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土壤污染状况概述.

我国土壤污染状况概述.

我国土壤污染状况概述.
我国土壤污染状况概述.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土壤污染现状概述

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

年级:2011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姓名:张文祥

学号:20114528

指导教师:黄雅曦

2013年12月23日

摘要

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的分析,揭示土壤污染防治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切实保护土壤资源及加强土壤保护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土壤污染;污染类型;防治对策

Abstract

Soil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 biological and human lif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soil pollution is increasing. Due to the soil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group even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the need for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posed to strengthen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oil resources to effectively protect and enhance soil conserv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posal through analysis of soil pollution in China.

Key words

soil pollution;pollution type; p 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目录

摘要 ...................................................................................................................................... - 2 -Abstract................................................................................................................................ - 2 -

1. 土壤污染的概念 ............................................................................................................ - 9 -

2. 土壤污染的特点 (1)

2.1隐蔽性和滞后性 (1)

2.2 累积性 (1)

2.3 不可逆转性 (2)

2.4 难治理性 (2)

2.5 高辐射性 (2)

3. 我国土壤污染的类型 (2)

3.1 土壤重金属污染 (2)

3.1.1 肥料、农药是污染源之一 (3)

3.1.2 废旧电池 (3)

3.1.3 工业污水排放 (3)

3.2 土壤有机物污染 (3)

3.2.1 有机农药 (4)

3.2.2 多环芳烃 (4)

3.2.3 二恶英 (5)

3.2.4 邻苯二甲酸酯 (5)

3.2.5 有机固体 (5)

3.3 土壤化肥污染 (6)

3.4 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6)

3.5 病原微生物对土壤的污染 (6)

3.6 酸雨对土壤的污染 (6)

4.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对策 (7)

4.1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7)

4.2 科学污水灌溉 (7)

4.3 合理使用农药 (7)

4.4 合理施用化肥 (7)

4.5 施用化学改良剂 (8)

4.6 改变耕作制度 (8)

4.7 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8)

4.8 加强对污染区域的监测和管理 (8)

4.9 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 (8)

参考文献 (10)

1. 土壤污染的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1]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2. 土壤污染的特点

土壤污染不同于大气、水质等,根据其自身结构特性,一般存在隐秘性、滞后性、积累性、不可逆行性以及治理难度性等几方面。土壤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生产环境的稳定性,危害性不小于大气等方面的污染同样凸显重要。如下对土壤污染特性进行简要说明。

2.1 隐蔽性和滞后性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如日本的“痛痛病”经过了10~20年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2]

2.2 累积性

对于大气和水体污染中物质比土壤迁移性强能够有效地进行监测防治。但是土

壤污染物质一般由于内部结构上的因素造成扩散性和稀释性不强,从而导致土壤污染物质的长时间积累,引起土壤污染强地域性,增大治理人员监测防治过程的难度。

2.3 不可逆转性

在土壤污染中,由于重金属结构特点一般是固态形式,降解周期较长,从而形成土壤污染不可逆行性。同时大多数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同样造成土壤污染的不可逆转性,严重影响环境管理防治工作。[3]

2.4 难治理性

大气和水体污染一般在对于污染源进行合理的切断和处理就能够防治此

类污染的存在。但是由于土壤内部的污染物一般降解难度大,就算进行切断污染源于已经存在的污染物质治理也是一项较为困难的工作。不同于大气和水体污染通过稀释和自净化作用实现对污染环境的控制,而土壤污染要通过进行换土、淋洗土等方法进行全面的土壤污染治理,这些治理方法周期时间长、工作变数大造成土壤治理工作效果不明显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成本费用的增加。

2.5 高辐射性

大量的辐射污染了土地,使被污染的土地含有了一种毒质。这种毒质会使植物生长不了,停止生长。

焚烧树叶:树叶里含有一种有毒物质,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散发出来的。但一遇火,就会蒸发毒物。人一呼吸,就会中毒。

3.我国土壤污染的类型

3.1 土壤重金属污染

土壤与大气和水并列为人类环境的三大要素,而几乎所有的污染都会进入土壤。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已经影响到耕地质量、食品安全甚至人的身体健康,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重金属污染。

人们通常将密度大于4.5克/立方厘米、原子量大于55的金属,称为重金属,而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讲的重金属,通常是指汞(Hg)、镉(Cd)、铅(Pb)、铬(Cr)、砷(As)等有毒有害物质。

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两千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

重金属超标的土地,肉眼看不出来,往往需要通过检测土壤质量及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土壤的污染也不会自动解除,即使过千百万年,它仍然稳定地存在,这正是重金属污染的特殊之处。

3.1.1 化肥、农药是污染源之一

土壤受污染,过度使用化肥是原因之一。一些磷肥和复合肥中镉含量超标,能够使土壤和作物吸收到不易被移除的镉。此外农药、抗生素、病原菌等也成为土地污染的来源。

有机肥料也难逃重金属污染。在一些小规模的养殖场,人们常常在猪、鸡等农畜的饲料中添加含砷制剂,因为这种重金属可以杀死猪体内的寄生虫,促进牲畜生长。这些牲畜的粪便又是农民乐于购买的有机肥料。当含砷的肥料被堆积入田时,肥料内的重金属就会悄无声息地潜入地下,并随着耕种传递到农作物中。

3.1.2 废旧电池

废旧电池对人体危害和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电池中的铅、汞、镉等在电池壳经过长期机械磨损和腐蚀,使得内部重金属和酸碱溶液等泄露出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和水源,致使土地和水源严重污染,并且使植被无法生长。生物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重金属可以经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逐渐在较高级的生物中成千上万的累积,然后经过食物进入人体,在某些器官中积蓄造成慢性中毒。

3.1.3 工业污水排放

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例如冶炼、电镀、燃料、汞化物等工业废水能引起镉、汞、铬、铜等重金属污染。

3.2 土壤有机物污染

3.2.1 有机农药

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到50- 60万吨, 其中约有80%的农药直接进入环境, 每年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公顷以上。农药品种有120余种,大多为有机农药。田间施药大部分农药将直接进入土壤环境中。另外,大气中的残留农药及喷洒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也将落入土壤中,污水灌溉和地表径流也是造成土壤农药污染的原因。[4]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施用农药13.9kg,比发达国家高约1倍,利用率不足30%,造成土壤大面积污染。

有机农药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氯类农药,有机磷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苯氧基链烷酸酯类农药。前两类农药毒性巨大,且有机氯类农药在土壤中不易降解,对土壤污染较重,有机磷类农药虽然在土壤中容易降解,但由于使用量大污染也很广泛。后两类农药毒性较小,在土壤中均易降解,对土壤污染不大。有机氯农药已禁用了近20年,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很高。广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99%,DDT检出率为100%。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DDT检出率仍达100%,一些地区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此外,有机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昆虫、鸟类遭到伤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

3.2.2 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污染,指的是多环芳烃大多吸附在大气和水中的微小颗粒物上。大气中的多环芳烃又可通过沉降和降水冲洗作用而污染土壤和地面水。中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价中,土壤多环芳烃类的评价参考值是100μg/kg。环境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其生成量同燃烧设备和燃烧温度等因素有关,如大型锅炉生成量低,家庭用煤炉的生成量很高。柴油机和汽油机的排气中,以及炼油厂、煤气厂、煤焦油加工厂和沥青加工厂等所排出的废气和废水中,都有多环芳烃。多环芳烃还存在于熏制的食物和香烟烟雾中。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对人类健康危害巨大。许多多环芳烃可致癌,还具有破坏造血和淋巴系统的作用,并能使脾,胸腺和隔膜淋巴结退化,抑制骨骼形成。多环芳烃已成为我国土壤中一类较为常见的有机污染物,由此导致全国主要的农产品中多环芳烃超标率高达20%以上。[5]

3.2.3 二恶英

二恶英类物质主要来自城市固体垃圾焚烧、有机含氯化合物的合成和使用、汽车尾气排放等,排放到环境中的二恶英类物质,参与大气、水和固体地球的循环,通过食物链,积蓄储存在陆地、天空、海洋的各种生物体内;通过呼吸、饮食、皮肤接触等进入人体。二恶英类物质一旦生成,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如大气沉降、污泥农用、有机氯农药的施用,以及废弃物的堆放等。[6]而焚烧炉和除草剂是土壤中二恶英类物质的最主要来源。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防治血吸虫病,其杂质二恶英已造成区域二恶英类污染。洞庭湖,鄱阳湖底泥中的二恶英含量也很高。据研究二恶英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代表,它们能干扰机体的内分泌,产生广泛的健康影响;二恶英有明显的免疫毒性,可引起动物胸腺萎缩、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等。

3.2.4 邻苯二甲酸酯

邻苯二甲酸酯和Phthalates(邻苯二甲酸盐)是一组化学化合物,主要用于聚氯乙烯材料,令聚氯乙烯由硬塑胶变为有弹性的塑胶,起到增塑剂的作用。[7]它被普遍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血袋和胶管、乙烯地板和壁纸、清洁剂、润滑油、个人护理用品(如指甲油、头发喷雾剂、香皂和洗发液)等数百种产品中。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可干扰内分泌,使男子精液量和精子数量减少,精子运动能力低下,精子形态异常,严重的会导致睾丸癌,是造成男子生殖问题的“罪魁祸首”。农业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主要来源于大气污染物(涂料喷涂,塑料垃圾焚烧和农用薄膜增塑剂挥发等的产物以及工业烟尘)的沉降,污水和污泥农用,化肥,粪肥和农药的施用,以及堆积的大田薄膜和塑料废品等长期受雨水浸淋对土壤生成的污染。其中土壤污灌可使土壤中DBP和DOP 含量增加49倍和72倍之多。[8]

3.2.5 有机固体污染

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体污染物。例如,各种农用塑料薄膜作为大棚、地膜覆盖物被广泛使用,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残膜碎片散落田间,会造成农田“白色污染”。这样的固体污染物既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长期滞留土壤的污染物。

3.3 土壤化肥污染

化肥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如果使用适当,对农作物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但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土壤污染。主要表现在增加土壤重金属与有毒元素,促进土壤酸化,导致营养失调与硝酸盐积累,土壤结构破坏,以及微生物活性的降低等,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9]据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耕地面积已减少了14399万亩,人均耕地已减少了近一半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为提高产量,施用化肥是大部分农民选择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施用化肥数量最大的国家。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了22.5t/km2的安全上限。农户施肥水平不高是引发农业化肥污染的源泉当前化肥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不是化肥本身的问题,而是农民科学施肥水平不高,施肥不当造成的。主要表现在:①有机肥积用量不足,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面积逐年减少。②贪求产量盲目追加氮肥施用量,造成作物所需营养元素配比失调。③受农资市场价格、种植效益等综合影响,习惯、经验施肥现象普遍,农户用肥观念急待转变。

3.4 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在工农业、医疗、地质、科研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放射污染物进入到土壤中,这些放射污染物除可直接危害人体外,还可以通过生物链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产生内照射,损伤人体组织细胞,引起肿瘤、白血病和遗传障碍等疾病。[10]如科研表明,氡子体的辐射危害占人体所受的全部辐射危害的55%以上,诱发肺癌的潜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我国每年因氡致癌约5万例,而天津市区公众肺癌23.7%是由氡及其子体造成的。

3.5 病原微生物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病原菌和病毒等。来源于人畜的粪便及用于灌溉的污水(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人类若直接接触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土壤,可能会对健康带来影响;若食用被土壤污染的蔬菜、水果等则间接受到污染。

3.6 酸雨对土壤的污染

工业排放的SO2、NO等有害气体在大气中发生反应而形成酸雨,以自然降水

形式进入土壤,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烟囱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至3公里范围的点状污染。[11]

4.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对策

4.1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在治理土壤污染这一问题上,我国已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内容涵盖了农业环境保护、防治土地污染等方面,应该说这些法律政策对改善我国的土壤污染状况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但是,也必须看到《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等现行法律法规提供的只是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零散规定,我国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并没有制定专门性的单行法律。因此,可以说我国在土壤污染防治上的法律是缺乏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甚至可以说这方面的立法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针对土壤污染严重与缺乏专门立法保障的现状,我们需要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法律制度,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为此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就有了十分强的必要性。[12]

4.2科学污水灌溉[13]

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

4.3合理使用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不仅要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还要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重视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开发与生产。[14]

4.4合理施用化肥

在农业生产中,应根据气候、水利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农作物营养状况,合理施用化学肥料,选择最佳用量和方法,防止过量和不当方法施肥,导致化学肥料过剩造成的转化而成为污染物质,污染土壤和大气、水等环境。增施有机肥,提高

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15]如褐腐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氯杂苯除草剂及某些农药,腐殖质能促进镉的沉淀等。同时,增加有机肥还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的流动条件,加速生物降解过程。

4.5施用化学改良剂

施加改良剂的主要目的是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和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 如添加

有机质可加速土壤中农药的降解, 减少农药的残留量。施用重金属吸收抑制剂( 改良剂) ,即向土壤施加改良抑制物( 如石灰、磷酸盐、硅酸钙等) , 使它与重金属污染物作用生成难溶化合物, 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和植物体内的迁移能力。这种方法可起到临时性的抑制作用, 但时间过长也会引起污染物的积累, 并在条件变化时重金属又转成可溶性污染物, 因而只能在污染较轻地区应用。

4.6改变耕作制度

通过土壤耕作改变土壤环境条件, 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旱田改水田, DDT

和六六六在旱田中的降解速度慢, 积累明显; 在水田中DDT 的降解速度加快, 利用这一性质实行水旱轮作, 是减轻或消除农业污染的有效措施。客土加深翻重金属在土壤中产生积累, 阻碍作物的生长发育。防治的根本办法是彻底挖去污染土层, 换上新土, 以根除污染物。但如果是地区性的污染, 采用客土法是不现实的。耕翻土层, 即采用深耕, 将上下土层翻动混合, 使表层土壤污染物含量减低。这种方法动土量较少, 但在严重污染的地区不宜采用。[16]

4.7 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或种树, 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 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17]

4.8 加强对污染区域的监测和管理

监测是管理和控制污染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由于土壤污染具有反应慢、隐蔽性

等特点,因此,对污染区域进行适时有针对性的监测对土壤污染的控制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只有加强对污染源的有效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土壤的污染。加强对土壤环境、农作物的监测分析,还能为控制化学农药的作用,合理施用化学肥料这一方面的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4.9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

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土壤环境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把土壤污染防治融入学校、工厂、农村、社区等的环境教育和干部培训当中,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18]

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对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破坏性发展观和以一味追求经济为目的片面性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严军.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08)

[2]朱文霞, 曹俊萍, 何颖霞. 土壤污染的危害与来源及防治[J]. 农技服务. 2008(10)

[3]刘鲁建, 聂忠文, 董俊, 明勇. 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北方环境. 2011(09)

[4]李秋华.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治对策[J]. 山东环境. 2003(06)

[5]叶安珊. 多环芳烃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 江西科学. 2009(05)

[6]李常清, 陈左生, 李伟, 王关玉. 土壤中的二恶英类物质污染及其污染源[J]. 地球与环境. 2004(02)

[7]崔伟伟, 王志霞, 龚万森, 刘树杰.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研究展望[J]. 工程质量. 2011(01)

[8]陈波, 倪静. 土壤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02)

[9]康银孝, 王银福,刘桂连. 当前土壤化肥污染与应对措施[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9(07)

[10]田野, 王月. 六权威专家联合解答: 核辐射十二大疑问[J]. 今日科苑. 2011(08)

[11]苗德强, 胡锋, 李辉信. 基于.NET和ArcGIS Engine的土壤污染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科技通报. 2011(02)

[12]李建勋. 略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原则[J]. 河北法学. 2008(07)

[13]杨继富. 污水灌溉农业问题与对策[J]. 水资源保护. 2000(02)

[14]童霞, 吴林海. 影响农药施用行为的农户特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1(11)

[15]安增莉, 方青松, 侯艳伟. 生物炭输入对土壤污染物迁移行为的影响[J]. 环境科学导刊. 2011(03)

[16]付丽, 徐念.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修复对策[A]. 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C]. 2007

[17]王晓刚, 郝永亮, 赵和平. 土壤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 山西农业. 2008(25)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Z]. 2008—06—06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控策略Word版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控策略 土壤污染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同时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环境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下一步,应从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标准、切实加强土壤污染物来源控制、严格管控受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机制6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土壤污染现状

根据国务院决定,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1)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 位的82.8%。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2)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

【环保方案】雄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方案

【环保方案】雄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方案 雄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方案 为全面摸清雄县土壤环境质量底数,切实保障新区及雄县环境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在已有相关调查基础上,充分结合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面掌握雄县土壤污染状况,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河北省“净土行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强化企业用地环境风险管控,高标准、高起点推进雄县及新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土壤环境支撑。 二、基本原则 按照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整体工作安排,实行优先布点、优先采样、优先测试。要与新区及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充分融合,突出雄县原有土壤超标区域与污灌区域、突出雄县污染企业及其周边敏感区域,在国家土壤详查技术规范要求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加密布设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全面摸清雄县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三、工作目标 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2017年底前查明雄县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2018年底前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四、主要任务 (一)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以耕地为重点,兼顾其他用地,围绕已有调查发现的土壤污染点位超标区与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污染程度,综合评价土壤污染环境风险。调查成果有效支撑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牵头单位:农业局,配合单位:国土局、环保局、各乡镇政府) (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全面排查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农药、焦化、电镀、制革、制药、铅酸蓄电池行业(以下简称重点行业)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等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疑似污染地块;开展在产企业和关闭搬迁企业疑似污染地块基础信息收集和初步采样调查,摸清土壤污染状况及污染地块分布,初步掌握污染地块环境风险情况,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调查成果有效支撑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防治和风险管控,严控新增土壤污染,防范人居环境风险。(牵头单位:环保局,配合单位:农业局、国土局、民政局、各乡镇政府) 五、组织实施 (一)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1.点位布设方案 配合河北省地质调查院,依据合理性、可行性、经济性、差异性原则,根据农用地分布、地形地貌和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特征,基于高分遥感影像分别对点位超标区域、产业集聚影响区、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以及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区域,进行差异化点位布设。(牵头单位:环保局、农业局、国土局、各乡镇政府)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说明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征-附件

附件1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征求意见稿) 二Ο一七年一月

目录 1 适用围 (6) 2 术语定义 (6) 3 点位布设原则 (7) 4 点位布设工作流程 (8) 5 农用地详查围确定 (9) 5.1 点位超标区确定 (9) 5.2 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确定 (9) 6 点位布设准备 (11) 6.1辅助设备与底图准备 (11) 6.2资料收集 (12) 6.3 布点编码 (12) 7 点位布设 (13) 7.1点位超标区点位布设 (14) 7.2 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区农用地点位布设 (15) 7.3农产品点位布设 (15) 8 点位核实调整 (16) 8.1 点位超标区和产业集聚影响区点位核实 (16) 8.2土壤重点污染源周边影响区农用地布点补充 (16)

8.3点位编码信息准确性核实 (16) 9 布点方案确定 (17) 附1 土壤重点污染源周边影响区围 (18) 附2 分析测试项目 (29)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 1 适用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中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的布设。 2 术语定义 2.1 点位超标区 指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部门分别开展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发现的农用地土壤污染超标点位所在的区域。 2.2 土壤重点污染源 指根据《土壤污染重点行业类别及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筛选原则》筛选出存在土壤累积污染影响的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重点行业按照GB/T 4754分类,包括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7纺织业、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2造纸和纸制品业、25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7医药制造业、28化学纤维制造业、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3金属制品业、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池制造)、59仓储业、7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危废、医废处置)、78公共设施管理业(生活垃圾处置)。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和污染防治制度概况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污染防治制度概况 摘要:针对我国土壤污染形势非常严峻.现行制度难以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结合全国第一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分别概述了三种类型土壤的污染现状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并在介绍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先进的土壤污染防治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有的土壤污染防治架构.提出了我国应尽快出台《土壤环境保护法》.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明确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资金来源.建立统一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构.以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关键词:土壤污染;污染防治;农业土壤;工矿业土壤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5913/https://www.doczj.com/doc/ac10906455.html,ki.kjycx.2016.09.032 土壤是指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及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依据其独特的物质组成、结构和空间位置.在提供肥力的同时.还通过自身的缓冲性、同化和净化性能.在稳定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全国第一次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事实表明.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是近期和未来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按功能划分.土壤环境类型可简单划分为天然土壤(含未利用地)、农业土壤(含林业用地)、工矿业土壤和城乡土壤四大类。按污染物种类划分.土壤污染类型可分为无机型污染、有机型污染和复合型污染。根据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我国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所占 比例较小。 1.1 农业土壤污染现状 农业土壤主要包括耕地(一般农田和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和其他农、林业用地。农业土壤环境质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会影响到商品经济贸易发展.更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联系。根据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我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根据陈印军、杨俊彦等人对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广东的清洁土壤只占11%.太湖流域有1/3的耕地受到了污染;湖北省受“三废”污染的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原因

中国土壤污染现状 摘要: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较大,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发生的地域和规模在逐渐扩大,危害也进一步深入。本文从土壤的污染种类出发,通过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和病原微生物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关键词:土壤污染类型;有机;重金属;病原微生物;污染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类型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按污染物的性质一般可分为 4 类,即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和病原微生物。 1.1.1 有机污染 土壤的有机污染作为影响土壤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已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热点.有毒、有害的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不断积累.到一定时问或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即所谓的“化学定时炸弹”【1】。目前我国土壤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且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如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防治血吸虫病.其中的杂质二噁英已造成区域性二噁英类污染.洞庭湖、潘阳湖底泥中的二噁英含量很高。有机氯农药已禁用了近20年,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很高。广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为99%,滴滴涕检出率为100%。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滴滴涕检出率仍达100%,一些地区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 1.1.2 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从目前开展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

附件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2 编制原则 2.1 落实责任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是组织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详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要统筹各方力量、科学安排详查工作,确保按期保质完成任务;要建立工作机制,将详查相关工作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确保为详查工作提供必要的、准确的、可靠的基础支撑。 2.2 规范统一 各省(区、市)应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及相关技术文件,编制本行政区域《实施方案》,确保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规范要求开展本行政区域详查工作。 2.3 上下结合 国家和地方上下结合,共同确定本省(区、市)实施方案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在确保完成国家规定详查任务的基础上,各省(区、 市)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适当增加调查内.

容。 2.4 部门协作 各省(区、市)环境保护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国土资源、农业、卫生计生等部门,充分利用各部门已有调查成果,发挥各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部门间协作配合,确保统一有序推进详查工作。 3 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 (2)关于印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的通知(环土壤〔2016〕188号); (3)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4)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系列技术文件。 4 工作准备 4.1 人员准备 各省(区、市)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成立《实施方案》编写组,参与编写的人员应熟悉本行政区域内土壤环境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掌握土壤污染基本状况,了解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4.2 资料准备 各省(区、市)应收集《实施方案》编制所需要的必需资料和辅助资料。 必需资料包括:各省(区、市)相关部门已经开展的土壤污染.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1 国污状况调查全土壤染公报 (2014年4月17日) 环境保护部 国土资源部 根据国务院决定,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总体情况 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

2 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二、污染物超标情况 (一)无机污染物 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 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 表1 无机污染物超标情况 不同程度污染点位比例(%) 污染物类型 点位超标率(%) 轻微 轻度 中度 重度 镉 7.0 5.2 0.8 0.5 0.5 汞 1.6 1.2 0.2 0.1 0.1 砷 2.7 2.0 0.4 0.2 0.1 铜 2.1 1.6 0.3 0.15 0.05 铅 1.5 1.1 0.2 0.1 0.1 铬 1.1 0.9 0.15 0.04 0.01 锌 0.9 0.75 0.08 0.05 0.02 镍 4.8 3.9 0.5 0.3 0.1 (二)有机污染物 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论述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班级:0234142 学号:023414228 姓名:王震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根据国务院决定,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总体情况 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重金属有机物 地域分布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二、污染物超标情况 (一)无机污染物 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 表1 无机污染物超标情况 不同程度污染点位比例(%)污染物类型点位超标率(%) 轻微轻度中度重度镉7.0 5.2 0.8 0.5 0.5 汞 1.6 1.2 0.2 0.1 0.1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 南 附件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2 编制原则 2.1 落实责任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是组织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详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要统筹各方力量、科学安排详查工作,确保按期保质完成任务;要建立工作机制,将详查相关工作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确保为详查工作提供必要的、准确的、可靠的基础支撑。 2.2 规范统一 各省(区、市)应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及相关技术文件,编制本行政区域《实施方案》,确保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规范要求开展本行政区域详查工作。 2.3 上下结合 国家和地方上下结合,共同确定本省(区、市)实施方案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在确保完成国家规定详查任务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适当增加调查内容。 2.4 部门协作

各省(区、市)环境保护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国土资源、农业、卫生计生等部门,充分利用各部门已有调查成果,发挥各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部门间协作配合,确保统一有序推进详查工作。 3 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 (2)关于印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的通知(环土壤〔2016〕188号); (3)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4)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系列技术文件。 4 工作准备 4.1 人员准备 各省(区、市)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成立《实施方案》编写组,参与编写的人员应熟悉本行政区域内土壤环境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掌握土壤污染基本状况,了解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4.2 资料准备 各省(区、市)应收集《实施方案》编制所需要的必需资料和辅助资料。 必需资料包括:各省(区、市)相关部门已经开展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更新数据等相关成果及资料;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空间位置遥感核实结果;省、市、县三级环境保护重

研究我国土壤污染情况的报告

研究我国土壤污染情况的报告 摘要: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原因,提出了解决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以为改良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给予理论支持。 关键词:土壤污染危害现状治理措施 1.土壤污染的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危害 2.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土地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地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地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地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地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地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地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地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2我国土壤污染的危害 在我国,土地污染直接间接地导致了一系列的后果。土地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统计,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 000万公顷,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 600万公顷,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公顷。每年因土地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 000万吨,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土地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土地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土地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 000万吨,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地面积超过780万公顷,残存的农膜对土地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化土地物理性状,影响土地通气透水,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土地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地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3.造成我国土壤污染的原因 3.1来自工矿业废水的灌溉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试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附件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 筛选技术规定 —6—

目录 1 前言 (9) 2 编制依据 (9) 3 术语与定义 (9) 3.1 检测实验室 (10) 3.2 质量控制实验室 (10) 4 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10) 4.1 总则 (10) 4.2 检测实验室 (11) 4.3 质量控制实验室 (15) 5 实验室筛选评审程序 (15) 5.1 筛选要求 (15) 5.2 筛选评审程序 (16) 5.3 筛选结果的发布和利用 (17) 附表1 (18) 附表2 (21) —7—

附1 (23) 附2 (25) 附3 (29) —8—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1 前言 为了确保参加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下简称详查)的实验室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加强详查样品分析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筛选详查实验室技术能力审核工作,特制订本技术规定。 本技术规定提出了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技术要求及筛选评审程序,主要用于申请承担详查分析测试任务的实验室筛选工作。 2 编制依据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27025-2008)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2016〕33号)《合格评定能力验证的通用要求》(GB/T 27043-2012)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3 术语与定义 详查根据实验室职能、工作性质、范围等分为检测实验室和质量控制实验室。 —9—

3.1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负责依据详查有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开展详查样品(包括土壤、农产品和地下水)的制备、分析测试及内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保存留存样品,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检测报告、检测结果统计报表、质控数据和质量评估报告等信息。 3.2 质量控制实验室 质量控制实验室全面负责本省(区、市)详查质量管理工作。负责按照详查有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组织开展本省(区、市)详查样品采集、制备、保存、流转、分析测试等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负责编写本省(区、市)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参加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的详查工作质量管理监督检查。 4 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4.1 总则 4.1.1 实验室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对其出具的检测数据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验室应经所在法人单位授权。 —10—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报告分析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报告分析 今天,是第45个世界地球日,一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却让我们对赖以生存的地球担忧起来:我国耕地土壤点位污染物超标率为19.4%,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和多环芳烃成为罪魁祸首。作为百姓“米袋子”、“菜篮子”的耕地土壤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污染,甚至威胁到我们每天食用的蔬菜、水果、粮食这些“舌尖上的安全”。或许这些污染并不像烟囱中冒的黑烟、河流里淌的污水那么直观,但它们的确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的土壤现状 上周,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 11.2%、2.3%、1.5%和1.1%。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10.4%。从污染类型看,以无机型为主,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从污染物超标情况看,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1.6%、2.7%、2.1%、1.5%、1.1%、0.9%、4.8%;六六六(六氯环己烷)、滴滴涕、多环芳烃3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据了解,这是首次进行的全国性土壤污染普查,环保部自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开展了历时8年的调查。 以下几组数据特别值得关注:在调查的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皮革制品、造纸、石油煤炭、化工医药、化纤橡塑、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电力等行业。调查的工业废弃地中超标点位占34.9%,工业园区中超标点位占29.4%。 在调查的188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场地中,超标点位占21.3%,以无机污染为主,垃圾焚烧和填埋场有机污染严重。 调查的采油区中超标点位占23.6%,矿区中超标点位占33.4%,55个污水灌溉区中有39个存在土壤污染,267条干线公路两侧的1578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0.3%。 此外,重金属镉污染加重,全国土地镉含量增幅最多超过50%。据调查结果显示,镉、汞、砷、铜、铅、铬、锌、镍这8种重金属为主的无机物的超标点位,占了全部超标点位的82.8%,其中又以镉污染占大头,达到7%。镉的含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 规定 —6—

目录 1 前言 (8) 2 编制依据 (8) 3 术语与定义 (8) 3.1 检测实验室 (8) 3.2 质量控制实验室 (9) 4 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9) 4.1 总则 (9) 4.2 检测实验室 (9) 4.3 质量控制实验室 (12) 5 实验室筛选评审程序 (13) 5.1 筛选要求 (13) 5.2 筛选评审程序 (13) 5.3 筛选结果的发布和利用 (14) 附表1 (15) 附表2 (18) 附1 (20) 附2 (22) 附3 (26) —7—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1 前言 为了确保参加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下简称详查)的实验室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加强详查样品分析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筛选详查实验室技术能力审核工作,特制订本技术规定。 本技术规定提出了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技术要求及筛选评审程序,主要用于申请承担详查分析测试任务的实验室筛选工作。 2 编制依据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27025-2008)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2016?33号)《合格评定能力验证的通用要求》(GB/T 27043-2012)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3 术语与定义 详查根据实验室职能、工作性质、范围等分为检测实验室和质量控制实验室。 3.1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负责依据详查有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开展详查样品(包括土壤、农产品和地下水)的制备、分析测试及内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保存留存样品,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检测报告、检测结果统计报表、质控数据和质量评估报告等信息。 —8—

矿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矿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采集如何进行? 一、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1)现地调查实测 对于缺乏近期森林资源调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等必备资料或需要重点调查的矿区,开展现地调查实测。 ①收集矿区企业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整理、综合,获取矿区基本情况、森林植被和矿产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情况、确定矿区现地调查的区域范围; 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现有技术和资料条件,采用1:1万或1:5万比例尺地形图进行现地区划调查或结合遥感图像(TM、SPOT等)进行区划判读,获取矿区森林资源和矿产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的调查数据; ③统计调查数据,完成相关调查规划表的填写和统计。 (2)以省为单位,首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摸底调查。收集全省有关森林资源调查、矿山企业统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地质勘探、地质灾害调查等资料,初步分析掌握需要调查的县和大、中、小型矿山企业数量及分布情况,矿区植被 和生态环境破坏及恢复状况。 二、样品采集 采样步骤为制定采样方案,确定采样点的布置、数目、深度、采样工具等。 (1)采样点布置:布置方法通常用网格布置法。以每隔5 至50 公尺间距进行虚拟网格作业,网格可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或 平行四边形等形状,于网格节点处即为采样点。即实际上可依现场 面积大小、污染分布与污染物传输速度、污染程度、土壤质地、污 染物质之物理化学性质、场址地表情况而变动。 (2)采样点数目确定:采样数的决定应依据采样计划的数据品质目标、浓度变异性、可容忍之采样误差等,可用适当之统计方法计算。使 用之统计方法应符合采样之目的 (3)采样深度 采样深度依场址及污染物特性而定,通常可分为浅层污染采样及深层污染采样。 ○1浅层污染采样 一般重金属污染或半挥发性有机物之采样深度为表土(地表下0 ~ 15 公分)及里土(地表下15 ~ 30 公分)为主。挥发性有机物除非有地表污染源,否则不易于表土长时间残留。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一:土地污染中国首次发布全国土壤污染调查报告 据国际在线报道 4月17日下午公布的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14%的耕地土壤点位超标。以18亿亩耕地面积计算,中国约49亿亩耕地被污染。 14%的比例来自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此次全国土壤污染调查覆盖了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外的陆地国土中的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 根据公报,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点超标率为14%,林地和草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0.0%和10.4%。 公报显示,在点位超标的耕地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7%、8%、8%和1%。耕地土壤的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等。 公报还特别提出,在此次土壤污染调查中涉及的 55 个污水灌溉区中,有39 个存在土壤污染。在1378 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4%,主要污染物为镉、砷和多环芳烃。 中国许多地区曾有过漫长的污水灌溉历史。1957年,当时的建工部曾联合农业、卫生部门把污水灌溉列入国家科研计划,全国范围内开始兴建污水灌溉工程。1972年召开的全国污水灌溉会议将“积极慎重”作为发展方针。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全国污水灌溉面积激增十余倍。至1998年,全国污水灌溉面积达到368万公顷,占全国灌溉总面积的3%。 中国耕地土壤污染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重点。在2006年,环保部公布的预估数据大大低于此次公报。彼时,据不完全调查,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5亿亩,另有污水灌溉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三者合计85亿亩,占中国耕地总量十分之一以上。 近年来,由土壤污染导致的环境、生态、健康问题已逐步显露,“镉米”危机只是其中一例。财新记者此前系列报道显示,有学者预计中国约10%的稻米存在镉超标问题。 此次公报是中国政府首次发布全国土壤污染调查数据。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开展了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二: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全文)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获悉环保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全文如下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南(DOC 32页)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南(DOC 32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制作人: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

附件 省级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2 编制原则 2.1 落实责任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是组织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详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要统筹各方力量、科学安排详查工作,确保按期保质完成任务;要建立工作机制,将详查相关工作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确保为详查工作提供必要的、准确的、可靠的基础支撑。 2.2 规范统一 各省(区、市)应依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及相关技术文件,编制本行政区域《实施方案》,确保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规范要求开展本行政区域详查

工作。 2.3 上下结合 国家和地方上下结合,共同确定本省(区、市)实施方案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在确保完成国家规定详查任务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适当增加调查内容。 2.4 部门协作 各省(区、市)环境保护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国土资源、农业、卫生计生等部门,充分利用各部门已有调查成果,发挥各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部门间协作配合,确保统一有序推进详查工作。 3 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 (2)关于印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的通知(环土壤〔2016〕188号); (3)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4)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系列技术文件。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摘要:土壤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笔者收集了我国大量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得出了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也相当严峻的结论。土壤污染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并危害人体健康。我国土壤污染危害巨大,污染程度在加剧,但污染防治基础相当薄弱。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的分析,揭示土壤污染防治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切实保护土壤资源及加强土壤保护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土壤污染;污染现状;重金属; 污水灌溉 ; 固体废弃物; 有机农药 1 引言 目前大陆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受矿区污染土地达200万公顷,石油污染土地约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约5万公顷,“工业三废”污染耕地近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达330多万公顷。土壤污染使全国农业粮食减产已超过1300万吨,因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类型的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估计。由于污染,土壤的营养功能,净化功能,缓冲功能和有机体的支持功能正在丧失。土壤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综合性自然资源。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加强研究,采取措施,切实阻止土壤污染继续扩大的趋势,清除被称为“化学定时炸弹”的土壤污染。 2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2.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逐年扩大。根据农业部环保监测系统对全国24个省市,320个严重污染区约548万公顷土壤调查发现,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对全国粮食调查发现,重金属Pb,Cd,Hg,As超标率占10%。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大多数微生物不能使之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2.1.1 随着大气沉降进入土壤的重金属

浅谈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房一粟 082101077 (08级生物工程三班) 摘要: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原因,提出了解决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分析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土壤污染的建议。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Abstract: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soil pollution in parts of severe, soil pollution is serious, the soil pollution caused by quality safety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group incidents increase annually. Aiming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harm of soil pollution, reas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 our count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ollution,analysis of the soil pollution control laws and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 some solutions soil pollution proposal Keywords: soil pollution status hazards Control Measures 一、土壤污染概念 土壤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净化能力,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破坏土壤的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之一。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在于它能导致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井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以至危害人体健康。 二、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污染物有下列4类:①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前者如汞、镉、铅、砷等重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②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③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④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1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另一方面,全国有1300-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除耕地污染之外,我国的工矿区、城市也还存在土壤(或土地)污染问题。 土壤生物污染在我国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污水灌溉、粪便施肥、污泥和垃圾以及病毒尸体都可能造成土壤生物污染,通过各种途径危害动植物和人体健康。土壤生物污染分布最广的是由肠道致病性原虫和蠕虫类所造成的污染,据调查,上海市郊蔬菜的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3.7%,最高可达12800个/克,寄生虫卵检出率为11.9%,近三成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物污染。 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在工农业、医疗、地质、科研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放射性污染物进入到土壤中,这些放射性污染物除可直接危害人体外,还可以通过生物链和食物链进入人体。 三、土壤污染危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