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辨证方法的文献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1.35 KB
- 文档页数:2
眩晕的病因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眩晕;病因眩晕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
本文对143例眩晕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眩晕的病因。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2010年10月在本科就诊的143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84例;年龄17~72岁,平均40.7岁,45岁的患者84例,≥45岁59例。
既往有颈椎病者64例,高血压病史者93例,有糖尿病史者67例,高脂血症者42例,冠心病者37例,脑卒中史者16例。
1.2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因。
2结果经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尤其是神经系统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头颅CT和(或) 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等、颈椎X线或CT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脑脊液检查,确定眩晕患者的病因(见表1)。
病因分类参照孔繁元等关于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将病因归纳为耳源性眩晕、脑血管疾病性眩晕、颈性眩晕及其他病因。
其中梅尼埃病的诊断依据2007年《梅尼埃病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标准》[1];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标准参考国内相关研究以及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标准[3]。
表1眩晕患者的病因及构成比例3讨论根据文献资料显示,人群中眩晕的患病率为5‰。
眩晕可由多种疾病引起,眩晕症的定位定性诊断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精确的定位目前尚有难度,误诊误治时有发生。
孔繁元等关于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将病因归纳为耳源性眩晕、脑血管疾病性眩晕、颈性眩晕及其他病因,便于临床的诊断及治疗。
本次研究显示,在各个年龄段中以耳源性眩晕的构成比率最高,其次为颈性眩晕。
与谢涛等[4]报告眩晕最常见病因第1位为梅尼埃病相符合。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每伴恶心、呕吐、汗出等,甚则昏倒。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炎等可出现眩晕。
1病因病机1.1 肝阳上亢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1.2 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致眩晕。
1.3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使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导致眩晕。
1.4 痰湿中阻嗜酒肥甘,饥饱劳倦,损伤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2治疗方法2.1 辨证组方2.1.1 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30克,石决明9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茯苓15克,黄芩10克,栀子9克,菊花9克。
2.1.2 益气养血归脾汤加减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木香6克,熟地黄10克。
2.1.3 补肾益精右归丸加减熟地黄10克,山药9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0克,肉桂10克,菟丝子12克,附子6克,珍珠母30克。
2.1.4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导痰汤加减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9克,枳壳9克,胆南星9克,天麻10克,川芎12克。
2.2 中成药2.2.1 眩晕宁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
功能健脾化痰,补益肝肾。
适用于痰湿上蒙或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
2.2.2 脑立清片每次4片,每日2次。
功能平肝潜阳,醒脑安神。
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
2.2.3 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3次。
功能温补气血。
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2.3 单方验方2.3.1 仙鹤草10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用于气血亏虚之眩晕。
2.3.2 天麻、制半夏、白茯苓各10克,生姜6克。
眩晕的辨证治疗不少医家但见眩晕,便谓气血虚弱或肝阳上亢。
殊不知外感六淫,内伤气血脏腑,皆可导致眩晕,包括“真眩晕”和常见的头晕眼花。
以风火、湿痰、正虚者居多。
外感眩晕有风眩、风热眩晕、风寒眩晕、燥火眩晕、暑湿眩晕、中暑眩晕等。
内伤眩晕有气虚、血虚、失血、阳虚、肾虚、气郁、肝阳、肝火、湿痰、痰火、痰饮、停饮、风痰等。
分述如下:真眩晕:多见于内耳病变。
症见眩晕突然发作,自觉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并伴呕恶。
治宜和中化痰,随症选用二陈汤(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泽泻汤(《金匮要略》:泽泻5、白术2)加减。
风眩,又称风头眩,由于体虚,风邪入脑所致。
症见头晕眼花,呕逆,甚则厥逆,发作无常,伴有肢体疼痛。
治宜扶正祛风。
随症选用川芎散(《丹溪心法附余》:山药、甘菊花、人参、茯苓、川芎、山茱萸肉)、独活散(《外台秘要》:独活、白术、防风、细辛、人参、干姜、蜀天雄、桂心、栝蒌)等方。
风邪眩晕,由外感风邪所致。
症见头痛,骨节烦痛,身热多汗,上气喘逆,躁扰时眩。
治宜解表祛风为主,方用羌活防风汤(《病因脉治》:羌活、独活、柴胡、前胡、防风、荆芥、甘草、川芎)加减。
风热眩晕:因风热上壅所致。
症见头目昏眩,甚至旋晕欲倒,胸中不舒,呕吐等。
治宜祛风清热为主。
随症选用羌活汤(《兰室秘藏》:炙甘草、泽泻、酒洗栝蒌根、白茯苓、黄柏、柴胡、防风、黄芩、酒黄连、羌活)、防风通圣散(《宣明论》:防风、荆芥、麻黄、连翘、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黑山栀、大黄(酒蒸)、芒消、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等。
寒邪眩晕:外感寒邪所致。
症见身热无汗,恶寒拘紧,头痛身痛,时时眩冒(自觉头昏重眼前发黑欲倒)。
治宜解表散寒为主,方用羌活败毒汤(《病因脉治》:羌活、防风、广皮、甘草)加减。
燥火眩晕:外感燥热之邪所致。
症见身热烦躁,口渴引饮,夜卧不宁,头眩眼黑,小便赤涩,脉躁疾。
治宜清火润燥,随症选用柴胡清肝饮(《病因脉治》:柴胡、青皮、枳壳、栀子、木通、钩藤、苏梗、黄芩、知母、甘草)、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炙甘草、粳米)等。
眩晕疗效分析总结一、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二、治疗(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2.阴虚阳亢证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肝火上炎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苓、桅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4.痰瘀阻窍证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萼、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
5.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或党参)、黄茂、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萼、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
6.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党参、茯苓。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黄茜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
(三)针刺治疗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四)其他疗法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以下设备辅助治疗: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文献荟萃分析郭权来;陈晓珠;周岳鹏;覃小兰【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7(030)003【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isdiagnosed cause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so as to provide prevention strategy.Methods Published studies about BPPV misdiagnosis were searched from CNKI,VIP,CBM and WanFang databases during January 1979 and September 2016,and related data was performing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 A total of 33 studies involving 1525 patient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The studies were either case reports or clinical reviews,among them 1367 patients were misdiagnosed clearly,and the top 3 misdiagnosed diseases wer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24.58%),cervical spondylosis (21.80%) and cerebral insufficiency or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 (19.09%) inturn.Misdiagnosed causes were divided into 16 categories (146 entries),which mainly included lack of experience or awareness of BPPV (21.23%),interfered diagnosis by past history and multiple coexisting diseases (17.81%),without inquiring history detail fully or ignoring relation between dizzy with position (10.96%),overdependence medical examination (9.59%) and so on.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 misdiagnosed time was 2 hours-20 years.Hospital of being misdiagnosis were mainlythree levels of first-class hospitals.All patients were misdiagnosed,but no adverse outcome was found.Conclusion BPPV is often misdiagnosed as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and other diseases.The misdiagnosed causes involve three aspects as follow medical staff,patients and hospitals management,and lack of awareness of BPPV in medical staff is the main cause.%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误诊原因,提出防范策略.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1979年1月-2016年9月的CNKI、VIP、CBM及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BPPV误诊文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相关文献33篇共1525例,均为病例报道或临床回顾性分析,其中1367例有明确的误诊疾病,居前3位的分别为后循环缺血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58%)、颈椎病(21.80%)、脑供血不足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9.09%).误诊原因分为16类共146条,主要包括医师经验导致对BPPV缺乏认识(21.23%)、既往史或多种并存疾病干扰(17.81%)、病史询问不详细或忽略头晕与体位的关系(10.96%)、过分依赖医技检查(9.59%)等.病程及误诊时间为2 h~20年不等,误诊医院以三甲医院为主,且所有患者均误诊但未造成不良后果.结论 BPPV 常被误诊为后循环缺血等多种疾病,误诊原因涉及医务人员、患者和医院管理3个方面,医务人员对其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总页数】5页(P40-44)【作者】郭权来;陈晓珠;周岳鹏;覃小兰【作者单位】510405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5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5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510120 广州,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3【相关文献】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60例误诊分析 [J], 王丽;盛飞;李庭毅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误治的原因分析 [J], 贾月芝;汪承恺;曾祥丽3.误诊为脑供血不足的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 [J], 段博;姜树军;4.误诊为脑供血不足的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 [J], 段博;姜树军5.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为颈性眩晕的个案分析 [J], 拉贵;舒大青;何宗国;央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脾胃浅析眩晕的中医辨证思路发布时间:2021-06-16T12:10:02.30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2期作者:彭雅茹张娅楠[导读] 梳理关于眩晕的经典病因论述,思考古代医家关于眩晕的辩证思路及认识彭雅茹张娅楠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摘要:梳理关于眩晕的经典病因论述,思考古代医家关于眩晕的辩证思路及认识。
结合现代临床治疗眩晕经验,思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分析眩晕病因时,应将风阳、痰、火、瘀等病因产物看作一体,减少病理产物间互相影响。
从脏腑辨证言,除主要致病脏腑,更需注重脾胃,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大法,从而立法处方用药。
关键词: 眩晕,调理脾胃,补虚泻实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综合性临床病症,是门诊三大疑难杂症之一。
据有关报道显示,人群中眩晕的发病率在5%~8%,按中国现有人口计算约有一亿。
在当今社会中,眩晕的病因复杂,病程多长,容易反复,“三高一低”的情况普遍存在。
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眩晕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中医治疗眩晕,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从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往往效果可见一斑。
现笔者将基于脾胃,浅析眩晕的中医辨证思路。
1 关于眩晕的经典论述眩晕是一种以目眩,头晕为在古籍中有眩,眩冒,脑转,眩转,眩晕等诸多名称。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1】,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有关眩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
关于眩晕的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
之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应将痰饮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并设有专方——泽泻汤以治疗眩晕,能显著改善临床患者症状体征【2】。
无独有偶,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亦有“无痰不作眩”之说,提出治痰为先;现代医者常学辉说其在临床治疗,病因痰浊者多见【3】。
在同一时期,刘完素则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风火皆属于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眩晕的辨证施治【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194-02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记载。
始见于《黄帝内经》,其内容十分广泛。
有目眩、眩冒、眩仆、眩转等称谓。
其发生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论述颇多。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脑,皆属于肝”;《灵枢·海伦篇》“髓海不足,则眩转耳鸣,颈酸眩冒”;《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眩运》指出“无虚不能作眩”,并提出了“泊痰为先”“当以治虚”为主,“温药和之,等等,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补充发挥,形成主风、主痰、主火、主虚、主瘀诸说,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
根据多年临床体会和本病发病原因及临床所见,可归纳为如下四个类型加以辨证施治。
1 肝阳上亢忧郁恼怒,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肝阴暗耗;或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都可使风阳升动,循经上扰清空,则发为眩晕。
正如叶天士所云:“水亏不能涵木,厥阳化火鼓动,坝劳阳升,病期发矣。
”证候:头晕,耳鸣,头痛目胀,常因烦劳恼怒而加重,面红,性急易怒,少寐多梦,舌质红脉弦。
施治;(1)防恼怒太讨而伤肝,思虑太过而伤心脾,因此尽量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变动,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2)调节饮食,饮食以清淡为主,忌辛辣刺激之品,少食动物脂肪;(3)中药温凉服,可用菊花、枸杞子泡水饮。
2 气血亏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生化气血;或久病劳倦,饥饱失时内伤心脾,均能导致气血亏虚。
气虚则清阳不展。
血虚则髓海失养,脑失所养而发为眩晕。
李东恒云:“思虑劳倦则伤心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今血虚不能上荣于脑,则眩晕矣。
”证候:头目眩晕,劳累易发,面色白光白,唇申无华,心悸少寐,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科普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
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
眩晕症是指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出现空间定位障碍,从而产生一种运动性或者位置性错觉的病症,这种病症属于神经内科疾病的一种。
在神经内科中,眩晕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有1/5的人群曾经出现过眩晕症状。
对于老年人而言,眩晕症状出现的更加频繁。
由于导致眩晕的因素相对比较复杂。
有研究数据显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可以使得人体血流在循环过程中的动力学发生变化,出现局部血流降低的情况,也是导致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在发病时一般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视觉出现障碍等一系列的症状,发病一般比较急而且易反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在古代医籍中,眩晕有多种名称。
《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仆”等,《金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说;《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圣惠方》称“头旋”;《三因方》称“眩晕”,清代以后多称“眩晕”或“头晕”。
眩晕的命名,将先眼花而致头晕者称“目眩”;先头晕而致眼花者称“巅眩”;头晕重而眼前发黑者称“眩冒”。
眩晕症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椎体疾病等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虚证中又有阴虚阳亢、心脾血虚、中气不足及肾精亏虚之证。
因此临床上将眩晕分为6种证型,介绍如下。
一、风火上扰头晕此类患者多因平素阳盛火旺,虚阳上亢或常有恼怒郁懑,气郁化火,耗伤肝阴,以致风阳内动,风火上扰所致。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rugsateveryage.ItiSdistinguishedbyfollowing
rulesthatthemedicinal
categoriesincludingQi—tonifYingdrugs,interior—warmingdrugsandantirheumatiCS
aredominatedatHan—Tangdynasty,themedicinalcategoriesincluding1iver~calmingdrugs,wind—extinguishingdrugs,heat—clearingdrugsaredominatedatSong—Jin—Yuan
dynasty,themedicinalcategoriesincludingblood—tonifyingdrugs,
blood
circulation—activatingdrugsareare
dominatedatMing—Qingdynasty.
Conclusions:(1)windeviI.heatevilphlegmanddeficiencyoccupy
dominant
positionsinetiologicalfactersconcerningacientdizziness.Theusages
ofexterior
evil~expellingdrugs.1iver—calmingwind—extinguishingdrugs,expectorant
and
asthma—eliminatingdugs,heat—clearingdrugs,deficiency—tonifyingdrugs,theflowofQi—regulationdrugs.water~disinhibitingdampness—percolatingdrugs,bloodcirculation—activatingdrugsarethebasiOmatchingfortreatingdizzinessinT.C.M.(2)Thedoctersattachedimportanceonwindevil。deficiencyofYangor
眩晕中医辩证论治眩晕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症状。
有经常性与发作性的不同,病位主要在脑髓清窍。
多因气血营精不能上荣于头,或因风阳、火热上扰;痰浊、瘀血阻滞,清阳被遏等所致。
【病因病机】风眩、脑络痹、虚眩、耳眩晕、子眩、子痫、产后血晕、晕动病、脑萎、神劳等疾病,头部内伤、项痹、某些药物中毒、脑瘤及眼耳鼻等五官疾病,皆可出现眩晕的症状。
【辨证论治】[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头重脚轻,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则]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痰浊上扰]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体多肥胖,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祛痰化浊[方药]半夏白木天麻汤加减。
[瘀阻脑络]头晕,头痛如刺或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有斑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脾虚气陷]时时眩晕,遇劳即发,气短神疲,气下坠感,食少便溏,面白少华,舌淡,脉缓弱。
[治法]补气升阳。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气血两虚]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唇甲色淡,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肝肾阴虚]眩晕耳呜,头痛且胀,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口苦,腰膝酸软,遗精,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肾精不足]眩晕,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阴虚者,补肾益精,阳虚者,温补肾阳。
[方药]偏阴虚者,左归丸加减;偏阳虚者,右归丸加减。
【单方验方】(1)桑寄生15g,1剂/日,代茶饮。
(2)苦丁茶10g,夏枯草30g,野菊花15g,水煎服,1剂/日。
(3)芹菜根30g,龙葵60g,水煎服,1剂/日,代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