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共21页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1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一、引言最近十多年来,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翻译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纵览国内许多翻译期刊,论述翻译问题时涉及到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众多。
但是,总体看来,大多数论述似乎都从传统的译论角度出发,只是将归化与异化限定在对文本的语言学认识范畴的基础上进行单向的研究。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翻译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人类的交往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翻译不仅仅要考虑到文本因素,还应该结合文本考虑其外部的政治、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
苏珊·巴斯内特和哈瑞什·特里维蒂认为“翻译总是植根于文化和政治体系以及历史当中”“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本产生的语境”(曲夏瑾、金敏芳,2011:48)。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带有很强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它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关系。
它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启示,将翻译活动回置于它所产生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
因此在后殖民主义理论这一大背景下,研究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理论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王东风,2003:4)。
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弱势民族、弱势文化和弱势群体,以文化生态平衡和世界多元文化为视角,努力创造世界文化多样性。
这一翻译理论的提出使得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文体和风格等文本内部问题,一大批原先热衷于探讨翻译技巧的学者也逐渐将目光转向非文本因素,比如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
至此,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权力转向”,权力关系后来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和翻译研究共同关注的焦点。
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摘要: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中广泛的进行着。
自翻译诞生以来,同它紧密相连的大多是意义、对等、技巧、精确等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翻译研究产生了一个全新视角,即后殖民翻译理论。
在本文中,笔者以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一书为例,讨论了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的内容以及这一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帝国政治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一.引言“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是在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1990年出版的访谈与会议及《后殖民批评家》中正式提出的。
而“后殖民翻译研究”是由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于1997年提出。
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当代西方译学界十分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
他执教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英语系,从事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
研究范围广泛,其研究领域包括翻译、文学、语言学、文化、教学法等领域。
其翻译思想极具创见意义,在译学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论述。
罗宾逊著述颇丰,现已出版近十本专著,并已发表33篇与翻译理论和教学相关的学术论著。
他著有:《译者登场》(the translator turn,1991),《翻译与禁忌》(translation and taboo,1996),《谁在翻译?》(who translates:translator subjectivities beyond reason,2001)等著作。
1997 年,道格拉斯?罗宾逊出版了《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二.后殖民翻译研究后殖民翻译研究源于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问题。
第29卷第4期2010年8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9No.42010.8收稿日期:2010-05-11作者简介:雷志梅,女,四川渠县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雷志梅1,2(1.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2.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摘要: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内容进行梳理,深化了对两种理论的认识。
前者主要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后者则主要是一种翻译实践理论。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的揭示及其对抗上,不同点在于翻译作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践行的一个场所,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翻译学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50(2010)04-0131-03无论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还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后殖民主义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而无论是在文化研究领域内还是翻译研究领域内的后殖民主义,无一例外地都要从后殖民主义的来源、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理论谈起。
因此,赛义德的《东方学》、斯皮瓦克为《论文字学》撰写的《译者前言》以及她的“第三世界妇女论”、霍米·巴巴的“话语权利”和“文化身份”理论等就成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典范。
由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本身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而且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所以一般只能对这个理论的主要面貌进行概述。
那么,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否同一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本文打算从这个角度入手分别探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内容。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多元文化理论。
第29卷第4期2010年8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9No.42010.8收稿日期:2010-05-11作者简介:雷志梅,女,四川渠县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雷志梅1,2(1.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2.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摘要: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内容进行梳理,深化了对两种理论的认识。
前者主要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后者则主要是一种翻译实践理论。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的揭示及其对抗上,不同点在于翻译作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践行的一个场所,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翻译学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50(2010)04-0131-03无论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还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后殖民主义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而无论是在文化研究领域内还是翻译研究领域内的后殖民主义,无一例外地都要从后殖民主义的来源、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理论谈起。
因此,赛义德的《东方学》、斯皮瓦克为《论文字学》撰写的《译者前言》以及她的“第三世界妇女论”、霍米·巴巴的“话语权利”和“文化身份”理论等就成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典范。
由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本身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而且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所以一般只能对这个理论的主要面貌进行概述。
那么,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否同一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本文打算从这个角度入手分别探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内容。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多元文化理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摘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和文化认同,对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中国翻译实践中,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文化平等和尊重,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这一理论的应用不仅推动了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应用。
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将在中国翻译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构建平等互利的国际翻译关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国翻译研究、启示、意义、实践、发展、文化、影响、挑战、应用前景1. 引言1.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提醒我们要反思西方中心主义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不再简单地将西方文化视作标准,而是应该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强调平等和尊重,主张在翻译实践中尊重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文化背景,避免对原文内容的误解和歪曲。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鼓励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倡导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积极借鉴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推动中国翻译研究走向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
2. 正文2.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应当被看作是文化传递和权力关系的重要手段。
翻译不仅仅是为了传达原文的意思,更是在不同文化和权力结构之间进行交流和表达。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关注翻译中的政治和权力问题,强调翻译的背景和条件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翻译者的文化身份、政治立场、社会地位等因素都会对翻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翻译不应被视为中立客观的行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一、引言最近十多年来,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翻译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纵览国内许多翻译期刊,论述翻译问题时涉及到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众多。
但是,总体看来,大多数论述似乎都从传统的译论角度出发,只是将归化与异化限定在对文本的语言学认识范畴的基础上进行单向的研究。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翻译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人类的交往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翻译不仅仅要考虑到文本因素,还应该结合文本考虑其外部的政治、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
苏珊·巴斯内特和哈瑞什·特里维蒂认为“翻译总是植根于文化和政治体系以及历史当中”“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本产生的语境”(曲夏瑾、金敏芳,2011:48)。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带有很强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它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关系。
它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启示,将翻译活动回置于它所产生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
因此在后殖民主义理论这一大背景下,研究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理论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王东风,2003:4)。
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弱势民族、弱势文化和弱势群体,以文化生态平衡和世界多元文化为视角,努力创造世界文化多样性。
这一翻译理论的提出使得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文体和风格等文本内部问题,一大批原先热衷于探讨翻译技巧的学者也逐渐将目光转向非文本因素,比如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
至此,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权力转向”,权力关系后来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和翻译研究共同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