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概论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节社区的含义和基本要素一、社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一)社区的含义1、“社区”一词的由来:“社区”的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他在社会学名著《社区与社会》中使用了“社区”一词,社区首先是血缘、家庭、家族的自然基础上建立的学院共同体,逐步发展和分离为人们居住在一起的地缘共同体,最后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共同体。
2、社区的定义:第一次给“社区”定义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rark)。
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
帕克对社区的定义主要从两个角度讲:一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二是从地域性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群体。
我国社区概念最早由费孝通翻译过来。
“community”翻译成“社区”,“社”表示群、群体的意思,“区”表明一个位置,具有地理上的意义。
社会学对社区的定义有100多种。
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的辖区”。
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把社区的规模界定在“居民委员会的辖区”范围层次。
(二)社区与社会、社区社会组织、行政区划单位的关系1、社区与社会滕尼斯认为“社区”是人与人自然的、本质的、有机的连接,依靠情感纽带,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相互认同,沉浸在共同的世界之中,其典型是母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进一步地扩展,在邻里、朋友以及宗教信徒之间也会存在类似的联系;“社会”的联系则是“人为的”目的性的连接,人与人只是通过契约来达成彼此之间的交往,市场交换关系和都是生活便是典型的社会联系。
社区工作知识重点一、社区概论一、概念和基本特征一、含义(一)由来(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社区与社会》中提出,我国费孝通翻译过来)(二)定义美国帕克定义二、基本特征(一)是社会的缩影(二)是人类活动的承载体(三)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具有多种功能(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二、基本要素和类型一、基本要素人口(第一要素)、地域、组织、文化、心理(归属、认同感)、物质二、基本类型(一)多元标准1.农村社区(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属关系、乡亲关系)2.城市社区(单位型、板块型、小区型、功能型)(二)空间特征1.法定2.自然3.专能4.虚拟(三)按层次1.小型(一万以内)2.中型(1-3万)3.大型(3万以上)三、基本功能一、内部功能(居住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社区互助)二、外部(社会)功能1.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2.促进经济发展3.社会服务(最重要)4.社会参与和社会民主二、社区建设一、意义和主要内容一、意义1.提升社会管理水平2.促进各群体和睦相处3.维护社会稳定4.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二、主要内容1.社区组织(党建、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2.社区服务3.社区卫生4.社区文化5.社区环境6.社区治安二、特点和功能一、特点综合性、社会性、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二、功能1.管理协调2.社区服务3.社会综合管理4.医疗保健计生服务5.环境保护6.文体教育7.社会保障三、发展历程一、从街居制到社区制转型历史背景(二)历史进程(民政部1986年提出社区服务,1991年提出社区建设)二、社区制的确立与特点及其与街居制的比较(一)社区制的确立与特点社区建设自2000年开始社区四大组织:居委会、居民代表会议、协商议事会议、党委三、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一)提出问题,集中研究论证阶段(1986年)(二)开展初步实验,积累经验阶段(1998年)1.上海模式(行政主导型)2.沈阳模式(自治型)3.江汉模式(合作型)(三)形成决策意见,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阶段(2000年)(四)适应新形势,不断深化和完善城市社区建设阶段(2002年)四、国际社区建设的发展及趋势1951年联合国以“社区发展计划”取代“社区福利中心计划”国外社区建设特点:1.政府主导2.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3.注重培育社区自我发展能力4.是社会改良,政党获取选票手段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二)责权统一、管理有序(三)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三、目标(一)基本目标1.管理有序2.服务完善3.文明祥和四、主要任务(一)拓展社区服务(社区救助和福利服务、便民利民、面向单位、社会化、再就业、社会保障)(二)发展社区卫生(三)繁荣社区文化(四)美化社区环境(五)加强社区治安(一区一警)五、社区治理一、基本内容(二)特征(主体多元、方式多向、目标多重、内容多样)五、重点工作1.要促进基层政府职能转变2.要完善居民自治机制3.要推进基层民主协商4.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5.要健全社会服务机制6.要构建多元参与机制三、社区居民自治一、基本概念和要求二、基本要素自治区域自治组织自治事权三、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权自我管理、教育、服务(一)委办事务(决定权在中央或上级政府)(二)自治事务(财产、财务、人事、管理、教育、服务)四、职能(一)自治方式四个民主: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二)协助职能(三)监督职能二、主要规范和意义一、主要规范(一)依法自治(二)党领导下的自治(三)政府指导下的自治规划指导、管理服务指导、组织协调指导(四)社会参与下的自治二、特点和特性(二)特性:直接性、有序性、有限性三、意义1.有利于人民当家做主2.有利于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3.有利于改善社区治理4.有利于社区共同体的真正形成5.有利于政府与社区履行各自的职能与任务三、形式一、居民会议制度(一)特征、地位和作用1.特征(权威性、广泛性、直接性)3.作用(1)实现居民自治。
社区护理概论第一章概述1社区(community):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地域里所形成的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2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综合应用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将医疗、预防、保健、康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于护理学中,并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最终目的,提供连续性的、动态性的和综合的护理服务。
”3社区护士的基本条件:具有执业资格并经注册。
社区护士岗位培训。
独立从事家庭访视护理工作的社区护士,应具有在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第二章一一以社区为中心的护理1安德逊的“社区作为服务对象”模式分为五步:社区健康评估找出压力源,确定护理诊断制定社区健康护理计划实施计划干预效果评价2社区护理评估的内容(一)社区地理环境(社区的基本情况,自然环境,气候,动植物分布情况,人为环境)(二)社区人群(人口分布,人口流动情况,健康水平面,健康行为)(三)社会系统(卫生保健系统,经济系统,交通与安全系统,通讯系统,社会服务及福利系统,娱乐系统,教育系统,政治系统,宗教系统)3社区护理评估方法(一)社区护理评估内容包括:主观资料:评估者凭个人感官一一视、触、听、嗅等感官获得资料客观资料:来自社区统计报表和社区调查(二)评估方法:(1)1.社区实地考察--- 挡风玻璃式调查(windshield survey)敏锐、主动的收集社区的资料:人群一般特性、服务机构的种类及位置、垃圾的处理情况等。
具体方法:通过步行或将汽车车窗摇下,用感官来感觉社区。
可在不同时间连续进行2〜3次⑵ 重点人物访谈(key informant interview)了解社区的情况,对社区进行准确的评估。
重点人物是指各阶层、非常了解社区的人。
访谈的内容包括:社区发展的过程、社区的特性及社区主要的健康问题等。
(3)问卷调查(surveys)信访法:指邮寄问卷给被调查者,填写后寄回。
社区概论:社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的缩影。
现代社区的特征:1社区是一个小社会。
2社区是聚落的载体。
3社区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它是社区与社区之间相互群别的关键。
4社区具有多种功能(经济,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等功能)社区的基本要素:人口要素(第一要素),地域(区别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的根本之处。
)组织要素,文化,心理要素,物质要素。
社区的基本类型:农村社区城市社区。
(经济结构,人口密度,社会组织)法定社区,自然社区,专能社区,虚拟社区,(空间特征)微型社区,中级社区,大型社区社区发展的原则:民主过程,全体参与,广泛合作,自下而上原则,问题解决原则,协调发展原则。
社区发展模式:上海模式(政府主导),沈阳模式(自治管理),江汉模式(合作型)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4 扩大民主,民主自治。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社区建设的特点:综合性,社会性,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
社区建设的功能:管理协调,,社区服务,社会综合管理,医疗保健计生服务功能。
5环境维护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社会保障功能。
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组织,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
社区居民自治基层群众性组织:居委会和村委会。
(自治区域,自治组织,自治事权)居委会的自治权:财产自治:财务自治,人事自治,管理自治,教育自治,服务自治)社区自治的意义:1有利于人民当家做主,2有利于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3有利于社区共同体的真正形成。
4,有利于政府与社区履行各自的职能与任务。
自治的原则:群众自治,直接民主,由民做主。
社区居民自治的特性:直接性,有限性,有序性。
居民会议的特征:权威性,广泛性,直接性。
居民会议的表决形式: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无记名投票表决。
青年社区设计概论知识点社区设计是指对社区空间进行规划、布局及美化,旨在提供一个舒适、便利、安全和美观的居住环境。
青年社区设计概论则是在社区设计领域中,专注于满足年轻人需求和特点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青年社区设计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知识点一:社区规划与布局社区规划与布局是社区设计的基础,它涉及到社区的整体结构和空间分布。
在青年社区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年轻人的活动需求和生活方式。
例如,社区中应该设有多功能活动场所,如健身房、运动场地、青年活动中心等,以满足年轻人的社交、娱乐和学习需求。
此外,社区的交通布局也应该方便年轻人的出行,如设置自行车道和交通便利设施。
知识点二:社区设施建设社区设施建设是青年社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设施建设不仅能提高社区的居住质量,还可以促进年轻人的社交活动和文化交流。
例如,社区中应该设置公共图书馆、艺术展览空间和创业孵化基地等,以满足年轻人的学习、艺术和创业需求。
此外,社区中应该设有儿童活动场所和老年人活动中心,以促进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知识点三:绿化和景观设计绿化和景观设计是青年社区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绿色环境和美丽景观可以提升社区的居住质量,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
在青年社区设计中,应该合理规划社区的绿化带和公共花园,提供舒适的休闲和社交场所。
同时,景观设计也应该反映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特点,例如运用现代艺术元素和年轻人喜爱的颜色和形式。
知识点四:社区安全设计社区安全设计是青年社区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年轻人常常是社区中较为活跃的群体,因此他们的安全需求应得到重视。
在社区规划和建设中,应该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如加强社区的监控系统和门禁管理,确保社区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此外,应该合理规划社区的消防设施和应急通道,以提升社区的整体安全性。
知识点五:可持续发展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是当今社区设计的重要方向之一,也同样适用于青年社区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概论1、社区应该是与整个社会密切相连,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生活群体或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的特征:(1社区是一个小社会。
(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
(3社区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4社区具有多种功能。
(5社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社区的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社会支持。
2、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3、社区发展原则:(1民主过程原则。
(2全体参与原则。
(3广泛合作原则。
(4自下而上原则。
(5问题解决原则。
(6协调发展原则。
社区建设的意义:(1社区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基础环节,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越来越多,只有不断的建设好社区,才能促进社会管理的完善。
(2社区已经成为广大居民群众圣湖的家园,需要社区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只有不断的建设好社区,才能促进各种群体和睦相处。
(3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交会点,对化解社会矛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的建设好社区,才能较好的维护社会稳定。
(4社区已经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执政的重要基础,在咫尺党和政府履行执政使命上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只有不断建设好社区,才能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
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1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一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
社区工作者基础知识点一、社区概论此部分备考需要了解社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社区基本类型、功能等知识。
★社区的概念从现代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看,社区的概念是指聚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依据一套社会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生活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共同体。
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知道,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相互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地域内,按照某种制度或规范从事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活动,并由此形成的、具有从属心理的、具体的社会单位。
★社区的基本特征1.地域性社区是人群在一定的自然地域空间上的聚集。
一方面,它并不是一个无限大的区域范围,具有有限的地域空间;另一方面,社区还是一个人文的空间,在地域范围上,社区还是居民群众的社会心理空间,人类在这一空间上,还创造出了社区的特有文化。
因此,社区是我们地域空间和人文空间的结合,它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地理区域和社会心理的维系空间。
2.共同性居住在同一地域社区的居民具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相同的利益,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社区实体,并维护着共同的社区群体利益,以共同的方式处理问题,形成传统上的行为规范。
同时社区生活的共同性还在于,社区居民长此以往形成了共同的社区传统文化,特别的地域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社区意识,形成了社区实体特有的内聚力,并以此作为社区居民相互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不同地域的社区会有不同的社区文化形态。
3.互动性社区是一个微小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密切的,人们在地域社区中生活,相互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多,人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中,相互的协调和共性需要社区成员积极的往来、沟通与互动,才能达到一个良性的运行过程,才能为本社区的发展和功能的体现创造条件。
总之,社区是在一定地域中形成的,具有密切相互关系和意识的人们生活共同体。
地域和人群构成了社区的重要的基本要素,而人群的相互关系和互动则构成了社区的核心要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