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四则 2
- 格式:ppt
- 大小:657.00 KB
- 文档页数:23
《论语》四则(其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注
患(huàn)己(jǐ)
3、请你写出下面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1)子曰不患人之(忧虑,担心)
(2)知之乎(智慧)
(3)见贤思齐焉见(有德行的人)
4、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创新和发展需要借鉴,学习借鉴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只有学习别人才能丰富自己,超越别人。
译文
孔子说:“不能怨恨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能怨恨自己不了解别人。
”
或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
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十则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论语四则其二孔子曰:“君子不器。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并不是一个“器具”,而是一个有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的人。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什么是“器”?在古代社会,器物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工具。
而“君子”一词在古代指的是有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在这句话中告诫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应该只是一个工具或者器物,而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不会盲从于他人,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原则来行事。
他会思考问题,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
一个君子应该是一个有思想和智慧的人,而不是一个机械地执行他人命令的工具。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应该有正直、诚实、谦虚、宽容、勇敢等美德。
他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他应该遵守道德规范,不做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
他应该具备高尚的情操和品格,以身作则,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有追求卓越的精神。
他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提高自己。
他应该有自律的能力,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他应该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大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这句话中获取启示和借鉴。
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仅是指古代的统治者或者高官,也可以是指一个有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
无论我们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都可以成为一个君子。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顾自己的快乐,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样的人往往只是追求自己的物质财富和享受,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他们可能会在表面上看起来很成功,但内心却空虚和孤独。
相反,一个真正的君子会注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关心他人的福祉,乐于助人。
他们以真诚和善意对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论语四则其二文言文停顿划分(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介绍《论语》及本文所选的四则内容二、第一则: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翻译与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三、第二则:仁德与择善而行1.仁者实行仁德便心安,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的真义,懂得择善而行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四、第三则:对待学习的态度1.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2.罔,作蒙蔽,欺骗解;殆,书指危险五、第四则:交友与环境选择1.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2.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六、结论: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与价值观正文《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从《论语》中选取了四则较为典型的内容,分别从学习、仁德、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交友与环境选择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看到第一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这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髓。
接下来,第二则内容讲述了仁德与择善而行。
仁者实行仁德便心安,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的真义,懂得择善而行。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一则告诉我们,要立志于实行仁德,择善而行,与有仁德的人为伍,才能真正成为明智之人。
第三则内容则是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
孔子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要严谨,不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最后一则内容是关于交友与环境选择。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这一则告诉我们,要善于选择朋友和环境,与有仁德的人交往,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论语四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四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这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语四则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论语四则原文及翻译
一、《论语》四则原文与译文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翻译: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2、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教子路之知,不作知识讲,而是自心本有之知,是为真知.此须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能发出.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说:“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敏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他的谥号)叫做‘文’.”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翻译: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二、《论语》简介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
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contents •出处与背景•“朽木不可雕也”章•“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章•“逝者如斯夫”章目录contents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章•“温故而知新”章•“不迁怒不贰过”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章目录01古代典籍历史背景《论语》简介《论语》中的孔子思想030201四则的选择与背景选自《论语》的不同篇目,涵盖了孔子的不同方面思想。
每则都是独立的,但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
选择这四则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不同侧面,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01原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翻译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他还有什么用呢?原文与翻译背后的含义与启示含义此章批评了宰予没有好好努力学习,懒惰并且没有追求进步。
孔子认为,朽木和粪土之墙都是无法进行雕刻和粉刷的,因此对于宰予的问题,责备他已经没有意义。
启示对于个人和社会,都需要不断努力进步和学习,否则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同时,对于那些已经无法改变的人或事,应该学会接受并放弃责备,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与现代教育观的联系01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翻译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又会心生怨恨。
原文原文与翻译VS背后的含义与启示含义启示与现代社会观念的对比与思考对比思考01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点一要点二翻译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原文与翻译含义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后及时复习的重要性,通过反复温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启示学习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背后的含义与启示这句话所强调的及时复习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定时复习,可以及时发现和弥补学习中的不足和漏洞,更好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