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8
《4 食用菌》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实物、互联网资源及其它信息源,认识更多的食用菌2、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源等科学探究的过程2、能对网络信息、其它信息源的信息进行有效获取与加工,进而建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
2、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
二、教学重点知道蘑菇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蘑菇种类。
三、教学难点课堂环境下蘑菇等菌类实物资源的局限性,使学生从感官上对食用菌进行观察与了解受到限制。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大家看一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呢?(出示蘑菇的图片)新课讲解:一、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是怎样吸收营养的?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
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
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小学科学第4课《食用菌》(教案)《食用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用菌的种类及其特点;2. 掌握食用菌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和生态作用;3. 培养学生对食用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食用菌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食用菌的概念和分类;2. 食用菌的生长环境;3. 食用菌的生长过程;4. 食用菌对环境的生态作用。
三、教学重点:1. 食用菌的种类和分类;2. 食用菌的生态作用。
四、教学难点:1. 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及其生长过程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PPT等教学工具;2. 关于食用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吃过蘑菇、香菇等食物?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是否知道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举手回答。
2. 新课展示(1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介绍食用菌的概念和分类。
引导学生辨认并了解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如蘑菇、香菇、松茸等。
3. 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25分钟)讲解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以及生长过程中的需要的条件,比如温度、湿度等。
通过课件或实物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及其生长过程。
4. 生态作用(20分钟)详细介绍食用菌对环境的生态作用,如食用菌的分解能力、土壤改良作用、生物环境净化作用等。
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食用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保护食用菌的意识。
5.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概括食用菌的种类和分类、生长环境及其生长过程、生态作用等关键知识点。
七、课后作业:1. 找一份关于食用菌的新闻报道,了解食用菌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领域;2. 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种植一个小小的食用菌,观察其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和实物展示,使学生对食用菌的种类和特点有了初步了解。
通过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的讲解,学生对食用菌的生长条件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生态作用的介绍,激发了学生对食用菌的保护意识。
4. 食用菌-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食用菌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2.了解食用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学习种植食用菌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食用菌1.什么是食用菌?(简单介绍)2.食用菌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3.食用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种植食用菌1.种植食用菌的基本步骤;2.种植食用菌的注意事项;3.观察食用菌的生长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食用菌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掌握种植食用菌的方法;2.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对食用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通过让学生观察食用菌的样本,让他们了解食用菌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2.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种植食用菌,并观察生长过程;3.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食用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食用菌1.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食用菌,并通过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食用菌;2.分组让学生自己从样本中观察食用菌的形态特征,并画出简单的示意图;3.通过幻灯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食用菌的生长环境;4.让学生讨论和发表见解,了解食用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种植食用菌1.介绍种植食用菌的基本步骤,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2.针对实验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3.带领学生观察食用菌的生长过程,并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做简单记录;4.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概括种植食用菌的注意事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们对食用菌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掌握了食用菌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掌握了种植食用菌的方法,并了解了食用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同时,通过实验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种植食用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课题,让学生了解和探究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在人类历史上的传统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4. 食用菌-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课程目标1.了解食用菌的种类和特点;2.掌握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3.能够合理地选择食用菌,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教学重点1.食用菌的种类和特点;2.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3.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教学难点1.食用菌的种类和特点;2.掌握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3.合理选择食用菌,了解其营养价值。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食用菌的图片或实际食用菌,让学生了解到食用菌的外观和形态,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让学生观察和探究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并将其特点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在讨论中加以总结。
3. 学习讲解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如温度、湿度等条件,以及生长的土壤类型和营养素成分等。
并将这些知识点编入教材,供学生参考。
4. 实践在室外或室内设置食用菌的培育箱,让学生用培育箱培育食用菌,同时观察食用菌的生长,以及这些食用菌对环境的不同反应。
并让学生体验一次真正的食用菌制作过程,以加深理解。
5. 总结通过本讲解以及实践,让学生了解食用菌的分类、生长环境、营养价值等知识点,并掌握食用菌的合理选择方法,从而增强了对食用菌的认识与理解。
课后作业1.家庭式实验:在家里尝试盖食用菌的培育箱或其他类似的设备,培育食用菌,并记录其生长情况。
2.阅读相关书籍或杂志,了解更多关于食用菌的相关知识,并总结特点。
常见问题1.食用菌的种类有哪些?答:常见的食用菌包括香菇、平菇、蘑菇、松茸、口蘑等。
2.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有哪些限制?答:食用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同时还需要土壤的特定营养素成分等环境因素。
3.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是什么?答: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其营养价值很高,有助于健康和长寿。
《食用菌》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食用菌的种类和营养价值。
2. 了解食用菌的发展环境和栽培方法。
3. 掌握食用菌的采摘、处理和食用技巧。
导学内容:
一、食用菌的种类和营养价值
食用菌是指可以作为食品食用的真菌类生物,常见的有香菇、蘑菇、平菇、口蘑等。
食用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被誉为“植物中的肉类”。
二、食用菌的发展环境和栽培方法
食用菌发展在潮湿、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温度适宜、光照适中。
栽培方法包括菌种接种、基质培养、保湿通风等步骤,需要峻厉控制环境条件。
三、食用菌的采摘、处理和食用技巧
采摘时要选择成熟度适宜的食用菌,避免毁伤。
处理时要清洗干净、去除泥土,不宜长时间浸泡。
食用时可以炒、煮、炖等多种方式,保留食材的营养价值。
导学活动:
1. 观看视频《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了解食用菌的发展环境和栽培方法。
2. 阅读文章《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总结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和健康益处。
3. 实地参观食用菌农场,了解食用菌的发展过程和采摘技巧。
4. 制作食用菌处理,体验不同的烹饪方法,品尝食用菌的美味。
导学评判:
1. 参与导学活动,积极思考和讨论食用菌相关问题。
2. 完成一篇关于食用菌的进修笔记,包括种类、营养价值、发展环境等内容。
3. 参与食用菌处理比赛,展示自己的烹饪技巧和创意。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置信同砚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食用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健康饮食的认识,享受美味的食用菌处理。
愿大家在进修中收获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共同探索食用菌的奥秘!。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食用菌∣青岛版《食用菌》教案教学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2、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查阅书刊等信息源了解食用菌的种类;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食用菌的种类;知道蘑菇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学生说明有的蘑菇有毒,不要用手直接接触。
采集时要用镊子将采集的蘑菇及时装入塑料袋中,采集完后要及时洗手。
不要食用采集的蘑菇,以免中毒。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食用菌的资料;搜集平菇、香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等食用菌,了解其生活环境;放大镜、镊子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我们各小组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构成怎样。
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发现蘑菇像一把伞,有褶皱,有一个柄,用镊子撕开柄里面有一些小丝等。
)教师:课本第10页的资料卡上面有蘑菇的构成,我们看一看是否与我们的发现一致。
学生学习资料卡、汇报。
教师简要板书。
教师: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敲一敲,你还会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并观察现象。
学生汇报。
教师指出:散落在白纸上的是孢子,蘑菇依靠它来繁殖。
活动三1、教师谈话:其实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食用菌,它们已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了。
你了解的食用菌有哪些?给大家说一说。
通过学生的交流,使学生了解到食用菌的种类很多,如:平菇、双胞蘑菇、环柄香菇、金针菇、深凹杯伞、银耳、木耳、猴头、灵芝等。
2、阅读课本第11页的“如何识别有毒蘑菇”的资料卡,然后各小组分辨一下采来的蘑菇里有没有毒蘑菇。
(三)课堂练习1.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___________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___________进行腐生生活的。
2.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食用菌》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食用菌的分类和营养价值。
2. 熟悉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及其特点。
3. 了解食用菌的种植和采摘方法。
导学重点:1. 食用菌的分类和营养价值。
2. 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及其特点。
3. 食用菌的种植和采摘方法。
导学难点:1. 食用菌种类的区分。
2. 食用菌的种植和采摘技术。
导学准备:1. 展示食用菌的图片及简要介绍。
2. 手绘食用菌的分类表格。
3. 准备食用菌的营养价值资料。
导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食用各种各样的食用菌,你知道食用菌的分类和营养价值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食用菌的知识。
二、学习1. 食用菌的分类和营养价值食用菌是指可以食用的真菌类生物体,按照生长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野生食用菌和人工培植食用菌两大类。
食用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材。
2. 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及其特点常见的食用菌有香菇、黑木耳、平菇、金针菇等。
香菇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铁质;黑木耳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的功效;平菇口感清脆,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金针菇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
3. 食用菌的种植和采摘方法食用菌的种植方法主要有菌种接种、培养基配制和环境控制等步骤。
采摘时要注意选择完全展开但未成熟的食用菌,用干净的工具将其摘下,避免破坏菌丝。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食用菌的分类和营养价值,认识了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及其特点,掌握了食用菌的种植和采摘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食用菌的营养搭配,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四、作业整理一份关于食用菌的分类表格,包括野生食用菌和人工培植食用菌的种类及特点。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食用菌的种类、营养价值、种植方式以及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于食用菌的兴趣和认识。
一、导入1. 让学生观看一段介绍食用菌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于食用菌的兴趣。
《食用菌》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食用菌是指可以作为食品或药用的真菌类生物。
它们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广泛用于平时饮食及药物生产中。
食用菌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一种重要的农产品。
二、进修目标1. 了解食用菌的分类和特点。
2. 精通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3. 熟识食用菌的发展环境和栽培方法。
三、进修重点1. 食用菌的分类和特点。
2.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3. 食用菌的发展环境和栽培方法。
四、进修过程1. 食用菌的分类和特点食用菌按照形态特征可分为子固菌和担子菌两大类。
子固菌有菌扇和环菌两种,如草菇、香菇等;担子菌有裸壳菌、伞菌、伏菌等,如蘑菇、松茸等。
食用菌多为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食材,被誉为“菌中之王”。
2.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有很好的营养补充作用。
其中,蘑菇中的维生素D和香菇中的多糖具有很好的健康功效,是常见的药用食材。
3. 食用菌的发展环境和栽培方法食用菌发展在潮湿通风的环境中,喜爱在有机物质丰富的土壤中发展。
常见的食用菌包括蘑菇、香菇、草菇等,其栽培方法大致相同,主要包括选种、培育基制作、接种和灌装等步骤。
五、进修评判通过本节课进修,同砚应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食用菌,了解其特点和营养价值,熟识食用菌的发展环境和栽培方法。
同砚可以通过观察试验、小组谈论等形式进行教室互动,深化对食用菌知识的理解和精通。
六、拓展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进行食用菌的种植和收获实践活动。
2. 组织同砚到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和市场需求。
3. 鼓舞同砚开展食用菌的食品加工和创新设计,培育他们的创设力和实践能力。
七、小结食用菌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农产品,进修食用菌知识对于提高同砚的营养健康认识和农业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望同砚们能够在进修中勤勉沉思、乐观实践,更好地精通食用菌的相关知识,为将来的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食用菌青岛版【科学教案】食用菌的种类和养殖技术1. 引言食用菌是一类富含营养,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
他们以其独特的口感,丰富的口感,以及对人体健康益处的影响而闻名。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食用菌的种类,并教授学生食用菌的养殖技术。
2. 食用菌的种类食用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各具特色。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菌种类。
2.1 口诀概述让我们首先学习一个口诀,以帮助记住常见食用菌的名称:“秀鲜香,蓝灵加,嫩牛肝,金针茸;平菇脆,包菇糯,耳朵毛毛粗;鸡腿似,花菇虫,香菇研究才有功”。
2.2 常见食用菌种类- 香菇:香味浓郁,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 平菇:肉质鲜美,清脆可口;- 金针菇:营养成分丰富,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微量元素;- 花菇:外形美观,质地鲜嫩,富含多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鸡腿菇:菇肉肥厚,口感鲜美;- 松茸:被誉为“菌中之王”,味道鲜美。
3. 食用菌的养殖技术3.1 食用菌的生长环境食用菌生长的环境对其采摘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食用菌生长的基本条件:- 温度: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一般是15-25摄氏度;- 光照:食用菌对光照的要求较低,适宜在弱光条件下生长;- 湿度:保持适宜的湿度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和发育;- 通风:保持菇房内的空气流通,以降低菌丝遭受污染的风险。
3.2 食用菌的培养基食用菌的培养基对其生长和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一般而言,食用菌培养基的配方要求是具备以下几个因素:- 发酵基质:如稻草、木屑等,提供食用菌所需的养分;- 菌种接种方法:将菌菇菌种嫁接到培养基上,以促进其生长;- 消毒处理:保持培养基无菌,以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滋生。
3.3 食用菌的培养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用菌培养方法:3.3.1 无瓶培养法这是一种简单且经济实惠的培养方法。
它需要一个装有培养基的塑料袋,并在其中将菌菇菌种接种。
在合适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菌丝会快速生长并形成菇盖。
《食用菌》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食用菌的种类、生长条件、营养价值以及采摘方法,并掌握相关专业术语。
一、导入食用菌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且味道鲜美的食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在超市或者菜市场看到各种各样的食用菌,比如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等。
那么,你知道这些食用菌是怎么生长的吗?它们的营养价值又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二、学习内容1. 食用菌的种类食用菌根据生长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野生食用菌和栽培食用菌两大类。
野生食用菌主要包括松茸、黑木耳、牛肝菌等;栽培食用菌则有香菇、金针菇、蘑菇等。
2. 食用菌的生长条件食用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条件。
比如,香菇适宜生长的温度在20℃左右,湿度在70%-80%,光照充足但不能直射阳光。
3.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食用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调节血糖、降血脂等作用,被誉为“植物中的肉”。
4. 食用菌的采摘方法采摘野生食用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避免破坏生态平衡;栽培食用菌的采摘要注意不拉伤菌丝,避免影响下一轮的产量。
三、巩固练习1. 请列举三种野生食用菌和三种栽培食用菌的名称。
2. 你认为食用菌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是什么?为什么?3.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对人体有哪些好处?你平常会选择哪种食用菌来食用?4. 如果你在野外发现了野生食用菌,你该如何正确地采摘和处理?四、拓展延伸1. 请调查一种新型食用菌的生长方式和营养成分,并分享给同学们。
2. 通过实地参观食用菌的种植基地,了解更多关于食用菌的生长过程和管理经验。
五、总结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食用菌的种类、生长条件、营养价值和采摘方法,还培养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营养饮食的重视。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品尝食用菌,享受健康美味的同时也能保护环境、促进发展。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食用菌的分类和特点。
1、菌丝的形态菌丝分类:菌丝按横隔的有无:有隔菌丝、无隔菌丝按细胞内核的个数划分:单核菌丝、双核菌丝、多核菌丝、二倍体菌丝按生长的空间划分:气生菌丝、基内菌丝根据菌丝发育的顺序和细胞中细胞核的数目:初生菌丝、次生菌丝、三生菌丝初生菌丝:又称单核菌丝、一次菌丝:系由孢子萌发而形成的菌丝,一般都不会形成子实体,只有和另一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质配之后变成双核菌丝,才会产生子实体。
生长过程:纤细状多核细胞——隔膜——单核细胞;特点:菌丝细,分支少,生长慢,生长期短,一般不结实次生菌丝:又名二次菌丝、双核菌丝:由两条初生菌丝结合,经过质配而形成的菌丝,是食用菌菌丝存在的主要形式特征:多细胞双核菌丝,发生锁状联合;特点:粗壮,分支多,生长快,多以锁状联合方式分裂,生理成熟时形成子实体,生长期长锁状联合:概述:该方式是双核菌丝细胞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
担子菌中许多种类的双核菌丝都是靠锁状联合进行细胞分裂,不断增加细胞数目.锁状联合过程:①顶端细胞的两核之间细胞壁上产生一个喙状突起②双核之一个移入喙状突起,另一个仍留在细胞下部③两异质核同时进行有丝分裂,成为4个子核④2个子核在细胞的前部;另外2子核,1个进入喙突了中,1个留在细胞后部⑤细胞中部和喙基部均生出横隔,将原细胞分成三部分⑥喙突尖端继续下延与细胞下部接触并融通;喙突中的核进入下部细胞内细胞下部成为双核⑦一个双核细胞分裂为两个,在两细胞分融处残留一个喙状结构,即锁状联合锁状联合:部位:次生菌丝顶端细胞;实质:有丝分裂;结果:菌丝伸长分支;痕迹:丝壁有突起三生菌丝:又称三次菌丝、结实性双核菌丝:由二次菌丝进一步发育而形成的已组织化了的双核菌丝。
包含于:菌索、菌根、菌核、子实体菌丝的组织体——特殊的菌丝体实质:菌丝体在环境条件不良或在繁殖时,菌丝体的菌丝相互紧密地缠结在一起的一种休眠体,能行使繁殖功能。
作用:适应不良环境或利于繁殖常见类型:菌索、菌核、菌丝束、菌膜、子座菌索:形似根须状;顶端有生长点;表面常角质化,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可发育成子实体菌核:块状物休眠体(菌丝体+营养物质),具强再生能力、抵抗力,既是贮藏器官,又是菌丝组织体子座:容纳子实体的褥状结构;由菌丝体组成,或由菌丝体和部分营养基质相结合而形成;形态不一,多为棒状;营养生长、生殖生长菌丝束:菌丝平行排列的束状结构;肉眼可见;具有输导作用;无顶端分生组织菌膜:菌丝紧密交织成一层薄膜子实体的形态:概念:产生有性孢子的肉质或胶质的大型菌丝组织体,由已分化的菌丝体组成,是食用菌的繁殖器官。
即通常被人们称作“菇、菌、蘑、耳、蕈”的食用部分。
来源:成熟的次生菌丝扭结分化而成作用:产生有性孢子的部位、繁殖器官、食用部分形态:形状、大小、质地各异,丰富多彩伞状子实体结构:都有菌盖、菌柄,部份有菌幕、菌环、菌托概况:菌盖:是食用菌子实体的帽状部分,多位于菌柄之上。
它是食用菌最明显的部分,是食用菌的主要繁殖器官,也是人们食用的主要部分。
组成:表皮(各色)菌肉:质地:肉质、胶质、革质等;组成:丝状菌丝或泡囊状菌丝;菌褶:菌盖下片状物、产担孢子部位、具子实层(产担孢子)菌管:辐射状排列、管状子实层(产担孢子)菌柄:作用(支撑菌盖,输送养料次要食用部位)着生方式(中生、偏生、侧生)菌幕:1.外菌幕:包被整个幼小子实体的膜;2.内菌幕:菌盖和菌柄间的连接膜菌托:外菌幕被撑破残留在菌柄基部发育成的杯状、苞状或环圈状的构造,撕裂方式不同,菌托的形状各异.(1苞状, 2.鞘状, 3.鳞茎状, 4.杯状, 5.杵状, 6.瓣裂, 7.菌托退化, 8.带状, 9.数圈颗粒状菌环:内菌幕被撑破留在菌柄上的单层或双层环状膜孢子:概述:是一种有繁殖功能的休眠细胞。
有性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无性孢子:节孢子、粉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孢子的形态及表面特征几种主要毒菌:多为担子菌纲、伞菌目、鹅膏科、鹅膏属已发现:世界:约250种;中国:约90种(30种剧毒);类型:胃肠型、致幻型、肝损型、溶血型中国菌业发展趋势:1.大力发展传统品种,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
2.改良栽培方法、生产技艺,栽培方式向多样化、工厂化发展,开发多样性的培养基质,培育新品种。
3.生产向专业化、联户规模型发展。
4.开发野生菌类资源。
5.发展观赏真菌和家庭园艺.发展趋势总况:1.突破气候及地理限制2.不断改良栽培方法、生产工艺3.增加栽培种类4.培养基质多样化2、食用菌的生理生态营养: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化学物质,并加以利用,使其在生长过程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及其结构物质的生理过程。
营养物质:外界环境可为生物细胞提供结构组分、能量、代谢调节的化学物质,也称为养料。
食用菌营养物质的功用:1)建造食用菌细胞的原料;(2)为食用菌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能源。
营养物质的基本种类: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水分氮素水平对食用菌影响:只有无机氮,易生长慢、不结菇;无机氮源多,降低食用菌品质;菌丝体生长期:0.016~0.064%为宜,不宜低于0.016%;子实体发育期:0.016~0.032%碳氮比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概念:碳氮比(C/N)系指营养基质中的碳、氮元素浓度比值。
影响:适宜(菌丝生长期:20~25:1;子实体生长期:30~40:1)太小::菌丝易徒长,不易结菇,易引起杂菌污染;太大:生长慢,产量低无机盐作用:细胞、酶的组成部分;维持酶的作用、控制原生质胶态。
调节:调节氧化还能电位、酶、细胞透性;培养基pH、渗透压等种类:大量元素:P、S、Ca、Mg、K等;微量元素:Cu、Zn、Mn、B、Co等来源:植物残体(木屑、作物秸秆等)应用:一般只补充少量的大量元素(石膏粉、草木灰等)生长因子:食用菌生长所需的微量有机物。
作用:参与菌体代谢、酶的组成部分或活性基团刺激和调节菌体生长种类:维生素、氨基酸、碱基来源:牛肉膏、酵母膏、马铃薯、麦麸、玉米粉等水分比重:鲜重90%左右;作用:调解温度二生理类型:腐生菌、寄生菌、共生菌腐生菌:以从动植物尸体或无生命的有机物中吸取养料为营养方式的食用菌。
种类:木腐生菌,如香菇、平菇等;草腐生菌,如草菇等寄生菌:生活于寄主体内或体表,从活的寄主细胞中吸收养分或进行生长繁殖的食用菌种类:兼性寄生、兼性腐生共生菌:与相应生物生活在一起,形成互惠互利,相互依存关系的食用菌种类:外生菌根,如牛肝菌属与栎属根;内生菌根,如天麻与蜜环菌三理化环境:温度、水分和湿度、酸碱度、氧与二氧化碳、光照温度:(1)对温度需求规律:(高——低)孢子萌发>菌丝体生长>子实体发育(2)几个重要的温度指标:最适生长温度、最低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常见菌的生长温度指标:生长范围最适温度分化发育⏹蘑菇6~33 22~24 8~18 13~16⏹香菇3~33 22~26 7~21 18~28⏹平菇5~35 24~38 7~22 13~17⏹金针7~32 22~25 5~19 8~14⏹猴头12~33 21~24 12~24 15~22⏹黑耳5~38 24~32 15~30 20~28⏹银耳6~30 22~25 18~26 20~25⏹草菇12~45 32~35 22~42 30~32(3)菌丝体对温度的需求:耐低温(在0℃不死亡(除草菇)、喜适温(多数在25℃左右)怕高温(多数在40℃以上死亡)(4)子实体分化对温度的需求:类型:低温型13~18 ℃、中温型20~24 ℃、高温型24~30 ℃温度反应:分化时(恒温结实菌类:不需要温差刺激,如木耳、灵芝、草菇等。
变温结实菌类:需要温差刺激(昼夜温差8~10 ℃),如平菇、香菇等。
(5)子实体发育对温度的需求:菌丝体生长、子实体形成主要靠料温;子实体生长主要靠气温;(皆兼顾)注意:品种温度型与栽培期要匹配、分化时分清是否给予温差水分和湿度水分:功能(基本物质、调节温度、基质养分介质)培养料含水量(60%~65%)影响(含水量少:菌丝生长受阻,不能吃透培养基;含水量多:培养料腐烂发臭、影响堆温上升、菌丝生长减慢、引发菇蚊、螨滋生,危害菌丝)湿度:需求规律,由低到高(菌丝体阶段:60%~70%;子实体阶段:85%~90%)影响(太低:阻碍生长;太高:阻碍生长;易染病虫害)类型(喜湿性菌类:木耳、银耳等;厌湿性菌类:香菇、双孢菇等)酸碱度:影响(细胞透性、酶活性、代谢活动);需求(范围:3.0~8.0;最适pH:喜酸性:5.0~6.5(多);喜碱性:7.5)调节:10%NaoH、石灰、磷酸二氢钾等;保持:喷1%~2%石灰水空气(O2与CO2)(需求规律:少——多)影响:通气好:长得快、壮、不易生病虫害;通气差:菌丝弱,菇体畸形,易生病虫害需求:菌丝体生长:O2较少,对CO2不敏感,但高CO2抑制生长;子实体分化:对CO2敏感,适当CO2有利于导子实体分化;子实体发育:需要充足O2调节:通风换气;通风、温度、湿度相互矛盾,需兼顾光照规律:菌丝体生长:黑暗;子实体分化:散射光;子实体生长:多数:7分阴3分光;喜光型:5分阴5分光,如香菇;厌光型:无光或微光,如金针菇影响:散光是分化的必要因素;直射光对菌丝体生长有害(含紫外线;降低湿度);光照足:颜色深,健壮;光照弱:色浅,弱,畸形或不分化食用菌与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制作发酵料、提供营养物质、与食用菌伴生、刺激出菇)有害微生物(污染培养料,争夺生长条件,如青霉、酵母菌等、侵染食用菌,致其各种病害,如木霉、头孢霉等)食用菌与动物:有益动物(共生,如白蚁与鸡枞菌;孢子传播媒介,如蝇)有害动物(传播杂菌的媒介,如甲虫、咬食培养料及食用菌,如昆虫)食用菌与植物:植物(提供养料、营养源;提供生态环境)食用菌(益:提供C02,分解转化复杂有机物;害:腐解木料、致树木病害);共生:形成菌根4、食用菌菌种生产菌种概述:系指在适宜基质上生长良好并已充分蔓延,可用作食用菌生产的种源菌丝体。
种类:野(担孢子或子囊孢子)栽(扩大繁殖后的纯次生菌丝)1. 菌种概述1.1 概念(二)来野生菌驯化---优良菌株-------扩繁----用生原菌株改良生物技术创新基要------实行纯培养不含任何杂1.2 菌种类根据目的;保藏用种,实验用种,生产用种级别;一级菌种(母种),二级菌种(原种),三级菌种(栽培种)状态:固体菌种、液体菌种一级种(母种)概况;概念;用分离法首次得到的纯次生菌丝体培养环境;试管、斜面培养基用途;再生母种;扩大原种,保藏用种特点,菌丝弱而少、不可直接栽培二级种(原种)概况;概念;将母种扩大至粗放培养基上形成的菌种培养环境;大口瓶、较粗放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用途;生产栽培种特点;菌丝较多而壮、适应性较强三级种(栽培种)概况;概念;将原种扩大至粗放培养基上形成的菌种培养环境;菌种袋、较粗放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用途;栽培生产特点;菌丝多而壮、适应性强生产总过程子实体--母种----原种---栽培种---栽培---子实体2. 制种条件2.1 制种程序;获得培养材料---- 培养基质的混合配制----- 分装于培养容器中----消毒或灭菌----接种---- 培养-----检验-----使用2.2 要求;无菌操作;2.3 接种条件与设备;接种室:分离、移接菌种的净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