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四则》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1.32 KB
- 文档页数:8
《论语》四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熟读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四、教学时间(一)设疑导入: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
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四则。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
孔子创立了以“仁”(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四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基础知识患:防患于未然防患未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三、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论语为载体,了解孔子的思想。
2.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3.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4.教学突破点:诵读法。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四、教法设计(一)导入新课: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
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四)学生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
(五)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中学习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六)读课文,理解意思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论语四则教案教案标题:论语四则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四则,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四则。
2. 分析和解读论语中的四则的内涵和意义。
3. 运用论语中的四则来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解读论语中的四则的深层含义。
2. 运用论语中的四则来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1. 论语原文和翻译材料。
2. 学生课本和笔记。
3. 板书工具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入论语的概念,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之前学过的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二、学习论语四则(15分钟)1. 分发论语原文和翻译材料,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四则的内容。
2. 解读四则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加深对四则的理解和思考。
三、分组讨论与思考(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思考如何运用论语中的四则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展示他们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3. 教师引导和点评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论语四则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思考论语中的其他内容,拓展他们的知识和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则论语,写一篇短文分析和解读其内涵和意义。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和分享。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或博物馆,深入了解孔子和论语的背景和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或辩论,就论语中的某个观点展开讨论和争辩。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评估他们对论语四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0—1 《论语》四则教学目标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
3.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四则语录的含义,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前可阅读《论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初步了解孔子及《论语》,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正确流利1.根据课后注音轻声读文,达到读音准确。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互相订正,达到“正确”这一目标。
4.学生再练习朗读,不仅要求读音正确,还要注意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掌握好句子停顿,可以同桌进行讨论,在书上做标记,并相互指导。
5.指名读课文,全班评价6.出示课文范例,再引导学生练习朗读。
7.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朗读。
三、深入读文,理解内容。
1.《论语》四则讲的都是为学的内容,谈了哪些关于学习的问题呢?同学们先根据课后注释理顺文章大意,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注意读讲结合,主要依前面的关于本文的译文进行讲解。
3.现在我们来想想,课文中谈到了哪些关于学习的问题呢?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或感受?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文章。
5.尝试着背诵。
四、延伸1.你还了解哪些先哲语录呢?2.回忆一下有关自己学习的事,并联系这篇课文谈谈今后自己将如何学习。
五、作业1.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有益的先哲语录。
板书设计《论语》四则“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19年4月23日。
论语四则PPT(湘教版)课件篇一:论语四则教学设计PPT篇一:论语四则和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吗?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意思相近即可。
2.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
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
”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
”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
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设想:第一课时:古有李杜诗篇万口传:“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有孔孟之道皆天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
是关键的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放古筝曲子,演示进入文本。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人云:“文以载道”。
(二)、读文2.请学生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四则》,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3.细读课文,领悟道理。
(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
教师创设有趣的语境,学生体会感悟。
(四)背诵(此环节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熟读成诵,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先哲语录,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1 页 《论语》四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论语》四则。 2.正确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感受孔子思想的精华,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加强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落实句子翻译,感受孔子思想的精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心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论语》四则) 2.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论语》这部书。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书中的《论语》四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几条论语说的是什么意思,又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 老师找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他读得是否准确。(注意:愠 罔 殆 焉 省 这五个字的读音)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特别是刚才强调过的这些字。 3.再指名朗读课文。 4. 全班再次练读,不仅要求读音正确,还要注意文言文语言简练,掌握好句子停顿。 三、理解课文大意 1. 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课前所查的资料,边读边想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2.同学们刚才思考得非常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思考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如果在汇报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理解。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稍后可以提出来。 3.在刚才的交流过程中,哪些词语、句子是你们小组理解起来很困难的。 4.哪组同学能说说全文的意思,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觉得他哪些地方说得不恰当,可以指出来。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2 页 孔子说: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学习态度)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还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第二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 而不肯读书,就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三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的身上也有)就(应该)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学习态度) 第四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先做人,再做事) “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教我的知识有没有去复习呢?” 四、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这四则论语,边读边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一谈。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3.指名谈谈学习论语的体会。 4.试着背诵《论语》四则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四则,你还知道《论语》中的哪些话,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积累几条。 2.预习《薛谭学讴》 教学反思:
湘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七单元22《论语》四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会写“焉、诲”两个生字,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等成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培养语感。
3.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学习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古为今用。
教学准备:课件、堂堂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讲《两小儿辩日》故事,初步认识孔子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
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对。
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
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2、课件出示孔子画像,交流有关资料。
(投影显示)孔子(公元筋551 一前479 )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尊为圣人。
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倦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论语》四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孙岩知识与技能:1 、认识4个生字,会写2 个生字;2 、理解通假字“知”的读音和意思,多音字“省”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1 、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能正确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学习的部分。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谈话导入请看这是什么字?“聖”瞧瞧这个字有什么特点?“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的人称为“圣人”。
有一个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对,他就是孔子。
(二)学生汇报孔子资料昨天我已经布置同学查阅有关的资料,谁来汇报一下,有关孔子的资料。
不错,一起来听听(师读孔子的资料)。
(三)了解论语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谁又来汇报一下,有关《论语》的资料,一起来读一读。
(四)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
板题:《论语》四则,齐读课题,强调“论lún”的读音(五)正确朗读课文《论语》是文言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
我们在朗读文言文时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先听老师读一读。
教师示范朗读。
读出智慧。
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
1、教师范读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听完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子曰”的意思,强调“汝”、“知”“省”的读音,了解通假字)2、指导学生,读通顺。
《论语四则》教学设计
长春市双阳区第一实验小学于洋教学目标:
1.认识“愠、罔、殆”三个生字,会写“殆”字。
2.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培养语感。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学习的部分,培养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古为今用。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前面屏幕上播放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哪一本书吗?
生(齐声):《论语》
师:大家很聪明,说得正确。
那么你知道《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吗?
生: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师:大家很会学习,善于借助注释中的有效信息。
那想不想了解得更多一点?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
“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论语》还是出成语最多的书。
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论语》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排行榜中排第11名。
师:看来作为中国人,必须要对《论语》有所研究,要研究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你头脑中孔子的形象描述出来。
生:孔子是个博学的人
生: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有远大理想的人。
……
师:看来大家对孔子还是有所了解的,那么老师再给一点系统的介绍。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孔子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修订《诗经》,编纂《春秋》。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
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师: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孔庙(投影出示山东、南京、韩国、日本的孔庙图片),单是韩国就有234座孔庙。
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孔子的塑像(出示美国曼哈顿、德国柏林孔子塑像),世界许多大学都有孔子学院。
师:可见孔子的思想光芒能穿越时空,横扫地球,魅力永恒。
今天我们就借《论语》四则的学习,走近孔子和《论语》,触摸经典,感受智慧。
二、诵读入境
师: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
首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让老师看看你们朗读中存在什么问题。
(老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指导纠正读音,强化正确的断句方法)师:同学们能读流利了,但是缺少了些味道,要读出一点古文的味道。
要怎么读呢?
1、仿照古人“摇头晃脑地读”并做动作。
2、指名朗读。
3、师:对,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慢条斯理的,读出抑扬顿挫
来,可以像影视剧中古人读书摇头晃脑那样,仿佛很陶醉
的样子。
三、读懂文言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多次朗读,相信大家对《论语四则》已有所了解,那么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借助注释说说各则的大意,注意这两个任务:1、在有疑问的词语下面打个“?”2、在你认为需要着重强化理解的词语下面打“△”。
我们要仔细地梳理重难点。
(投影出示:仔细地梳理)
(学生自学汇报,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
师:弄懂字面的意思之后,是不是就理解了每一则的内涵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这四则,我们用什么方式解读呢?(停顿片刻)很多同学都看过央视《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老师的解读很有个性,常常用一些充满哲理的故事,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比如:
出示“言寡尤(过错),行寡悔:言语要减少错误,行为要减少悔恨。
”
师:这一句我们看起来挺深奥的,于丹老师是用网络上的一个小故事来解读的:有个孩子在家中经常乱发脾气,他的爸爸受不了了,
就把他领到篱笆边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我就在篱笆上钉一根钉子。
”一天下来孩子发现钉了一大堆的钉子,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觉得要克制。
爸爸又对他说:“以后你能一天不发脾气,就拔掉一根钉子。
”这个孩子真的就努力地克制自己,终于有一天,这一天的到来多不容易呀,终于那一天,孩子高兴地对爸爸说:“钉子都拔光了!”但是爸爸指着篱笆上的洞对孩子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好像在亲人的心上戳了一个洞,虽然可以道歉,但洞却永远留下了。
”所以说我们要慎行,少犯错误,世上没有后悔药卖呀!
通过这个故事来解读,这样就很容易让读者接受《论语》中的观点了。
大家是不是也想尝试用自己的方法个性解读?
(投影出示:个性地解读)
师:解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学于丹老师的方法,也可以按老师的这种方式来解读。
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可以结合相关的背景来解读。
投影出示背景: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希望能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但却处处碰壁,遭人冷眼。
而他就是在这样不被人知、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依然说道:不怨恨、不生气,可见孔子的自信、豁达,真是有君子之风啊!
师:还有其他的解读方法,我们最顺手的是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也可以引用相关格言警句来解读。
四、下面《我的论语心得》就看大家的表现了。
投影出示要求:
选择《<论语>四则》中一则或一句试做解读。
友情提示: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
可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
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
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
……
师:在你选择解读的那则、那句下面划横线,并在旁边写写提示自己发言的关键词。
(学生思考、讨论。
)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展示自己的心得。
生:我解读第二则,我觉得在学习中前面的知识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再学习后面的知识就要容易一点生:我想用一句俗语来解读第三则,“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结合在一起力量就强大了。
师:也可以用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理解(板书: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可学之处,每个人都有需学之处。
生:孔子曾经拜一个七岁的项橐为师,孔子提出的问题这个孩子对答如流,但他问孔子的问题孔子一个都答不出来,孔子只好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
师:孔子确实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有记载:孔子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这个故事还可以用来解读那一条呢?
生:我想用论语中的其他一个句子来解读这一则,课前老师放到这个句子,小学里我们背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和这里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差不多。
师:非常好,联系很准确。
(板书:见贤思齐)
师:按我们现有的学识和阅历能解读到这样,老师认为已经很不错了。
但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论语》的解读还要继续下去,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解读会更加精彩。
五、用心积累:
师:台湾有一位国学大师对我们孩子学习经典作品有两个观点值得我们了解:一个观点是:(投影)“孩子启蒙教材应是《论语》。
”还有一个观点是(投影)“孩子在13岁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
”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时候越是能全盘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地开发,就好像种子种下去,将来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那么现在我们怎样把《论语》这一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呢?
生(纷纷说):背。
师:让我们一起背诵,用心地积累。
(投影出示:用心地积累)分组进行朗读竞赛。
两分钟,看哪一组背得好。
自信、大声地背出来,表明我们背得熟,胸有成竹。
(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展示背诵情况)
师:刚才大家集体表现都很好,那愿不愿意大声、有韵味地背诵一则送给我们在座的某一位?
生:我背“学而时习之,可以为师矣?”送给我的同桌。
师:为什么送给他?
生:因为他就是这样做的,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生:我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送给我们全班同学,希望大家学思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师:我们是不是可以送一则给远道而来听课的老师们?
师生齐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六、总结深化:
师:同学们,老师想送大家一个礼物--“论语成语大礼包”,礼轻情重!希望同学们继续关注、学习《论语》,用《论语》里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课件出示:
积余学子,后生可畏,血气方刚、文质彬彬!须知任重道远,岁不我与,一定要当仁不让、发愤忘食、学而不厌、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万不可华而不实、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一定要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有始有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心安理得、尽善尽美!浩瀚《论语》,博大精深;研读《论语》,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