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与情感

建筑与情感

建筑与情感
建筑与情感

浅谈建筑与情感

摘要: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简单谈谈建筑与情感的关系,一,建筑为何能为人们带来情感体验,甚至影响人的心理。二,人的思想、情感与建筑之间的关联。并通过自身对于建筑的基本认识和自身经历、身边建筑特点来谈谈自己对于建筑与情感的理解。

关键字:建筑、艺术、情感

0 引言

在路途中经过一幢设计精美的建筑也许会引起我们驻足观赏,或者不由得发出赞叹;看到被塞在信箱中的某某居住区的广告单,总会莫名地心生换套房子的向往。这就是建筑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影响吧。

我们的生活的各种形式、学习、上班、工作都在建筑的包裹下进行着。学生在早晨进入学校、上班族们拎着公文包进入鳞次栉比的办公大楼。人们期望着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从整齐划一的高层建筑中逃离出来,奔向有着温暖灯光摇曳、鲜花点缀的带有落地玻璃窗的餐厅,奔向具有西方古典风格的音乐厅。那些我们喜欢的地点和不那么喜爱的地点在建筑的支持下被我们的情感贴上了标签。情感与建筑的融合从有建筑和有人类文明开始就自然地产生,发展、繁衍。

1 建筑为人类带来情感体验的原因

简单思考一下,任何有着专业知识背景或者没有任何专业培训过的人都能说出一两点建筑与情感的联系,因为建筑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是每个人都必定经历过的,比如说我们都感受过烈士陵园的庄严肃穆,都曾在父母的带领下蹦蹦跳跳地进入刷着亮丽颜色的墙漆的幼儿园。然而,究竟是处于怎样的原因,我们的感受都会如此惊人的一致呢?

其一,如同艺术的任何形式都能给人带来情感的体验一样,建筑也不例外。建筑本身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并且比绘画、舞蹈更常见于人们的生活中。就像蒙德里安的抽象派画作给人带来理性的情感体验,梵高画作中所运

动的强烈对比的色彩却让人肾上腺素在短时间内增加;芭蕾优雅,让人心情平静,街舞随行、节奏感强更适合富有激情、外向活泼的人。纸张、颜料的结合和动作都能不费力地表达我们的精神状况,那么整幢建筑的表意能力自然是倍数于此的。不同建筑所体现的特点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感官与其他艺术形式是相通的。典雅色调的欧式建筑和砖红瓦绿的中国古典建筑,在我们心目中代表的内涵是不同的。不同的建筑样式也是不同情感的表达,如贝叶大教堂的尖顶拱门传达的是激情与热烈,而乌尔比诺公爵宫廷院中的圆状拱门代表的是安详与稳定。

其二,现代建筑大师路易.康在解释建筑这两个词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运用大量砖块,构造方法和工程学。然而到最后,当建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它唤起了不可度量的特质,接着实存的精神接管一切。”这里不可度量的特质指代的就是建筑所带来的情感。因此,对于建筑的定义,本身就存在着符合人类情感的这一项要求——即具有实用意义并且符合人类的情感的人类活动场所。当然,在建筑历史上,也存在着纯实用主义的建筑师们,而事实上,以萨服伊别墅的设计师为例,他对于建筑的技术性要求,最终激发了雇主的不断抱怨,纯实用主义的现代建筑师们并非对建筑唤起的情感的重要性视而不见;而是它们不能认同的是先前的各种建筑风格所激发的情感类型。

建筑是人类生活、衣食住行的寄居地,大部分时间上演着民众们的喜怒哀乐。建筑是无法脱离人类的情感而存在的,因为即使一幢无人居住的房屋,人们也会对他产生同情怜悯之心,在说话和写作时为他加上“孤伶伶的、萧索的”等带有消极情感的形容词,这是人类的普遍移情作用的生动体现。也因此,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总是力求创造出使人生活和工作起来更快乐、更健康、更有效率,更能给人带来积极心理感受的环境。例如实验研究证明,大学的宿舍建筑与内部环境设计会影响到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友谊方式,套间式的建筑设计更有利于同学间的和睦共处。

其三,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体,体现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本土人情和潜在的名族意识。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因此它总是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古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对法老敬畏的时代;古希腊的神庙体现了优美的时代;古罗马的斗兽场,体现了武力和威严的时代;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体现了对宗

教的信奉。二战前后的世界博览会所设计出的德国馆体现出了德国历史上两个不同时期的隐喻形象:纳粹政体与民主共和国。作家德伯顿在书中写道“材料和颜色竟是如此意味深长,那么,一幢建筑的里面也就自然可以讲述一个国家该如何统治,其外交政策该取何种原则了。政治以及道德理念完全可以写入窗框和门把手。一块石头基座上的一个抽象的玻璃匣子也能过唱出宁静与文明的赞歌。”纵观中国历史上所遗留下的建筑遗迹,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隐喻的当时的我们的民族意识。紫荆城的包围式结构,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中国当初的完全脱离外界世界的闭关锁国一种国情呢?

2 人的思想、情感与建筑之间的关联。

当今的中国建筑越来越难以与其他国家的建筑风格相区分,“国际风格”是唯一一个适合形容当代中国建筑风格的词,大多数中国的当代建筑部倾向于展现当地的地域特性,取而代之的是冷漠的写字楼支配着城市的地平线,它们呆板的外观无声地嘲弄着你为了来到这里所经历的千山万水。而这些都是因为世界每时每刻都因交通和信息革命而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人类开始融合,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想跟着世界的脚步。

一个国家的建筑群所体现出的一个国家的愿望与走向,那么,每一栋建筑的诞生反映的便是建筑师或者雇主的性情与爱好。选择一种建筑,其实是选择一种我们喜爱的性情。

任何一种经过设计的物品都会透露出它所支持的心理以及道德态度的印记。任何设计以及建筑作品对我们诉说的正是那种最合适于在它们中间或者围绕着它们展开的生活方式。它们告诉我们某些它们试图在其居住者身上鼓励并维持的情绪,它们在机械意义为我们提供庇护的场所的同时也发出一种希望我们成为特定的某种人的邀请。

建筑在某些时候能够成为我们的情感的代言人,我们要求建筑表达出我们的情感感受,通常它都代表着一种容易辨别的话题,民主或贵族,开放或傲慢,欢迎或威胁,对未来的同情或对过往的渴望。

建筑之所以能够说话的原因,部分是由于我们对于情感与细节的关联能力,拱门和窗户的波纹会被理解为对伊斯兰缝合的调用,不上油漆的厚木板暗示着乡

村和自然风,白色栏杆被装饰在阳台则似乎是在诉说着油轮和航海之旅。

建筑的风格,也与不同地区的人的心理与习惯相通。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北京的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到白天,院中花草树木,夜里花香,空气清新,晚间家人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饮茶,全家合乐。家里人在院子里,无论做什么,外人看不见的,这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上海的弄堂居住方式也是同样。

对于建筑与情感的探讨,最终落到一点,我们心仪的建筑,是能够反应出我们的性情的。即是,可能是通过其原材料,可能是通过其外形或者颜色,能够表现出诸如友善、亲切、微妙、力度以及智慧等等重要的积极品质。

3 自身对于建筑与情感的认识

鉴于自己本身专业是学前教育,与建筑工程学并无多大相关,因此,对于建筑本身的了解并不多,但是每一门课程毕竟有能够其运用于生活的一面。我想谈谈自己对于建筑的一些自我的感受,更能够体现出自己对于建筑更加真实的认识和了解。

在我的生活中,没有过多地对于不同地区建筑的了解的机会,因为,不常去旅游。但是,在我所生活的城区,却也曾出现过被建筑震撼到的时刻。在我还在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的时候,图书馆是我除了家和学校呆得最多的地方。在老的图书馆(离我家还蛮近的)搬走后,我不得不在一段时间后,新图书馆建成之后,坐车去新图书馆的地址,据说是在临湖而建的。

在我大约坐了10站车之后,在下车的地点开始搜寻图书馆的位置。我在湖边看到了唯一一幢建筑,其大致结构像一座桥,拱形的顶,上面种植着绿化。一开始,我认为这是高级餐厅或者其他高级娱乐设施所在场所,而事实是,图书馆正坐落于其中,后来我得知,这座临湖的建筑叫浦阳阁,由著名设计师马清运设计,仿佛两条波浪由湖岸伸向湖心。在开放式的楼顶花园与夏阳湖水景、环湖园林的交相映衬下,这座“水上图书馆”是目前上海地区最具特色、环境最优雅的图书馆。

每每我走在图书馆的走廊中,总会为有这样的现代化图书馆而感到得意洋

洋,虽然知道,这并不是属于自己一人的建筑,但是想想,图书馆的每一本书,都能够供自己翻阅,图书馆的无线网络,看台,都可以为自己使用,便会感受到幸福。而我知道,这样的幸福大部分建立在图书馆的整装建筑中,它足够大的占地面积,它临湖的位置使读者在阅读时能不时欣赏到湖光十色,它的现代化的建筑风格让人不自觉的感受到了自己所住区域的发展步伐。

4 结束语

建筑是有感情的,一方面,设计者在建造它时就赋予了它一定的理念。另一方面,使用者在居住其中的时候,从和建筑的交流中获得情感并且诉诸情感。就像有历史的建筑讲着它的故事,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又提到了这个建筑。把握这样的一一种情感的交流,那么建筑的诞生便会是对土地最好的承诺。

参考文献:

《幸福的建筑》【英】阿兰.德波顿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11月

《静谧与光明》【美】约翰.罗贝尔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心理学导论(第9版)》【美】本杰明.B.莱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浅谈建筑情感空间的设计》王萍《工程与建设》2007年第21卷第6期

教育学院学前教育

100101448 郭书艺

2012年6月15日

空间与情感

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路易斯·巴拉干 1 、空间的概念: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现 出来。”老子在《道德经》里有句名言,“埏(sha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建筑业人士用来解释空间很恰当。即人们建房、立围墙、盖屋顶,而真正实用的却是空的部分;围墙、屋顶为“有”,而真正有价值的却是“无”的空间;“有”是手段,“无”才是目的。 2、情感的定义:人的情感是模糊的、无色调的、没有意味的。但经过体验的情感是丰富的、有色彩的、有意味的。恒定的情感是现实、理性、有形式的,然而超体验的情感是非现实的、非理性的。对于外在事物的观察和体验也能够唤醒人的情感。 3、空间为何有情感倾向:建筑语言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取决于建筑艺术内部的各种处理方式,不同的空间表达不同的象征意义。人在不同的空间中行走体验时会感受到各种空间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并产生共鸣,获得一种悦志悦神的精神和更深一层次的审美愉悦,也就是使人产生了情感体验。建筑艺术把抽象的图形转化为具象的建筑,又通过这种具象的空间的运用使人产生抽象的心理体验,这也就是空间有情感倾向的原因。 4、情感的发生:。空间本身是模糊的概念,是虚幻的一种存在,是因为有了人的 存在和活动使得空间有了实际的意义。对于空间的理解关键是注入其中什么样的情感。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情感来源于感觉,他们同样具有一个单一的目标——认识外部世界。在认识事物时,会让人们感到自己被事物所吸引或排斥,或者被激励去按照事物的性质采取某种行动情感空间是与我们意识的观念统一相对应的。在特定时刻,由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刺激引起的感觉并不作为一种模糊的印象而被感知,反而,这些感觉联合起来以形成观念,然后这些观念彼此进入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之中。就形成了所谓的情感空间。也就是说空间是通过人的审美体验,与人发生直接的情感诉求,从而展示其凝聚的各种不同情感。 5、环境要素起的作用:任何建筑都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在收到环境包容 和之约的同时,又成为期不可分割的部分。美国建筑大手机赖特认为“建筑时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的陪衬,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一定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拥有一定特色的建筑风格,任何建筑空间都置身在特定的环境中,一旦脱离了环境,建筑就无从谈起,任何建筑风格都是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产生的。而且随着环境的变迁更改,建筑也在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不断更新换代,发展创造。世界著名的建筑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有能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适应日益多样的社会生活,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和作用得以更为充分的体现和强调,由此,新建筑运动应运而生,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形式由功能而来”的观点。他给予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关于这一点人们对它的认识似乎越来越明确、越深刻。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建筑师都引用老子的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正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从这一点出发,有的人更进一步把建筑比作容器—一种容纳人的容器。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那么,能不能说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建筑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来决定的呢?也不能。诚然,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因而,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但是有一点必须给予充分地肯定:即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所谓空间的“量”是指空间的大小和容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空间大小的设计依据。根据功能需要,一个空间要满足基本的人体尺度和达到一种理想的舒适程度,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应当有一个比较适当的上限和下限,在设计中一般不要超过这个限度。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一间普通的居室面积大约在15 ~20 平方米,起居室是家庭成员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活动内容也比较多,因此面积应最大,餐厅虽然人员相对集中,但由于只在进餐时使用,所以面积可以比起居室小,厨房通常只有少数人员同时使用,卫生间则更是如此,因而只要容纳必要的设备和少量活动空间即可满足需求。对于公共建筑,一间40-50 人的教室需要50 平方米左右,一个1000 座位的影剧院观众厅则需要750 平方米左右……由此可见,不同的使用功能直接决定了所在空间的大小及容量。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所谓空间的“形”是指空间的形状。除了空间的大小和容量,空间的形状也同样受功能的制约。虽然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某些空间可以被设计成多种形状,然而对于特定环境下的某种使用功能,总会有最为适宜的空间形状可供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优化组合的过程。 仍然以教室为例,如果确定面积为50 平方米左右,其平面尺寸可以为7x7 米,6x8 米,5x10 米,4x12 米……,如何进行选择呢?我们知道,教室首先应满足视听效果,长宽比过大会影响后排的使用,过宽会使前排两侧座位看黑板时出现反光现象,因此通过比较,6x8 米平面尺寸能较好地满足使用要求。同样是上述尺寸,如果换成幼儿园活动室,由于幼儿园活动的灵活多样,接近于方形的平面尺寸通常被较多地选用。反之如果是会议室,略为长方形的空间形状更有利于功能的使用。 功能的制约与建筑空间的灵活多样并不矛盾。空间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除矩形外,

建筑与情感表达

标签:中外建筑史 建筑与情感表达 Architecture & Emotional Expression 建筑是人类有意识的营造活动。从心理原形的构思规划到物化过程的构筑建造无不在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完成。在建筑意象物化的过程中,人类情感的需要便渗透到对建筑实体这个现实载体的期望之中。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表明,当原始人开始为他营造的住所粉饰美化并以此自豪时,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便由此产生了。而审美的以及表达情感的要求是使建筑摆脱单纯的功能局限而走向装饰美化的内在动力。从而在这个意义上,建筑就不是通常所说的空间本身了,而是富含人类情感表达意义的空间。可以说,正是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建筑才之所以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建筑,才获得更高层次的存在的意义与发展的依据。 一,情感需要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在最原始的洞穴建筑阶段,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选择适当的穴址,并在原有穴址的基础上做出或铺设地面或砌筑围墙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改造。此时意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遮风挡雨,免受禽虫袭扰的基本生理需要。原始社会虽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然而这个基本生理需求往往会不断得到满足。在满足的过程之中,原始人必对自己营造的住所倍感亲切,随之而来的安全感的满足应运而生并被提出来作为其继续营造活动的基本目标。随着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强,人们由生理需求而又派生出多种表现形式的基本的情感需要。如原始社会洞穴壁画的大量存在即是寄托了人们对于狩猎成功的期望。又如原始洞穴住区中生活区,公共集会区,丧葬区的分制出现除了要满足功能上使用的方便以外,亦是原始社会共同协作劳动,族群内部欢快和谐的情感体现。尤其是丧葬采取独特的群体合葬方式体现了原始人对归依群体的强烈情感取向。同时,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掌握的技术的进步更进一步保证了这些不断发展的多种情感需要的完满实现。 在仰韶文化大河村遗址中所显示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已经采用木骨泥墙在依水的平地上建造房屋并用火烧固结。人们不必再受天然洞穴及其所带来的一切不确定因素的限制了。营造活动自主性的加大便会更加积极地,全面地促进体现人类情感需要的实现与不断发展。同时在此遗址中,主要出于美化考虑的内墙抹灰的出现说明此时建筑已经被寄予了人们对于美化自身环境的主观愿望。审美需要的萌发标志着建筑从功用意义向艺术意义的飞跃。 另外,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政治的,宗教的,伦理道德的甚至是哲理的种种意识

论展示空间的意境营造

论展示空间的意境营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陈燨 从一定层面理解,现今所有的设计都是一种展示行为,一种信息的传达,一种经由造型传达意念的行为。如何营造一个舒适、美观、适用的空间已经是设计的最终要求。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并行发展是满足最终要求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关注空间情绪的表达,意境的体现,是提高空间设计质量的不二法门。而对于我国现代展示空间而言,尤其是展示空间,其意境的体现尚不到位,归纳其原因大致有四点: (1)对已有的、传统模式理解的狭隘; (2)对舶未风格的照本宣科; (3)对理性沉思的误解; (4)对体验者行为心理的忽视。 究其原因,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设计领域愈来愈关注“人”这一要素。然而在有关展示设计的研究中,阐述对于人这一主体的物质要求的研究史料及理论不计其数,但是对于其精神要求的理论却屈指可数。展示空间意境的体现应当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继承我国在艺术情感领域中的优良传统,体现我国所特有的艺术气质与品位,使自身的哲学理念服务于空间的设计当中。我们应当从人的角度出发,运用已有的优秀的资源,提高展示空间的品质,增强展示空间的效率。因此,人的行为与感情是展示空间设计应当考虑的重要部分。 1意境与空间 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居住的环境场所,人类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空间中度过的。虽然不能说人类的情感是由于空间的表隋产生和变化的,但是空间中情感的体现、意境的营造是可以引导人的情感发生变化的。 1.1“意境”浅析 “意境”一词源于中国,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属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意境”理论的形成是与中国本土的思想精华以及舶来的文化密不可分 的,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对“意境”的哲学概念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象罔》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它的深刻的内涵为“物我与共”、“情景交融”、“主客为一”的 精神境界。而《易传》中孔子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则可视为“意境”理论的先导。但是,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对“意境”概念的咀确提出,只可以追溯到唐代。“意境”理论的真正诞生源于唐代的诗学中。从唐宋开始,“意境”以近完善并开始运用在了艺术批评中。 “意境”最早被运用在古代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通过各门类艺术的不同维度的表达形式,反映出作者的某种隋感、气质、意蕴以及格调等,从而使欣赏者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某种共鸣,使欣赏者进入某种特定的精神世界当中,解读作者作品中渗透出的隐秘内涵。所以,从“意境”的发展演变分析,其主要是由“境”弓l发而未的,“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由客观存在的疆界到一般人的主观的精神世界、到作家的主观的精神境界、最后反映到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境界的发展过程。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演变引起了艺术作品的升华。 1.2“意境”表达的主要特征

建筑空间组合流线分析功能分区

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流线分析 建筑界常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话的意思表明了一幢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 人们盖房子总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在建筑中叫功能。在建筑设计的历史过程中,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活跃因素,特别是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经常都是处于支配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在建筑中,功能作为内容的一个主导方面,确实对形式(空间)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空间形式的反作用。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或被创造出来),不仅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新的高度发展。 功能空间与建筑造型。建筑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后,要考虑的就是其优美的立面和造型带给人们精神上良好的感受。 建筑的流线无疑影响着功能的划分与使用,一个建筑流线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建筑的使用性。 以上所述为建筑中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是说,设计的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这些基本功能要求。 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功能)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它和人的关系最密切,对人的影响也最大,它应当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美的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和审美的要求。 建筑的空间组合 在设计中,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谈,我认为尤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空间的体量。住宅空间的舒适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

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有时还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而冷漠、僻静。目前,由于住宅市场的炒作和使用方(甲方)盲目攀比的心理,使很多设计变得不理性;厅的面积被扩大到60-70M2,卫生间被扩大到18 M2。这不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曾指出:“日本式建筑中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其所说的四张半席相当于我国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居室。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曾谈到:“尽管我们可以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我们的精神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引起人们心理体验的,不仅是建筑物的物理实体,主要是使用建筑空间的人和活动。 2.空间的尺度。尺度问题就是在空间的高度上应考虑好的两个高度:绝对高度(实际层高)和相对高度。选择合适的层高在住宅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住宅设计层高一般为2.8米。 绝对高度与人的感受: 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绝对高度:以人为尺度,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另一个是相对高度:空间的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愈小,顶盖与地面的引力感愈强。 相对高度不能只着眼于尺寸,而要联系到实际的平面面积,人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体会到,在绝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愈大空间愈显得低矮;另外,作为空间顶界面的天棚和底界面的地面——其相互平行、对应,如高度和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则可以显示一种互相吸引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造成一种亲和、适宜的感觉。 3.空间的形状和比例。不同的形状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选择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不但适用而且又能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良好的精神感受。对于一般建筑空间来讲,所谓形状就是指“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不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可以利用长、宽、高三个向量要素在形状

浅谈情感空间设计的原则

浅谈情感空间设计的原则 世间万物都是有情感的,无论是社会中的人,还是我们平时所感知、所触摸的事物。情感无处不在,是艺术之本,创作源泉,而艺术品则是情感的最佳表现形式,也正是由于艺术中的情感因素,古希腊的雕塑、中国的书法以及德国的古典音乐才能璀璨于历史长河而经久不衰。 “情感”这个词更多的时候被人们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生。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情感”二字广泛的运用于各种具象地事物中,也被人们越来越多的表达建筑,表达空间。这是由于社会分工把我们的生活设计成为越来越多地与建筑在一起的模式,无论是工作、学习、购物或是娱乐我们无不是在建筑空间里。影剧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包容情感并供观赏的场所,在一个有限的空间给予了人们丰富的情感慰藉。纪念馆、故居、祠堂、陵墓等空间,则能自然的引导人们的思绪,使人们沉浸于往事的悼念之中,这正是情感空间的魅力所在。空间正是有了情感的融合才生机盎然、使人感动。 建筑千百年来为人类遮风避雨,人类于之肌肤相亲。居住在不同地理和气候环境的人们运用相通的几何和算数原理以及不同的情感需要,在终年严寒的北极圈修筑出冰墓的居室,在白雪飘飘的北欧搭起人字形的木头房子,在瘴气

湿毒的热带用竹子架起吊脚楼等等,人类把自己的情感需要和自然的条件巧妙地结合,创造了最朴实,最初始的建筑美。然而建筑的美并没有止步于自然美,它的功能也没有停留在保暖藏私,人们日益扩张的精神需求不断地刺激建筑师的想象潜能,不断地挑战能工巧匠的工艺极限,新型功能和新颖外观的建筑不断涌现,其空间也更加丰富多彩。 安藤忠雄是塑造情感空间的大师,他的“住吉长屋”就成功的使居住者隔离了都市的喧嚣,与阳光、雨露、天空这些自然元素亲近,与自然融合,增加了建筑空间的生命力,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从而使居住者真正享受到在自然中居住的生活状态。丹尼尔?李别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闻名世界的情感建筑,该建筑的“之”字形平面和纵贯其中的直线形虚实空间,是其主要特色,建筑线性要素的倾斜、穿插和冲突手段的大量运用,使其产生了很好的空间与视觉效果。建筑师充分运用黑暗空间及灰空间和坡地走道的诱导式的曲折平面布局,令人产生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一种神秘的空间环境效果。这座博物馆更是一种哲学的表达,设计者试图通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与意义,来唤醒融合犹太人与柏林的历史。这是设计者自身通过沟通了解犹太人的历史,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建筑、空间、情感融为一体的结果。

论室内空间的肌理运用

摘要部分 肌理作为室内装饰设计中重要的视觉语言,在室内装饰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空间构成中,肌理在形态、色彩、面积大小、空间位置等各方面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加空间结构的层次、形态美,并给人带来明显的视知觉感受。同时使室内空间的造型语言以及图形语言更加丰富,也使私人空间表达更具个性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运用肌理给居住者的视知觉感受造成影响,使居住者产生一种空间的冷暖、动静的感觉,或是通过肌理的触感形成奇妙的知觉感受。此外,肌理的运用还可以近距离给人呈现出一种给人不同的感受联想。本文主要从肌理的运用方式以及所得效果来探讨室内设计,以望在今后的室内设计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做更好的研究。 一、肌理的运用带来不同的空间设计语言 (1)、运用肌理的自然颜色、形态作背景可以塑造空间大小。 运用肌理自然颜色的冷暖感产生空间大小的错觉,同时通过冷暖肌理的搭配来增强空间感,暖色显得相对空间感小,但室内运用暖色会使空间显得集中、温暖。冷色显得相对空间感大,可以产生空旷辽阔的感觉。 (2)、运用肌理的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个性的空间设计语言。 肌理利用自身形态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视觉语言。无论是对于相同肌理或不同肌理进行平面或立体构成方法,都可以以独特的空间设计语言使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被满足。 对于相同肌理,通过各类构成方式使其能恰好的融合在一起,使肌理面整体的同时却又有细节可以考究,显得空间内部更显细致。 对于不同肌理的结合则更具趣味性,例如,不锈钢、木材与大理石的结合,使人有种古典的感觉,而拼装成的图案能给人传达特殊的图形语言。 二、肌理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手法 居住空间对居住者而言不仅是一种功能,更是集装饰与使用为一体。其次它还是个性的诠释,而肌理作为影响视觉的造型因素之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需要研究不同的肌理特点以及表现方式去设计表现不同的肌理美感来营造空间氛围。 (一)、选用适合肌理的类型 1、选用自然肌理 任何一种材料都具有自身自然形成的肌理,并具有独特的美感。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运用时,有些内容需要运用天然肌理设计,因为自然肌理的基本肌理单元较小,且没有具象形态,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表现给人的视知觉感受更平和,这种肌理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是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

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 113T02Z04 课程名称:房屋建筑学改卷教师: 学号: 084774525 姓名:得分: 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摘要: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 关键词:建筑功能,建筑空间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建筑功能则体现于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三方面。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关于这一点人们对它的认识似乎越来越明确、越深刻。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建筑师都引用老子的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这正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从这一点出发,有的人更进一步把建筑比作容器—一种容纳人的容器。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那么,能不能说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建筑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来决定的呢?也不能。诚然,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因而,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但是有一点必须给予充分地肯定:即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五星级酒店客房的建筑类设计细节

五星级酒店客房的建筑 类设计细节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建筑类五星级酒店的客房设计细节 一、客房结构柱网设计: 1、客房柱网设计尺寸是:长×宽(轴线),建筑层高做到~米,客房内装修后净高—,长方形;面积最少不要小于36㎡,能增加到42㎡就更好,将卫生间的使用面积做到8㎡以上,以满足星级评定的硬件要求,同时提高舒适感; 2、客房的整体结构最好设计成长方体型,很多的酒店为追求建筑整体艺术效果而将酒店设计成弧形、圆形、椭圆等异型,客房也基本是扇形平面,由此而带来以下的巨大弊端: ①土建成本增加:土建时因为要制作弧形模板、加工带弧度钢筋而增加费用; ②装修成本增加:装修时铺设地毯不得不使用边角料填补而造成日后因地毯洗涤缩水而出现的接缝处开裂、因卫生间内异型洗面台及过廊区地面异型的石材而带来增加的加工费用和施工难度、顶棚处弧形的阴角线条带来增加人工及材料费用; ③增加监控成本,同时带来安全隐患:弧形建筑不可避免地造成客房过道也成了弧形,这样,除了按常规在客房楼层的出入口处安装监控探头外,另外在楼层的中间位置还要增设2~3个监控探头,增加成本,在过道上行走也会出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3、建筑结构柱尽量不要设计在客房室内,否则,在减少了室内使用面积的同时还给室内设计与功能划分带来麻烦; 二、客房在酒店功能区域布置中的位置: 1、最好将客房考虑在主楼体的上部,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区考虑放在裙楼部分,尤其是易带来巨大振动源的夜总会、迪吧,必须与客房区域严格分离,不得放置在客房所处的主楼范围内;如无法避免,应做好相应的楼板、墙体的隔音处理;

心理空间及建筑空间

文章来源于:设计英才网 心理空间与建筑空间 1. 格式塔心理学 从1912年格式塔心理学基本观点通过韦特曼的《似动视觉的实验研究》一文发表开始,完形论就开始在心理学领域中建立它的框架。大致于上个世纪中叶,建筑学开始与心理学形成交叉学科,建筑师们将“人——环境——建筑”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格式塔完形论的框架也就正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步深入到建筑设计的研究中。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机体的生理过程是心理过程的基础,是行为环境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媒介物。同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里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意识经验中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存在的,它具有的形式和性质不是决定于其中的部分,而是决定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情景。总的来说,格式塔强调一个整体的概念,从整体来考虑和分析事物,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正是需要建筑师时时从整体回顾方案所需涵盖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来对场地中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建立起从“人——环境——建筑”综合考虑的框架,从而做出一个更完整的判断来回应各个因素。可以说一个方案对场地信息(包含地理环境信息和人文环境信息等)回应程度的完整性,就是建筑设计方案的格式塔性。

2. 建筑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 2.1建筑的强迫性 建筑是一种带有强迫性的艺术,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品只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让人视觉可达。建筑存在于人生活的任意范围之中,在城市乡镇村落等,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有建筑的存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建筑,而正是因为建筑的这一特性,建筑师才不同于艺术家,任何一个建成的建筑都会带有强迫性,强迫使用它的人去接受这个建筑。因此,建筑(包括建筑空间)给人以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建筑设计中需要细心考虑的问题。建筑师有必要对心理学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在建筑设计中对人的心理反应做出一种接近真实情况的预计。 2.2建筑空间对心理知觉的影响 要在设计时对人的心理做出接近真实的判断,首先应该从整体的思路即完形论的理论来考虑,正如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指出的一样: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每一成分之所以有特性,即因为它和其他成分具有关系……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

建筑功能、空间、形态间的关系

建筑功能、空间、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 摘要:合理的建筑功能可以充分的利用和划分空间,空间的合理利用必然会有好的结构,有合理的内部功能、空间和好的结构,好的形态就自然而然的生成了,反之亦然。 建筑的功能、空间、结构、形态之间有着无形和必然的联系,一幢好的建筑必然是功能、空间、结构、形态的结合体。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活动的核心,决定着价值工程活动的有效程度,因此功能是建筑的根本,也是建筑存在的根本条件。建筑的空间是人们在通过感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心理)综合感知的一种空间尺度感,空间往往给人带来的是感觉是最直接的。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建筑形态说简单点就是建筑的外形,是建筑本省具有的一种吸引人的态势。 功能作为建筑的根本决定了其不同的体量和建筑表现,进而影响到核心空间的组织模式。它作为日常生活、娱乐、休息、工作的场所决定了其空间的分化和组成形式,当然不同的建筑根据其不同的用途从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空间形式,如办公楼必然主要以办公室以及大空间的会议室等,而家庭住宅则被划分为客厅、卧室、厨房等生活空间,面积一般不是很大。可以说是空间的利用、划分以及空间的大小和形状的确定很大程度上是由建筑的功能决定的,才造成了会议室的巨大庄严的空间和家庭浪漫和谐的空间的强烈对比。当然空间也能决定其功能,空间的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功能,可以说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是相互决定的。功能不仅直接决定着建筑的结构,还通过着空间影响着建筑物的结构。而且结构对于一幢建筑物至关重要,决定着建筑物的稳定程度,甚至直接影响其能不能建造起来,功能和空间确定了其必须有的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或其他。但结构同时也直接影响建筑的功能和空间,如果本身是一个危房,那还谈什么功能,有什么空间呢?现代的建筑师必须和结构工程师相配合才能最终地确定设计方案,因此正确地处理好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选自《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必然有其完美的形态,不同功能,不同空间,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必然会有不同的形态,居民住宅和学校,大剧院和公厕,玻璃幕墙和普通框架结构的房子都有着不一样的形态,功能、空间和结构已经将建筑的形态定型。其中结构对一个建筑形态的影响是最大的,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建筑的技术性是不言而喻的。所有美丽的建筑,是因为有结构这个坚实的骨架在支撑着建筑美丽的外表。形态也时刻影响并甚至决定其功能、空间和结构,一般我们通过其形态就可以看出其功能和空间。 建筑的功能、空间、结构以及建筑形态之间有着看似复杂实则很统一的联系,只有了解并把握好他们之间关系才能更好的设计出完美的建筑。 ”

建筑设计细节的思考

建筑设计细节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7-11-27T18:03:15.9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作者:圣茂建 [导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镇人口多,并且每年也在不断增长,因此近些年修建了大量的房屋工程,高层、超高层不断涌现在世人们的眼前,由此积累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施工建设中许多建筑设计施工细节仍需要解决,细节决定成败,哪怕一个微小的细节没有考虑周到都有可能酿成事故,虽然有些细节不会对结构的承载能力与正常使用产生威胁,但是会让人们的感官及心情受影响。本文主要对建筑设计细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山东方圆经纬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德州分公司山东德州 253000 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镇人口多,并且每年也在不断增长,因此近些年修建了大量的房屋工程,高层、超高层不断涌现在世人们的眼前,由此积累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施工建设中许多建筑设计施工细节仍需要解决,细节决定成败,哪怕一个微小的细节没有考虑周到都有可能酿成事故,虽然有些细节不会对结构的承载能力与正常使用产生威胁,但是会让人们的感官及心情受影响。本文主要对建筑设计细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建筑;设计;细节;注意事项 一、建筑设计内容 1.1建筑设计的特点 从建筑的形式上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建筑设计的本质和灵魂。通过对建筑形式、功能和创新性的体现,一个伟大的设计就会跃然纸上。在建筑形式上,建筑需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人文性、艺术性。同时还要侧重实用,建筑设计应该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宗旨。具体化的建筑设计需要使各个建筑因素和谐统一、合理组合用一种均衡的程度构成整个建筑的真实体。 1.2 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不同 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在多个方面存在不同方面。从设计特点来看,传统建筑的设计的重点放在了技术上而现代建筑的设计结合了技术、设计理念、创造力等多种因素,设计感要强一些,着力点囊括了设计内涵和设计技术;从设计程度来看,传统建筑显示出随意性和模糊性,而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偏重模式化; 从设计施工上看,传统的设计更加倾向于手工,参照于图版图纸,现代建筑设计借助计算机来进行计算、绘图和合作;从设计策略上看,传统建筑设计主要通过以往的设计经验和总体规范的学习来设计,现代建筑设计强调分析预测和创新的技术水准和相互配合的团队。 二、建筑设计细节分析 2.1 建筑功能的细节问题 空调插座距地高度、可视对讲、分集水器、强弱电控制箱、床头灯插座的位置、厨房窗扇开启方式、房门用左手开启还是右手开启、天然气立管的位置、开关插座在内墙立面上的排布是否美观等,都需要设身处地的考虑用户的使用需求。以厨房窗扇开启为例,由于设计时宜将水槽设置在厨房窗下,而市场上的水槽笼头普遍较高,因此需要考虑窗扇内平开与水槽冲突的问题,将厨房窗下端设置固定扇或采用外悬窗; 而对于使用面积较小的厨房,则需考虑将厨房窗设置为扁窗以满足窗上设置吊柜的需要; 对于厨房卫生间窗洞口上结构梁高度较低的情况,还需考虑是否存在横管下吊顶遮挡窗子的情况。 2.2建筑构造的细节问题 建筑构造的细节问题主要体现在百叶窗、栏杆、空调板、雨水管、太阳能板、门窗洞口、变形缝、各专业管线避让等细部做法。如百叶窗的材质、规格、颜色、间距、表面处理方式、倾角方向等都会对设计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楼梯栏杆采用方钢、不锈钢、铁艺栏杆等不同形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官效果; 雨水管除常用的圆管外还可使用方管,有条件的表面还可喷涂与外墙颜色接近的涂料进行处理。 三、建筑设计注意事项 3.1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整体的建筑要求以及建筑构想,切不可片面思考,因为一般的建筑都是分部分的,设计师在设计时切不可“断章取义”,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只有进行全面的研究,才能将建筑的功能、美观、实用性完美的结合。整体与部分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只注重部分的合理性,则很容易导致整体的不和谐,如果只注重整体的协调性,也会造成部分的不完整,细节方面出现问题,必须将整体与部分有机的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使建筑设计更完美。 3.2有序性原则 说到有序性其实就是指高层系统与低层系统的关系,整体来说低层系统构成了高层系统,低层系统组成了对高层系统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同时低层系统或高层系统中也存在相应的关联关系。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且它们是有一定顺序的,系统之间也会分出一些层次,并且这些层次之间紧密相联。这里还涉及到结合度的关系,随着层次的升高,结合度减弱,对于层次结构的稳定性是有利的,结合度越低,层次结构越稳定。这样来看,个体与整体间存在含属关系,递减的结合度才能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在建筑设计时,尽量避免结构层次的相互依赖性,就拿功能区来说,如果它过于依赖其上一层次,则上一层次的破坏势必会造成功能区的系统瘫痪,这样不利于各种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必须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确保一个环节的破坏不会对另一环节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就依赖于各种流线的有效组织,与空间序列的合理整合。 3.3结构最优化原则 结构要素是建筑设计时的重要环节,要想建筑既美观又实用,就要将结构设计置于最优化地位,结构是各种设计性能的载体,是各种功能发挥的基础。结构的合理性对性能的表现具有决定作用,反过来,性能所反射出来的效果对结构也具有重要的反映作用。而结构的有效组成成分就是要素,要素的运动趋向就是结构的走向,其间的各种关系更是起到一定的纽带作用,关系的建立给结构的稳定性带来保障,所以结构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重中之重。结构的有效整合为建筑物提供必要的稳定性、耐用性以及实用性,提高建筑物的价值。 四、建筑设计创新思路 4.1现代建筑设计朝智能方向发展 时代在发展进步,人们对工作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而来的。智能建筑可以提供给人们现代化

浅谈建筑设计细节的重要性

浅谈建筑设计细节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介绍了建筑设计细节的重要性,并对国内建筑设计中常见的一些细节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设计细节 建筑设计中细节的考虑,是建筑设计人员的职责所系,责任所在。任何一个伟大的建筑都是由许许多多细节所构成的;而对任何一个细节的忽略,都有可能造成建筑作为一个作品的永久缺憾。 建筑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建筑除了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以外,同时也是造型的艺术、空间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建筑不仅是人本的人文的,更应该是生态的自然的。有机建筑理论的代表人物赖特一再强调“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今年的武汉会议上,国际知名建筑师唐纳德▪霍特先生通过自己设计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Collinslanding大厦等作品,就“怎样理解设计中功能形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作了很好的阐释。唐纳德•霍特先生介绍说,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与人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建筑设计需要创新,它的根本是要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服务,要体现建筑设计中功能形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原则。国际知名建筑师何晓先生认为,建筑不应该是单独存在的,优秀的建筑必须以人为本,一座新的建筑物的建成不仅有其本身的建筑形态,更是直接影响着它周围的环境,它本身的内部功能,以及其中居住和工作的使用者的生活。每一个项目的完成要求设计者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细节,并将之结合成一个完善的整体。 谈到细节的重要,恐怕很少有人会反对,但说起容易做起难。说到底,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更是一种责任感和对精细的执著问题。德国人的严谨和对任何工作细节的关注,是闻名于世的。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对上海地铁二号线和一号线的差距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比较。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似平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站台宽阔,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一条装饰线;设计了相应的站台门。实际使用起来,原来看似多余的三级台阶,在多雨的上海,可以阻挡雨水倒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而地铁出口转弯的作用就是减少空调冷气逸出,达到节电作用;站台宽阔,满足了上下班高峰期人潮蜂拥的实际需要;一条装饰线和站台门,让顾客更安全。而由我们中国设计师设计的地铁二号线却将那么多的细节忽略了,其后果是事故频发。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窄站台让人非常拥挤难受,至今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尚未实现收支平衡。书中说道,“硬件项目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细节的管理,细节到每个设计、每次改动、每天操作。我们的差距其实就在我们的思想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建筑设计中对细节的忽略,造成抹不去的硬伤和巨大的损失,还有很多的例子。近几年,由于建筑设计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引起的

建筑设计的情感空间解读

建筑设计的情感空间 摘要:“情感”二字被越来越多的用于表达建筑,表达空间,说明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多的需求是自己所生存空间的舒适程度,这种舒适程度不仅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最基本的设计因素,更多的是要考虑人们的情感因素,考虑人们的心理接受,其设计原则必须满足人体尺度和人文尺度两大方面,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情感因素; 人体尺度; 人文尺度 Abstract:Emotion has been a popular word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are more in need of a comfortable living space。This designers are required to take into account people's affective element and mental receptivity as well as basic design element。As for design principles,both human body dimension and humanistic yardstick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Key words:affective element; human body dimension;humanistic yardstick 世间万物都是有情感的,无论是社会中的人,还是我们平时所感知,所触摸的事物,情感无处不在,是艺术之本,创作源泉,而艺术品则是情感的最佳表现形式,建筑也正是艺术、情感、技术的结合,是人们可以享受到其使用空间的艺术品。也正是由于艺术中的情感因素,古希腊的雕塑、中国的书法以及德国的古典音乐才能璀璨于历史长河而经久不衰。 1建筑情感 “情感”这个词更多的时候是被人们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生。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情感”二字广泛地运用于多种具象的事物中,也被人们越来越多地用来表达建筑,表达空间。这是由于社会分工把我们的生活设计成为越来越多地与建筑在一起的模式,无论是工作、学习、购物或是娱乐,我们无不是在建筑空间里;影剧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包容情感并供观赏的场所,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给予了人们丰富的情感慰藉;纪念馆、故居、祠堂、陵墓等空间,则能自然地引导人们的思绪,使人们沉浸于往事的悼念之中,这正是情感空间的魅力所在。空间正是有了情感的融合才生机盎然,使人感动。 建筑中的情感因素很多,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必须满足建筑空间的人体尺度和人文尺度这两大方面,使之和谐。这两者的和谐则表现为一种“人与物,物与环境,物与文化”之间的和谐,“人”指的是建筑空间的行为主体。使用主体和审美主体,“物”是指建筑空间本身,“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生存空间,“文化”则是指设计师必须考虑不同文化、宗教、习俗等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只有把握好这种尺度,空间才会有情感,才会和谐,才会丰富。常德市中国常德诗墙及保护长廊把人与物、物与环境、物与文化之间的和谐表现得淋漓尽致(图1~6)。 修建防洪墙,创建了一个常德诗墙,加高防洪墙能否再建一座常德城墙?长期以来,以“笔架城”为特征的常德古城墙声名久远,已成为常德城的一道风景,牢固地屹立在常德人民心中。为保护和拯救古城墙常德人民曾努力不止。加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细节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细节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在迅猛发展,但是在建筑设计中还是有着许多的细节需要我们注意与考虑的。本文针对国内建筑设计中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标签建筑设计;问题;考虑;细节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建筑设计中对细节的忽略,造成抹不去的硬伤和巨大的损失, 还有很多的例子。近几年,由于建筑设计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引起的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据新京报张键瑛报道, 在对北京住宅建筑设计满意度调查中,有87. 16% 的被采访者表示对建筑设计不满意,对细节的忽视和硬伤让业主总是无法买到对建筑设计满意的住宅,其中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小区的建筑设计不满意,外立面颜色不合理,墙体设计中没有保温层, 小区水景维护费用过高等方面。 下面,作者想就国内建筑设计中常见的一些细节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1 外墙材料的选用与地域性。我国的建筑设计业在选用外墙材料上, 往往有一种赶时髦和跟风现象,而且多是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行风气之先,再影响到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几十年来, 莫不如此。水刷石、马赛克、外墙涂料、外墙砖、玻璃幕墙、铝质装饰板和石材等等,某种外墙材料的选用, 成了中国建筑某一个时期的统一标志,完全忽视了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环境差异(本文暂不论及其经济性及其他) 。实际上, 由于外墙材料的选用不当,已经给不少城市留下了难看的“疤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档楼盘贴外墙砖很盛行, 50%以上的外墙材料采用贴砖。传统观念里,一直以为“面砖比涂料高档,石材比面砖高档”。现在,许多原本“高档、体面”的外墙砖已经脱落得惨不忍睹,让人丝毫感受不到它原来的风采, 而且脱落砸伤行人的事也时有发生,想修补也很困难。北方多风沙、粉尘地区采用水刷石等外墙面, 易存留泥土, 又难于清洗;南方采用不耐水易脱色的外墙涂料, 则易被雨水冲刷,走色发花; 昼夜温差较大, 湿度变化大的地区,外墙贴马赛克极易脱落; 以及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石材的贴挂安全等, 给不少城市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尴尬和各种问题。因而,在建筑设计中,外墙材料的选择应主要取决于建筑的风格与功能,并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风俗习惯、审美观念、文化传统等因素综合考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材料使用后的实际效果和维护、修补、清洗等具体问题,设计者也有义务向用户作出说明,力避跟风和赶时髦。 2 外墙色彩的选用。色彩是城市的建筑语言、形象体现,它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 体现出时代的气息。外墙的色彩是建筑物的面容, 颜色和质地都有视觉上的重量感和冲击力。目前易见的问题是色彩的选用上,设计者对建筑元素考虑多, 而对周边空间及环境的因素考虑少, 造成整体的不协调。尤其是在一个狭小空间里,对大体量的建筑外墙整体采用那种过于沉闷或过于强烈的单色, 如普兰、纯黑或大红、橘红等,这些色彩在视觉上造成了过于暗淡或过于强烈的刺激。长期居住在这种环境里, 极易带来人们心理上的压抑或焦躁不安。南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