译与殖民化之粘连的问题。
即从原文到第三世界语言的翻译往往是不同的政治活动。
因此翻译在殖民化过程中以及在播撒殖民地人民的意识形态方面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翻译在后殖民语境下构塑着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滋生了对原作的改写、暴力、添加、挪用等殖民主义话语。
斯皮瓦克特别关注翻译所导致的一系列意识形态问题以及大量的变形现象。
她严厉批评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家———她们主张欧洲以外的女性主义文本都应译为强权者的语言“英语”,其结果是一个巴勒斯坦女性的文本往往酷似一个台湾男性的文本。
2.解构、阐释、消解在翻译实践中,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翻译究竟·231·雷志梅: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应该以谁为中心?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实践,因此应该以原作为中心,译者除了对原作忠实外别无选择。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是一种论理、政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