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资料(六)四则混合运算
- 格式:doc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关资料知识梳理: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算的顺序,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2.整数运算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计算过程中,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
前一题按照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最后算除法;后一题先算乘法,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计算的过程中只要按照计算顺序认真计算就可以了。
要注意在计算的过程中,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差异较大,必须分清什么时候需要通分,什么时候需要直接约分。
3.比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多(少)几,有时列方程解,有时用算术方法解;如果单位1已经知道,就用算术方法`,如果单位1不知道,就设单位1为ⅹ,列方程解。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2023年学校六班级小升初数学专项复习(4)——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学问问归归纳纳总总结结一、加法和乘法运算律1.加法运算律①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如a+b=b+a。
②加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如:a+b+c=a+(b+c)。
2. 乘法运算律①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如a×b=b×a。
②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如a×b×c=a×(b×c)。
③乘法安排律: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可以拆开来算,积不变。
如a×(b+c)=ab+ac。
④乘法安排律的逆运算:一个数乘另一个数的积加它本身乘另一个数的积,可以把另外两个数加起来再乘这个数。
如ac+bc=c×(a+b)。
【例1】(2022春•枣庄期中)32×125×25=(25×□)×(8×□)【分析】在32×125×25=(8×4)×125×25=(25×4)×(8×125)中,先将32拆分为8×4后,将25与8的位置交换,又将4与25结合优先计算,这里运用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交换律。
【解答】解:32×125×25=(25×4)×(8×125)【点评】本题通过具体算式考查了同学对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例2】(2021秋•盐湖区期末)探秘乘法安排律(1)下面的图形中,能说明乘法安排律成立的,请在括号里画“√”,不能说明的画“×”。
(2)请你结合6×9+4×9这个算式,编一个数学故事来说明乘法安排律是成立的。
【分析】(1)依据乘法安排律的意义,(a+b)c=ac+bc,由此可知,①和③你说明乘法安排律成立。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重点知识归纳知识点1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一样,没有括号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有括号的,从内到外先算括号里面的。
【说明】同级运算:加减为一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
有加减乘除,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知识点2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同整数运算律和运算性质一样1.运算律(1)加法运算律:①交换律:a+b=b+a;②结合律:a+b+c=a+(b+c);(2)乘法运算律①交换律:a×b=b×a;②结合律:a×b×c=a×(b×c);③分配律: a×(b±c)=ab±ac【注意】分配律只适用于乘法,不适用于加减法和除法。
2.运算性质(1)减法的性质公式:a-b-c=a-(b+c)(2)除法的性质公式:a÷b÷c=a÷(b×c)知识点3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法则1.加减: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2.乘法:先约分,分子乘分子作为积的分子,分母乘分母作为积的分母;3.除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知识点4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1.利用乘法的分配律及其逆运算;2.利用减法的性质。
【注意】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时注意因数“1”的添加如:35-27×35=35×1-27×35=35×(1-27)=35×57=37知识点4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1.已知整体和一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求另一部分的量。
列式:a-a×cb 或a×(1−cb)【说明】整体就是那个单位“1”,a是单位“1”的量。
cb表示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即分率)。
2.已知一个数以及另一个数比它多几分之几,求另一个数。
列式:a+a×几几或a×(1+几几)【重点】找准分率和单位“1”的对应关系3. 已知一个数以及另一个数比它少几分之几,求另一个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试题-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专项练一、单选题1.12.4-1.8×4.5÷0.9=()A. 0.8B. 3C. 3.4D. 6.582.0.1×0.1×0.1=()A. 0.91B. 10C. 1D. 0.0013.把1.717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与原数比较()A. 原数大B. 原数小C. 两数相等4.0.48乘2.5再加上7.6的和除以44,商是()A. 1.2B. 7.6C. 8.8D. 0.25.能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A. 4.6B. 2.5C. 2.6D. 5.2二、判断题6.判断对错7.判断对错.7÷0.01=0.078.判断对错.0.25×0.4÷0.25×0.4的结果是1.9.我来做判断.2.4×2.4÷2.4×2.4=110.检查下面的数学作业.三、填空题11.将计算结果凑整到分.(用四舍五入法)430.55元÷3≈________12.算一算,比一比.84÷3=________ 0.84÷3=________13.30.4减去9.85的差乘1.6,所得的积再减去16.44,差是________14.16.7×2.1-10.8=________15.算一算,比一比.9.12÷24=________ 9.12÷2.4=________ 9.12÷0.24=________ 16.请你给下面两题的答案标上小数点.3.2×1.2=384=________0.14×0.75=105=________17.7.5÷1.5+427.88÷7.6=________18.计算:(1)704÷0.8=________(2)490÷0.7=________19.估算22.95÷0.9=________20.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0.8×[12-(4.12+5.38)]=________四、计算题21.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25.8÷[(2.07+6.53)×0.5]22.计算:62.4÷0.2623.计算,怎么简便就怎么算. 3.6÷[(0.28+0.47)÷0.3]24.计算下列各题(1)20.4÷24(2)25.025÷5025.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6.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知识要点梳理一、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级运算(只含有加减,或只含有乘除),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含有两级的运算,先算二级(乘除),后算一级(加减);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二、四则混合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a+b=b+a ,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a+b)+c=a+(b+c),即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a ×b=b ×a ,即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a ×b)×c=a ×(b ×c),即前两个数先乘,或后两个数先乘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a ±b)×c=a ×c ±b ×c ,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逆运算:a ×b ±a ×c=a ×(b ±c)。
6.减法性质:a-b-c=a-(b+c),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7.除法性质:a ÷b ÷c=a ÷(b ×c),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三、分数运算几种常用的间算方法1.裂项公式:这是对分配律的逆向运用,常用的方法是分数拆项,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分子、分母分别为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和与积时:n+(n+1)n×(n+1)=1n +1n+1 (2)分母为两个相邻自然数的积时:1n×(n+1)=1n−1n+1(3)分母是差为a (a ≠0)的两个自然数的积时:1n×(n+a )=(1n −1n+1)×1a2.数字变形法:这是一种从数字特点出发,创新变形,巧妙地运用运算性质,根据规律达到简算目的的方法,如:19971998较接近1,可将其转化为1−11998,然后根据情况运用适当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上学期复习提纲----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百分数班级 姓名 学号知识点回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1、 运算顺序: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相同。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2、 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a+b=b+a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乘法的交换律:a ×b=b ×a乘法的结合律:(a ×b)×c=a ×(b ×c)乘法的分配律:(a+b)×c=a ×c+b ×c3、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题:(1) 总数与部分数相比较的问题:【分数乘法、减法】一般解题方法:先求出未知的部分数,再用总数减部分数等于另一部分数。
(2) 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是多少的问题:【分数乘加(减)法】一般解题方法:先求出多(或少)的部分,再用加法或减法求出结果。
注:对于题中出现的带单位与不带单位的分数,要注意它们的意义不一样。
认识百分数1、 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 百分数的读写:百分数不写成分数形式,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
注:百分数后面不带单位名称。
(常出现在判断题中)3、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去掉百分号,再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百分数 小数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在后面添上℅4、 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先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百分数 分数先将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再改写成百分数5、 百分数应用题:一般解题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注: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百分率。
例如:出勤率、发芽率、成活率、合格率、含盐率、普及率等等。
熟练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熟练背诵:1 2 = 0.5 = 50% 1 4 = 0.25=25% 3 4 = 0.75 = 75% 1 5 = 0.2 = 20% 2 5 = 0.4 = 40% 3 5 = 0.6 = 60% 4 5 = 0.8 = 80% 1 8=0.125=12.5% 3 8 =0.375=37.5% 5 8 =0.625=62.5% 7 8 =0.875=87.5% 1 10 =0.1=10% 1 20 =0.05=5% 1 25 =0.04=4% 1 50=0.02=2% 精讲精练一、填空。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0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整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对于分数同样适用。
知识点02:已知总数求部分数已知总量求部分量的实际问题: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已知总量求部分量的实际问题时,要借助线段图认真思考。
可以先求出几分之几对应的量,再求部分量;也可以先求部分量所对应的分率,再用“单位‘1’的量×分率”求出部分量。
知识点03: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问题:已知一个量以及另一个量比它多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量时,可以列成形如b c a a ⨯+或⎪⎭⎫⎝⎛+⨯b c a 1的算式解题。
考点01: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典例分析01】李大爷家有一块面积为560平方米的菜地,其中种黄瓜,黄瓜的面积又是西红柿的,种西红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变式训练01】用递等式计算.×××15÷÷÷×.【变式训练02】马虎的小明在计算一个数乘时,看成了除以,得到的答案是,正确的答案是多少?【变式训练03】小明做乘法计算题时,把其中一个因数21看成了12,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了1107,正确的积是多少?考点02: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典例分析02】有甲、乙两个数,甲数是乙数的,甲数减去5,乙数加上5,甲数变成了乙数的,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甲、乙两数各是多少?【变式训练01】敏敏将一个分数减去错算成加上,得到的结果是。
正确的计算结果是。
【变式训练02】一个数减去与的差,结果是,这个数是多少?【变式训练03】有一个等式:×⊗,好奇的小刚想知道这个等式中的⊗代表什么数?请你帮助他写出解答过程。
请你帮助他写出解答过程。
一.选择题(共5小题)1.甲数是乙数的,那么乙数是甲数的()A.B.C.D.2.芳芳5分钟步行千米,她用这样的速度在长千米的跑道上走一圈,要走几分钟?下面的算式,错误的是()A.÷5×B.5÷×C.÷(÷5)D.÷×53.一台榨汁机小时榨汁吨,这台榨汁机多少小时榨汁吨?列式为()A.×B.÷(÷)C.4.下列各式中,第()式与的值不相等。
第6讲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知识点一: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分级的标准四则混合运算分为两级,加法和减法叫作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作第二级运算。
2.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也就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知识点二:四则混合运算定律知识点三:运算性质1.减法的性质:a-b-c=a-(b+c) a-b+c=a-(b-c)2.除法的性质(除数不等于0): a÷(b×c)=a÷b÷c a÷b÷c=a÷c÷b3.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a÷b=(a×m)÷(b×m)(m≠0,b≠0) a÷b=(a÷m)÷(b÷m)(m≠0,b≠0)重点提示:在利用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时,等式的两边可以颠倒过来,要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地进行去括号或添括号。
知识点四:四则混合运算中的速算技巧:1.加减法中的速算与巧算(1)分组凑整法.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数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或先减去那些与被减数有相同尾数的减数.(“补数”就是两个数相加,如果恰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就把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补数”)(2)加补凑整法.有些算式中直接凑整不明显,这时可“借数”或“拆数”凑整.(3)数值原理法:先把加在一起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相加,再与其它的数相加.(4)“基准数”法,基准当几个数比较接近于某一整数的数相加时,选这个整数为“基准数”(要注意把多加的数减去,把少加的数加上)2.乘法凑整技巧:先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几个乘数结合在一起,最后再与前面的数相乘,使得运算简便。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资料(六) 【四则混合运算与简便计算】
姓名:
【考点梳理】
一、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说出下列每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10944÷36×25-758 21-5÷7-71÷2
1 15
4(83+85÷58) 294÷[(7125-543)÷2221]
二、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应根据数据的特征,选择合理、灵活、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说说下列各题怎样算合理?
(1)4.3-(35 +2.4÷225 ) (2)(1.5-83)÷[251×(0.4+210
1)] (3)0.6÷[ 25 ×(538 -3.375) ] (4)1.4 ÷[(0.9-3
2)×1.5] (5)0.5+[
65÷(0.15 +20
9)] 三、运算定律:下列各题在简算时分别用了什么定律?请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来 431+3.2+532+6.8 ( ) 25×(8×0.4)×1.25( ) (1211+18
7)×72 ( ) 47×99 ( )
2713×25+27
13×2 ( ) 2713×28-27
13 ( ) 四、运算性质:下列各题在简算时分别用了什么定律?请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来
17.625-(4.4+758
) ( ) 4.32—1.56 —0.44 ( )
93.5÷3
21÷7
2 ( ) 0.25÷(41×72)( )
65÷53+25÷5
3 ( ) 五、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
1、和的变化规律
2、差的变化规律
1125-997
3、积的变化规律
125×8.8
4、商的变化规律
16÷2.5
【简便运算的本质是通过运算定律、性质的运用,本着“凑整”(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原则,改变运算顺序,使运算过程简化。
】
【检测】
一、口算下面各题。
10-2.65= 0.9×0.08= 528-349= 6+14.4= 24÷0.04=
12.34-2.3= 0÷3.8= 0.77+0.33= 7÷1.4= 67.5+0.25=7.2÷8×4= 5-1.4-1.6= 400÷125÷8= 1.9×4×0.5=
80×0.125=
73÷3×71= 683÷6= 252-(72+52)= 105
1×2= 3.2×7÷3.2×7= (41-61)×12= 187.7×11-187.7= 1-85÷62.5%= 二、给下列每道算式加一个数,使其能进行简便计算
1.3+4.25+3.7+( ) 0.125×0.25×( ) ( )×17+
12
17×8
73×95×( )×45 (94+65-187)÷( ) 1217÷8÷( )
三、递等式计算:
[(0.5+
31)÷32]÷(2.5×8×161) 12-72+71÷51
180×207-19266÷38 1058+(1.69-0.8) ÷2.5
10 -(3
21÷0.7×71+1413) (1.5-83)÷[251×(0.4+210
1)]
四、用简便方法计算。
998+1246+9989 (8700+870+87)÷87
99×201 433
×7.8+(4-41)×2.2
125×8.8(两种方法解题) (72+51)×7×5
173×54+274×54+54
0.4
×(2.5÷73)
(1.6+1.6+1.6+1.6)×25
2003×20022001(两种方法解题)
178
÷23+231×179
3.6
-2.8+7.4-7.2
12.3-2.45-5.7-4.55 1002625÷25
64.2×87+0.642×1300
(70+451)÷23
2.42÷43+4.58×31
1-4÷3 3.8
÷3.9+3.9÷0.1+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