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发展史看中国创新范式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参考如下:第一,要全面、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传承的一切文化的总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指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这些文化往往也是长期发挥正能量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形成并长期存在的文化,并不都是优秀文化。
有些文化在创造之初或许具有进步意义,但随后逐渐演变为代表腐朽没落势力的文化,失去了进步意义;还有的文化事项,历史上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由于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更有一些文化,以今天的价值观看,从创造之初起,就是以压制人性、反人道为导向的,它们也不属于我们所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
今天,当我们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指的是中国各个民族所创造和传承的优秀文化。
从范围上说,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从民族属性上说,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从阶层属性上说,包括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从传播形态上说,有书面文化和口传文化等。
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一系列论述来看,笔者认为,十九大报告里强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又一次强调,而且特别提到“创造性”和“创新性”这两个特性,提到“转化”和“发展”这两个归旨。
第二,为什么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有人会问,我们身处21世纪,这是一个高科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社会组织管理方式。
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遗产”,真的有必要在今天保护、弘扬和发展它们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这个问题牵涉的环节很多,只能究其大端,简要说明。
传统文化是人民大众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经过长期实践发展出来的成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他们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还有很大的学术、文化、艺术、情感等价值。
2024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未考试政治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从“现代化的迟到国”到“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让中华文明再次站到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沿。
我们要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要求我们①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②借鉴吸收人类一切文化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③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④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优先发展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集聚优秀人才到各项事业之中,国有企业改革夯实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让天更蓝、水更清……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事业A.需要始终保持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据优势地位B.使中国人民迎来了从韫饱不足到共同富裕的伟大飞跃C.是对原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D.应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3.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推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重大举措。
2023年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2%,对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发挥了“助推器”“稳定剂”作用。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①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②要扩大各行业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使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③应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④需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稳定和控制传统消费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4.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
北京市提出,到2025年,建成50个韧性社区、韧性街区或韧性项目;到2035年,韧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文/吴贵生多样轨道 多重机会术轨道理论是对技术发展规律的概括,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已成为后发者赶超的指导理论。
该理论指出,现有技术轨道的变迁和新技术轨道的出现是后发者追赶的“机会之窗”。
而且,后发者借助轨道追赶的机会也仅限于技术轨道。
但是,如果从目前对创新的普遍理解回归到熊彼特关于创新本质的阐述和认识,通过拓展轨道理论,我们就可以发现更多的追赶机会。
这对处于后发地位的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技术轨道理论1.什么是技术轨道技术轨道理论认为,如果某一技术领域有重大的发展或突破,相应的技术体系就会形成一种“技术范式”,即解决特定技术问题的模式。
特定的技术范式下的持续技术创新方向,就形成了“技术轨道”。
举例来说,中医和西医就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范式。
在西医的技术范式下,治疗癌症的放疗和化疗则是两条技术轨道。
技术轨道的实质是企业在特定经济、技术条件的约束下,依据一定的技术范式进行技术创新努力的可行路径。
技术发展通常沿着S 形曲线演进,一条技术发展的S 形曲线便对应着一条技术轨道。
技术轨道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某一技术沿着自身的技术轨道演进时,也可能出现轨道变迁,例如,通信技术沿2G 发展时,3G 又出现了。
技吴贵生: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教授技术变轨能为后发者提供超越的机会,但这种机会毕竟太稀少了。
发现并利用更多的创新轨道,将为后发者创造更多的超越机会。
出现新技术轨道的条件通常是产业技术环境或者市场环境发生重大转变,这种重大转变的机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通常是较少的。
我国学者傅家骥等认为,出现行业新技术轨道主要是由于“作为特定行业发展基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的新进展”、“市场需求的重大变化”和“主导企业的技术轨道发生了跳跃性的变化”。
柳卸林认为,导致出现新技术轨道的因素主要包括:(1)产业的重大技术突破;(2)重大技术应用的突破,如信息技术给其他产业带来的巨大影响;(3)消费观念的转变,如环保意识、保健意识的提高;(4)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形势的改变,如中东石油危机对汽车行业发展所产生的冲击。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当前的研究现状,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将回顾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起源,探讨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
我们将关注研究主题的演变,从最初的对外宣传、文化交流,到后来的跨文化交流、传播策略等。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研究方法的进步,包括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的运用。
在现状分析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贡献,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将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理论体系的不足等。
我们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化跨文化传播研究,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通过本文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向前发展。
二、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深入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门逐渐打开,西方文化和传播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
在这个阶段,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以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主,为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学者们开始更加关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应用,探讨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与国际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我国技术发展与技术创新展望
姚如恩 1107319645
科学技术是人以理论和实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基本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影
响日益扩大,新的创新范式不断涌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
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加强创新,不仅对搞好企业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提高整
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
义。
技术的历史反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变化轨迹。18世纪30年代之后,首先在英国发
生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革命,热能被通过蒸汽机应用到工业之中。19世纪以来,随着
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浪潮先后在欧洲大陆、北美乃至全世界的扩展,世界性的贸易
市场,铁路和轮船航运逐渐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对隔绝状
况。电力作为一种崭新的二次能源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之中,有线电和无线电通讯技术出现了;
内燃机车得到了发展;化学知识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之中。20世纪以来,航空技术,火箭和航
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雷达、电视、卫星和其它通讯技术将全球变成了所谓“地球村”;
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智力劳动和联系的方式„„回顾中国技术史的发
展,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在科学成果上是科学实用化、理论技术
化。公元5世纪之前,主要的学科体系,如数学、天文、医学、农学等已基本形成,冶铸、
纺织、化工、建筑、造船等重要生产技术也趋于成熟。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
形成的标志,其中针灸是中国的独创,中医诊断法的“望、闻、问、切”沿用至今。同时中
国古代在数学方面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最著名的著作有《周辞算经》和《九章算术》。到
了封建时代,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马克思称为“中世纪五大发明”的指南
针、火药、印刷术、水磨、钟表,中国就占有三项。正如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
史》的序言中所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地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15 世纪以
前更是如此。”现代科技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19世纪末,科学理论开始了革命性
发展。进入20世纪,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干扰,自然科学的研究仍
然成就辉煌,科学理论的成就促成了高新技术的发展,二战后出现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
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网络信息和通讯产业为代表的知
识型产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科技时代。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科技事业有了新的飞跃。在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下,找到了大庆、胜
利、大港等大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理论也使中国地质学在国
际学术界占有了一席之地。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叶中国科技的辉煌伟业,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成功地发
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
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的地位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吹响了向科技进军的号角。最突出的是对基因的研究,在基因治疗方面,如:靶向性非
病毒载体和腺病毒相关病毒等病毒载体系统,已达到国际水平。中国科学家还利用中国独特
的遗传资源,发现了CAT 基因与高血压发病有密切关系。同时中国在信息、自动化、能源、
新材料、海洋等其他多个领域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技术。中国
在科技领域里的辉煌成就向世人宣布:当今的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
位。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当代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大发
展为中国创新范式的演变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的创新范式在全球科技创新的影响下将有新的
发展:要求建立一种促进创新系统中不同行动者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互动机制,促进科学、
技术与经济结合方式新组合的整合与实现,发挥各创新行动者的积极作用,加快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之间的整合与互动,实现“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
和整个经济体系运行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方式从以前注重科学技术的突破转变为注重技术的融合,从以前促使技术系统的
演进转变为要求整个社会系统的相应变化。在产品开发上,由供给方开发方式向需求方开发
方式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有效地从用户纷杂的需求信息中提炼出市场所需产品的确
切信息。
创新将更注重自主性。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
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是要在学习、消化和吸
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
技术发展的跨越。
创新始终以获得社会的最终效果为目标。如果说发明、发现还致力于寻找和制造新东西,
还仅是一种创造的话,那么创新则使创造的新东西在社会上获得效益,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创新是创效或创价。创新总是力图如何形成所需要的条件和机制,在更高层次上把创
造和发明整合到一种机制中去,有目的地吸纳、转化技术成果,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
生态效益。
创新更注重良好的制度环境。如果说发现对应的是规律,是基础科学问题;发明对应的
是规则,是技术科学的问题;那么,创新对应的是规则与规律在特定条件下的组合,即制度。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中指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是同一件事,决定性因素则
是制度创新。知识和技术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而制度创新确实需要知识和技术的增长;
反之,制度则确立了知识和技术进步的上限,在限定的制度框架内,创新总有一天要被遏制,
正是制度变迁在此成为技术进步的前提。
只有真正掌握科技创新的含义和有效方法,跟上世界科技创新的大潮流,才能从根本意
义上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