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4
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嗜铬组织的肿瘤,肿瘤可分泌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陈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心慌心悸/代谢紊乱等一些列症状及体征,肿瘤若大量释放儿茶酚胺(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嗜铬细胞瘤首选手术切除,术前应当采用α受体阻滞剂做充分术前准备,可有效预防术中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引起的血压剧烈波动及各种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
嗜铬细胞瘤大部分为肾上腺来源嗜铬细胞瘤,其余为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异位嗜铬细胞瘤,最常见位于腹膜后。
特别是腹膜后其他肿瘤与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难以鉴别,应当警惕嗜铬细胞瘤可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
下面就与大家分享鼓楼医院泌尿外科肾上腺及腹膜后肿瘤中心关于嗜铬细胞瘤诊断经验。
一、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肾上腺来源的嗜铬细胞瘤主要与肾上腺皮质腺瘤做鉴别诊断,嗜铬细胞瘤的CT平扫一般CT值较高(与肾脏相当),可有特征性的液化坏死低密度区,增强可见特征性的显著强化或环形强化,但也有强化不明显的;嗜铬细胞瘤的MRI平扫大部分表现为T2高信号(与肾脏对比)/DWI-b1000高信号/ADC低信号;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显示去甲变肾上腺素/变肾上腺素升高(若升高2倍以上可基本确定)。
而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值较低,增强显示轻中度强化;MRI平扫显示为特征性的T1反相信号减低,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基本正常。
1、典型病例1(肾上腺皮质腺瘤)此例CT平扫值较高且强化显著,CT难以鉴别;但MRI显示特征性的T1反相信号减低;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也正常。
2、典型病例2(嗜铬细胞瘤)此例CT平扫值较高且明显强化;MRI显示特征性的T2高信号/DWI-b1000高信号/ADC低信号,T1反相信号不减低;血去甲变肾上腺素升高4倍。
3、典型病例3(嗜铬细胞瘤)此例CT平扫值较高且呈特征性“环形强化”;MRI显示特征性的T2高信号/DWI-b1000高信号/ADC低信号,T1反相信号不减低;血去甲变肾上腺素稍高。
术前误诊副神经节瘤麻醉处理1例 标签: 腹膜后肿瘤; 副神经节瘤; 麻醉 1 病历报道 患者,男,60岁,于两个月前出现周身不适、倦怠乏力,无胸闷气短,血糖6.2mmol/L,进一步彩超提示上腹腔实性肿物,经门诊以“胰头占位”收入院。住院期间给予完善检查,请相关科室会诊,行术前准备,但因患者血压持续高160/90mmHg,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住院14d自行出院。1个月前再次入院,术前控制血压于130/80mmHg,追问病史,患者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270/150 mmHg,平时160/100mmHg,心脏PDE示左心大,EF63%。血管紧张素Ⅱ 115pg/mL,24h尿VMA 3.9mg/24h;空腹血糖6.2mmol/L,糖抗原199 24.60U/mL。CT提示副神经节瘤可能性大。初步诊断:1.腹膜后肿物,2.高血压3级,3.糖尿病。拟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麻醉前30min给予安定10mg、阿托品0.5mg肌注。入室后监测ECG、NIBP、SPO2。依次静注芬太尼0.2mg、异丙酚120mg、琥珀胆碱100mg,气管内插管成功后机械通气,并追加维库溴铵4mg,吸入3%异氟烷和50%氧化亚氮,行中心静脉、桡动脉穿刺置管,并连接一次性换能器持续测压,手术开始后血压迅速增高,加深麻醉血压下降不明显,同时泵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给予乌拉地尔10mg,血压轻度下降,游离肿物时,血压再次骤升,高达180/130mmHg,心率125次/min,静注尼卡地平两次共2mg,艾司洛尔3次共30mg,血压下降至140/100mmHg,怀疑肿物与儿茶酚胺分泌有关,静脉泵入硝普钠,并快速以万汶静脉滴注扩容,血压维持在120/90mmHg,瘤体切除后血压下降至95/65mmHg,停用硝普钠,首先单次静注去甲肾上腺素10μg,并改用去甲肾上腺素泵注,血压维持在120~110/90~75mmHg,心率(80~90)次/min,去甲肾上腺素逐渐减量至停用。拔管时血压再次升高,单次静注尼卡地平两次共2mg,拔管后送回病房,血压160/90mmHg,心率88次/min,术后病理报告为副神经节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