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_经济人类学施琳
- 格式:docx
- 大小:32.58 KB
- 文档页数:16
中国性科学 2020年6月 第29卷 第6期 ChineseJournalofHumanSexuality, June2020 Vol.29No.6·157 ·[18] 李艳明.吉林市单亲家庭青少年性教育现状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2):13401342.[19] 纪红蕾,武俊青,赵瑞,等.杭州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家长对学校性教育的需求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19522.[20] 罗传松,余德先,吴启斌,等.学校教育联合医院干预对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健康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3):370373.[21] 吴晓晶.欧洲性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全人性教育”之标准、特征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4,23(7):8587.[22] VaughnMillner,MadhuriMulekar,JulioTurrens.Parents′beliefsregardingsexeducationfortheirchildreninSouthernAlabamapublicschools[J].SexualityResearchandSocialPolicy,2015,12(2):101109.[23] 余小鸣,张芯,谭雪庆,等.学校性教育政策的国际间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8):11351139,1143.[24] 杨斯钰,陈秀文,陈羽双,等.儿童性安全教育现状及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1):125128.[25] 陈晶琦,姜颖颖,金怡晨,等.某农村地区小学生家长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和教育活动状况调查[J].中国性科学,2017,26(12):128131.[26] 林霞,肖婷,刘勇,等.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保护意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4):317320.[27] 张正民,杨秀梅.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青少年性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3,22(2);7779.[28] PorterCP,OakleyDJ,GuthrieBJ,etal.Earlyadolescents′sexualbehaviors[J].ComprehensivePediatricNursing,1999,22:129142.[29] 孙言平,董兆举,衣明纪,等.1307名成年学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及其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2125.[30] HannaMariL,AarnoL,JuliaK,etal.Children′sdisclosuresofsexualabuseinapopulationbasedsample[J].ChildAbuse&Neglect,2018,76:8494.[31] 彭婷.在初中生物课堂渗透防范性侵害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0):7878.[32] 夏明娟,窦义蓉,曹型远.重庆市部分中小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9):13141317.[33] 王晓琪,常春.网络教育在青少年性教育中实施的可能性[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8):739743.[34] 吴波.转型时代美国的性教育对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启发[J].中国性科学,2018,27(6):157160.(收稿日期:20190626)
第35卷 第2期Vol.35No.2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ournal of Sports Adult Education2019年4月Apr.201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7YJC890023),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JL18K0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546003),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CX1705)。
第一作者简介:邱海洪(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类学。
中国体育人类学的发展历程研究邱海洪1,2,胡建忠1,钟宇静1(1.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湖南衡阳421008;2.衡阳师范学院“聚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衡阳421008)摘 要: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归功于人类学、民族学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以及中国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理论与实践。
研究认为:中国体育人类学发展经历了学科形成、学科建立和学科发展三个阶段。
当前,中国体育人类学正处在发展阶段,呈现出研究主题的多元化、研究问题的深入化和学术平台的多样化特征。
研究视域的拓展、研究层面的融合、研究范式的确立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是中国体育人类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体育人类学;学科体系;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9)02-0066-04Development of Sports Anthropology in ChinaQIU Haihong1,2,HU Jianzhong1,ZHONG Yujing1(1.Sports Science Dept.,Hengyang Normal Inst.,Hengyang 421008,China;2.Digital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Clan Cultural Heritage,Hengyang Normal Inst.,Hengyang 421008,China)Abstract:The study of sports anthropology in China began in the 1980s.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its disci-plin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matur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research paradigm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and the richresources,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China.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thropol-ogy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discipline formation,discipline establishment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Atpresent,sports anthropology in China is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showing the diversity of research topics,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problem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academic platform.The expansion of the research horizon,the fusionof the research level,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search paradigm and the cross-fusion of the multi-disciplines will be teh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ports anthropology researches in China.Key words:sports anthropology;discipline system;development direction 体育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Sport或Anthro-pology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体育相关的人类活动的学科[1]。
经济人类学施琳 【摘要】本文在简要回顾经济人类学研究历程的基础上,从经济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针对中国情境的经济人类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经济人类学的研究现状,然后结合国外经济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应用,剖析了国内外研究存在的差异,并从研究视域拓展、研究层面融合、研究范式转变和研究学科整合等四个方面展望今后中国经济人类学研究有待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经济人类学;中国;展望 【作者】赵巧艳,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管理系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0级博士生。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1-0057-009 引言 经济人类学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如今已经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941年赫斯科维茨(Herakovits)最先提出了经济人类学的概念,并于1948年出版了专著《经济人类学》(EconomicAnthropology)。卡尔波拉尼的两篇论文――《作为制度过程的经济》和《早期帝国的贸易和市场》的发表所引发的“形式――实体”论战使得经济人类学上升为一个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1981年美国经济人类学学会(SocietyforEconomicAnthropology,SEA)的建立则正式标志着人类学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的诞生。可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对经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进展一直缺乏关注,直到1982年,蔡振扬翻译了达尔顿和盖克的《经济人类学的展望》一文,经济人类学的概念才正式进入中国学术研究的视野。2001年和2002年陈庆德和施琳相继出版了《经济人类学》两本专著,标志着国内经济人类学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的到来,这一点也可以从图1看出(图中的论文来源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检索条件是以“经济人类学”为标题进行精确匹配)。此后,国内对经济人类学的研究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在研究的理论探索和案例调查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如今正处于第二个研究高潮的快速上升阶段(图1)。然而迄今为止,尽管国内学界对国外经济人类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理论介绍,可是关于国内的研究进展却没有一个系统的总结和概括,从而无法在对比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科研究前沿以及国内外研究的差异。鉴于此,本文尝试对国内经济人类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概括,并结合国际上经济人类学的研究前沿,剖析国内外研究之间的差异,展望国内研究未来的努力方向。 一、经济人类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如果把用人类学方法剖析经济问题全部纳入经济人类学研究范畴的话,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无疑开创了国内经济人类学研究之先河。但结合经济人类学定义与内涵的演进历程分析,施正一先生的《民族经济学导论》和《民族经济学教程》似乎才算真正意义上国内经济人类学研究的开山之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人类学在国内的人类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新出版的人类学教科书中,经济人类学都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庄孔韶的《人类学通论》(2003)、朱炳祥的《社会人类学》(2004)、孙秋云的《文化人类学教程》(2004)、田兆元的《文化人类学教程》(2006),周大鸣的《人类学导论》(2007)等,在章节安排上都将经济人类学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介绍。经济人类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相关著作出版与学科定位、国外著述翻译与理论引介。 (一)相关著作出版与学科定位 一门学科的理论集大成之标志离不开专著的出版,中国经济人类学的蓬勃发展也同样以21世纪初期两本最重要的专著为标志和载体。2001年和2002年,陈庆德和施琳相继出版了《经济人类学》专著,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力扩散,而且在后者的专著出版之初,杜倩萍对该书做了简评,发表于民族学权威刊物《民族研究》上。同时,两本专著的出版也标志着以云南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为首的经济人类学研究团队的确立,两所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经济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奠定了经济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使得经济人类学越来越为人类学界和民族学界认识和认可。其他的一些研究机构也开始将经济人类学作为其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考察,中国台湾的经济人类学研究也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机构和研究人员的体系,如“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的黄应贵、陈文德和新竹清华大学马腾岳先生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应贵先生不仅在台湾讲授经’济人类学的课程,而且也在大陆做过多场学术讲座,并在其著作《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中安排两章(第九和第十章)的篇幅专门探讨经济人类学议题。 (二)国外著述翻译与理论引介 学科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国际前沿研究的成果翻译和理论引介,随着国内对经济人类学理论的引入和扩散,翻译国外经济人类学的著述和介绍国外的一些相关理论也成为推动理论传播的一种重要前提和手段。著述翻译方面,以王名等人翻译粟本慎一郎的《经济人类学》影响较大,也是迄今国内最为全面介绍国外经济人类学理论的译著。其他的译著散见于一些期刊上,如何培忠所译高野平次耶的《经济人类学家卡尔波拉尼》、王庆仁翻译哈罗德施奈德的《经济发展与人类学》、胡琰翻译斯图尔特普拉特纳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地方性艺术市场――经济人类学个案研究》等。而且很多是对经济人类学这一学科的通俗介绍,如田广翻译小艾伦德的《经济人类学》、韦兰春翻译西摩-史密斯的《经济人类学》、姚继德和杜杉杉翻译格雷戈里的《礼物与商品》等。也有个别针对特定研究的翻译,如黄娟和胡琰翻译朱迪思马蒂的《工业化初期墨西哥地方市政府决策之经济人类学研究》。随着翻译作品的增多,也出现了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如李亚娟和戴庆中对粟本慎一郎《经济人类学》的评介。 国内在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引介方面要较论著翻译做得好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施琳和云南大学的陈庆德。施琳从本世纪伊始就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人类学的研究论文,重点介绍了美国经济人类学的研究源起、理论演进和研究发展,如《论美国经济人类学的历史理论源流》、《论美国经济人类学的诞生与早期发展》、《经济人类学中的“形式”与“实在”之争》、《新形式主义经济人类学探索――斯图尔特普莱特纳经济人类学学术思想剖析》、《建立广义的实在主义经济人类学――乔治多尔顿经济人类学学术思想研究》、《美国经济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美国经济人类学与中国民族经济学之比较》、《经济人类学理论前沿综论》等。陈庆德阐明了经济人类学实体论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队伍、马克思理论在经济人类学中的拓展、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发展、理论分析模式的演化特征、形式分析在经济人类学场域中的运用与演化等。其他一些学者在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引介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如郑海燕简要回顾了国外早期经济人类学的研究情况,并从研究领域的扩大、理论的综合作用、研究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以及应用性的增强几方面介绍了经济人类学的发展趋势;王祖望探讨了经济人类学与波拉尼学派的关系;王燕祥对经济人类学的定义与演化做了介绍,并简要分析了经济人类学和民族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李富强对经济人类学的发展、理论、特点与功用进行了简要评述;许婧介绍了西方经济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经济人类学的理论演进进行了阶段划分。二、针对中国情境的经济人类学研究进展 经济人类学是一门“情境性”很强的学科。中国民族种类繁多、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而且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性也非常显著,具有天然的经济人类学研究资源禀赋,而且也需要借助经济人类学的理论阐释许多社会问题并提供问题解决的理论参考借鉴,于是国内开展了大量针对中国情境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社会交换、劳动力要素、民族经济发展、其他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 (一)社会交换 交换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关注的核心主题,因此社会交换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经济人类学的焦点研究领域。陈庆德和潘春梅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民族社会在交换模式上的差异,认为不同的交换模式与具体的历史阶段、社会结构或文化背景关联为一体,从而为经济人类学与历史学、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一个拓展研究视域的基点;马冬梅和梁勇通过对一个村落的经济人类学个案考察,论证了“乜贴”的流动具有类似于经济人类学中礼物的流动特点;郑宇和谭本玲分析了箐口村丧礼中的经济消耗、丧礼礼物的赠予和分配等过程后证实,哈尼族丧礼的根本要义,就在于通过经济的消耗,来实现当地基于亲属与非亲属区分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再生产;¨钊朱健刚和羡晓曼则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冀南乡村的物物交换现象。 (二)劳动力要素 从经济人类学视角剖析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劳动力要素也是国内经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其中以马炜和麻勇恒的研究较为典型。马炜认为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问题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生活方式中存在的人,因其所拥有的知识能够在这一特定的文化中被资本化运用而使这些知识成为了资本,从而使自身成为了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表明人力资本是一个需要放置在民族文化中才能理解的问题;麻勇恒指出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导致山地农耕生产、家庭养殖所需劳力难以保证,从而间接地撕裂了养殖与山地农耕生产的逻辑耦合,联动地产生了粮食生产下降、养殖业萎缩、粮肉价格普遍上涨,以及土壤结构畸变、农村社区文化生态失衡等非预期后果。 (三)民族经济发展 经济人类学是探讨与日常生活和生计直接相关的人性问题部分规律的学科,而生计又是经济人类学的核心研究对象――落后地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涵,因此,关注民族经济发展也自然成为经济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比较丰富。魏乐平通过对云南省德钦县茨中村生计模式的研究,证明生计是人类与自然交换能量,维持与社会变迁同步的生存手段,生计是人类适应环境结果,也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张晓萍分析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商品化问题,指出旅游活动中的“舞台真实”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对传统文化的神圣仪式等必将产生消解作用,但也带来了文化创新和整合的机会;马岚从StephenGudeman经济人类学视角分析民族旅游问题,并借鉴该书中的两个案例为民族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迟骏剖析了屯堡文化发展的经济效用极大化走向,指出理想的方向是文化的主体与旅游公司的一体化;罗康隆和曾宪军指出在民族经济活动中,经济是与其他种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要准确地评估不同类型和不同样式的各民族的经济生活的利弊得失就必须综合、系统分析;黄海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对贵州民族地区的开发问题进行了反思。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影响是经济人类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一趋势也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陈庆德从宏观层面探讨了经济人类学的生态分析模式;而王俊敏则倾向于微观的考察,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