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雨霖铃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背景、作者及词作的艺术特色。
(3)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柳永的真挚情感,理解词作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教学难点:(1)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词作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词人柳永及《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词作的声音美、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雨霖铃》中情感的理解。
5. 艺术欣赏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字句的选择、韵律的运用等。
6. 人生感悟引导学生从《雨霖铃》中汲取人生哲理,珍惜眼前人。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讲解《雨霖铃》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词作中的修辞手法。
(3)探讨《雨霖铃》的审美价值。
2. 方法:(1)采用讲解、举例、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字词讲解讲解《雨霖铃》中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柳永《雨霖铃》使用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等。
1.2 作者简介: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分析《雨霖铃》的主题思想,如爱情、离愁别绪等。
2.2 诗歌结构:解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词牌、韵律等。
2.3 诗歌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如雨、铃等,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第三章:诗歌语言与表达技巧3.1 词语运用: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2 修辞手法: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3.3 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抒发思念之情、描绘离别之苦等。
第四章:诗歌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4.1 审美价值:探讨《雨霖铃》的审美价值,如音韵美、意境美等。
4.2 文化内涵:分析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如历史典故、传统习俗等。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诗歌,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5.2 讨论与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的主题、意象、语言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5.3 创作与展示: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相关艺术创作,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第六章:诗歌比较学习6.1 比较对象选择:选择与《雨霖铃》在主题或风格上相近的其他诗歌,如其他宋词作品。
6.2 比较内容分析:分析比较对象与《雨霖铃》在形式、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6.3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探讨不同诗歌间的审美差异和文学价值。
第七章:诗歌与生活联系7.1 生活情境创设:将诗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创设相关情境。
7.2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比。
7.3 生活应用: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或意象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如写作、绘画等。
第八章:诗歌拓展阅读8.1 推荐阅读:推荐与柳永或《雨霖铃》相关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柳永雨霖铃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45分钟【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习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二、朗诵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的教案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解读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运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词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词的婉约美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词牌特点:《雨霖铃》的词牌结构和韵律特点。
2.2 意象分析:词中的关键意象和其寓意。
2.3 情感解读:柳永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和心境。
三、教学难点3.1 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3.2 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柳永的生活背景和词的社会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雨霖铃》全文及其注释。
4.2 参考资料:柳永的生平介绍、词的背景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
4.3 教学工具:多媒体播放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播放柳永的其他著名词作品,引发学生对柳永词的兴趣。
简介柳永的生平背景和《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5.2 新课内容展示:朗读《雨霖铃》全文,让学生感受词的音韵美。
分析词牌特点,讲解词的结构和韵律。
5.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关键意象,如“寒蝉凄切”、“长亭外”等。
分组讨论意象的寓意和作用,进行分享和讨论。
5.4 情感解读:分析词中的情感变化,从“留恋处,兰舟催发”到“何事苦淹留”。
引导学生体验词人的情感,感受其真挚和婉约。
5.5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分析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创作。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意象分析和情感解读的重要性。
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5.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柳永的其他词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晏殊的《浣溪沙》等,与柳永的《雨霖铃》进行比较。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词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雨霖铃》的词牌结构、韵律和节奏。
2. 词句赏析: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丰富内涵和寓意。
2. 词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和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柳永《雨霖铃》全文及相关资料,如词牌介绍、词人生平、注释等。
2. 学生准备:预习《雨霖铃》,了解词牌知识,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词曲:让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词牌的韵律美。
3. 分析词牌特点:讲解《雨霖铃》的词牌结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认识词牌的特点。
4. 词句赏析: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句。
5. 探讨词人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如离别的伤感、思念的痛苦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和词人情感的表达。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让学生选取其他同题材的词作,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与《雨霖铃》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和词牌特点。
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词,要求运用恰当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现词牌的韵律美。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通过对词牌特点和词句赏析的解读,深入感受到了词人的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雨霖铃》教学目标:1. 理解词句的含义,感受词句的优美。
2. 通过分析词句,了解词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词句的含义。
2. 分析词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 感受词句的优美。
2. 理解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词人柳永及其生平。
2. 提问:同学们对这首词有什么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句的含义。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阅读感受。
三、细读课文,深入分析1. 分析词句的含义: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c.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d.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 分析词人的情感:a. 词人在离别之际,表达了无尽的哀愁和无奈。
b. 词人对离别的场景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离别的痛苦。
c. 词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离别的深刻感悟。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五、作业布置1. 背诵《雨霖铃》。
2. 拓展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雨霖铃》的词句,让学生了解了词人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注重词句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
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第2篇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教材:《雨霖铃》教学目标:1. 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 感受柳永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 感受柳永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 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音乐”)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
3.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及写作思路;揣摩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了解这首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
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
可有多少人知道,词曾经只是一种边缘文学,被称为“诗余”,即诗的陪衬和补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被正统文坛所重视,仅仅活跃在民间,难登文学大雅之堂。
它能在宋代兴盛并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靠的是广大文人的大力推动和参与。
可以这么说,没有文人的参与就没有宋词的辉煌,而反过来宋词的辉煌也成就了一大批文人,使他们因写词而扬名。
在那个时代的词坛,俊杰辈出,星光璀璨,有很多名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仍然光芒四射,深入人心。
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题材狭窄,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词作语言清丽、含蓄,情感婉转、缠绵)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取材广泛,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词作气势豪放,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的代表。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但苏轼也写婉约词,(如《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也有豪放词。
《望海潮》和《雨霖铃》的比较。
《望》写景壮伟、声调激越;《雨》哀怨缠绵、冷寂幽清。
词的分类(1)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2)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3)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取材广泛,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词作气势豪放,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题材狭窄,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词作语言清丽、含蓄,情感婉转、缠绵,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周邦彦、姜夔等)二、作者和背景1.柳永简介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北宋著名词人。
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改名柳永后,47岁(宋仁宗景祐年间)才考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也叫“柳郎中”。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柳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柳永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遂落第。
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柳氏三绝”——与兄三复、三接都有文名(父不以子为荣,断绝关系)成名原因①政治上的抑郁失志②生活上的特殊经历③博学多才,妙解音律④写出好作品2.背景及释题背景: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这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释题:“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
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
三、教学过程1、播放邓丽君唱的《雨霖铃》歌曲2、听录音,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心绪的一句话教师引导: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四、诵读指导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①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
(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
(统领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齐读(正音,噎、霭、那)——单读(体会)——师读(示范)——生品读四、整体感知,设疑启发1.“好诗一半画”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品诗构画,发挥想象,本词能构几幅画?(提示学生以时间为序)离别前的饯别——都门帐饮离别时的难舍——执手相看离别后的想象——晓风残月(板书二)2.披文入情,感受诗人情感凄切、无绪——黯淡、低落催发、执看——难舍、痛苦酒醒、分离——凄凉、孤独(板书三)五、重点探究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明确:凄凉、沉寂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明确: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4、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
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8、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明确:一个人将另一个人的手放在自己手中,相互看着时泪眼婆娑,竟然是被泪水给噎住而说不出话来了!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离别依恋痛苦的心情,缠绵悱恻,淋漓尽致。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明确:“执手”感觉很慎重,很郑重,而“牵手”和“握手”不能充分表达那种凝重感和气氛。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
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
(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
)9、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
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10、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预设):“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预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预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
恋人离开,百无聊赖。
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预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
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六、综合领悟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
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预设)秋别。
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预设)伤别。
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预设)思念。
因为词人对恋人的思念无处不在,我觉得用“思念”比较好。
(预设)相思。
七、点拨内容,归纳艺术手法1.串讲拓展问题探究:词的上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试着体会全词的意境。
分析:《雨霖铃》抒写的是饯别时黯然、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了“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助。
词的上阕在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是对别后思念和凄凉的设想。
全词既写了眼前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景为情设。
整首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在情景交融中,意境缠绵,凄凉清丽,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2.师生归纳情景交融虚实兼济铺叙点染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
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
不避俚俗:执手相看泪眼(俚)今宵酒醒何处(俗)3.师生共同背诵全词。
六:小结《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
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
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