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防控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 格式:pptx
- 大小:6.46 MB
- 文档页数:60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1、简述多重耐药菌(MDR)的定义和背景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感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MDR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难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更高的病死率。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也对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制定并执行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有效预防与控制策略,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汇总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我国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建议。
2、多重耐药菌感染对全球和我国公共卫生的挑战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多重耐药菌(MDR)感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MDR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疾病负担和死亡率,也对全球医疗体系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在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等多种因素,MDR感染形势尤为严峻。
MDR感染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冲击。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频繁,MDR感染极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传播。
特别是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MDR感染更容易爆发流行,给当地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
MDR感染给我国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挑战。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抗菌药物使用大国。
然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现象普遍存在,导致MDR感染率不断上升。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对MDR感染的防控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MDR感染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加强MDR感染防控工作,提高公众对MDR感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强化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措施,是当前我国乃至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MDR感染这一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一、引言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的出现和传播给全球的医疗系统带来了严重挑战。
这些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抵抗力,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医院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医院需要制定和执行一套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二、多重耐药菌的识别和监测1、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对于所有确诊或疑似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包括单间隔离或共同隔离,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
2、加强临床监测:定期对重点病人进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包括呼吸道、肠道、皮肤等部位,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
3、实验室诊断:实验室应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能力,包括及时、准确地检测和报告多重耐药菌。
三、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或处理医疗物品前后都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
2、防护用品的使用:医务人员处理多重耐药菌患者时,应使用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必要的防护用品。
3、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以降低由于侵入性操作而导致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和规定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四、多重耐药菌的控制措施1、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患者、消毒接触过的物品和环境等。
2、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以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3、强化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的认知和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多重耐药菌防控的意识。
五、总结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加强临床监测、强化手卫生、使用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规范与程序一、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多重耐药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患者病死率升高。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制定本规范与程序。
本规范与程序旨在指导医疗机构进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防控、管理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二、组织与管理1. 医疗机构应设立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和监督。
2. 感染管理部门应与临床科室、检验科、药剂科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防控和研究。
3. 医疗机构应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管理规范与程序,并定期更新和完善。
4.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三、监测与评估1. 医疗机构应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工作,包括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细菌培养、鉴定、药敏试验等。
2. 医疗机构应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制度,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应及时报告感染管理部门。
3. 感染管理部门应对报告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掌握感染情况和趋势。
4.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评估,分析感染的原因、传播途径和防控策略,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防控与控制1. 医疗机构应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策略,包括手卫生、隔离措施、消毒灭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2. 医务人员在接诊、治疗、护理患者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使用合适的防护用品,防止交叉感染。
3. 对确诊或怀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4.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器械、环境表面的消毒灭菌工作,特别是高频接触物表面的消毒,降低感染风险。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1.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指定“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1)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目标:①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②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③ESBLs(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的细菌)。
④PDRAB(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等。
(2)诊断与报告: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学的诊断。
因此,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从而做好治疗、消毒、隔离等工作,以防止扩散、流行。
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患者所在科室。
②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时发现与诊断。
④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
(2)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但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②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③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④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多重耐药菌防控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其中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对细菌耐药性同时出现的一种细菌感染。
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多重耐药菌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愈发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首先,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是多重耐药菌传播最为集中和严重的场所之一,因此,加强医院感染控制至关重要。
医院应制定严格的感染控制政策和管理制度,包括加强手卫生和环境清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医源性感染等。
此外,提高医务人员的卫生素养和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的知识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加强卫生教育和宣传。
加强卫生教育和宣传是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关键。
公众应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合理使用的认识,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医生和药店也应该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指导和监管,避免过度、不适当或不合理的使用。
另外,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宣传,让公众了解多重耐药菌的严重性,增强对多重耐药菌的防范意识。
再次,完善抗菌药物的监管制度。
政府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市场监管,禁止非法销售抗菌药物,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政府还应完善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限制抗菌药物的开放、销售和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处方管理和使用监控。
此外,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创新,推动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制和应用。
最后,推广综合防控策略。
综合防控策略是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关键。
除了上述的措施外,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防控措施,如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促进临床与科研的联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方法,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和疗程。
此外,加强国际协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多重耐药菌问题。
总之,多重耐药菌的防控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涉及多个层面和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医疗机构和公众都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问题的认识,采取综合性的防控策略,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控,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別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施表面,须由保洁员用含氯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消洁和消毒频次。
三、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合理使用的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四、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五、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1、必须实施隔离措施,在床牌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
2、首选单间隔离(如VRE),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如VRE应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4、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最主要的是合理用药以及做好感控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的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二、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三、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五、加强手卫生,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以及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的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
七、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