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单于位的继承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7
秦、西汉时期匈奴单于位继承制度考辨 秦、西汉时期匈奴单于位继承制度考辨武沐 王希隆匈奴单于位的继承制度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但仍有章可循:在呼韩邪单于之前,它的主干是长子继承制,同时,它需要兄终弟及以及叔继侄位、侄继叔位等方式的补充。
兄终弟及以及叔继侄位、侄继叔位等虽然只在特殊情况下才得以实行,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在长子继承受阻碍时承担衔接和纽带功能。
关键词:秦汉时期 匈奴 单于 继承制度作者武沐,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王希隆,兰州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
地址:兰州市,邮编730000。
对于匈奴单于位继承制度,学者们大多据《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有关匈奴的记载,笼统地将其叙述为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有的则认为或为父死子继,或为兄终弟及。
但在怎样情况下才得以父死子继,又在怎样情况下实施兄终弟及,以及两者之间如何衔接、运作等具体细则,目前尚无专文论述和明确的解答。
实际上,秦汉时期匈奴单于位的继承是极其复杂的,它既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又有两者的混合制,它们互为补充,有机结合,并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头曼单于至握衍朐 单于时期匈奴单于位的继承制度作详尽研究。
据《汉书》卷94《匈奴传》(以下简称《匈奴传》)载,此时期共有13位单于继位,其中:父死子继的有7位,兄终弟及的有3位,以宗族身份继位的有3位。
其具体情况在以下分别论述。
一、父死子继在父死子继的7位单于中,有6位是以长子身份继位的,他们是: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乌维单于、儿单于、狐鹿姑单于;以次子身份继位的一人,即壶衍 单于。
这其中,冒顿单于和儿单于的继位最为曲折并具典型意义。
1.冒顿单于 《匈奴传》载:“单于有太子,名曰冒顿。
后有爱阏氏,生少子,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少子。
”这短短的几句,却反映了如下诸多史实:其一,从冒顿曾被确立为太子的经历来看,匈奴至迟在头曼单于时,成年长子继承制在正常情况下已成为匈奴单于位继承的基本法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匈奴首领为什么被儿子射成箭靶?匈奴篡位的传
统
导语:在匈奴的历史发展中,头曼单于是第一个见于史籍的人,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可是由于他的私心和对美女的偏爱,惹来了杀身之祸,被自己的
在匈奴的历史发展中,头曼单于是第一个见于史籍的人,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可是由于他的私心和对美女的偏爱,惹来了杀身之祸,被自己的儿子及部下用箭射成了箭靶子。
当然,能够射死父亲的儿子就更加雄才大略了。
说起头曼单于就不得不说一下单于庭。
单于庭是头曼单于时期修建的,也就是说匈奴从修建单于庭开始有了自己的地域,改变了单纯的游牧经济,有了自己的组织,进入了奴隶社会。
同时也开始有了扩张势力的野心。
战国秦汉之际的匈奴头曼单于庭,中国古书也叫“头曼城”。
《汉书·地理志》“五原郡”条下记载:“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
有人说遗址在今天内蒙古包头市境内,也有人说就在巴彦淖尔的五原县。
这是应该值得去考察一番的。
匈奴的真正崛起是在战国时代,那时不断威胁燕赵和秦国。
赵国大将李牧就是以抵御击败匈奴而出名的。
如今长城是国际知名的古建筑,而最先开始修筑长城的动因就是为了防范匈奴。
最先开始修筑长城的是赵国,后来燕和秦也就采取了同样的方式。
匈奴的首领第一代称为“单于”,头曼就是第一个自称单于的人,他东征西讨,统一了草原被汉人称为“胡”的各部,开始使用匈奴的名称。
他当政时的势力范围东与东胡、南与秦、西与月氏为邻。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朝派蒙恬进取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头曼率部属向北迁徙,到了秦朝末年边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故事-冒顿单于的人生经历冒顿和刘邦有什么相似之处?历史上第一个匈奴的军事家冒顿单于的生平故事相当传奇,就跟一部复仇小说似得,精彩的同时又可怜可敬。
秦二世时期,秦朝大乱,匈奴的头曼单于趁机夺回了当年失去的河南地。
虽然匈奴军强壮,作战灵活,对中原对手来说他们十分难缠。
但是匈奴国内的情况却也是不容乐观的,他们东邻东胡,西邻月氏,两个部落都比匈奴强大。
于是匈奴就和月氏结盟,为了盟约的稳定,月氏要求匈奴交出一位质子,而冒顿就是头曼单于送去给月氏的质子。
冒顿是头曼单于的大阏氏,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孩子,用中原的礼制观念来说,冒顿就是匈奴单于的嫡长子,理应继承单于之位。
但是大阏氏年老色衰,拴不住头曼单于的心,头曼单于宠爱的一个阏氏生了另一个男孩儿,头曼单于于是想要换掉这个太子,让自己心爱女人的孩子当太子。
所以,头曼单于才会同意月氏,将冒顿送去做质子。
头曼单于本来就是带着除掉冒顿的目的送冒顿去月氏,说明他没有和月氏结盟的真心。
就在冒顿在月氏的时间不久,头曼单于就掀起了和月氏的战争,而月氏就决定杀掉匈奴质子。
冒顿得到月氏的良马,才得以逃回匈奴。
这时头曼单于没想到冒顿还能回来,但是他现在和月氏打仗,正缺人手,就封冒顿为万骑长。
冒顿的母亲大阏氏曾经跟随头曼单于经历了和蒙恬的战争,在战败后,还能坚持要在最后撤退,不得不说勇气可嘉,是一位难得的好妻子。
但是冒顿的父王却辜负了冒顿的母后,反而宠爱其他女子,冷落了自己母后。
这本来就让冒顿心里难受了,现在他又遭遇了父王的抛弃,更对头曼单于充满了怨恨。
得到这批骑兵后,冒顿将他们训练成对自己绝对服从的士兵,后来在他的命令下杀了头曼单于。
单于被杀,匈奴大乱,冒顿趁乱杀了曾经害苦了母后以及自己的阏氏以及阏氏之子。
他带领这支队伍,杀掉了所有不归顺自己的大臣,自立为匈奴单于。
经历了这么多人生变故之后的冒顿变得有雄心壮志,每次都主动出击,每战必胜。
但是此时他才刚刚建立政权,匈奴内部还不稳定。
王国庆(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摘要:匈奴单于位继承基本经历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传弟与传子相结合的混合继承”的过程。
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清晰发展脉络,后一种是前一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前一种制度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对匈奴社会不同时期政权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实际上匈奴单于位继承的性质是世袭制为主,世选制为辅,匈奴单于位继承以这种方式进行了几百年。
匈奴单于位继承的演变伴随着匈奴社会的兴衰,单于位继承的正常与否,与匈奴政局的治乱、社会发展的盛衰呈对应关系,具有同期性。
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匈奴单于位继承,对于了解这个强大的民族和更深刻地认识匈奴族的盛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匈奴;单于;继承制度;世袭制;世选制中图分类号:K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006-02匈奴是汉朝时期活跃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史记》记载:匈奴“逐水草迁徙,然亦各有分地”。
①匈奴社会以畜牧业、狩猎业为主要产业部门,流动性强,受气候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比较大,牧民四季无定处,逐水草而迁徙。
生活方式决定了匈奴继承的特殊性。
匈奴所在的地区,终年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条件较差。
游牧经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大,有脆弱和分散的特点,这就要求草原政权首领具备卓越的能力,对内驾驭分散在各地的诸长和贵族,对外取得战争的胜利。
由于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匈奴帝国在诸多方面都形成与汉王朝不同的制度,匈奴的单于位继承就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匈奴单于是匈奴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在匈奴语中称“撑犁孤涂单于”,“撑犁”意为天,“孤涂”意为子,“单于”意为广大,②平时则以单于称之。
呼韩邪归汉以后,受汉族皇帝尊号影响,单于也加尊号,称某某“若鞮”单于,“若鞮”意为“孝”。
单于拥有对各部族的统辖权,任命各部族王,拥有最高的军事统率权,征召和统率各部族军作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匈奴最着名的单于怎样迈向权力巅峰的?导语:单于不是人名,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专称。
单于始创于匈奴首领头曼,之后这个称号一直继承下去,直到匈奴灭亡为止。
刘邦成立汉...单于不是人名,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专称。
单于始创于匈奴首领头曼,之后这个称号一直继承下去,直到匈奴灭亡为止。
刘邦成立汉朝后,匈奴自秦朝之后再次入侵华夏。
当时的单于从头曼,变成了他的儿子匈奴历史上着名的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利用楚汉之争积蓄了力量,直到汉朝成立后,他再次兴兵来犯。
匈奴头曼单于的太子名冒顿,原先被立为储君。
后来头曼单于所钟爱的阏氏生了少子,头曼有心废冒顿,改立少子。
于是,头曼把冒顿作为质子送到月氏。
不久之后,头曼兵进攻月氏。
月氏大怒,欲杀冒顿。
冒顿偷了月氏王的宝马,逃归匈奴。
冒顿回来后,头曼觉得他很勇敢,让他统领1万名骑兵。
冒顿对自己父亲的行径非常气愤,因此决心杀父篡位。
冒顿制作了一种鸣镝,命令练习骑射时均以他的鸣镝为号。
鸣镝所射的目标就是诸军射杀的目标,有不从者斩。
在围猎鸟兽时,冒顿常发鸣镝。
凡不按他指示的目标发矢者,不论如何精于骑射,立斩。
为了考验部下对自己的号令是否听从,有一次冒顿突然以鸣镝射向自己的宝马。
士兵不敢随而射之。
冒顿杀死了那些不敢射的不下。
他又把鸣镝射向自己的爱妻,他的部下还有人不敢放箭。
冒顿又杀死他们。
一段时间之后,冒顿再一次把鸣镝射向自己的马。
众将立刻一同发矢把这匹马射死。
这次考验使冒顿知道,自己的将士都和他一条心,能够听从指挥了。
不久之后,冒顿与头曼单于出猎。
他把鸣镝射向父亲,他的部下一生活常识分享。
鸣镝弑父的历史典故导读:典故:秦汉时期,冒顿(mò dú) 是匈奴第一代单于头曼的长子,长大后被立为匈奴太子,成了匈奴单于的继承人。
但因头曼单于偏宠后娶的阏氏(yānzhī ),爱屋及乌,渐有废冒顿而另立后娶阏氏之子之意。
加深了父子之间的矛盾,最终引发了鸣镝弑父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第十一卷“初,匈奴畏秦,北徙十馀年。
及秦灭,匈奴复稍南渡河。
单于头曼有太子曰冒顿。
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头曼欲立之。
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乃使冒顿质于月氏。
既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
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冒顿乃作鸣镝,习勒其骑射。
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冒顿乃以鸣镝自射其善马,既又射其爱妻;左右或不敢射者,皆斩之。
最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
于是冒顿知其可用。
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
遂杀头曼,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
冒顿自立为单于。
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东胡听说冒顿杀父登位,便派使者对冒顿说,想要头曼的千里驹,冒顿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表示千里驹是匈奴的名马不应给东胡,冒顿说:“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于是把头曼的千里驹送给东胡。
东胡不久又提出想得到单于的一个阏氏(小老婆),冒顿又问群臣,左右大臣炸了:“东胡无理,竟然索要阏氏,派兵攻打他们吧!”冒顿说:“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于是便把一位自己宠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头子。
东胡得到冒顿阏氏后愈发骄横起来,派使者对冒顿说:“两国之间的缓冲空地(有1000多里),我们想占有它。
”冒顿再次询问大臣们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荒弃之地,给不给都行。
于是冒顿大怒,说:“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史记·匈奴列传》)马上把主张给东胡土地的大臣都杀了。
之后冒顿速发兵向觊觎其领土的东胡发动袭击,并令全国士兵后退者皆斩。
东胡被灭。
后来,雄才大略的冒顿向西打败了月氏,向南并吞楼烦和白羊河南王,又全部收回了秦蒙恬所夺取的匈奴土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冒顿单于是如何继承汗位的
导语:冒顿单于是如何继承汗位的冒顿(读modu,公元前234年-公元前174年),北方匈奴部落联盟首领,冒顿是有史记载以后第一个有机会俘虏大汉天子的
冒顿单于是如何继承汗位的
冒顿(读modu,公元前234年-公元前174年),北方匈奴部落联盟首领,冒顿是有史记载以后第一个有机会俘虏大汉天子的匈奴首领。
当时的匈奴部落在冒顿的带领下,灭东胡,征服大月氏、楼兰等20多个沙漠民族,称霸草原,而且夺取了中原的河套平原,差点将汉高祖刘邦困死在白登山。
冒顿的父亲头曼单于,是秦史上记载的第一位匈奴领袖,秦国统一天下后,蒙恬率领30万秦国士兵将匈奴赶出了河套地区(就是现在的黄河流域河南境内),并修建了秦国的万里长城。
当时的秦国部队打仗还是非常勇猛的,而且蒙恬也是一位厉害的军事天才,有他在,头曼的匈奴就没有办法越过长城到中原地区猎夺,不能南下,那就北上。
当时在广大的草原上,还有两个部落非常强大,一个是东胡,另一个是西月氏。
三家谁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吞并另外两家,于是三家保持相对的默契,慢慢吞并其他弱小的部落。
我们的主角冒顿,一开始就是匈奴的太子,可惜只有最小的儿子才会得到父母最多的爱。
于是冒顿被夺去了太子之位,并作为人质,送给了西月氏,更悲剧的是冒顿到达月氏之后,头曼单于就发动了对月氏的攻击,这是往死里整自己的儿子啊。
月氏一看,刚送人质就来进攻,明显是个圈套啊,于是开始找冒顿祭旗,准备还击,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冒顿居然自己偷了匹快马一个人逃回了匈奴。
草原部落崇拜的永远都是以一当千的勇士,奇迹般。
匈奴冒顿单于传一、冒顿即位前的匈奴匈奴的族源在秦及西汉初期,匈奴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的强大民族。
冒顿是匈奴强盛时期杰出的领袖。
相传,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其祖先曰淳维。
据王国维《鬼方昆夷獿狁考》所考,匈奴“见于商周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
在宗周之季则曰獿狁。
入春秋后则谓之戎,继号白狄。
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②。
匈奴的习俗畜牧是匈奴的衣食之源,其习俗多由此而生。
匈奴人食畜肉,衣其皮。
牲畜离不开水草,匈奴常随水草迁徙,无定处,无城郭,被称为“行国”。
其牲畜以牛羊马为主,还有驴、骡等。
匈奴,儿童能骑羊,便学射鸟、鼠小动物。
稍大,射狐兔以为食。
成年,皆为甲骑,平时射猎禽兽,遇急皆为士卒,参加征战。
其兵器,长则弓矢,短则刀鋋。
尽管兵器简单,但由于匈奴人善骑射,战斗力很强。
打仗观星月。
“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
”匈奴崇尚强健,贱老弱。
生活上,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
父死,妻其后母。
兄弟死,皆妻其妻。
战国时期匈奴与中原的交争自周以来,匈奴常与中原发生矛盾,有时导致战争。
战国时期,“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由于匈奴不断南扰,邻于匈奴的燕、赵、秦三国皆筑长城以防范匈奴。
赵武灵王一方面“胡服骑射”①,击破林胡、楼烦,另一方面,自代至高阙沿北边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郡,防范匈奴。
燕将秦开破东胡,却地千余里后,自造阳至襄平筑长城,“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秦昭王败义渠后,夺取“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三国为防范匈奴侵扰,都付出了巨大代价。
头曼单于时期的匈奴当秦始皇时期,头曼单于在位,势力甚为强大,迫使秦始皇修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以防范匈奴南下侵扰。
但由于“东胡强而月氏盛”,秦处南方,在三面受敌的形势下,头曼单于不得不率众北徙。
陈胜、吴广起义后,头曼单于乘中原多事,南下收复河南失地,再与中原对抗。
匈奴的社会性质,在冒顿单于即位后,发生了变化,由部落联盟进入奴隶制部落国家的社会阶段。
近十年匈奴单于继承制度研究综述
历史文化学院08级5班刘改歌
摘要:匈奴史的研究历来是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热点问题。
其中单于继承制度研究受到诸家的青睐,本文试将近十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引用。
关键词:匈奴单于继承制度
匈奴族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一,见诸记载的历史是自公元前3世纪头曼单于时代至公元五世纪阿提拉的逝世,大约有7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杀父自立为单于,之后逐渐建立起一个可以与中原的汉王朝相抗衡的草原帝国。
公元1世纪,由于内讧,匈奴分为南、北两部,此后匈奴族开始走向衰弱。
南匈奴南降汉朝,北匈奴则在汉王朝和南匈奴的夹击下,频频西迁。
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政权的建立。
政权的发展、巩固与政治制度的形成、壮大密不可分。
而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最高统治者的继承问题。
具体到匈奴,就是单于位的继承问题。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针对匈奴单于的继承制度问题,一些专家又有了不同的见解,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继承方式及其性质
诸家均承认单于继承方式主要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宗族继位(远亲袭位)这三种方式,在此基础上,武沐、王希隆提出了“在呼韩邪单于之前,它的主干是长子继承制,同时它需要兄终弟及以及
叔继侄位、侄继叔位等方式来补充。
兄终弟及以及叔继侄位、侄继叔位等虽然只在特殊情况下才得以实行,但仍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长子继承制受阻碍时承担衔接和纽带的功能。
”①此后,武沐在研究呼韩邪单于之后的继承制度过程中,又提出:“呼韩邪单于之后,匈奴的王位继承制虽由以前的以子承父为主的继承制一改为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继承制,但也因不同的阶段呈现明显的不同,如单于比之前匈奴实行的是单纯的兄终弟及,之后则实行了传弟与传子交叉继位的混合继承制。
”②但是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李春梅就认为南匈奴时期的单于继承“看似将传子与传弟相结合,但是主线是兄终弟及,优先考虑的是兄弟,同辈兄弟无合适者,再从下一辈的前单于的长子开始",所以针对匈奴的单于继承,她提出了“匈奴的单于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为优先原则,兄终弟及为补充,但是南匈奴时期则以兄终弟及为主线。
”③
肖爱民对于单于的继承性质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单于位的继承实行的并不是严格意义的世袭制,而是向世袭制过度的世选制。
”④世选制是在私有制和父权制出现的氏族社会晚期的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议事会从一个固定的家族中选出部落首领的制度。
可以这样说它是一种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时期的民主选举制向阶级社会的世袭制过度的一种形态,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并没有马上消失,转换为世袭制,而是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仍旧存在于匈奴社会中。
此观点很是新颖,他将单于位的继承性质定义为“世选制”,大大区别于大多数学者。
如马长寿在《北狄与匈奴》中曾写道:“匈奴
既成事实中的由父传子及兄终弟及两种方式并存,正是表明世袭制的不稳定状态。
”⑤马先生肯定了匈奴单于继承是一种世袭制度;持此观点的还有林斡,他认为:“单于的最高权力集中于挛鞮氏这一个显贵氏族所继承,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⑥是一种世袭制。
在这个过程中,我赞成肖爱民的观点,因为所谓世袭制即父子相继即一世,“袭”则为继承、承袭封爵或者职位,是指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皇位或王的继承上,实行父死子继,父亲死后,儿子自然继承父亲的职位,依次代代相传。
而在匈奴单于的继承过程中,不仅仅是父死子继,还存在不少的兄终弟及、叔死侄继、侄死叔继,虽然父死子继是主体,但是依旧不能笼统的将其概括为"世袭制"。
二、影响单于继承的因素
在单于继承的过程中,除了继承者必须是挛鞮氏家族冒顿单于的子孙外,还有许多潜移默化的规则和影响因素。
(一)长子继承原则。
这里有两点要强调,一是长子必须成年,才能够通过贵族会议的推举。
因为如果尚未成年,就不具备作为单于的能力、经验和威信,一方面既不能好好治理内部事务,不能应对外部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会给母阏氏掌权的机会,从而可能削弱贵族的实力,最终造成外戚专政的后果。
如儿单于年少继位,在继位的三年中,他喜爱征伐,加之匈奴遭受自然灾害,内部矛盾极为激烈。
《史记-匈奴传》就有记载:“其冬,匈奴大雨雪,畜多饥寒死,而单于年少,好杀伐,过国中多不安。
左大都尉欲杀单于。
”因而,儿单于死后,没有让其年少的儿子继位,而是匈奴贵人推选乌维单于弟,儿单
于的季父句黎湖为单于,在句黎湖单于临死前,因为自己的儿子也年少,所以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即且鞮侯单于。
所以在这里,如果长子未成年或者过于年少,也不能继承单于位,而是要从已故单于的兄弟中挑选,而当兄弟中也没人符合所要求时,则要由死者最亲死的族人来继承。
第二点需要说明的是,只有长子年少或者未成年,那么已故单于的弟弟或者与前单于亲近的族人才有资格继承,如果长子成年,有能力继承单于位,那么一般来讲他们不会是第一资格继承人,这就是说明了成年长子优先继承的原则。
(二)单于的意愿与继任者的实力。
“单于有太子,名曰冒顿。
后有爱阏氏,生少子。
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少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原本冒顿顺理成章继承单于位,但由于出现了“爱阏氏”的情况,所以头曼单于想要废长立少,这反映了先单于的意愿对于单于位继承有一定的影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冒顿杀父篡位,自立为单于。
冒顿之所以能够自立,一方面由于他有一支忠心与他的军队,惟其命是从,另一方面他具有很大的政治抱负,有才能、有谋略;这不能不说,他的自立是与它自身的能力分不开的。
(三)阏氏的意向。
在选择继承人时,阏氏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狐鹿姑单于在位时,异母弟左大都尉深得人心,母阏氏惧怕狐鹿姑产于死后立其弟不立其子,因而就派人私下杀掉了左大都尉。
狐鹿姑单于临死前,立其弟右谷蠡王,但卫律等与颛渠阏氏合谋,违背名令,立子左谷蠡王为单于;虚闾权渠单于病死,颛渠阏氏与其弟都隆奇谋,
立右贤王屠耆堂为单于。
阏氏在新单于的继位过程中所起作用,实际上是单于的姻族势力在政治上的表现。
(四)贵人会议的推举。
匈奴的贵人会议成为“会”、“庭会”、“大会”、“龙会”等等,因大都是贵族参加的会议,所以成为贵人会议。
它是单于处理重要事务、祭祀祖先、考察属下忠诚的一个会议,一年召开三次,分别在三月、五月、“秋”,在发生重大事件的突发状况下,也要临时召开。
在单于继承的过程中,它所起的作用是选立新单于,这是每一位单于即位时必须经过的仪式,否则被视为非法。
最明显的一例是狐鹿姑单于死后,“卫律等与颛渠阏氏谋,匿单于死,诈矫单于令,与贵人饮盟,更立子左谷蠡王为壶衍鞮单于”。
没有这些贵人的支持,没有贵人会议的推举,壶衍鞮单于的继位不会那么容易,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由此可以看出,每位新单于的继位并不是先单于死后的自然继承,而是通过贵人会议的推举,从而法定继承的,这被称为单于继承制制度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因而它所起的作用要超过上述所有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单于继承制度的影响
(一)与匈奴政局的关系。
众所周知,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完善对于民族政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政治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单于继承制度对于整个匈奴的命运来说也是生死攸关的。
李晓敏就认为:“单于的继承是否正常,与匈奴政局的治乱,社会发展的盛衰成对应关系,具有同期性。
”⑦她从狐鹿姑单于、壶衍鞮单于、握衍朐鞮单于三位单于的继承推断出匈奴单于的继承有以下三个环节,先单于临终
遗命、用事大臣遵遗命召集诸王会于王庭、贵人会议的推举。
认为这个程序有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即不能预先设定继承人、新老单于交替时间过长,为那些有野心的人实施阴谋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导致了继承制度的混乱。
(二)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继承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民族纷纷效仿匈奴,形成了自己的继承制度。
李春梅⑧指出乌孙王昆莫的太子临死时,请求昆莫将位传于自己的儿子岑陬,太子弟大禄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谋攻岑陬。
岑陬临死,子泥靡尚小,就将位传于大禄并嘱曰:“泥靡大,将国归之。
”乌孙王位世袭,首先传位于成年子,子年幼,将在先王的兄弟子侄中选择继承人,显然与匈奴的继承制大致一致。
此外还有鲜卑族、突厥政权大都如此。
这些事实不能不讲是受匈奴继承制度的影响,同时也适应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发展需要。
(三)巩固了匈奴自身的宗法制度。
匈奴统治者的最终政治目的是围绕宗法血缘关系最大限度的将权力保留在以挛鞮氏为核心的上层贵族中。
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等继承方式,统治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统治方式,有效地维护了统治者的地位及利益,同时也实现了政权的稳定。
尤其是单于比之后实行的传子与传弟相结合的交叉继承制,较好解决了传子。
传弟的继承顺序问题,使得单于位的继承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单于继承者的范围更加明确,身份也更为固定,这对于巩固以单于继承为主体的宗法制度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
①武沐、王希隆:《秦、西汉时期匈奴单于位继承制度考辨》,《民族研究》2003,3
②武沐:《匈奴单于继承制度突变探讨》,《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1
③李春梅:《论匈奴世袭制度》,《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5
④肖爱民:《试析匈奴单于位的继承制度》,《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5
⑤马正寿:《北狄与匈奴》三联书社1962年
⑥林斡:《匈奴史》内蒙古出版社1979年
⑦李晓敏:《匈奴单于继承与匈奴政局》,《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