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 历史时期的土壤概况

第四讲 历史时期的土壤概况

第四讲  历史时期的土壤概况
第四讲  历史时期的土壤概况

第四讲历史时期的土壤概况

讲授讨论3个问题:一、土壤资源二、土地资源的利用三、土地文化的延伸

主要参考文献

1.林蒲田,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1996年。

2.李桂茹等,耕地与人类的生存,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89年第11期。

3.杨逢彬,“地”与中国文化,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4.史念海,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失调及其影响,生态学杂志,1980年第3期。

5.杭宏秋,安徽山区水土流失的历史现状刍议,农业考古,1992年第1期。

6.杨柳,中国南方丘陵山区水土保持史考略,农业考古,1995年第1期。

思考讨论题

1.你家乡的人们是怎样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对此,你有何看法与建议?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拜土地神、兴建土地庙的民俗活动经久不衰,直到今天在某些地区还十分兴盛,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认识?

3.在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中出现大量带“土”的名字和词语,请列举若干个这方面的名字或词语,并说出其深刻内涵。

一、土壤资源

本目讨论讲授4个问题

(一)土壤的含义(二)土壤分类的变迁(三)土壤分布规律(四)土壤资源的特征

(一)土壤的含义

土壤是地球表面陆地上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农牧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生长物质文化之源。

土壤是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

土壤体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土壤溶液)、空气(土壤空气)和包括土壤微生物在内的土壤生物等组成。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不断供给植物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即肥力。

(二)土壤分类的变迁

历史上对土壤分类和命名,都是从土壤利用和发展生产出发,以“土宜”为基础,以土壤肥力、土壤植被、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水文、成土条件和土壤酸碱度等性态特征作为分类的基本准则或依据的。

各主要朝代土壤分类法

近现代土壤分类法

(三)土壤分布规律

本目讲授3个问题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3.土壤的非地带性分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土壤随地表水分和热量的变化而与纬度、经度水平表现出大体相一致的分布特征,叫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它可以分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动性是因地表热量从赤道向极地递减,土壤大致呈平行于纬度的带状变化的特性。在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表现为从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依次为砖红壤(热带)、赤红壤(南亚热带)、红壤和黄壤(中亚热带)、黄棕壤和黄褐土(北亚热带)、棕壤和褐土(暖温带)、暗棕壤(温带)、漂灰土(寒温带)。

经度地带性是因离海远近造成的干湿差异引起的,大体与经度平行。在我国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部沿海至西部内陆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一般而言,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相反,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是随山体海拔上升,热量递减,土壤呈带状分化的特性。一般从低到高的土壤垂直变化,类似从南到北的水平变化。

3.土壤的非地带性分布

土壤的区域分布,主要表现为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的局部差异,叫非地带性分布。

土壤的肥力多以居民点为中心,距离中心越近的土壤肥力愈高,相反,其肥力愈低。

(四)土壤资源的特征

1.“草土之道,各有谷造”

2.“地力常新壮”

3.“土各有宜”

4.“土脉历时代而异”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

以开垦地域来划分,大致分为:

1、就近垦荒

2、围湖造田

3、进军山地

4、迁移垦荒

(一)就近垦荒

1、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的?

2、在此阶段,先民们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

(二)围湖造田

所谓围田、圩田,就是在湖区、沼泽地筑成堤坝,内以围田,外以隔水。沿堤建水闸,控制水势,旱则开闸引水溉田,涝则闭闸拒水。

围田和圩田皆为靠堤岸阻挡湖水,化湖为田。只是围田堤岸多为封闭型,且围湖有湖岸可以凭借,筑堤较为省事,无需四面筑堤。相反圩田堤岸多为开放型,有斗门与湖水相隔或相通;圩田是从围湖造田演变而来,圩田周围都须筑堤。围田和圩田都是较肥沃的土地。

(三)进军山区

刘禹锡:“银川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

温庭筠:“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自言楚越俗,烧畲为旱田”。

李商隐:“烧畲烧映远山色,伐树螟传深谷声”。

白居易:“漠漠浇畲烟”。(四川忠州)

李白:“自选幽谷开山田”。(湖北安陆)

刘长卿:“湘山独种畲”、“火种山田薄”。(湖南等地)

(四)迁移垦荒

秦汉统一以后的迁移垦荒,既有军队的戍边屯田垦种,又有百姓远走人烟稀少之地的无奈之举。

隋唐以前军队的戌边屯垦较多,所垦地域多在西北边陲。唐宋以后的迁移垦荒,军队在西北边地的屯垦相对较少,规模较小。

清朝,重点表现是“闯关东”和“走西口”。

三、土地文化的延伸

本目讲授讨论2个问题:

(一)土地神与土地庙

(二)土名与土俗

(一)土地神与土地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拜土地神、兴建土地庙的民俗活动经久不衰,直到今天在某些地区还十分兴盛,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认识?

(二)土名与土俗

在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中出现大量带“土”的名字和词语,请列举若干个这方面的名字或词语,并说出其深刻内涵。

第五讲历史时期生物资源的

变迁

讲授讨论问题:

一、远古时期植被的分布状况

二、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三、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

主要参考文献

1.文焕然等,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1995年。

2.何业恒,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3.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中国农史,1983年2期。

4.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历史研究,1994年5期。

5.龚高法等,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历史地理,第5辑。

6.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一、远古时期植被的分布状况

二、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本目讨论个问题:

(一)先秦时期森林植被的变化

(二)秦汉时期森林植被的变化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森林植被的变化

(四)唐宋时期森林植被的变化

(五)明清时期森林植被的变化

(六)近代以来森林植被的变化

(一)先秦时期森林植被的变化

研究表明,当时全国森林覆盖率在49.6%,南方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

(二)秦汉时期森林植被的变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相当丰富。

长江流域的森林也开始被利用,但仍有许多原始森林。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森林植被

的变化

北方许多垦殖区演变为牧区。森林植被已经难以恢复到战国时期状况。

珠江流域、东北地区森林基本处于一种原始状态。

(四)唐宋时期森林植被的变化

中国北方地区的森林取伐主要依赖于黄河流域的森林资源,平原森林资源逐渐枯竭,山地的森林受到极大的破坏。

长江下游的森林开始被大量取用,长江中上游云贵高原、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原始森林植被保存完好。

(五)明清时期森林植被的变化

这一时期,森林覆盖率还很高。有的专家估计,全国森林覆盖率在26.1%左右,其中南方福建、湖南、广东、四川、云南、台湾森林覆盖率超过50%,北方黑龙江、吉林超过90%。

(六)近代以来森林植被的变化

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战争、人口膨胀,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

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炼钢铁,中国的森林资源受到历史时期以来规模最大的集中砍伐,使中国森林覆盖率进入了历史时期的最低谷。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生态意识的强化,森林资源有所恢复。

三、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

分布变迁

本目讨论4个问题:

(一)亚洲象的分布变迁

(二)犀牛的分布变迁

(三)大熊猫的分布变迁

(四)虎的分布变迁

(一)亚洲象的分布变迁

历史时期中国亚洲象生存的最北界在北纬40.1°的今北京、河北阳原一带,而现在只残存在北纬24.6°的滇西南了,南退了17个纬度。(二)犀牛的分布变迁

(三)大熊猫的分布变迁

历史时期大熊猫的分布大多在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的20多个县内。后来分布逐渐缩小,只限于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7个地区。

(四)虎的分布变迁

历史时期中国有1166个县级单位有虎分布,但近100年来分布急速减小,1900-1950年只有509个县级单位有分布,华北亚种只剩1/4,华南亚种减少一半以上。现在华北虎和西北虎已经完全消失了。

【环保方案】雄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方案

【环保方案】雄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方案 雄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方案 为全面摸清雄县土壤环境质量底数,切实保障新区及雄县环境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在已有相关调查基础上,充分结合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面掌握雄县土壤污染状况,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河北省“净土行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强化企业用地环境风险管控,高标准、高起点推进雄县及新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土壤环境支撑。 二、基本原则 按照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整体工作安排,实行优先布点、优先采样、优先测试。要与新区及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充分融合,突出雄县原有土壤超标区域与污灌区域、突出雄县污染企业及其周边敏感区域,在国家土壤详查技术规范要求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加密布设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全面摸清雄县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三、工作目标 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2017年底前查明雄县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2018年底前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四、主要任务 (一)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以耕地为重点,兼顾其他用地,围绕已有调查发现的土壤污染点位超标区与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污染程度,综合评价土壤污染环境风险。调查成果有效支撑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牵头单位:农业局,配合单位:国土局、环保局、各乡镇政府) (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全面排查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农药、焦化、电镀、制革、制药、铅酸蓄电池行业(以下简称重点行业)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等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疑似污染地块;开展在产企业和关闭搬迁企业疑似污染地块基础信息收集和初步采样调查,摸清土壤污染状况及污染地块分布,初步掌握污染地块环境风险情况,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调查成果有效支撑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防治和风险管控,严控新增土壤污染,防范人居环境风险。(牵头单位:环保局,配合单位:农业局、国土局、民政局、各乡镇政府) 五、组织实施 (一)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1.点位布设方案 配合河北省地质调查院,依据合理性、可行性、经济性、差异性原则,根据农用地分布、地形地貌和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特征,基于高分遥感影像分别对点位超标区域、产业集聚影响区、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以及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区域,进行差异化点位布设。(牵头单位:环保局、农业局、国土局、各乡镇政府)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说明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征-附件

附件1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征求意见稿) 二Ο一七年一月

目录 1 适用围 (6) 2 术语定义 (6) 3 点位布设原则 (7) 4 点位布设工作流程 (8) 5 农用地详查围确定 (9) 5.1 点位超标区确定 (9) 5.2 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确定 (9) 6 点位布设准备 (11) 6.1辅助设备与底图准备 (11) 6.2资料收集 (12) 6.3 布点编码 (12) 7 点位布设 (13) 7.1点位超标区点位布设 (14) 7.2 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农用地点位布设 (15) 7.3农产品点位布设 (15) 8 点位核实调整 (16) 8.1 点位超标区和产业集聚影响区点位核实 (16) 8.2土壤重点污染源周边影响区农用地布点补充 (16)

8.3点位编码信息准确性核实 (16) 9 布点方案确定 (17) 附1 土壤重点污染源周边影响区围 (18) 附2 分析测试项目 (29)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1 适用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中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的布设。 2 术语定义 2.1 点位超标区 指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部门分别开展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发现的农用地土壤污染超标点位所在的区域。 2.2 土壤重点污染源 指根据《土壤污染重点行业类别及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筛选原则》筛选出存在土壤累积污染影响的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重点行业按照GB/T 4754分类,包括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7纺织业、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2造纸和纸制品业、25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7医药制造业、28化学纤维制造业、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3金属制品业、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池制造)、59仓储业、7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危废、医废处置)、78公共设施管理业(生活垃圾处置)。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

附件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2 编制原则 2.1 落实责任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是组织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详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要统筹各方力量、科学安排详查工作,确保按期保质完成任务;要建立工作机制,将详查相关工作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确保为详查工作提供必要的、准确的、可靠的基础支撑。 2.2 规范统一 各省(区、市)应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及相关技术文件,编制本行政区域《实施方案》,确保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规范要求开展本行政区域详查工作。 2.3 上下结合 国家和地方上下结合,共同确定本省(区、市)实施方案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在确保完成国家规定详查任务的基础上,各省(区、 市)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适当增加调查内.

容。 2.4 部门协作 各省(区、市)环境保护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国土资源、农业、卫生计生等部门,充分利用各部门已有调查成果,发挥各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部门间协作配合,确保统一有序推进详查工作。 3 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 (2)关于印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的通知(环土壤〔2016〕188号); (3)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4)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系列技术文件。 4 工作准备 4.1 人员准备 各省(区、市)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成立《实施方案》编写组,参与编写的人员应熟悉本行政区域内土壤环境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掌握土壤污染基本状况,了解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4.2 资料准备 各省(区、市)应收集《实施方案》编制所需要的必需资料和辅助资料。 必需资料包括:各省(区、市)相关部门已经开展的土壤污染.

浅谈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浅谈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土壤是一个开放的缓冲动力学系统,承载着环境中50%~90%的污染负荷[1-2]。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冶炼、加工企业等规模的扩大以及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饲料等用量的增加和不合理的使用,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逐年累积,明显高于其背景值,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恶化,对农业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重金属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难降解,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和生物放大作用进入到农牧产品中[3],从而影响产出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潜在威胁人体健康[4]。本文对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概述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简单介绍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参考。 1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随着矿山开采、冶炼、电镀以及制革行业的蓬勃发展,一些企业盲目追逐经济利益,轻视环境保护,再加上农药、化肥、地膜、饲料添加剂等的大量使用,我国土壤中Pb、Cd、Zn等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污染面积逐年扩大,危害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据报道,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100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其中Pb、Cd、As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据2014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总状况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据农业部对我国24个省市、320个重点污染区约548 万hm2土壤调查结果显示,污染超标的大田农作物种植面积为60万hm2,其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农产品产量与面积约占污染物超标农产品总量与总面积的80%以上,尤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 南 附件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2 编制原则 2.1 落实责任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是组织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详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要统筹各方力量、科学安排详查工作,确保按期保质完成任务;要建立工作机制,将详查相关工作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确保为详查工作提供必要的、准确的、可靠的基础支撑。 2.2 规范统一 各省(区、市)应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及相关技术文件,编制本行政区域《实施方案》,确保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规范要求开展本行政区域详查工作。 2.3 上下结合 国家和地方上下结合,共同确定本省(区、市)实施方案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在确保完成国家规定详查任务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适当增加调查内容。 2.4 部门协作

各省(区、市)环境保护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国土资源、农业、卫生计生等部门,充分利用各部门已有调查成果,发挥各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部门间协作配合,确保统一有序推进详查工作。 3 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 (2)关于印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的通知(环土壤〔2016〕188号); (3)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4)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系列技术文件。 4 工作准备 4.1 人员准备 各省(区、市)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成立《实施方案》编写组,参与编写的人员应熟悉本行政区域内土壤环境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掌握土壤污染基本状况,了解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4.2 资料准备 各省(区、市)应收集《实施方案》编制所需要的必需资料和辅助资料。 必需资料包括:各省(区、市)相关部门已经开展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更新数据等相关成果及资料;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空间位置遥感核实结果;省、市、县三级环境保护重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 规定 —6—

目录 1 前言 (8) 2 编制依据 (8) 3 术语与定义 (8) 3.1 检测实验室 (8) 3.2 质量控制实验室 (9) 4 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9) 4.1 总则 (9) 4.2 检测实验室 (9) 4.3 质量控制实验室 (12) 5 实验室筛选评审程序 (13) 5.1 筛选要求 (13) 5.2 筛选评审程序 (13) 5.3 筛选结果的发布和利用 (14) 附表1 (15) 附表2 (18) 附1 (20) 附2 (22) 附3 (26) —7—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1 前言 为了确保参加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下简称详查)的实验室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加强详查样品分析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筛选详查实验室技术能力审核工作,特制订本技术规定。 本技术规定提出了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技术要求及筛选评审程序,主要用于申请承担详查分析测试任务的实验室筛选工作。 2 编制依据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27025-2008)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2016?33号)《合格评定能力验证的通用要求》(GB/T 27043-2012)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3 术语与定义 详查根据实验室职能、工作性质、范围等分为检测实验室和质量控制实验室。 3.1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负责依据详查有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开展详查样品(包括土壤、农产品和地下水)的制备、分析测试及内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保存留存样品,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检测报告、检测结果统计报表、质控数据和质量评估报告等信息。 —8—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试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附件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 筛选技术规定 —6—

目录 1 前言 (9) 2 编制依据 (9) 3 术语与定义 (9) 3.1 检测实验室 (10) 3.2 质量控制实验室 (10) 4 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10) 4.1 总则 (10) 4.2 检测实验室 (11) 4.3 质量控制实验室 (15) 5 实验室筛选评审程序 (15) 5.1 筛选要求 (15) 5.2 筛选评审程序 (16) 5.3 筛选结果的发布和利用 (17) 附表1 (18) 附表2 (21) —7—

附1 (23) 附2 (25) 附3 (29) —8—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1 前言 为了确保参加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下简称详查)的实验室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加强详查样品分析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筛选详查实验室技术能力审核工作,特制订本技术规定。 本技术规定提出了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技术要求及筛选评审程序,主要用于申请承担详查分析测试任务的实验室筛选工作。 2 编制依据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27025-2008)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2016〕33号)《合格评定能力验证的通用要求》(GB/T 27043-2012)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3 术语与定义 详查根据实验室职能、工作性质、范围等分为检测实验室和质量控制实验室。 —9—

3.1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负责依据详查有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开展详查样品(包括土壤、农产品和地下水)的制备、分析测试及内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保存留存样品,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检测报告、检测结果统计报表、质控数据和质量评估报告等信息。 3.2 质量控制实验室 质量控制实验室全面负责本省(区、市)详查质量管理工作。负责按照详查有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组织开展本省(区、市)详查样品采集、制备、保存、流转、分析测试等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负责编写本省(区、市)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参加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的详查工作质量管理监督检查。 4 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4.1 总则 4.1.1 实验室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对其出具的检测数据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验室应经所在法人单位授权。 —10—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原因

中国土壤污染现状 摘要: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较大,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发生的地域和规模在逐渐扩大,危害也进一步深入。本文从土壤的污染种类出发,通过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和病原微生物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关键词:土壤污染类型;有机;重金属;病原微生物;污染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类型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按污染物的性质一般可分为 4 类,即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和病原微生物。 1.1.1 有机污染 土壤的有机污染作为影响土壤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已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热点.有毒、有害的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不断积累.到一定时问或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即所谓的“化学定时炸弹”【1】。目前我国土壤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且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如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防治血吸虫病.其中的杂质二噁英已造成区域性二噁英类污染.洞庭湖、潘阳湖底泥中的二噁英含量很高。有机氯农药已禁用了近20年,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很高。广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为99%,滴滴涕检出率为100%。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滴滴涕检出率仍达100%,一些地区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 1.1.2 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从目前开展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论述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班级:0234142 学号:023414228 姓名:王震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根据国务院决定,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总体情况 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重金属有机物 地域分布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二、污染物超标情况 (一)无机污染物 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 表1 无机污染物超标情况 不同程度污染点位比例(%)污染物类型点位超标率(%) 轻微轻度中度重度镉7.0 5.2 0.8 0.5 0.5 汞 1.6 1.2 0.2 0.1 0.1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南(DOC 32页)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南(DOC 32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制作人: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

附件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2 编制原则 2.1 落实责任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是组织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详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要统筹各方力量、科学安排详查工作,确保按期保质完成任务;要建立工作机制,将详查相关工作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确保为详查工作提供必要的、准确的、可靠的基础支撑。 2.2 规范统一 各省(区、市)应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及相关技术文件,编制本行政区域《实施方案》,确保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规范要求开展本行政区域详查

工作。 2.3 上下结合 国家和地方上下结合,共同确定本省(区、市)实施方案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在确保完成国家规定详查任务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适当增加调查内容。 2.4 部门协作 各省(区、市)环境保护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国土资源、农业、卫生计生等部门,充分利用各部门已有调查成果,发挥各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部门间协作配合,确保统一有序推进详查工作。 3 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 (2)关于印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的通知(环土壤〔2016〕188号); (3)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4)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系列技术文件。

_中国土壤污染现状与法律责任解读

法学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4卷第1期 J OURNAL OF CHONGQI NG UN I VERS I TY(Soci al Science Ed iti on)Vo l 14N o 12008 收稿日期:2007-12-2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环境资源立法与实施研究 (05J J D820008) 作者简介:陈德敏(1952-),男,重庆人,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资源法及产业研究。 中国土壤污染现状与法律责任解读 陈德敏,薛婧媛 (重庆大学法学院,重庆 400044) 摘要:土壤污染越来越受到世人重视,但是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基本上是一项空白。尽管中国现行法律中有一些零星规定,但分散而不系统,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制度,且没有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法律责任作为法律上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是补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权益,恢复被破坏的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的手段。因此,对土壤污染法律责任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文章阐述了中国土壤污染现状,分析了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并借鉴国外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经验,提出了规定土壤污染法律责任的构想。 关键词: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国外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DF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5831(2008)01 0093 05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开发强度越来越大,向土壤排放污染物 也越来越多,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农村面源污染所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日 益加深。防治土壤污染,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确保土地安全已成当务之急,运 用法律手段防治土壤污染已成必须。 近年来,土壤污染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心和 两会 的高度重视,针 对土壤污染防治的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逐年增加。这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 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批示要求 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 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 。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研究制 定 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并征求国家发改委、农 业部、财政部、科技部、质检总局和法制办意见。2004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 国土资源部联合向国务院报送 关于开展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 作的请示 。2005年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 原则同意有关部门提出 开展 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 的计划,建议国家环保总局、国 土资源部按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避免重复、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调查技 术规范和任务分工,修改和完善具体调查方案 的意见。2005年3-12月,国家 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和广州市组织开展了土壤污染调查试点工作。2005年11 月17日,国家环保总局第22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了 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 防治专项实施方案(环保总局部分) 。2006年5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主持召 开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项目专家咨询会,国内土壤和环境学界的6位 93

中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及土壤修复行业概况-土壤环境污染现状

中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及土壤修复行业概况 -土壤环境污染现状 一、中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 (一)土壤环境污染总体情况 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二)土壤污染物超标情况 1、无机污染物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 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 无机污染物超标情况

2、有机污染物 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 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污染状况 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林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0.0%,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5.9%、1.6%、1.2%和1.3%,主要污染物为砷、镉、六六六和滴滴涕。 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0.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7.6%、1.2%、0.9%和0.7%,主要污染物为镍、镉和砷。 未利用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1.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附件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 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是对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下简称详查)工作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详查样品的采集、制备、流转、保存、分析测试、结果报告等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 术语与定义 2.1 密码平行样品 利用在详查平行样品采集点位采集的土壤或农产品样品制成的外部质量控制样品,用于评价实验室分析测试的精密度以控制随机误差。 采用干样分析测试的检测项目,如土壤和农产品中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该样品由制样人员在制样单位将加工完成的详查样品混匀后以四分法制备而成;采用鲜样分析测试的检测项目,如土壤中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该样品由采样人员将同一采样点位采集的所有样品在采样现场剔除异物、混匀后以四分法制备而成。 2.2 统一监控样品 一种理化性质和组成足够均匀稳定的外部质量控制样品,用于评价实验室分析测试的准确度以控制系统误差。 该样品由专业机构根据详查需要专门制备,其指定值主要依据标

准物质定值程序赋值,或根据各检测实验室的分析测试结果采用稳健统计方法确定。 3 总则 3.1 各省(区、市)质量控制实验室应按照本省(区、市)详查实施方案和本规定制定本省(区、市)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方案。 3.2 承担详查样品采集、制备、流转、保存、分析测试等任务的单位应依据详查要求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其主要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应接受国家或省级详查工作管理机构统一组织的技术培训,掌握详查相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 3.3 承担详查样品采集、制备、流转、保存、分析测试等任务的单位应按照本技术规定,制定和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从严落实全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并自觉接受国家和省级详查工作管理机构统一组织的质量监督检查(以下简称质量检查)。 3.4 承担详查样品采集、制备、流转、保存、分析测试等任务的单位应在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时提交工作质量自评价报告,各省(区、市)质量控制实验室应负责编制本省(区、市)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报告。 3.5 各级详查质量检查人员应客观、公正地开展详查质量检查工作,如实记录检查工作情况。对质量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被检查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应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控制措施。 4 样品采集 4.1 应严格按照《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和《农产品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开展土壤和农产品样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XC-T03 农产品中重金属总量检测能力验证样品考核作业指导书 根据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于2016年12月23日联合发布的《关于组织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工作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16]2325号)的有关要求,受环境保护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委托,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组织实施本项检测能力验证样品考核工作,考核结果将主要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检测实验室筛选。 贵实验室的代码为。 农产品中重金属总量检测能力验证考核的要求和相关信息如下: 1考核样品 1.1农产品中重金属总量检测能力验证样品考核向每家检测实验室提供3瓶大米粉样品,采用塑料瓶包装,每瓶样品净重约5 g。 样品编号分别为:、、。 1.2 该考核样品已通过均匀性检验等相关验证。 1.3 实验室收到样品后,应首先确认样品编号和状态,同时填写《能力验证考核样品发送-接收确认单》(附件1),并尽快传真或电邮至组织实施单位。如发现样品破损、标识不清等情况,也请及时联系组织实施单位。 1.4 该考核样品应室温保存。 2分析测试 2.1检测项目 总镉、总汞、总砷、总铅、总铬、总铜、总镍、总锌等8种重金属。 2.2 检测方法 实验室应选用2017年7月14日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产品样品分测试方法技术规定》(报批稿)中规定的总镉、总汞、总砷、总铅、总铬、总铜、总镍、总锌等8种重金属分析方法。 2.3 样品分析 实验室应对每瓶考核样品重复测定3次,以测定平均值作为该瓶样品的测定

值。当分析结果≥0.100mg/kg时,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当分析结果<0.100mg/kg 时,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样品最小取样量为0.2 g。 3检测结果反馈 3.1样品分析结果等相关信息应填写于《分析结果报告单》中(附件2)。 3.2请实验室在接到样品后一周内将《分析结果报告单》电子版和纸质版报送至组织实施单位。逾期未提交结果者,将视为其放弃参与本项能力验证考核。 4电子文件下载 本项能力验证样品考核所需分析方法文本、作业指导书、分析结果报告单等电子文件请登录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b212240315.html,),点击“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分析测试与质量管理文件公示”栏后下载。 5联系方式 实施单位: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联系人:闫岩 电话:010-8466 5760 传真:010-8463 4275 电子邮箱:yanyan@https://www.doczj.com/doc/b212240315.html,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育慧南路1号 邮编:100029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复习整理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绪论 第一节土壤环境污染概述 土壤的基本特征:①三相体系②胶体体系③氧化还原体系④络合螯合体系⑤生命体系⑥有自净作用⑦一旦污染很难治理 土地污染的定义:外来物质或能量的侵害,导致令人不快的或有害的后果。 主要污染物:①重金属②石油烃③有毒痕量有机污染物④其他工业化学品⑤固体废弃物⑥放射性核素⑦致病生物 土地污染的方式(…污染型):①水体(污灌)②大气(酸雨、工业废气排放降尘)③农业(农药、化肥、激素、地膜)④固废(矿渣、粉煤灰、垃圾、白色污染、污泥)⑤生物(医院废水、病死牲畜填埋) 土壤污染的危害:①经济损失严重②农产品品质下降③大气质量下降④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⑤威胁农业生态安全⑥导致人类致病 第二节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背景值定义:土壤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时,其中的物质含量和状况。 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时间、地点、成土过程②人为因素:测试手段、测试技术 意义:①基础资料②评价依据③防治疾病④发展空间 第三节土壤环境容量Q 定义: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计算:Q=差值容量+同化容量(差值容量=(CK —B)X 150 g/亩;同化容量:自净作用所 带来的容量) 第二章土壤污染的诊断与风险评价第一节土壤污染诊断的概念概念:通过土壤生态系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指示物,快速而准确地使生态系统受害的现 状得到充分反映的工作。诊断分类方法: ①按地点分:a实验室诊断(通过生物对化学品产生的反应,来说明土壤污染的情况。缺点: 忽略了生物之间的关系。改进:微宇宙、中宇宙) b 田间诊断(通过现场条件或接近现场条件下,土壤生物对污染物的反应来说明土壤污染的情况) ②按时间分:a急性毒性试验b慢性毒性试验 ③生态毒理学诊断(通过污染物所引起的土壤生态效应(系统、群落、种群等的状态)来说 明土壤污染的情况。方法:将多个代表不同营养级不同食物链上敏感生物的实验结果所判定的土壤污染诊断结果进行综合,从而判定土壤的污染状况) 第二节生态毒理学诊断方法 一、高等植物毒性试验:高等植物的生长情况能反应土壤生态系统的污染状况,已应用于废 物倾倒点,土壤污染现场和土壤生物修复中。方法:①症状法②生长(物)量法③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法④蚕豆根尖微核技术⑤藻类毒性试验 二、敏感动物指示法:①陆生无脊椎动物试验方法(野外试验法)②蚯蚓毒性试验③鱼类 毒性试验 三、敏感微生物诊断法:①硝化细菌诊断法②发光细菌诊断法 四、生物标记物诊断法(生物标记物的定义:化学污染物导致的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变 化。常见生物标记物: a 金属硫蛋白金属暴露 b DNA 加合物DNA 损伤 c 细胞色素P450 有机污染物)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报告分析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报告分析 今天,是第45个世界地球日,一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却让我们对赖以生存的地球担忧起来:我国耕地土壤点位污染物超标率为19.4%,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和多环芳烃成为罪魁祸首。作为百姓“米袋子”、“菜篮子”的耕地土壤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污染,甚至威胁到我们每天食用的蔬菜、水果、粮食这些“舌尖上的安全”。或许这些污染并不像烟囱中冒的黑烟、河流里淌的污水那么直观,但它们的确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的土壤现状 上周,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 11.2%、2.3%、1.5%和1.1%。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10.4%。从污染类型看,以无机型为主,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从污染物超标情况看,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1.6%、2.7%、2.1%、1.5%、1.1%、0.9%、4.8%;六六六(六氯环己烷)、滴滴涕、多环芳烃3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据了解,这是首次进行的全国性土壤污染普查,环保部自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开展了历时8年的调查。 以下几组数据特别值得关注:在调查的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皮革制品、造纸、石油煤炭、化工医药、化纤橡塑、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电力等行业。调查的工业废弃地中超标点位占34.9%,工业园区中超标点位占29.4%。 在调查的188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场地中,超标点位占21.3%,以无机污染为主,垃圾焚烧和填埋场有机污染严重。 调查的采油区中超标点位占23.6%,矿区中超标点位占33.4%,55个污水灌溉区中有39个存在土壤污染,267条干线公路两侧的1578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0.3%。 此外,重金属镉污染加重,全国土地镉含量增幅最多超过50%。据调查结果显示,镉、汞、砷、铜、铅、铬、锌、镍这8种重金属为主的无机物的超标点位,占了全部超标点位的82.8%,其中又以镉污染占大头,达到7%。镉的含

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摘要:依托收集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案例资料,建立了我国138个典型区域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库,并利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测算了我国耕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研究表明:(1)我国耕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概率为16.67%左右,据此推断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的面积占耕地总量的1/6左右;(2)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别中,尚清洁、清洁、轻污染、中污染、重污染比重分别为68.12%,15.22%,14.49%,1.45%,0.72%;(3)8种土壤重金属元素中,Cd污染概率为25.20%,远超过其他几种土壤重金属元素;此外,也有一些区域发生Ni,Hg,As和Pb 土壤污染,但是Zn、Cr和Cu元素发生污染的概率较小;(4)辽宁、河北、江苏、广东、山西、湖南、河南、贵州、陕西、云南、重庆、新疆、四川和广西14个省、市和自治区可能是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的多发区域,特别是辽宁和山西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可能尤其严重。 关键词:土壤污染;重金属;耕地;污染概率 过去的50年中,大约有2.2万t的Cr,9.39×105t的Cu,7.89×105t的Pb和1.35×106t的Zn排放到全球环境中,其中大部分进入土壤,引起了土壤重金属污染。随着我国工业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污水灌溉、汽车废气排放等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重金属污染不仅能够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还能够抑制作物根系生长和光合作用,致使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更为重要的是,重金属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迁移到动物、人体内,严重危害动物、人体健康。镉米、砷毒、血铅等重金属污染危害近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送审稿修改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送审稿修改版) 二〇一七年二月

目录 第一部分土壤样品无机项目分析测试方法 .......................................................................................... - 1 -1干物质和水分 (1) 1-1重量法......................................................................................................................................... - 1 -2总铅 . (3) 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3 -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 - 8 -2-3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14 -3总砷 .. (17) 3-1 原子荧光法.............................................................................................................................. - 17 -4总镉 .. (20) 4-1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0 -4-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20 -5总汞 (20) 5-1 原子荧光法.............................................................................................................................. - 20 -6总铜 .. (23) 6-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 - 23 -6-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23 -6-3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3 -7总锌 .. (26) 7-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 - 26 -7-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26 -7-3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6 -8总镍 .. (26) 8-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 - 26 -8-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26 -8-3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6 -9总铬 .. (29) 9-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 - 29 -9-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29 -9-3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9 -10总钴 (32) 10-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 ..................................................................... - 32 -10-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32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