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椎间盘源性腰痛护理常规
一、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述
椎间盘源性腰痛(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ogenic backache)
是指椎间盘病变所致的腰痛,其病因及病理病程主要包括椎间盘破裂、椎
间盘积液、椎间盘退变等。
病症表现为腰背部疼痛、痛引伸至腰部、大腿
后侧、膝关节及脚跟,伴有侧弯、屈腰等反射性活动障碍。
1、预防与教育
(1)宣传正确的生活习惯,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定期活动锻炼、戒
烟限酒等,以减轻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的危险因素。
(2)学习正确的体位姿势和活动方法,及时调整不良姿势,加强身
体的活动训练,增强腰腹部的力量,注意避免单一体位作业或坐姿作业,
尽量减少腰部的负荷。
(3)加强饮食管理。
多加食用富含维生素A、C、E、B6、钙、铁等
营养的食物,减少脂肪、膳食纤维及水分的摄入,注意控制体重,加强免
疫力,积极预防腰痛发作。
2、药物治疗
(1)选用复方丹参颗粒、脑淫羊藿、乌鸡白凤丸等中药具有临床疗效,可减轻卒中性腰痛、肌肉拘束及炎性症状,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2)应用止痛药、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西药。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护理常规腰痛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口突出,从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而产生的腰腿部疼痛。
腰痛病的好发部位为L4、L5、S1等椎间盘。
一、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发病史、诱因、各项检查结果。
(2)评估患者疼痛部位、程度、体位等情况。
(3)评估患者腰部功能、下肢感觉和肌力及二便情况。
(4)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①血瘀证。
证候:腰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
轻症俯仰不利,重症痛剧不能转侧,或有外伤、用力史。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②寒湿证。
证候:腰部冷痛重着,得热则减,转侧不利。
遇阴雨天疼痛发作或加重,静卧时腰痛不减甚或加重。
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或沉紧。
③湿热证。
证候:腰部弛痛,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疼痛加重。
小便短赤,甚或大便结。
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④肝肾亏虚证。
证候:腰部酸软或绵绵作痛,喜揉按,遇劳则甚,卧则痛减。
腰膝软弱无力,或少腹拘急,手足不温,或五心烦热,失眠少寐,口燥咽干。
舌苔少,脉虚细弱。
偏阳虚者舌淡,脉沉弱;偏阴虚者舌红,脉弦细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室内安静、舒适,温度适宜,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3)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急性发作期患者,观察其疼痛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的关系及有无放射痛和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
②患者疼痛剧烈时,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③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疼痛剧烈者可使用蠲痹方行穴位贴敷,慎用止痛剂。
(4)患者卧硬板软垫床,离床时用腰围保护,以巩固疗效。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姿势,进行腰背肌锻炼以利于减轻腰痛,避免弯腰,养成屈膝蹲下的习惯。
(5)患者每次按摩、推拿前后,应卧床休息。
(6)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用药期间忌生冷、寒凉食物。
(7)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多食动物内脏和温肾补气之药膳,忌生冷、辛辣、滋腻之品。
腰痛病护理常规(2015)腰痛病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病症。
【临床表现】1.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2.腰部运动障碍3.主观麻木感觉4.患肢温度下降5.肌肉萎缩【临证施护】1.翻身时必须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
2.行大、中牵引术的患者,按大、中牵引复位术的护理做好术前解释工作,避免病人的精神紧张和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嘱术前一餐少吃或不吃。
嘱术前要排空大小便。
术前要准备皮腰围一个。
教会患者呼吸的方法,配合医生完成踩跷治疗。
术后以皮腰围护腰,平卧硬板床休息。
大牵引:8小时按摩双下肢及相关穴位后屈腿,12小时翻身并按摩肩背部及骶尾部穴位。
中牵引6小时按摩双下肢及相关穴位后屈腿,10小时翻身并按摩肩背部及腰骶部穴位。
牵引术后卧床24小时,72小时尽量卧床,尽量不下床活动。
观察疼痛及病情变化。
协助生活护理,注意保暖。
3.遵医嘱做好连续硬膜外镇痛泵患者的护理,床头交接病人,测量生命体征。
根据医嘱配制药液,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衔接各管道,避免管道扭曲,保持镇痛泵畅通。
观察病情变化。
翻身时注意管道,防止压迫及牵拉管道脱落。
下床行走时注意动作缓慢。
协助生活护理,注意保暖。
4.病人行神灯及拔火罐的护理,照射时暴露局部皮肤,注意保暖,根据皮肤温度及色泽,调节神灯高度。
神灯治疗过程中经常巡视,防止烫伤。
拔火罐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拔罐部位,注意保暖;拔罐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防止时间过长引起水泡;拔罐及起罐动作轻柔。
5.遵医嘱做好中药熏蒸患者的护理:中药熏蒸温度为50℃,每次30min,注意观察温度,防止温度过高发生烫伤。
熏蒸过程中经常巡视,观察病情变化及皮肤情况,注意保暖。
熏蒸结束后半小时内不宜外出,防止着凉,并注意患处保暖。
【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腻、生冷、烟酒等品,应加强营养,以补益气血、滋养筋骨。
腰椎病护理方案1.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的康复治疗2.腰椎疼痛怎么办?腰椎疼痛的常见疗法3.司机腰椎病要注意什么4.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如何缓解腰间盘突出?5.谁有详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查房?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的康复治疗1.治疗原则(1)急性发作期:此期神经根水肿和无菌性炎症明显,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卧床时间不应超过1周;活动时可借助腰围固定;理疗时禁用温热疗法;牵引距离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手法治疗以肌松类手法为主;应避免腰背部的等张运动训练。
(2)恢复期:可用温热物理治疗,改善血液循环;手法治疗以松动手法为主,如推拿的旋扳手法;进行腰背肌和腹肌的肌力训练,改善腰椎稳定性;鼓励适度活动;避免可能加重症状的体位和姿势;减少腰背受力,改善工作环境,预防疾病复发。
2.康复治疗措施根据不同时期,可选择卧床、腰椎牵引、物理因子治疗、手法治疗、运动疗法等治疗方法。
(1)采取适宜的体位姿势在椎间盘突出的急性期,患者应避免屈髋、屈膝或躯体前倾的坐姿。
如必须坐起时,躯干应置于后倾位(约120°),并且有靠垫支撑腰椎。
当屈髋、屈膝坐姿时,椎间盘内压增加50%,如果躯干再前倾的话则椎间盘内压是原先的两倍。
椅背后倾120°,且以125px厚的衬垫支持腰椎的半卧位姿势,对椎间盘的压力是最小的。
(2)卧床休息和适度运动急性期卧床休息可缓解疼痛,且有利于损伤组织的愈合,但是应该经常起床,做短暂的站立、行走和适度的运动。
不宜采取绝对的完全卧床方法。
(3)腰椎牵引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根据牵引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将牵引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
①慢速牵引即小重量持续牵引,是沿用很久的方法,疗效肯定。
慢速牵引是持续性牵引,对缓解腰背部肌肉痉挛有明显效果;持续牵引时腰椎间隙增宽,可使突出物部分还纳,减轻对神经根的机械刺激,松解神经根粘连。
慢速牵引包括很多方法,如自体牵引(重力牵引)、骨盆牵引、双下肢皮牵引等。
腰痛的护理一、引言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很多人在生活中都经历过。
腰痛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腰痛的护理方法非常重要。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腰痛的护理,包括腰痛的原因、评估、护理措施等方面,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二、腰痛的原因1. 机械性因素- 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弹性降低,容易发生破裂或突出,从而引起腰痛。
- 腰椎关节紊乱:腰椎关节的错位、半脱位或滑膜嵌顿等情况,可导致腰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 肌肉劳损:长期过度劳累、姿势不良或外伤等原因,可引起腰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劳损,出现腰痛症状。
- 骨质疏松: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容易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引起腰痛。
2. 非机械性因素- 感染:如腰椎结核、化脓性脊柱炎等,可引起腰部疼痛、发热、乏力等症状。
- 肿瘤:腰椎肿瘤可压迫周围神经和组织,引起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
- 内脏疾病:如肾结石、肾盂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可引起腰部牵涉痛。
-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加重腰痛症状,或导致慢性腰痛的发生。
三、腰痛的评估1.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的腰痛发生时间、部位、性质、程度、加重和缓解因素等。
- 询问患者的职业、生活习惯、外伤史、手术史、家族史等。
- 了解患者是否伴有下肢放射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2.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的腰部外形、姿势、活动度等。
- 检查腰部的压痛、叩击痛、放射痛等。
- 进行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等,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 检查下肢的感觉、运动、反射等,以评估神经功能。
3. 辅助检查- X 线检查:可了解腰椎的骨质结构、椎间隙、生理曲度等情况。
- CT 检查:可更清楚地显示腰椎的骨质结构、椎间盘、神经根等情况。
- MRI 检查:可显示腰椎的软组织病变,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肿瘤等。
-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 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HLA-B27 等,可帮助排除感染、风湿性疾病等。
腰痛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血瘀气滞、风寒痹阻、肝肾亏虚等所导致的腰部疼痛。
证型:
1.血瘀气滞证
2.风寒痹阻证
3.肝肾亏虚证
二、临床表现
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为L4L5、L5S1等椎间盘。
三、临证护理
(一)保守治疗患者,应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1~3周后,如症状缓解,可佩带腰围下地活动。
(二)手术治疗
1.病人去手术室后,根据麻醉方式做好床单位准备。
2.体位护理:一般卧床1~2周,术后初次翻身在麻醉作用消失后6小时进行(防止过早翻身引起伤口活动性出血),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
3.生命体征观察: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应用心电监护仪。
4.神经功能观察:观察患者腰痛症状有无缓解,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术后72小时班班观察记录。
5.引流条或引流管护理:观察伤口敷料渗出情况,术后保持引流条或引流管通畅,一般于术后48小时拔除引流条、引流管。
6.早期功能锻炼: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开始做直腿抬高锻炼,由30°开始,以后逐渐加大,并进行屈膝、屈髋等活动。
四、饮食护理:血瘀气滞证,饮食宜活血祛瘀;风寒痹阻证,饮食宜祛风散寒;肝肾亏虚阴虚证,饮食宜滋阴清热;肝肾亏虚阴虚证,饮食宜温补肝肾。
五、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六、并发症护理:预防神经根粘连,指导患者早期行下肢功能康复。
七、健康指导:调起居,畅情志,避风寒,适度行中医康复保健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