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六要素

新闻六要素

新闻六要素
新闻六要素

新闻六要素

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是5个“W ”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而新闻的结构的五部分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两者不能弄混淆了。

1 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它们概括为“6W”,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

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一般都包含这些因素。比如下面这条新闻。“”,新闻的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国总统和苏联领导人今天下午2:02分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和导弹条约。

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

2 新闻的不同结构方式

(1)时间顺序式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16中的《刘胡兰慷慨就义》

明确:《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是一种把六要素顺次串起来的结构方式。

(2)“倒金字塔”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16中的《鲍威尔宣布辞职》

明确:《鲍威尔宣布辞职》一文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文章一下来就点明了最重要的信息——“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已于12日向布什总统递交了辞呈”,突出了新闻六要素中的“What”这个要素。

3 新闻为什么要“打破顺序”

新闻要求简洁、凝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充分的信息。所以不能流水账似地报道所有的,而是强调那些“含金量”最大的内容。由此造成了着名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介绍,后边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

思考:下面是一篇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写成的新闻稿,从尾部删起,看看如果逐段去掉后面的段落,是否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见教材P17中的“思考与探究”二)

明确:“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最重要、最新鲜的信息放在开头,后边的材料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依次排列,因此如果从尾部删起,逐段去掉后边的段落,并不会影响新闻主要事实的传达。从这篇文章看,最后一段叙述的是新闻的背景,属于辅助性的材料,倒数第二段则是对事件的具体展开,分别删去,不影响事实的传达。我们在报纸上常常看到的“一句话新闻”实际上就是这种没有具体展开,不加新闻背景的报道形式。

4 新闻的导语

(1)什么是新闻的导语

新闻的开头称作导语,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它往往是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

找出教材p2新闻的导语: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死。

(2)导语的发展

①“第一代导语”,也称六要素导语或全型导语,就是消息六要素齐全的导语。如:

本报9月22日电记者吕网大报道:我国优秀跳高朱建华今天下午在上海虹口体育场举行的田径决赛中,跳过2.38米,打破由他本人保持的2.37米世界男子跳高纪录。(《》)

六要素导语的长处是具体、完整。它可以独立成一条消息。但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就像挂满手帕、裤衩到衬衣、领带一应俱全的一根晒衣绳,罗列的事实过于繁琐,行文的风格过于拖沓,故有人讥之为“晒衣绳”式导语。

②“第二代导语”,也称微型导语或部分要素导语,即指导语中只包含“六要素”中的部分要素。只把五个“W”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置于导语中,只有两个或三个“W”。该类导语通常突出“六要素”中最能激发人们兴趣的,或者内容最重要的就可以了。如:

今天下午,朱建华以他有力一跳,飞过2米38横竿,再次成为全球跳得最高的人。

③“第三代导语”,也称丰富型导语。在“第二代导语”突出部分要素的基础上,“第三代导语”与之一脉相传,把落脚点放在了“如何去突出这些部分要素”上。

他平缓而有节奏地飞跑到最佳点,突然背向横竿凌空跃起,巨大身躯拖着收拢的双腿向前飞去,以这样优美和谐风姿跳过2米38高度。一个新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诞生了。

(3)导语的写作要求

要彰显新闻价值

既然第二、三代导语都强调突出处理“部分要素”,那么我们自然会问,究竟哪此要素是需要在导语中加以突出呢?

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最为关键和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和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关,有时随整篇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而转移。所以,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看来,需要强调和突出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同是一起盗窃案,有的记者会突出“WHY”——保安的玩忽职守;有的记者会突出“WHO”——窃贼竟是人员;也有的记者可能会突出“WHEN”——“两打”专项斗争中的一个大白天。

导语写作贵在开篇有物,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也不能有太多人名、头衔、单位名称,否则会挤掉或冲淡重要新鲜的新闻事实。

讲究语言技巧

在决定了导语中必须包括什么内容之后,如何在一个句子中尽可能着重地表述它,这就是关于导语语言的问题题。“导语不但是个句子,更是个强调性的句子。”这意味着必须把导语构思成对想要表达的主题具有最强的冲击力和最大的吸引力。在导语写作中,

最有强调性的技巧应该包括

①词序

和消息的“”的旨趣相同,如果把关键信息一直保留到导语末尾,那就可能失去读者,所以把一条新闻的六要素中最重要的那个因素置于最前就很重要。这里我们比较两组导语的写作:

[例1]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其中还有一名曾经登上月球的宇航员XXXX。

[例2] 20年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XXXX和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

我们发现,例2一下子就点出了“WHO”这个因素,引起人们对宇航员的注意,而在这里人物的特殊性正是整个消息最具新闻价值的地方。

②巧用动词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本质就决定了新闻语言多用动词和动词短语。在任何句子中,动词都是让句子富有生命力的关键。通过挑选生动的、有表现力的动词,使句子获得最大限度的流动感和跳跃感,为所表达的主题造成最强的冲击。美联社1974年修订的《编辑手册》中对记者的新闻写作提出了10个要求,其中第6条明确规定:“要牢记,一个句子中至少有一个实体动词,而这个动词应当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有效的新闻写作所选用的动词,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何事,而且还能告诉是如何发生的。优秀的记者会说拥挤的车辆“窒息了”而不是“塞满了”市中心,龙卷风“蹂躏了”而不是“破坏了”庄稼,罢工的工人“大叫大嚷地推翻了”而不是“拒绝了”对方提出的一套和解方案。

例:今天下午格林尼治时间7时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路透社1964年10月16日电)

这条导语的后半部分本来可以写成“从而成为又一个掌握了核技术的国家”或“从而使中国加入到核技术领先的行列中”,“成为”“加入”虽然是动词,活性却不强,而“闯”字一下子就显得形象化,动感十足。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固然动词的巧妙使用会令导语活色生香,但记者不能为获得此类效果而背离新闻事实。在寻求说明事实的动词时,新闻的真实性和用词的准确性仍是第一位的。

③多用短句

用短句,这是新闻句式的重要特征。新闻界把新闻语言的简洁作为一种追求目标和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规则。在《美联社写作手册》中,“简洁”作为其中专门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字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在具体的报道中,简洁明快的语言随处可见,而在一句话导语中最为明显。

例如: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

了!

今天,最后一个美国兵离开了。

这样的导语可谓是简洁有力、惜墨如金的典范之作。

通讯稿六要素范文

通讯稿六要素范文 篇一:通讯稿的写作要素 ★通讯稿 一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二通讯的种类: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三通讯稿的语言特点: (1)客观不弄虚作假不盲目夸大; (2)事件有较强的时效性现要求一天至少一篇; (3)叙述清晰有条理描写具体生动形象; (4)议论深刻有力度不要浮于表面 四通讯稿的写作 1、通讯稿的开头 (1)确立明确的主题; (2)拟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题目 2、通讯稿的正文交代事情发生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筛选两到三件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具典型意义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注意详略切忌记流水账; 第二运用场面及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人物或事情的闪光点; 第三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第四综合运用比拟、反复、排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3、通讯稿的结尾 (1)深入发掘人物的精神风貌阐明对个人或团体的影响或由此引起的反思 (2)挖掘事情的内涵阐明事件对于个人及活动小组的指导及教育意义 (3)客观阐明事件或人物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及产生的影响 (4)总结由此得到的经验及教训对未来的工作提出进一步的要求(5)以某位采访人物精辟或有意义的话作为结尾引起读者的反思 三、通讯稿的写作技巧 (1)选好典型确立主题; (2)写好人物; (3)安排好结构; 1)按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采用这种结构要详略得当布局巧妙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可运用倒叙、插叙、补叙、夹叙夹议的方式;

新闻五要素

新闻五要素 新闻五要素即新闻5W,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 hat)、何因(why )、何人(who )。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由于它概括了新闻事件本身存在的 客观联系,对指导新闻采访和写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说在西方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1913年,广学会翻译出版《实用新闻学》(美·休曼原著),把此说介绍到我国。随着调查性报道的兴起,西方有些学者提出了“六要素”说,认为除五个“w”之外,还有一个新闻要素“H”,即如何(how)。 最初,在消息写作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在每条消息的开头导语中,都必须回答五要素。原因是,自1844年美国科学家莫尔斯发明电报之后,一些通讯社就启用电报发稿。这在新闻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

使消息传递更为及时。但由于当时的电讯技术还不完善,收发电讯经常发生故障,编辑部便不得不向记者提出要求:发新闻一定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尽可能写进第一段,以便一旦电讯发生故障,只要第一段收到了,仍可成为一条完整的消息。 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于1889年3月30日第一次发了一条在导语中包括五要素的消息,成为创新之作。自此之后,导语中必须具备新闻五要素的写作模式,便一直被西方新闻界奉为“金科玉律”,流行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所变化。因为这时人们感到老是这种写法太死板,束缚了导语的生动灵活性;同时,电讯技术也逐渐进步,不存在中断电文的问题了。于是,有人主张在消息的导语里不一定包括五要素,应视情况或突出其中一两个要素,或突出其中两三个要素,其余的要素可放在正文中去交待,以把最重要的要素放在最前面,“立片言以居要”。这便是后来盛行的现代消息

新闻六要素

新闻六要素 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是5个“W ”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而新闻的结构的五部分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两者不能弄混淆了。 1 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它们概括为“6W”,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 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些因素。比如下面这条新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闻的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天下午2:02分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和导弹条约。 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 2 新闻的不同结构方式 (1)时间顺序式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16中的《刘胡兰慷慨就义》 明确:《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是一种把六要素顺次串起来的结构方式。

(2)“倒金字塔”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P16中的《鲍威尔宣布辞职》 明确:《鲍威尔宣布辞职》一文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文章一下来就点明了最重要的信息——“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已于12日向布什总统递交了辞呈”,突出了新闻六要素中的“What”这个要素。 3 新闻为什么要“打破顺序” 新闻要求简洁、凝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充分的信息。所以不能流水账似地报道所有的新闻要素,而是强调那些“含金量”最大的内容。由此造成了著名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介绍,后边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 思考:下面是一篇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写成的新闻稿,从尾部删起,看看如果逐段去掉后面的段落,是否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见教材P17中的“思考与探究”二) 明确:“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最重要、最新鲜的信息放在开头,后边的材料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依次排列,因此如果从尾部删起,逐段去掉后边的段落,并不会影响新闻主要事实的传达。从这篇文章看,最后一段叙述的是新闻的背景,属于辅助性的材料,倒数第二段则是对事件的具体展开,分别删去,不影响事实的传达。我们在报纸上常常看到的“一句话新闻”实际上就是这种没有具体展开,不加新闻背景的报道形式。 4 新闻的导语 (1)什么是新闻的导语 新闻的开头称作导语,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它往往是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 找出教材p2新闻的导语: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死。

新闻五要素分析

分析一则新闻关于五要素的体现 4 例子: 《医药代表揭秘药价利益链:医生每月仅提成就有三四万》(《中国青年报》2011/11/28) 药价为什么会虚高?有医药代表解析称:“整个药价虚高的利益链是见者有份,利益均沾,雁过拔毛,层层加码。” 有医药代表认为,“虚高药价里那块最肥的肉被拿回扣的医生吃了。” 同品规药品在各地中标价相差悬殊 国务院医改办有关负责人日前在介绍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时举例说,2ml∶0.3g规格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厂价0.6元,在北京地区的中标价是11元,在实行了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河南省中标价是0.67元,山东省是0.7元,山西0.68元。同一规格的氟康唑胶囊出厂价是1.29元,北京中标价9.55元,而山东中标价是1.64元,四川中标价2.14元,湖北是1.38元。 其实,类似上述“同药不同价”的案例还有很多。 近日,网友“一个有良知的中国百姓”致信本报,希望媒体“能够找到药品回扣的真正幕后原因”。他写道:“河南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20mg7片的奥美拉唑镁肠溶片,中标价是62元,而同规格的山东鲁抗辰欣的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14片中标价仅为12元,折合成7片就只有6元,河南某制药的价格是鲁抗辰欣的10倍!” 中国青年报记者查阅了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近年来在各地的中标价格。山东鲁抗辰欣药业生产的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14片,2009年在山西省的中标价为12.2元;河南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20mg7片的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08

年在吉林省的中标价为61.8元,2010年在江西省的中标价为49.98元。 有多年医药代表经验的刘梅告诉记者,按照惯例,医院一般是在中标价的基础上加价15%卖给患者。 网友“一个有良知的中国百姓”认为,以20mg7片的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这种药品为例,河南某制药企业给全国总代理的价格不过6~8元,即使按照8元来计算,8元到62元的巨大空间,是导致药品回扣、不法商贩暴利、行贿招标人员及制定招标规则的真正原因,这个空间就是对国家、人民的巨大伤害。 记者试图对河南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奥美拉唑镁肠溶片的价格加价过程抽丝剥茧。该药在沿海某省的省级代理李女士在电话里说她现在已经不做这个药了,估计全国总代理也不做这个药了,因为厂家被兼并重组已经停产了。 对于全国总代理给省级代理的价格,李女士一直避而不谈,只说医院卖给患者的价格是五六十元。 记者拨打位于北京的全国总代理的电话,语音提示竟然是空号。记者辗转联系上了该药企的一名销售负责人,确认公司已经停产正在重组中,所有业务暂停,“代理的事至少到12月底再说了”。 据分析,鲁抗辰欣的14片的20mg的只是12元,相当于7片的是6元,如此算来,7片的20mg的成本应该在5元以下,药企给总代理的价格不会超过7元,应该在5至7元之间。 曾做了3年医药代表的杨星告诉记者,她曾经代理过的吉林一制药厂生产的妇科用中成药,老板给出的供货价是每盒10元,医院的进货价是39元,然后医院以45元的价格卖给患者。“医生每盒提成10元,医药代表提成5元,然后医院各相关科室部门和人员是利益均沾,见者有份。”杨星说。

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的六要素是5个“W”和1个“H”,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How;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好的标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导语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开头语,是紧接在新闻开头的一句话或一段话。 主体是用最精炼的文字,简明扼要生动地写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背景是主要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说明,为烘托新闻的主题服务。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主要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新闻写作是的文字表达手段,要准确。要从事新闻写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明确规定了事实与新闻的关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 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实事。写新闻只有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才能使读者、听众和观众觉得新闻实实在在,可感可信。事实要典型。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事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实。 写新鲜的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姓“新”。只有新的东西,才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新闻要指导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 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就是要突出这个“新”字,不断地把客观事物的最新变化、最新发展告诉读者、听众、观众,给他们以启发、教育。 通讯是由消息演变而来,因篇幅可稍长,能对新闻事实进行更具体、形象、生动的报道,通讯又可分为特写、速写、游记、专访、介绍、小故事()等。 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的语言,科学论文要运用逻辑严密的说理性语言,新闻报道则要运用新闻语言。第一个特点是具体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写新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

新闻六要素

新闻六要素 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是5个“W”和1个“H”,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How;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6W”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 新闻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明确规定了实施与新闻的关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报道在后,也可以这样说,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实事。写新闻只有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才能使读者、听众和观众觉得新闻实实在在,可感可信。事实要典型。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事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大量具体的事实中选取典型材料、典型事例。如果不作选择,罗列一大堆材料,反而会冲淡或淹没新闻主题,造成人物、事件不突出,观点不鲜明,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事实要生动。新闻事实本身要有新意,生动感人,同时还要生动地描写情节和细节,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叙述新闻事实,避免生硬、刻板、老套。如可用再现某些场景的方法;渲染气氛、加深印象、烘托人物、突出主题;也可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新闻事实更加鲜明、丰满。此外还有点面结合、画龙点睛等方法,可以使事实更好地“说话”,增强感染力。 写新鲜的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姓“新”。只有新的东西,才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新闻要指导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体裁。它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最新鲜的事实,及时加以报道,文字精练,主题突出,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消息一般可分为简讯、短消息、长消息、综合消息。 通讯是由消息演变而来,因篇幅可稍长,能对新闻事实进行更具体、形象、生动的报道,通讯又可分为特写、速写、游记、专访、介绍、小故事(小通讯)等。 述评性新闻是带有议论性质的新闻,它以新闻性为主,述评性新闻不同于评论,而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不同文体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 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的语言,科学论文要运用逻辑严密的说理性语言,新闻报道则要运用新闻语言。第一个特点是具体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写新

电视新闻稿六要素

电视新闻稿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可根据新闻内容进行省略。 电视新闻稿的特点:实、快、新、短。要求准确、简介、鲜明、生动。 电视新闻的分类:消息、新闻特写、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 电视新闻的结构分为:标题、导语、主题、结尾。 1、主播开篇介绍当日新闻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现在已根据移动张总要求删除,不再录入发布,原则上要求新闻开播时记录以作参考。 2、当日新闻逐条详细内容。 针对短信字数的限制,要对每条详细内容进行录入、整理、提炼等步骤,力争用简练的话概括出此条新闻的主旨。 此处涉及到新闻稿的“导语”的解释,如下: 导语是新闻的先导,就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的概括,它是由新闻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精辟的议论组成,要求有实质内容,不要空洞无物,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新闻详细内容提炼可采用:导语+主体+结尾.(可视情况酌减) 例1:“中国老挝领导人就两国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此文字信息在首条新闻播出时在主播下方样提示字样,相当于导语! 例2:"'贾庆林会见伊斯兰教'解经'工作十周年总结大会代表+时强调:坚持正确方向把中国伊斯兰教爱国、爱教传统融入到' 解经'工作当中。" 例3:时代先锋——爱党爱国爱民的医学泰斗吴孟超+小小一把柳叶刀,照出了吴孟超的人本情怀,他把每一个病人看成衣食父母,眼里的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照出了吴孟超的报国情怀,他选择医学禁区矢志不渝,用医术报效祖国始终是吴孟超最坚定的追求,照出了吴孟超的肝胆情怀和大写的人生。一辈子与肝胆打交道的吴孟超,也一辈子与祖国和人民肝胆相照。(此处文字可做删减,视新闻涉及的内容、人物及影响而定)。 听录音的同时要把本条提示记录下来,再根据主播对此新闻的阐述进行压缩、分析、提炼,要注意文字。 3、简讯(含国际、国内):可参照"导语"操作,视当然新闻内容及字数酌情增删. 4、“焦点访谈”

新闻必备六要素

新闻必备六要素 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是5个“W”和1个“H”,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How;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6W”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 新闻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明确规定了实施与新闻的关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报道在后,也可以这样说,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实事。写新闻只有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才能使读者、听众和观众觉得新闻实实在在,可感可信。事实要典型。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事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大量具体的事实中选取典型材料、典型事例。如果不作选择,罗列一大堆材料,反而会冲淡或淹没新闻主题,造成人物、事件不突出,观点不鲜明,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事实要生动。新闻事实本身要有新意,生动感人,同时还要生动地描写情节和细节,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叙述新闻事实,避免生硬、刻板、老套。如可用再现某些场景的方法;渲染气氛、加深印象、烘托人物、突出主题;也可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新闻事实更加鲜明、丰满。此外还有点面结合、画龙点睛等方法,可以使事实更好地“说话”,增强感染力。 写新鲜的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姓“新”。只有新的东西,才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新闻要指导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体裁。它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最新鲜的事实,及时加以报道,文字精练,主题突出,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消息一般可分为简讯、短消息、长消息、综合消息。 通讯是由消息演变而来,因篇幅可稍长,能对新闻事实进行更具体、形象、生动的报道,通讯又可分为特写、速写、游记、专访、介绍、小故事(小通讯)等。 述评性新闻是带有议论性质的新闻,它以新闻性为主,述评性新闻不同于评论,而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不同文体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 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的语言,科学论文要运用逻辑严密的说理性语言,新闻报道则要运用新闻语言。第一个特点是具体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写新

新闻六要素

1、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它们概括为“5W+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 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些因素。比如下面这条新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闻的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天下午2:02分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和导弹条约。 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 2.新闻的导语 (1)什么是新闻的导语? 新闻的开头称作导语,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它往往是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 (2)导语的写作要求 1.要彰显新闻价值

既然第二、三代导语都强调突出处理“部分要素”,那么我们自然会问,究竟哪此要素是需要在导语中加以突出呢? 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最为关键和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和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关,有时随整篇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而转移。所以,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看来,需要强调和突出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导语写作贵在开篇有物,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也不能有太多人名、头衔、单位名称,否则会挤掉或冲淡重要新鲜的新闻事实。 2.讲究语言技巧 在决定了导语中必须包括什么内容之后,如何在一个句子中尽可能着重地表述它,这就是关于导语语言的问题题。“导语不但是个句子,更是个强调性的句子。”这意味着必须把导语构思成对想要表达的主题具有最强的冲击力和最大的吸引力。在导语写作中,最有强调性的技巧应该包括: ①词序 和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旨趣相同,如果把关键信息一直保留到导语末尾,那就可能失去读者,所以把一条新闻的六要素中最重要的那个因素置于最前就很重要。这里我们比较两组导语的写作:[例1]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其中还有一名曾经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XXXX。 [例2]20年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XXXX和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

新闻稿件写作要素

新闻稿件写作要素 新闻稿件写作六要素【1】 在美丽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位国王当人们问他从里开始时他回答说:“从开始的时候开始直到终端然后结束”按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位国王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记者因为作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就是告诉读者他所报道的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一件事情总是由很多个因素构成优秀的记者们曾经总结出了一个“5W+H”的公式认为要说清一件事必须要包含下面几个因素:“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什么)、“How”(怎样)即记者一定要告诉读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以及怎样发生的 这几个因素就被称为新闻的六要素它们成了新闻必不可少的六个部分 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后如何做才能写好采访稿呢? 一、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要根据你的采访目的确定些内容应放在前面?些内容应放在后面?确定些是采访稿的重点?重点内容应详写次要内容可省去或略写 当然即便是重点内容也未必要将被采访者的语言全部写进去可以适当地摘其主要的写出来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断章取义断章取义会曲解被采访者的意图的 二、学会将采访现场的环境写入文章中采访稿如果只写采访的过程文章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调我们在采访时应学会观察:观察被采访

者的环境布置观察被采访者的外貌观察被采访者的神态变化……这一切可以适当地在采访稿中写出来这样文章会更加丰富有趣 三、采访稿中可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采访稿如果都是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文章读了会让读者觉得厌倦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 如介绍人物的经历时可用间接引用人物自述自己的事例时若用直接引用文章会显得更加感人 新闻稿件写作的四要素【2】 新闻稿件写作的四要素之一:新闻事件具有能够满足读者好奇心的特征 新闻稿件写作的四要素之二:新闻事件具有典型性特征 大家都在做同样的工作谁做得好谁就是典型 谁做了大家都想做但基本上都没做好的事情谁就是典型 谁做了与当前的宣传教育主题有着密切关联的事情也可以作为特殊情况成为一个特定时间段的典型 新闻稿件写作的四要素之三:新闻事件具有指导性特征 与新闻事件的典型性特征相比新闻事件的指导性特征既需要具有典型性特征还要具有可推广、借鉴的特征也就是说指导性特征是建立在典型性特征之上并高于典型性特征 新闻稿件写作的四要素之四:新闻事件具有焦点性特征 任何优秀的新闻稿件都肯定有焦点性特征的存在焦点性特征明显的稿件是所有新闻媒体所追寻的稿件

新闻的五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 简单地说,齐全的新闻要素包括五个“W”和一个“H”,即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 新闻要素是记者写导语(即开头)的关键,也是准备告诉读者的。其中哪一个是重要和应该突出的,应由记者或编辑根据情况确定。有经验的记者在写作导语时并不需要考虑这个公式,而对初学者来说,考虑五个“W”和一个“H”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五个“W”和一个“H”不一定都包含在第一段。 最能吸引读者、最关键、也是最难写的导语: 一、导语的作用 新闻通常是由导语和主体(次重要的材料、更次重要的材料、背景等段落组成的。导语是新闻术语,实际上就是消息的开头,记者、编辑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写作导语,但是应该记住一个原则——我们写的是新闻而不是小说或散文。 导语有以下作用: 1、读者一看导语就知道这则新闻写的是什么。 2、读者看了你的导语愿意继续读完这则新闻。 3、有适当气氛的导语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 《疑难问题辞典》的作者安布诺斯?拜厄斯(著名新闻记者)这样描述导语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新闻记者,只要他曾经为写作导语绞尽脑汁,就会深知写作导语为什么如此费劲,因为导语对他和读者来说都很重要。导语的写作使得他的精力高度集中,迫使他作出决断:这条消息里什么东西最重要;应该强调什么;而且导语如何写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消息的其余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导语是新闻报道,尤其是消息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失去读者,往往取决于稿件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导语又是展示记者、编辑才华的橱窗。有人这样说,导语是一条消息的生命,导语常常使记者和编辑思考了一次又一次,写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基本满意为止。有时,甚至一位老练的记者也要为导语改写三四次,才心满意足地认为自己已尽力而为了。 二、导语的特点 导语都应该写得简单易读,一目了然。不过,过于简单的导语也可能把读者弄糊涂。 例:一师附小2月13日举行了开学典礼。 导语的长度没有一定的规定,但通常是以越短的形式表现出来越好。记者或编辑很难根据一定的公式去写作和编写稿件,但最好不要超过3行。在导语中,过多的形容词和其他修饰词都是毫无用处的,最重要的是要把消息传达给读者。请看以上这则新闻导语的修改版:

新闻三要素

新闻三要素 1、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a、它要求所写的人事、地点、时间、数字、情节都必须真实。甚至连细节描写也要真实。道听途说扩大或缩小事情都是新闻不容许的比如说没有参加某个会议在领导人授意下写新闻写出来的新闻总有一种不踏实感因为究竟会议开了哪些内容不得而知有时凭自己的感觉写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都是要不得的。例如某校运动会当时学生记者认为学校朝气蓬勃运动健儿人才辈出哪料到该学校在运动会上比以前大大落后92年、94年、98年某些项目都保持最高纪录到现在还没打破而且差距甚大如果记者当时颂扬该学校体育运动怎样好那就失去真实性。 b、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不能看表面现象挖掘出内部真实可靠的东西在实际新闻报道中难度很大特别现今流行的形式主义小会做小报告大会做大报告各种集会、剪彩、典礼、年终总结、动员大会在一阵阵热闹声中开始实际怎么样要揭发出来如果隐藏着行贿受贿的腐败现象欺上瞒下的虚假现象特别要求记者有执着的揭发精神查根究底破获大案的精神。 新闻报道的失准失实大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夸大其辞2恶劣歪曲3虚假报道4态度偏颇5遗漏隐瞒。造成报道失实的原因除采访不深入导致材料把握不全面而失实尚有多种情形。诸如时间仓促传播技术有限编辑方针的误导另外还有政治原因以及报道者认识判断事实能力的限制等。新闻的真实性要求记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渊博的知识“身临其境”的报导分析思考的头脑。在报道中力求“客观、公正、真实、全面”使之准确无误。 2、时效性 有两层意思其一指新闻报道要及时迅速用一句老话说应该是“活鱼”而不是“昨日黄花”快是新闻的第二生命任何延宕迟缓都会削弱甚至失掉新闻的价值。如电视台新闻播放时常常有“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就突出了快新。校园中的新闻由于我们学生记者还要上课不是专职的记者某些新闻就不灵通这就难免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没有在第一时间播放校园新闻。其二是指新闻报道要合“时宜”即在最合适的时间内报道某一特定的新闻信息。有些报道并不是越快越好还有一个发表时宜时机问题。尤其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内一定要注意某一报道的效果。不能因为抢时间而不顾及影响。在校园广播中因为我们学生编辑在每天下午放学后拿到新闻稿子来不及编辑同时也没有作深入的审稿或探听有时就什么东西都编进去了结果就会报道了不该报道的或无聊的东西。如有一次某班一天下午女同学买来许多用于织风铃的纤维薄膜在晚饭前后织了起来这种情况反映了当代中学生追求美的风尚也与学校提倡的“寝室文明”建设相适应当初确实应予报道但她们这种“突然”是一种冲动的仿效还处于萌芽状态等到“寝室文明”见成效了追求美成熟了这才是大做文章的时候。不过新闻总是力求迅速的切不可随意以不适宜为借口而压稿不发。 3、新鲜性 新闻有一种猎奇出人意料引人注意的特性。除了要求新闻报导的迅速还要求新闻写作的灵活创新要突破俗套改革创新变换角度写以新带旧变换体裁写以旧生新还有语句的描述运用标题、导语、正文、结尾怎样创新等。

新闻六要素举例说明

新闻六要素举例说明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新闻六要素举例说明 例一:4月16号,信息学院分党校第四期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学典礼在教学楼B515隆重举行,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石振保、谢其梅、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哲锐、党总支副书记谷凤艳、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李群共五位老师莅临现场做报告指导,312名学员参与此次典礼活动。 六要素分别对应为:何时(when):4月16号 何地(where):教学楼B515 何人(who):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石振保、谢其梅、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哲锐、党总支副书记谷凤艳、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李群以及312名学员。 何事(what): 信息学院分党校第四期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何因:(why):信息学院分党校第四期培训班开班 何果:(How):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石振保、谢其梅、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哲锐、党总支副书记谷凤艳、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李群共五位老师莅临现场做报告指导,312名学员参与此次典礼活动。 例二:11月27号下午四点在教学楼A503,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王文韬应邀为我院做“滨湖讲坛”系列之二十四——“智能手机的选购与使用”的专题讲座。

何时(when):11月27号下午四点 何地(where):教学楼A503 何人(who):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文韬博士 何事(what):王博士应邀为我院做“滨湖讲坛”系列之二十四——“智能手机的选购与使用”的专题讲座。 何因:(why):王博士应学院邀请 何果:(How):开展讲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