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二)..
- 格式:ppt
- 大小:434.50 KB
- 文档页数:30
第五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主要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土壤肥力要素水、气、热之间的关系。
由于土壤水分的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水的形态学观点和能量学观点。
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并能系统地处理土壤水、气、热三者的相互关系和调节措施。
主要内容: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第二节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第三节土壤水分能量的分析第四节土壤水分的管理与调节第五节土壤空气和热量第六节土壤水、气、热的相互关系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土壤学中的土壤水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在105℃条件下能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水分.土壤中液态水数量最多,对植物的生长关系最为密切。
液态水类型的划分是根据水分受力的不同来划分的,这是水分研究的形态学观点。
这一观点在农业、水利、气象等学科和生产中广泛应用。
一、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从室外取土,放在室内风干若干时间后,表面上看似乎干燥了,但把土壤放在烘箱中烘烤,土壤重量会减轻;再放置到常温常压下,土壤重量又会增加,这表明土壤吸收了空气中的水汽分子。
土壤的吸湿性是由土粒表面的分子引力作用所引起的,一般来说,土壤中吸湿水的多少,取决于土壤颗粒表面积大小和空气相对湿度。
由于这种作用的力非常大,最大可达一万个大气压,所以植物不能利用此水,称之为紧束缚水。
二、膜状水土粒吸足了吸湿水后,还有剩余的吸引力,可吸引一部分液态水成水膜状附着在土粒表面,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重力不能使膜状水移动,但其自身可从水膜较厚处向水膜较薄处移动,植物可以利用此水。
但由于这种水的移动非常缓慢(0.2-0.4mm/d),不能及时供给植物生长需要,植物可利用的数量很少.当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往往还有相当多的膜状水。
三、毛管水当把一个很细的管子(毛细管)插入水中后,水分可以上升的较高于水平面,并保持在毛细管中。
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毛管水可以有毛管力小的方向移向毛管力大的方向,毛管力的大小可用Laplace公式计算:P = 2T/r式中的P为毛管力,T为水的表面张力,r为毛管半径。
第六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水分的来源和类型,水分的有效性与水分测定、表示方法,土壤水分运动状况。
土壤空气与热状况以及水、气、热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一、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一)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土壤能保持水分是由于土粒表面的吸附力以及毛管孔隙的毛管力。
根据水分被土壤保持的力,将水分划为不同类型。
1. 吸湿水:土粒通过吸附力吸附空气中水汽分子所保持的水分称为吸湿水。
(1)特点:吸附力很强,对水汽分子的吸附可达31 至10000 个大气压,因而水的密度增大,可达cm 3 ,无溶解能力,不移动,通常是在105 °C ~110 °C 条件下烘干除去。
对植物无效。
(2)只含有吸湿水的土壤称为风干土;除去吸湿水的绝对干土称为烘干土。
风干土重烘干土重= ———————1+ 吸湿水%风干土重= 烘干土重×(1+ 吸湿水% )(3)影响因素:①土壤吸湿水含量受土壤质地的影响,粘质土吸附力强,保持的吸湿水多,砂质土则吸湿水含量低。
②吸湿水含量还受空气湿度的影响,空气相对湿度高,吸湿水含量也高,反之则吸湿水含量低。
2 、膜状水:土粒吸附力所保持的液态水,在土粒周围形成连续水膜,称为膜状水。
(1)特点:保持的力较吸湿水低,~31 大气压,水的密度较吸湿水小,仍粘滞而无溶解性;移动缓慢,由水膜厚的地方往水膜薄的地方移动,速度仅~毫米/ 小时。
膜状水对植物有效性低,部分有效。
3. 毛管水:存在于毛管孔隙中为弯月面力所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毛管水又分为两类:①毛管上升水:与地下水有联系,随毛管上升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②毛管悬着水:与地下水无联系,由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象悬在土壤中一样,故称毛管悬着水。
4. 重力水:受重力作用可以从土壤中排出的水分称为重力水,主要存在于通气孔隙中。
(二)土壤水分常数土壤中某种水分类型的最大含量,随土壤性质而定,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数值,故称水分常数。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绪论1、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土壤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
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的物质。
第一章1、土壤矿物质:土壤固相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土壤的骨骼。
由岩石和矿物经过极其复杂的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而形成。
2、按照矿物的起源,矿物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3、根据岩石成因,可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逐渐破碎成疏松物质的过程。
5、按风化作用因素和风化特点,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1)物理风化: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但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过程。
(2)化学风化: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3)、生物风化:是指岩石和矿物在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6、按土壤母质搬运动力与沉积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河流冲积物、湖积物、海积物、风积物、黄土、红土。
7、按土壤质地的不同,可将土壤粗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土壤腐殖质:黏土>腐殖质>砂质土8、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1)、砂质土: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
a、水——粒间孔隙大,毛孔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力弱,水汽易疏散,易干不易涝。
b、气——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性物质。
c、热——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2)、黏质土:含砂粒少,黏粒多,毛管孔隙特别发达,大孔隙少,土壤通气透水性差,排水不良,不耐涝。
a、水——粒间孔细小,毛管细而折,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性强,易涝不易干。
b、气——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