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尾的原因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19
猪咬尾症的原因及防治作者:暂无来源:《乡村科技》 2016年第5期猪咬尾症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环境不适、饲料营养供应不平衡、疾病及代谢机能紊乱等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征。
该病在秋冬季发病率较高,常给养猪户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一、发病原因1.饲养管理不当。
饲养密度过大、饲槽空间狭小、限饲与饮水不足、同一圈舍猪只大小强弱悬殊、并群造成打斗、争夺位次等原因均可诱发咬尾症。
2.环境因素。
猪舍环境条件差,如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及有害气体的蓄积,猪舍光照过强,天气的异常变化,猪圈潮湿引起皮肤发痒等因素,均能引起猪咬尾症的发生。
该病在秋冬季节发生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干燥和多尘环境导致猪只烦躁和引发攻击行为。
3. 品种和个体差异。
同一猪圈内如果饲养的品种不同或个体差异较大,体型较小的品种或个体会因竞争较弱而被咬。
4. 疾病。
猪患有虱子、疥癣等体外寄生虫病时,可引起猪体皮肤刺激而烦躁不安,在舍内摩擦而导致耳后、肋部等处出现渗出物,引发其他个体舔食或啃咬。
猪患体内寄生虫病时,特别是猪蛔虫,会刺激患猪攻击其他猪只。
5. 营养因素。
当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满足不了猪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时可导致咬尾的发生。
另外,日粮中的各种微量营养成分不平衡,如日粮中钾、钠、镁、铁、钙、磷、维生素等的缺乏或者不平衡也会导致该病发生。
6.猪本身的天性。
猪的模仿性很强,若一只猪有咬尾行为,不及时处理的话会引发大群发生咬尾现象。
同时,因互咬导致的破皮与流血等外伤,又诱发了猪群相互撕咬。
二、防治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同一圈舍内的猪只个体差异不宜太大,饲养密度也不宜过高。
猪的饲养密度一般应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是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能正常采食饮水为宜。
猪群饲养密度在冬季应大一些,夏季小一些,保证每头育肥猪的饲养面积在0.8~1.0 平方米、中猪在0.6~0.7 平方米、仔猪在0.3~0.5平方米。
咬尾症的发生常因个别好斗的猪引起,如在圈中发现有咬尾恶癖的猪,应及时挑出并单独饲养。
猪的咬尾行为及其防治作者:刘荣宗来源:《农业知识·科学养殖》2014年第01期近年来,随着养猪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的食肉癖(主要是互相啃咬尾巴)的现象变得普遍起来,并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据研究,发生咬尾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可降低20%以上。
导致猪只咬尾行为的原因可能有营养、环境和心理等诸方面的因素,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其具体原因与防治对策。
1.每头猪所占饲喂器和饮水器的面积和数量。
最好保证每4头猪一个饲喂器,保证足够的饮水位置,并不断供给新鲜、清洁的饮水,将有助于降低咬尾的发生率。
至少每20头猪有一个乳头式或鸭嘴式饮水器,或者每25头猪拥有一个杯式饮水器。
2.猪只占地面积。
生长猪在不同体重阶段应有随之增加的适宜占地面积。
3.同圈猪只的体重差异。
据观察,当同一猪圈饲养着体重大小相差悬殊的猪只时,体重较小的猪往往是咬尾的被攻击者。
因此,应尽可能地根据体重大小分群饲养,并经常调整。
4.猪舍环境小气候。
猪舍应有良好的通风、温度调控及粪水处理系统,并定期检查。
5.外寄生虫。
像虱子、疥螨一类体外寄生虫可引起猪体皮肤刺激而烦躁不安,而且可致耳根、肋部等部位出现过量的油性渗出物,这对其他猪只有吸引作用,宜采用体外喷雾药液的方法控制外寄生虫的发生或蔓延。
6.营养因素。
饲粮营养不平衡,某些营养成分缺少使猪出现营养应激,这也是导致“不适综合症”的一个因素,定期或不定期的饲料抽样分析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7.行为因素。
在密储封闭饲养条件下,猪易产生厌倦情绪,于是互相“玩弄”耳朵或尾巴,最终导致严重的食肉癖。
可在栏舍中悬挂旧轮胎、铁链或其他供玩耍的物体。
有时咬尾行为或咬架可由猪群中个别特别凶恶的猪只挑起,有必要及时隔离个别凶恶的猪只及被咬伤的猪,使前者镇静下来,后者伤口愈合。
8.关于断尾。
给仔猪断尾巴是一种被普通采用而行之有效控制猪咬尾行为的办法。
在仔猪生下的当天于第一次注射补铁剂以后进行断尾,方法是以离尾根大约1厘米处,用钝口剪钳将尾巴剪除,并涂上碘酊。
猪群咬尾症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措施袁忠利1袁张 季2(1.辽宁省黑山县姜屯镇政府 121400;2.辽宁省黑山县动物检疫站 121400) 猪的咬尾、咬肋、食仔等行为均属于异常行为,这样的情况在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养猪场中经常出现,发生以后比较难控制,在早期断奶猪群中的发生率比较高,制止不及时,会导致猪发生断尾、损伤、感染等症状,降低其采食量,对健康和生产能力带来影响,造成养猪场的经济损失。
1 临诊特征有咬尾癖的猪常见舔舐墙壁、啃食槽、泥土、煤渣、咸味异物(伤口、血液)等症状。
有的咬耳朵、尾巴;有的母猪吞食胎衣和仔猪;有的食欲减退、贫血、衰弱,甚至衰竭。
咬尾癖猪起初表现举动不安,对外部刺激敏感,食欲减弱,眼光呈恶毒状。
同栏的猪发生咬斗的情况在初期都是单独几只猪之间发生,然后影响到其他猪,尤其是咬尾和咬耳。
猪被咬伤后,胃部有损伤和流血,导致了咬猪的异嗜,引发咬尾癖,对猪群的危害范围会不断的扩大。
咬伤的程度也会从轻度到重度的发展,引起猪的脱尾症状。
猪被严重咬伤,在几天内被多次咬伤,就会引起骨髓炎、脓肿等症状。
2 原因分析品种和行为特性因素:①猪群中有些种猪生性比较凶,好斗。
②圈养的时间过长,猪的情绪起伏较大,喜欢相互玩弄耳朵和尾巴,导致咬伤。
③猪群内争位次,引起了咬斗,让其他的猪受到刺激,扩大咬斗范围。
管理因素:①猪群饲养密度太大,猪舍的面积太小,猪群过密,饮水器、饲槽位置设置不合理,猪争夺饮水和饲料,导致咬尾。
②同一栏的猪群强弱悬殊,体轻、体弱的猪和体壮猪放在一起易被咬伤。
环境因素:①气候变化比较大,室内温湿度过高,光照强烈,引起了猪群的骚动。
②猪舍的粪便堆积过多,影响通风,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超标。
③水泥地面没有使用垫草,导致猪群受到应激,引起不适。
营养因素:①饲料营养不平衡,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
②饲料中各种原料配合比列不当,混合均匀度差,饲粮贮存不合理,都会引起猪咬尾。
③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例如日粮中钙、磷、硫、钠、锌、铜、铁、钴含量不足可诱发猪咬尾巴、咬耳朵等异常行为。
快收藏:深入解读猪咬尾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在养猪的过程中,时常发生猪猪有洁癖,今天就说说猪的一种洁癖——咬尾,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带大家看看究竟。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症,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罢了,当猪受到一种或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
另外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能造成猪只或猪群发生咬尾现象。
那么,一般猪只咬尾是怎么回事,又有哪些原因呢?一、猪咬尾的原因具体来说,引起猪的咬尾的原因十分复杂,日常管理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导致猪只咬尾。
1、猪本身异常的动物行为很多研究者认为猪的正常行为有吸吮、拱地等,当环境改变时,这些行为不能得到满足时,则易出现咬尾。
猪的拱地行为特别强,把猪放在光洁的水泥猪圈里不能拱地,又没有稻草、杂物,这种行为就可诱发咬尾。
有人在猪圈里放稻草、煤渣等或挂上铁环,供其探究导食和玩耍,可以避免咬尾。
断奶仔猪断奶后,它的吸吮行为和按摩母猪的乳房行为仍然强烈,当不能进行吸吮、按摩行为后便寻找其他吸吮对象如:奶头、尾等,特别是尾巴,逐渐地吸吮行为变成了咬尾行为。
有人观察自然断奶仔猪大约在17周龄,这时猪的吸吮刺激冲动特别旺盛,很容易诱发咬尾症。
2、猪只内部因素像品种的遗传因素与咬尾有关,人们观察认为大白猪和地方品种易出现咬尾症,松软耳猪比坚耳猪更易发生咬尾。
性别与咬尾有关系,公猪咬尾发生率11.8%,而母猪则为2.6%。
年龄和体重与咬尾有关系,人们发现咬尾平均年龄40.7天,最大日龄90-120天,体重大约在40-50千克。
3、外部因素异常行为的出现与外界饲养环境变化有重要关系。
室内温度过低或过高都能增加咬尾的可能,温度在25℃和35℃咬尾现象特别多;维持在17℃以上和20-22℃之间能预防咬尾。
饲养密度和猪群大小与咬尾有关,高密度和拥挤猪群易发咬尾。
有人认为0.47㎡/头比0.6㎡/头猪咬尾的危险性更大。
另外,当饲料中营养不全面,不均衡,特别是矿物质缺乏,也容易引起咬尾。
猪咬尾症的发生及防治摘要阐述了猪咬尾症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表现,并从强化饲养管理、满足营养需要、治疗等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咬尾症;发生原因;症状表现;防治措施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规模化养猪场多发生。
异食癖是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综合症。
夏秋季节发生率高,一般18~80kg 的猪发生率高,多集中在20~40kg发生,母猪发生率高于公猪。
发生咬尾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下降20%左右,同时肉的品质降低,被咬猪亦可发生感染死亡。
1发生原因(1)饲养管理不当。
①密度大。
圈小、猪多,相互接触多,冲突行为增多。
饲槽少,不够猪同时采食,则发生争抢咬斗,饮水不足也会发生争抢喝水。
睡觉面积小,相互挤压,引起争、斗、咬。
②混群饲养。
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大小,不同强弱的猪放在一个圈内饲养均可诱发咬尾症。
(2)环境差。
圈舍内粪便堆积、太脏、蚊蝇多,舍内没有干净的地方供猪睡觉;通风不良,有害气味太大;温度高或温度低,湿度大,天气异常变化;惊吓,猪乱窜群、并群等引起应激和猪舍光线太强,也能引起猪相互争斗和咬尾咬耳。
(3)营养不良。
日粮饲料中营养不能满足需要,如浓缩料或预混料添加量不足导致缺乏矿物质或比例不平衡,可诱发异食现象。
维生素缺少或不足,特别是B族维生素;蛋白质不足或质量不好,氨基酸不平衡,都可引起咬尾现象。
曾有报道,一猪场因日粮缺盐,导致大群猪咬尾、咬耳;日粮补盐后,咬尾现象减少。
(4)疾病因素。
①慢性消化不良。
异食癖一般多以消化不良,代谢机能紊乱所引起。
临床表现:舔食墙壁、泥土,啃槽,吃砖头、煤渣、沙石或有咸味的异物,吃被粪便污染的垫单、杂物等。
异食猪往往食欲下降,生长、发育不良,对外界刺激敏感,便秘、下痢交替出现。
母猪引起流产,吃胎衣,吃胎儿(流产),吃、咬仔猪,其他的猪则咬尾、咬耳等。
②寄生虫病。
特别是外寄生虫和渗出性皮炎,皮肤上出现油性渗出物,会吸引其他猪只前来啃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