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国公司
- 格式:ppt
- 大小:440.50 KB
- 文档页数:14
我国跨国公司外派员工回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摘要]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跨国公司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员工外派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在外派员工回任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和员工的职业发展。
解决问题需要追本溯源,本文就我国跨国公司外派员工回任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跨国公司;员工外派;回任问题;原因1 引言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组织还是员工个人都表现出卓越的追求、个性的张扬、价值的实现。
对于外派员工来说,回任还是离职,影响其决策的根本原因是公司能否提供符合员工期望的发展平台。
2 外派员工回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外派人员是指有母国公司任命的在东道国工作的母国公民或第三国公民,也包括在母公司工作的外国公民。
本文针对母国公司任命的在东道国工作的且任期在一年以上的母国公民进行研究。
一般情况下回任过程易出现如下问题。
2.1 任期内申请回任跨国公司外派员工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冲击”,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从国家信仰、价值观到生活习惯、工作方式等都有较大差异。
如果外派人员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使自己尽快融入东道国,将会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焦虑感。
因此,不少外派员工在任期未结束时就申请回任。
尤其在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较母国落后、生活和工作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申请提前回任的情况更频繁。
2.2 任期结束后不回任,直接离职如果外派员工完全适应东道国的文化,归国后可能面临“反文化冲击”,即要重新适应母国的文化和工作、生活环境,或者从职业发展角度考虑,认为子公司更符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抑或出于对子女未来发展考虑,认为子公司所在国能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机会等,这些因素很可能使外派人员在任期结束后不愿回任而选择继续留在子公司所在国工作。
2.3 回国后工作懈怠甚至离职很多外派员工在归国后发现母公司对自己的安置与自己的期望不对称,进而导致工作懈怠甚至离职。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FDI的研究较为全面,相关的理论也较为成熟,而对于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研究,大多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与经济学理论结合程度较低,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因而有关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系统性研究文献并不多。
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结合经济学原理分析,从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文化因素这四个方面着手,对于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国内研究进行整合,并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述评。
一、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成本因素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本最小化。
成本学派认为跨国公司通常会选择成本最低的区位进行生产与经营活动。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在资源与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其资源成本会比其他地区的低,如劳动力成本对跨国公司生产区位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即倾向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区位;除企业专有资源外,企业的普通资源也往往很容易从东道国获取,且相对于从母国获取资源而言,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本土化有利于绕过贸易壁垒,使产品迅速进入东道国或邻近地区市场销售,从而降低了成本。
除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外,跨国公司在实施本土化战略中,也会注重交易成本的控制。
凯夫斯(1971)经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寻找原材料和服务、雇佣人力、探索市场、以及计算谈判合同成本时,往往趋于成本产生最小的地方。
此外,企业的成本还受到资金利息率和税收的影响,而这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同时,直接聘请本土人员要比外派人员所支出的费用低得多。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于1981年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指出了跨国公司进行本土化战略是出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这三者的考虑,解释了跨国公司利用我国庞大的市场与廉价的资源,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
徐轶奕(2006)认为由于文化差异、关税壁垒和非关税措施等的限制,跨国公司只有在我国实行研发本土化战略,就地研发与技术创新,才能绕过贸易壁垒,节约成本。
跨国公司并购我国重点企业案例——无锡威孚和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威孚简况和合资谈判威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无锡油泵油嘴厂,原来主要为拖拉机用柴油机配套。
1980年代初,企业领导认为单为农机配套很难做大做强,在机械工业部的组织下,企业于1984年花3000万元引进了德国博世公司(BOSCH)的A型泵制造技术,企业转为给运输卡车配套。
此时,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为威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成为国内柴油燃油喷射系统的最大厂商。
1998年,集团的核心企业——无锡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A、B股上市公司。
2004年,企业营业收入92亿元、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利润2.1亿元、利税4.8亿元,各项指标均为行业第一。
8种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在行业中的排序也都是第一。
1995年,威孚与博世再次合作,成立一家生产机械式柴油喷射系统的公司,产品包括油嘴、油泵及电控系统。
第一步投资3000万美元,成立无锡欧亚柴油喷射有限公司,威孚与博世股比48:52,生产柴油喷嘴,业经营状况较好,2004年赢利达1.5亿元。
在谈判建立生产柴油泵的合资公司时,双方发生分歧。
因为威孚兼并了南京金宁油泵油嘴厂生产油泵,博世担心合资后技术扩散到南京。
后威孚提出,将南京的工厂也纳入合资企业,但博世派人考察后不感兴趣。
1999年谈判失败。
博世随即投资6000万欧元,在苏州成立了一家生产VE泵和P型泵的独资企业——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
这给威孚树了一个竞争对手,也产生了心理上的震撼。
本来,3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需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而无锡已有生产柴油喷射系统的威孚,他们认为国家不可能批准博世在苏州建同类型工厂。
但此时苏州工业园已经获得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有苏州市政府批准就可放行。
1990年代末,国家出台了汽车排放法规。
要达到高排放标准,关键在发动机,发动机的关键是燃油系统。
此时,机械部惟一的归口研究所——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简称无油)研制并推出了适用于欧Ⅰ、欧Ⅱ的技术。
2005年度跨国公司在华十大公关危机案例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集体遭遇危机:广本、亨氏、宝洁、卡夫、肯德基、强生、索尼等等,被神化了的跨国公司优秀治理水平大概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跨国公司如何会如此,毕竟是什么因素使然?卓跃咨询认为,变化的不是这些跨国公司,变化的是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和中国消费适应,以及媒体整体的理性并担当起“第三方公信力〞的角色,成为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研究的命题。
依据卓跃咨询的判定,因为危机事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损失至少在50亿人民币。
套用一句话,幸福的企业瞧起来是类似的,不幸的企业却各有各的不幸。
危机事件处理优秀的公司基本上类似的,那确实是基本遵从了“5P〞原那么,而假如缺失其中的一个“P〞或者几“P〞,那么企业就有可能遭遇危机和不幸。
借鉴是一种聪明。
这是我们重新将这些遭遇危机的企业案例呈现出来的目的,也许当事企业或者第三方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迪。
在本文中,卓跃咨询推出“5P研究模型〞,以对这些危机事件做出评估:1、端正态度〔Perception〕:态度决定一切。
2、防范发生〔Prevention〕:优秀的危机治理企业都有良好的危机预案和危机预警机制。
3、时刻预备〔Preparation〕:面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和危机事件爆发后出现的可能情况,有方案有步骤地做出各种预备策略。
4、积极参与〔Participation〕:危机爆发后,企业应该本着一种积极态度处理危机事件,而不是躲避责任或者推委。
5、危中寻机〔Progression〕:危机处理的最高境地是能把“危〞变成“机〞,从中获利或者得以提升。
案例一:索尼“咨询题相机〞危机品牌:索尼危机性质:产品质量危机指数:6案例描述:12月上旬,浙江方面抽检发觉,索尼6个型号30个批次的数码相机存在包括自动白平衡失效、成像均匀度不行、液晶屏亮度不够、自动曝光不正确等咨询题,被定性为“不合格〞。
当浙江省工商局的消息传到索尼中国负责数码相机业务的公关部经理耳中时,对方“感到惊奇〞,并间接质疑浙江方面的评测结果:“这些相机基本上在市场销售了一段时刻的产品了,此前也通过媒体屡次评测。
我国跨国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安 博 张静怡(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本文以跨国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等理论概念为基础,对当前我国跨国公司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
并以华为公司为例,分析其内控体系的五要素,介绍了其内控体系中与跨国管理相关的先进方法和机制,华为公司通过借鉴先进经验,已建立起一个以“流程责任和组织责任”为基础的全球内控体系,其内控理念先进,风险管控严密,管理技术科学,具有借鉴意义。
最后,针对案例研究中所得到的启发,为我国跨国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华为;内部控制;体系研究【中图分类号】F276;F275一、引言跨国公司因其内控目标的特殊性、组织系统以及所处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往往需要更为完善的内控体系来帮助其进行更好的经营管控,同时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也往往更具挑战性。
中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国内整体内控发展尚未成熟,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力的增强,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搭建国际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将成为很多公司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不过,在这些迈向国际的先锋者之中,也不乏一些经营极为优秀的企业。
2016年,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华为公司的净利润依然高达370亿美元,实现了0.4%的增长,如此成功的经营与其内控体系的完善不无关系。
华为作为中国本土企业国际化的先驱者之一,其内控体系较为完善,国际化水平较高,同时其内控体系发展完善过程对于国内企业有更现实可行的学习价值和借鉴价值。
二、我国跨国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成因(一)我国跨国公司内部控制现状1.母公司自身的内控体系亟待完善跨国公司的内部控制结构可以分解为两大部分:一是母公司自身的内部控制结构,二是子公司或是分公司的内部控制结构。
我国内控概念引入较晚,内控体系的真正完整建立是在2010年,而许多企业出海较早,其本身的内控制度并不健全。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及对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设立子公司或独资企业,以便更好地在中国市场开拓业务。
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却选择在中国撤资或收缩业务规模,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动因分析和对策方面,探讨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原因以及应对之策。
一、动因分析1.市场需求不足部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投资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市场需求不足。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的市场需求相对不足,导致一些外资企业在这些地区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和发展空间,从而选择撤资或收缩业务规模。
2.成本压力加剧近年来,中国的人工成本、物流成本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外资企业因此在中国生产经营所面临的成本压力不断加剧。
一些外资企业因此选择撤资或转移生产基地,以寻求更低成本的生产环境。
3.政策法规变化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有些新政策可能对外资企业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例如限制外资企业的合资比例、取消税收优惠政策等,这也是一些外资企业撤资的原因之一。
4.市场竞争加剧随着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外资企业发现自身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不再明显,市场份额和利润收缩,因此选择撤资。
5.环境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一些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外资企业因此选择撤资或转移生产基地,以避免环境问题对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策1.加大对中国市场的调研和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投资前,应加大对中国市场的调研和了解,充分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为此,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以及与当地合作伙伴合作等方式,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
2.优化生产管理面对中国市场的成本压力,跨国公司可以通过优化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强与中国本地供应商的合作,寻求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3.积极适应政策法规的变化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是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跨国公司应积极适应政策法规的变化,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及时调整企业策略,确保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合法合规经营。
专访BCG高级副总裁:中国如何制造跨国公司? 《21世纪》:对中国企业来说,企业国际化战略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和不确定。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其动力来自什么方面?jim hemerling(bcg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日本、韩国很多企业的起步也是依靠最初提供比较低廉的劳动力进入世界市场的,情况与中国很相似,起步是以低成本为切入点的。
当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的时候,很多美国顾客最初就是因为价格便宜才购买它们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断地在价值链上往前延伸,在不同的环节上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了质量,然后发展出独特的产品设计,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打造自己的品牌,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规模效应,成功地实施了国际化战略。
所谓“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众多知名日韩公司,都是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不断做出战略选择:就是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赢取竞争。
对于中国公司来说,他们面对的环境的确非常复杂和不确定,但是中国企业的机遇在于抓住它的起步,即以低成本开展竞争,以这样起步参与到国际市场中来,并开始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
jose maria figueres(世界经济论坛首席执行官):毫无疑问,中国不同的企业成熟程度也是不同的,就像其他任何国家一样。
但是中国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能使中国在很多领域有非常强的竞争力,这是基础和机遇。
所以我相信,随着中国更多了解国际市场,更多了解全球投资,更多了解良好的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中国公司将会更多地成为全球公司。
LoCaLHoSt非常明显的是,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举些例子说,巴西的经济过去几年不好,但是去年经济增长5%,主要也是因为和中国之间的贸易。
今年,预计中国将有5000万人出境旅游。
所以我说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并不仅是指中国的gdp 增长的速度。
我指的是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单元,对世界经济发生的影响,企业通过贸易、自然资源所造成的影响。
精心整理跨国公司的中国脸谱世界500强中有480多家在中国设立了工厂,设立研发中心近1000家,地区总部近40家;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55%来自跨国公司,超过一半的中国对外贸易由跨国公司运作,其中,来自跨国公司的高科技出口更是达到了88%;与GDP为据一项资料显示,截止到2007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用工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出现在跨国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职位上。
其中,包括爱普生、柯达、AMD在内的许多跨国公司中国区的管理层中,中国员工比例高达90%以上。
借助于这些华人,跨国公司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的思维模式,在营销、管理、经营的过程中更好地适应本土化的要求,事实上很多跨国公司也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从2004年开始,家乐福在中国实行了店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在超市销售中引入了具中国特色的“农贸市场风格”。
而作为奥运会长期合作伙伴的可口可乐更是抓住了北京奥运会的机遇。
据了解,在本次的人识也日益增强,许多原本在经济光环下被忽略的跨国公司社会责任问题开始被社会大众所关注,从而导致了跨国公司形象的下降。
诚然,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进行的“中国人眼中的跨国公司2007”的网上调查显示,34.2%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优于外国企业,同时高达73.1%的被访者表示了对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和工厂转移到中国来经营生产”的强烈不满。
此外,82.5%的网民对那些提供虚假账目企图逃税的公司表示指责。
大多数跨国公司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来自瑞典的利乐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推进其环保纸项目,并面向学校、媒体、社会开展多次以环保为主体的营日,家区。
尽管如此,上海社科院的王泠一博士还是表示出了担忧,在经济的推动下,中国的法制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工业标准、公众意识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在这种环境下,跨国公司单单依靠公关活动和社会捐赠来提升在华品牌形象已经远远不够了。
在改革开放初期,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热情欢迎,在税收、资本使用、土地租赁等方面都获得了大力度的支持,而消费者对于外资品牌的产品和服务业表现出了无要求的偏好。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我国对策跨国公司在华R&D是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着眼于从基础性研究一直到科研应用领域,实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投资行为。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为了防止创新技术外溢,跨国公司的R&D活动特别是基础性高科技研究活动大都集中在母国进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也呈现出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人才、科研实力的比较优势,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已经着手建立一体化的全球研发系统。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自然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竞争的热点。
一、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特点尽管跨国公司在华已经开始并不断扩大其研究与开发活动,但从总体上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在质量上十分有限。
(一)投资主体。
从投资主体来源看,来自欧美日的大型跨国公司。
在华设立R&D机构的多为来自欧美日国家的著名大型跨国公司,如微软、宝洁、杜邦、联合利华、诺基亚、爱立信、松下、索尼、三菱、富士通等。
一项对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调查显示,总部设在美国的32家占总数的39%;欧洲20家占总数的24.4%;日本18家占总数的21.9%。
(二)地区分布。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分布集中,主要设立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
资料显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40家较大规模的R&D机构中,北京20家,上海14家,广东6家,分别各占50%、35%、15%。
这三地处于我国“三大经济圈”(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雄厚的经济基础,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工业门类齐全,便于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三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智力密集区,全国许多高等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都集中在这些地区,科技人才密集,能够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三)研究领域。
外资研发活动侧重于产品创新型、产品适应型和专用技术。
在华建立R&D中心的跨国公司主要涉及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
中国跨国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08国贸(3)班 200810430304 王聪摘要:世界成多极化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
而这多极化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全球化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可以说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在这机遇中,中国跨国公司经营或者说的更准确些,中国跨国公司经营应当如何应对这一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跨国公司经营的问题有哪些,其又应当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经营的未来发展走向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的。
关键词:跨国公司经营问题对策目录中国跨国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0 -第一章引言 (2)一、跨国公司的界定 (2)二、中国跨国公司的现状 (2)第二章中国跨国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 (5)一、经营格局和投资结构不合理 (5)二、跨国公司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5)三、我国大多数企业受企业自身规模及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约束,企业很难进行有规模的对外投资 (6)四、我国跨国公司在技术上还缺乏优势 (6)五、缺乏跨国公司经营方面的人才 (6)第三章中国跨国公司经营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7)一、针对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微观政策 (7)二、加大政府支持,促进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宏观政策 (8)参考文献...................................................................... - 10 -第一章引言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被说过无数次,并且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或是已经形成。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无疑这是一个机遇,而在这机遇中跨国公司经营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方法,然而,如何使得跨国公司更好的发展、凸显实力与国家综合力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