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的范式转变
- 格式:docx
- 大小:16.15 KB
- 文档页数:3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科学的历程》是一本由托马斯·库恩所著的科学哲学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科学发展的历史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科学的历程》,我对科学的发展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范式转换”的概念,即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和转变。
在每一个范式转换的时刻,科学都会经历一次深刻的变革和重构,旧的科学范式将被新的范式所取代,科学的发展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革命和演变中不断前行的。
在书中,作者还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科学家并不是完全客观地进行研究,而是受到自己的观念和信念的影响,科学研究也并非完全理性和客观的过程。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非常新颖和有启发意义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特点,使我对科学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通过对科学的历程的深入研究,我也对科学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每一次范式转换都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和重构。
只有不断地进行革命和创新,才能推动科学不断地前行和发展。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它让我明白了科学发展的道路是充满曲折和挑战的,只有勇于创新和突破,才能取得科学发展的新突破和进步。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科学的历程》,我对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科学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它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书籍,我相信它对我的学习和科研工作都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科学的本质和规律,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范式:实证主义1.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科学研究范式,其核心理念是建立在经验和实证观察的基础之上,认为唯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获取可靠的知识。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可重复的科学方法,强调科学必须基于客观事实和可验证的数据,反对主观假设和信念的干扰。
2.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哲学家康德、波普尔等,他们强调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和事实观察之上,强调理论的测试和修正,以验证其有效性和真实性。
实证主义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对现代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实证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其过分强调客观事实和可验证性,忽视了科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理论、观念和假设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实证主义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批评,因为这些领域的研究对象较为复杂多样,难以仅仅依靠客观观察和实验来完全解释。
第二范式:解释主义1.解释主义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强调科学研究应该关注人类行为的意义和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客观事实的观察和实验。
解释主义认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复杂多样的内在意义和规律,需要通过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来解释和理解。
2.解释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等,他们强调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受到文化、历史、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解释主义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对于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3.解释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其过分强调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忽视了客观现实和普遍规律。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解释主义方法可能会受到各种主观偏见和误导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第三范式:批判理论1.批判理论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新型科学研究范式,其核心理念是对科学方法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强调对权力、压制、不平等等社会问题进行挑战和改变。
科学范式的概念科学范式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规范和模式,它规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基本假设,是科学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范式的发展和演变,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科学范式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科学革命时期,当时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的方法,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开创了近代科学的新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的思辨、经验总结转向了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
这种新的科学研究范式,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方式,也使得科学研究成为一种独立的、自主的领域。
科学范式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规定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规定了科学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方式。
科学范式的发展和演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科学范式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科学范式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性:科学范式规定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使得科学研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假设性:科学范式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和前提基础上,这些假设和前提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和检验。
3.演化性:科学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4.共识性:科学范式的应用和发展需要建立在广泛的共识和认同基础上,只有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范式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1.理论型科学范式:这种范式建立在理论假设基础上,通过数学推理和演绎方法来验证或推导理论。
2.实证型科学范式:这种范式建立在实证观察和实验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和归纳方法来验证或推导理论。
3.思辨型科学范式:这种范式建立在思辨和哲学思考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方法来验证或推导理论。
4.工程型科学范式:这种范式建立在工程实践和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验证和经验总结来推导理论或解决问题。
范式的概念名词解释
范式是指在某个领域或学科中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基本理论、方法或模式。
它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常常被作为标准或范本来指导和影响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实践活动和创新发展。
范式的概念最早由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他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阐述了科学发展的“范式转换”理论。
根据库恩的观点,科学领域中存在着一系列内部规律和共识,科学家们通过这些规律和共识来共同构建和解释科学知识。
这些共识形成了范式,并且会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发生转变,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范式可以是理论的范式,例如牛顿力学在经典物理学中的应用;也可以是方法的范式,例如实验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还可以是模式的范式,例如商业模式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无论是哪种形式,范式都具有指导和规范相关领域研究和实践的作用,对于建立共同的概念框架、解决问题和促进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范式是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基本理论、方法或模式,在特定
领域中指导和规范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从普遍模式到具体方法——图尔敏科学发现观的范式转换罗玉萍【摘要】科学发现的逻辑问题是科学哲学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图尔敏以物理学为例,从科学不等于普遍陈述、自然史与物理史的发现、物理学发现的图像推理法、科学发现的合理性等方面,阐述其科学发现观,从而进一步促进科学方法论的发展.%Scientific discovery is the important topic for discussion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Taking physics as example, Toulmin expound his logic point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from the aspect of the science is not full-name statement, the discovery of history of n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physics,drawing inference is the important method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s,the rationality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to expound the viewpoint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These views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methodology.【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5(031)004【总页数】4页(P54-57)【关键词】图尔敏;科学发现;图像推理【作者】罗玉萍【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5研究科学发现是研究科学进步最富有成效的途径之一。
科学研究的四个范式是什么范式“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Thomas Samuel Kuhn于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来,指的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其中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范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生变化,新范式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科学研究范式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推动。
科学范式的提出图灵奖得主,关系型数据库的鼻祖Jim Gray(吉姆-格雷)在2007年加州山景城召开的NRC-CSTB大会上,发表了生前的最后一次演讲“The Fourth Paradigm: 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提出了科学研究的第四类范式,其中的“数据密集型”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大数据”。
几千年前,是经验科学,主要用来描述自然现象几百年前,是理论科学,使用模型或归纳法进行科学研究几十年前,是计算科学,主要模拟复杂的现象今天,是数据探索,统一于理论、实验和模拟。
它的主要特征是:数据依靠信息设备收集或模拟产生,依靠软件处理,用计算机进行存储,使用专用的数据管理和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第一范式Describing natural phenomena,描述记录自然现象,也可理解为实验科学方法以基于实验或经验的归纳为主如:钻木取火,比萨斜塔实验第二范式,理论科学Using models, generalizations,在自然现象基础上进行了抽象简化主要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如:相对论,博弈论第三范式,计算科学如:天气预报、核试验模拟第四范式,数据探索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知道“是什么”有时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
库恩“范式”与科学发展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
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库恩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理论对相对主义复活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可以说,库恩将后现代主义引入科学乃至整个文化世界中,这无疑是一个重大贡献。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 (Paradigm) 概念。
该理论从人文文化的角度对假设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的证伪主义进行了批判。
强调了科学活动的主体性、非价值中立性以及范式的优先性、不可通约性。
试图来消解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同时也把非理性注入了科学。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概念时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涵义,其本身就存在许多模糊的地方。
正如科学哲学家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在《范式的本质》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根据我的统计,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至少以21 种不同的意思在使用‘范式',可能只多不少。
”库恩通过揭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的缺陷认识到,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事业还必须考虑到认识领域以外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由此库恩提出了他的内容广泛的范式概念。
虽然他并未对这一概念做出严格、统一的定义,只是给出了范式的21 种用法,其中包括:范式是“基本原则”“科学实验活动中某些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系统在内的范例”“共同的信念”等。
那么,在库恩看来,范式的本质是什么呢?库恩在1969 年的后记中曾写到:“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
”可以说,这个观点更接近库恩的本意。
因为这个界定是在七年后写成的,在此之前范式概念已经经历了严厉的批判与考验,库恩显然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索。
从这个角度说,库恩的这个定义可以看作是关于范式概念成熟时期的思想。
在这里,我们是想知道,这种共有的东西在常规科学时期的作用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发挥这种作用?把这个问题厘清了,不但可以很好地理解库恩的科学革命,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范式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创新范式转换的影响因素分析许为民1 崔政1 张立11.浙江大STS研究中心,杭州 310028摘要:开放式创新是美国学者切萨布鲁夫2003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相对于封闭式创新的一种技术创新概念的转换。
切萨布鲁夫借用了科学哲学研究中“范式转换”这一概念,同时也准确的描述了当前开放式创新的主要特点,以及美国大企业中知识产权的交易问题,在这一点上他自发且准确的使用了这个词,这也是他成功建构其理论的基础。
但他并没有领会“范式转换”这一词汇之下所蕴含的科学历史主义的内在逻辑:对范式转换过程事实的探讨必须建立在对科学历史本身的准确描述上,切萨布鲁夫恰恰是忽视了对开放式创新过程的历史描述。
本文通过将创新范式转换的过程纳入到科学历史主义和科学史的研究思路中,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加深我们对创新范式转换以及开放式创新的认识。
我们发现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对这一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了工业技术知识的生产、分布、传播和市场化等环节。
本文正是通过分析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对该历程的影响,试图揭示工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创新范式转换、开放式创新、大科学最早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的美国学者亨利·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认为,与科学研究相似,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也存在着范式的转变,即从封闭式创新转变为开放式创新,这种转变被他称为“创新范式的转变”。
2切萨布鲁夫的封闭式创新概念是指传统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产生于企业内部的实验室中,从而保证技术秘密不被泄漏,保证技术独享,最先将产品推向市场,享受技术带来的垄断利润。
开放式创新是指,有价值的创新是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的,其商业化路径既可以从企业内部进行,又可以从企业外部进行。
3开放式创新模式把外部创意、技术创新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提升到与内部创意、技术创新及其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
切萨布鲁夫称开放式创新现象是一个“范式转换”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本身并没有得到描述和讨论。
第30卷第9期2012年9月科学学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30No.9Sep.2012文章编号:1003-2053(2012)09-1287-05范式转换视域下方法论的四大变革———从经典科学范式到系统科学范式叶立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山东青岛266555)摘要:从经典科学向系统科学的范式转换引起了方法论的四大变革。
方法论目标:从获取知识转向解决问题;方法论基本原则:从还原论转向超越还原论;关注对象:从客体优位转向实践优位;科学性判别标准:从定量转向定性与定量统一。
科学方法论的重大变革必将引起新一轮的科学大发展。
关键词:方法论;经典科学;系统科学;范式中图分类号:B02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2-02-14;修回日期:2012-04-20基金项目:中央直属高校自主创新项目(11CX04012B )作者简介:叶立国(1978-),男,河北唐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系统科学哲学、生态学哲学。
当前科学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从经典科学向系统科学的范式转换,系统科学范式已经进入管理学、教育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诸多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
系统科学是一门具有极强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因此,在经典科学方法面临困境的诸多领域,系统科学方法正在日益成为重要的补充,乃至逐渐占据主体地位。
总体上讲,系统科学方法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处理各种类型系统问题的方法的集合。
随着范式转换的进行,系统科学在理论层次实现了五大突破[1],理论突破必然带来方法论变革,本文将在国内外系统科学方法论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2],从目标的改变、基本原则的改变、关注对象的改变和科学性判别标准的改变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从经典科学范式向系统科学范式转换过程中的方法论变革。
1目标的改变:从获取知识到解决问题无论是经典科学还是系统科学,其理论目标都是解决问题,包括理论与现实问题,这一点与波普提出的科学始于问题具有一致性。
莩未’拜右 2012年第3期 学术动态 科学理解范式的创新与转换
崔秋锁 蒋楼 [中图分类号]B016.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3—0148—05
科学的理解和阐释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它既是科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又是科学方法论的探讨内容. 同时也是科学诠释学的根本课题。然而,在现代哲学中人们对此问题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种争论和分歧,在现 代西方哲学中主要表现为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实在论、新历史主义学派等派别与唯意志论、新康德主义、生 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解释学等思潮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争论的焦点,是科学诠释中说明与解释、表述与表 达、描述与规范等方面的地位问题;而分歧的实质,则是科学理解中的认知与人文、事实与价值、客体与主体等关系问 题。 科学理解上的这种分歧和争论,不仅意味着科学诠释问题已成为科学哲学乃至现代哲学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 题,而且意味着科学认识或科学理解必须实现范式的创新与转换。近来有幸拜读汪信砚教授所著《科学:真善美的统 一》(中华书局,2009年,以下简称《科学》)一书,给予我们最深刻的感受和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它实现了科学理解 范式的总体创新与历史转换,以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解新范式取代了传统认知主义的科学解释旧范式。这种创新与转 换,无论是对于科学哲学及其科学理解的发展与深化,还是对于哲学范式转变和哲学观念变革,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一、
科学理解的范式维度及其意义
科学理解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从根本上说,它取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历史处境。自从近代科学研究 中所凸显的实证论和认知论倾向被提升到实证哲学的高度之后,这种倾向在科学阐释中就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尽 管它也曾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冲击,但是,这种冲击和批评却从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认知主义理解范式在科学解 释中的统治和支配地位。这一点,对于当代中国科学阐释而言尤其如此。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人的主 体意识觉醒和独立人格生成、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人们科学认识深化,科学理解中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暴露和凸显。这种 矛盾.在形式上表现为不同科学观之间的分歧和冲突,而其实质则反映出科学理解与社会需要、人的生成、人的发展之 间的复杂关系和深刻矛盾。现代社会及其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要求科学理解方式必须与之相适应。这意味着,科学理解 的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不仅已成为科学认识发展的一种时代要求与客观需要,而且也成为人之生成及其自我认识的一 种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范式”(paradigm)概念虽然直接来源于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但是,它绝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哲学领 域.事实上它已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一种新的视野和新的思维。库恩范式理论提出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其特殊概念和具 体表述,而在于它提出了一种观察、理解、把握和解释科学问题的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思考维度,这就是科学理解要有 范式视野和范式维度,亦即要关注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公式”、“信念”、“价值”和“范例”等多方面要素及其统一整
论库恩的科学进步观库恩(Thomas S. Kuhn)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著名的“科学范式”理论,重新定义了科学进步的概念。
库恩认为,科学进步并非一个线性的、逐渐累积的过程,而是通过“范式转变”来实现的。
在库恩看来,科学不是一直朝着真理的方向前进,而是以一种“范式”的形式进行发展。
范式是一种完整的学科框架,包含了科学家共同接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价值观。
科学家们在范式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新事实以及提出新的理论来推动科学的发展。
然而,库恩指出,范式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在科学的历史中,经常会出现一种“范式破裂”的现象。
当一些新的事实或理论无法被现有的范式解释或解决时,科学家们开始怀疑旧的范式,并试图提出新的范式来取代它。
这个过程被库恩称为“范式转变”,是科学进步的关键。
范式转变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它常常伴随着科学家之间的争论和对立。
科学界往往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坚守旧范式的保守派,另一个是提出新范式的革新派。
他们之间进行理论争论和实验证实,最终才能决定新范式是否能够被接受和普遍应用。
范式转变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哥白尼关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理论。
哥白尼的理论与当时被广泛接受的地心说相悖,遭到了当时的科学界的强烈反对。
然而,随着更多的实验证据支持哥白尼的理论,科学界逐渐接受了这一新范式,并从而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库恩的科学进步观对传统的“累积论”观点提出了挑战。
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是通过不断积累新的知识和理论来实现的。
而库恩认为,科学进步是通过范式转变来实现的,每次转变都会改变科学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式,并推动科学的发展。
在库恩的科学进步观中,范式转变是一种革命性的、不可预测的过程。
它并不是一种完全理性的决策,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科学进步并非一种线性的、目标明确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
总而言之,库恩的科学进步观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模式。
■科学的发展有四个范式:第一范式:科学的第一范式是经验主
义和人的
■科学的发展有四个范式:
第一范式:科学的第一范式是经验主义和人的深度思考,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在农业时代也有很多发现。
第二范式:工业时代,科学的发展进入第二范式,以系统化的实验和分析为主,从伽利略开始,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成为一个职业,有组织地来做科研,大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第三范式:科学的第三范式是系统性的理论辅助于计算模拟。
第四范式:科学的第四范式是数据驱动,通过数据和算力来探索前沿。
| 杨石头科技小洞察。
科学范式定义?
答:“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Thomas Samuel Kuhn于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来,指的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原则、理论、定律、准则、方法、信息和价值观的总和,它们是科学共同体每一个成员的行动纲领和思想准则。
科学范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生变化,新范式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科学研究范式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推动。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范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定义和内涵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语境进行理解和解释。
研究范式的转变作者:江东洺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8期【摘要】本篇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范式的提出、发展及其中的转变历程。
文章的第一部分概述了范式的基本概念,范式的基本特点,并指出了范式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文章的第二部分描述了我们已经历的西方经济学的范式转变历程,以古典经济学的建立、边际革命的产生、凯恩斯革命的完成为例;其次,在第三部分明晰了我们正经历的范式转变,并对其“整体-局部观”、“稀缺观”及“生态人”假设的合理性做出深刻剖析。
【关键词】范式;传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一、概念描述“范式”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家Thomas 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创立的名词。
库恩描述:“参照既有的理论方法,范式乃是一种为大众认可的模板。
”库恩认为,范式是关于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的确立,是为科学家群体普遍接纳的一套假说、理论、规则以及方法的集聚,这套理论在精神上成为科学家的共同信仰。
范式包含这样的特征:第一,范式于一定的范围内含有普适性;第二,范式是一种以基本的定理、原理、应用及相关装备等集成的综合体,范式的提出为科学家树立了一道科研标准;第三,范式为科研贡献了可重现的成功模板。
容易得知,在库恩的范式理论的提出引来了范式理论体系的创立,范式的创新引发科学革命,致使科学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由此观之,学术理论范式应为明晰研究目标的方法和角度,它引导着我们来审视对象、看透对象的表面从而发现其中的本质。
经济学范式的含义便是在自有的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引领下,使人们对经济社会范畴内各方面所研究的内容、构成的一个基础判定,还包括在这一基础判定上来决定的研究逻辑、分析手段和工作方法等。
二、西方经济学的范式转变(一)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建立最初的古典经济学提倡客观价值论,提倡抽象演绎与经验分析的方式,由此给古典经济学范式奠定方法论根基。
亚当·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缔造人,提出了经济学的首个范式。
范式(paradigm)的词源以及词的本义范式(paradigm)的词源以及词的本义―英⽂paradigm的词源以及词的本义‖《西⽅哲学英汉对照辞典》(⼈民出版社)对范式(paradigm)的解释:范式(paradigm):源⾃希腊词paradeigma,意指―模范‖或―模型‖。
柏拉图把形式描写为范式——即具有相似性的特殊对象的范式,认为⼈们审视范式是为了获取知识。
柏拉图在《国家篇》⾥谈到,理想国或许是建⽴在天国⾥的范式;在另⼀篇题为《蒂迈欧篇》的对话⾥,形式即范式,具有神性的⼯匠凭借范式构建了感觉世界。
在本世纪,美国哲学家T. 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命的结构》(1962年)中,使⽤―范式‖⼀词来表⽰由诸多概念、假设与⽅法构成的框架,在此框架中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从事着他们的研究。
当某⼀范式需要变化或转型时,就会发⽣⼀场科学⾰命。
―范式转变‖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科学史、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 Thomas S. Kuhn,1922-1996 )在《科学⾰命的结构》中最早提出的。
―范式‖的原⽂是paradigm,来⾃希腊⽂,意指―模范‖或―模型‖。
作者在此基础上⽤这个词来说明科学理论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即某些重⼤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种模式,因⽽形成⼀定观点和⽅法的框架。
其重要性在于:现实的重⼤变化往往需要概念上的创新与之相适应。
如今,范式这⼀概念被⼴泛地⽤来描述⼀个时代中普遍被接受的⼀种⼴义的模型、框架、思维⽅式或是⼀种理解现实的体系。
在林超然先⽣主编的《现代科学哲学教程》中,对范式(paradigm)的论述是这样的:范式(paradigm)⼀词来⾃希腊⽂,⽤在⽂法中,表⽰词形变化如名词变格和动词变位的规则。
库恩借⽤范式⼀词,是想⽤来说明他从科学史研究中获得的关于科学发展某种规律性的模式。
他认为任何⼀种常规科学都是⼀种范式。
在那本使得库恩享誉盛名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库恩说:I shall henceforth refer to as 'paradigms', a term that relates closely to 'normal science. 'By choosing it, I mean to suggest that somen accepted examples of actual scientific practic e—examples which include law, theory, application, and instrumentation together—provide models from which spring particular coherent traditions of scientific research.(p.10)The study of paradigms ... is what mainly prepares the student for membership in the particular scientific community with which he will later practice. (p.10-11)Paradigms gain their status because they are more successful than their competitors in solving a few problems that the group of practioners has come to recognize as acute.(p.23)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 between rules, paradigms, and normal science, consider first how the historian isolates the paraticular loci of commitment that have just been described as accepted rules. Clos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a given specialty at a given time discloses a set of recurrent and quasistandard illustrations of various theories in their conceptual, observational, and instrumental applications. These are the community's paradigms, revealed in its textbooks, lectures, and laboratory exercises. (p.43) Philosophers of science have repeatedly demonstrated that more than one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can always be placed upon a given collection of data. History of science indicates that, particularly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a new paradigm, it is not even very difficult to invent such alternates. But that invention of alternates is just what scientists seldom undertake except during the pre-paradigm stage of their science's development and at very special occasions during its subsequent evolution. So long as the tools a paradigm supplies continue to prove capable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it defines, science moves fastest and penetrates most deeply through confident employment of those tools. The reason is clear. As in manufacture so in science--retooling is anextravagance to be reserved for the occasion that demands it. The significance of crises is the indication they provide that an occasion for retooling has arrived. (p. 76) The decision to reject one paradigm is always simultaneously the decision to accept another, and the judgment leading to that decision involves the comparis on of both paradigms with nature and with each other. (p. 77) Led by a new paradigm, scientists adopt new instruments and look in new places. Even more important, during revolutions scientists see new and different things when looking with familiar instruments in places they have looked before.(p. 111 )在刘放桐⽼师主编的《新编现代西⽅哲学》(⼈民出版社)中,也有对库恩―范式‖理论的专门论述:库恩试图将―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结合起来,把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理学结合起来,把科学的内史和外史结合起来,对科学发展规律作综合考察,这⽆疑是有意义的探索。
科学哲学的范式转变——科学文化哲学传统科学哲学研究注重科学知识,而缺乏人文因素,是一种典型的知识论哲学。
科学的本质与核心在于其思想,人的创造科学知识的文化过程是哲学研究理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
文化论哲学将科学看作为一种文化,并将人看作是科学文化之根。
为此,从知识论到文化论将成为科学哲学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型,这种转型将带来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范式,即科学文化哲学的生成。
所谓科学文化哲学,即将科学看做是一种文化或文化活动,从而对其进行哲学探究。
需要指出的是,其一,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对象依然是科学,只不过是它将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活动来研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做认识论的研究,因而它既区别于传统的科学哲学,又区别于一般的文化哲学;其二,科学文化哲学研究依然是一种哲学研究,因而它比科学历史学、科学社会学等元科学更加靠近传统的科学哲学。
如果说,我们将传统的科学哲学理解为是一种狭义的科学哲学的话,那么,科学文化哲学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广义的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一般分为逻辑经验主义、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三大流派。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是一种典型的科学知识论或科学知识哲学。
它将科学看作并且等同于知识的体系。
用石里克的话来说,“每一门科学都是一个知识体系,即真的经验命题的体系;而全部科学,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命题在内,都是知识的体系,在这以外,再没有一个‘哲学的’真理的领域。
”在逻辑经验主义那里,只有自然科学才称得上是“真的经验命题的体系”,因而才是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知识。
除此之外,其他人文学科所陈述的东西,既不是真正的科学,也不是真正的知识。
进入20世纪之后,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支柱的“新物理学”理论建立,再加上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所锻造的“逻辑分析理论”这个现成的工具,逻辑经验主义将知识论这一哲学倾向推向了极端。
概括地说,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合理性理论主要包括“意义—证实”原则,其核心就是科学与人文文化的决裂。
逻辑经验主义以“意义—证实”原则把科学中实际存在的非经验、非逻辑因素彻底清除了出去。
按照他们的看法,“一个陈述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证实方法”、“一个句子,如果我们不能指出一种检验它是真或是假的方法,那它就是没有意义的。
”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是在批判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研究主题看,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依然是诸如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科学的结构问题、科学方法论问题、科学的进步问题、科学的合理性问题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问题等。
但是,这些问题的核心依然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本性问题。
历史主义学派认为:在科学中处于根本地位、把科学事业和各种非科学(哲学、艺术、前科学等)区分开来的不是“经验”,而是以价值、信念等形而上学因素为核心的“范式”或“背景理论”。
而范式的深层内涵就是“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和“告诉科学家自然界包括和不包括各种实体以及那些实体的行动方式”的形而上学信念,正是这些因素体现着科学的根本特征。
历史主义的否定有超历史、超理论的方法论准则和价值标准。
在他们看来,科学方法、价值标准等都是相对的、都是随着范式而改变的,“当范式改变时,决定各种问题和提出的各种解的合法性的准则等方面通常都是有重要变化的”;“一个科学家不仅是理论的发明者,而且是事实、标准、合理性形式……的发明者。
”科学研究的唯一“法则”是“怎么都行”。
可以看出,历史主义虽然正确地批评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种种缺陷,揭示了科学中实际存在的各种非经验、非逻辑因素,但却过分夸大了这些非理性因素在科学中的作用,致使科学陷入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中。
所以,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在本质上还是一种知识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扩大的知识论。
在它那里,知识不仅包括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包括科学史的知识。
由于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聚焦点是所谓对科学的“历史的重建”,因此,这种哲学的定位实际上就是关于科学史的知识论。
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其中心是创造知识的人,而不是被人创造的知识。
只有在人那里,才能找到所有知识之根。
哲学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一门学科,当它开始酝酿诞生的时候,人们就不约而同地把它看成了人类爱智慧的行动。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应当以爱智慧之主体中心,即以人为本,而不是切断知识之根的抽象的知识论,或“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
其次,科学哲学的研究方法也不再是单一地对知识进行逻辑重建,它应该试图探寻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根源,揭示知识产生和创造过程中和内含于知识中的人性。
这里所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根源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理性的和逻辑的因素,又包括非理性的和非逻辑的因素。
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应当从整个人类文化和整个人性的背景中来理解,而不是切断与其他文化和人性的联系。
理性的科学哲学关注的不再是关于科学知识或科学知识史的抽象的逻辑模式,而是人创造科学知识的鲜活
的文化过程。
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人文性。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应当真正将历史主义贯彻到底,充分揭示科学的人文性,特别是丰富的人性。
所以,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向应该涉及包括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在内的整个科学哲学的范式的转变。
从广度看,它不仅将科学看作是一种文化,而且试图从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来考察和研究科学文化;从深度看,它显然并不满足于研究“科学的逻辑”这是一种文化论的科学哲学思维范式。
站在文化论的立场上,将科学看作为一种文化,则往往首先关注的是创造科学文化的人,因为只有人才是科学文化之根:包括科学知识及其“逻辑”在内的整个科学文化都是人的创造物,是人性及其创造力的展现。
因此,知识论科学哲学不仅是关于科学的哲学,而且也是关于人的哲学。
它不仅关注科学发现和创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且也关注科学发现和创造的本体论和价值论;不仅关注科学发现和创造过程的理性因素,而且也关注科学发现和创造过程的非理性因素;不仅关注科学知识的逻辑,而且也关注科学知识内含的丰富的人性趋向。
文化论通过对知识论的批判促成了科学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转换:即从“知识论”转换到“文化论”。
知识论哲学看重的是关于科学知识或科学知识史的抽象的逻辑模式,而不是人创造科学知识的文化过程。
从知识论到文化论,是科学哲学范式的转变。
传统科学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论哲学——它将科学看作是一种知识体系,并将所有的学术研究归结为“科学知识”;文化论哲学将科学看作为一种文化,其关注的是创造科学文化的人,并将人才看作是科学文化之根。
为此,从知识论转向文化论将成为科学哲学范式的重要转型,进而生成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范式,即科学文化哲学。
科学文化哲学的着眼点不再从逻辑出发,为科学去构造一个又一个的逻辑体系,相反,它试图真正把握科学历史和现实的实际过程,探究在历史上究竟有什么样的文化因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在促使或推进科学的产生、成长和发展;在现实中又有什么样的文化因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在推动着科学的变化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