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增员记
- 格式:ppt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14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着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1823年(道光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
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谱名章铜。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1840年,中秀才入学。
1847年(道光2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13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1850年(道光3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1853年(咸丰三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
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
他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5月首次与太平军交战于和州裕溪口。
1860年(咸丰十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1862年(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李鸿章率13营淮军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
1863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1867年(同治6年)授李鸿章为湖广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
晚清传奇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主要官衔: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爵位:肃毅伯,赠一等候谥号:文忠历史贡献: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等个人著作:《李文忠公全集》他是“中国近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自称“裱糊匠”的他在历史舞台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现在让我们走进这位可以称之为传奇的晚清重臣的一生……【入仕之前】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的名门望族(李家在李鸿章高祖时就已勤奋致富,而李鸿章父亲考取进士后家族更是显赫,可以说李鸿章是富N代和官二代),自幼聪颖好学,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受到良好优质教育。
后来李鸿章受当时任京官父亲望子成龙指示,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诗《入都》抒发胸怀,其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两句更是为世所传诵,可以看出一个有志青年的理想与抱负。
【人生转折】在李鸿章的人生历程中不得不提到一位他生命中的贵人,有着知遇之恩的恩师同时也是晚清军政重臣的曾国藩。
他曾以“年家子”的身份投靠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后来在其穷困潦倒之际又到曾国藩幕府下充当了三年的幕僚,虽说时间短暂,可以说这三年既是李鸿章人生命运的重大转折期,又是他日后独立经营政治军事力量的一个非常难得的契机,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他能够有幸充当曾国藩幕僚得到曾国藩高度赏识和鼎力推举分不开。
“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
不宁唯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
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
”---《李鸿章传》梁启超【风云一生】李鸿章这样一位极具争议性和传奇性的人物的一生(“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足可用风云变幻一次来形容,甚至可以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晚清四十多年曲折又悲壮的历史。
●李鸿章与淮军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打乱了李鸿章的仕途生涯。
1862年初,应上海官绅援沪之请,在曾国藩的大力支持下,李鸿章在安庆组建了淮军。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名臣,李鸿章的生平故事中有着许许多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接下来就跟随本文库一起了解李鸿章简介吧。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省心,谥文忠。
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
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
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
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
着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家世渊源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合肥市)。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今合肥市瑶海区东北部)。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科举出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清帝国“裱糊匠”—李鸿章李鸿章,安徽合肥⼈,清朝历史上著名的汉⾂,晚清四⼤名⾂之⼀,是历史上充满争议,众说纷纭的⼀个⼈物。
贴在他⾝上的标签很多,有⼈说他是签订《马关条约》、《⾟丑条约》等⼀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卖国贼,也有⼈⽤“宰相合肥天下瘦”来讽刺他的贪得⽆厌。
但⽇本的伊藤博⽂称他是“清国唯⼀能与世界列强⼀争长短之⼈”,晚清的实际掌权者慈禧把他看作“再造⽞黄之⼈”。
李鸿章李鸿章曾组建淮军,淮军是清朝内战的主⼒军,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剿灭捻军,此时的清国,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觊觎,在风⾬飘摇,内忧外患的危机下,清政府开始了“⾃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李鸿章正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之⼀。
北洋⽔师旗舰-定远李鸿章创建了中国近代海军,开设船政学堂,倡导修铁路,开⼯⼚,引进电报,兴办实业,出访过欧美,见识过欧美列强的器物之先进,知道欧美列强社会之发达,已经算是当时清廷⾥少有的开眼看世界之⼈,⽐起开⼝闭⼝道德⽂章,处处掣肘使绊的翁同龢之流要实在的多。
开平矿务局但是李鸿章也存在⾃⼰的局限,因为他本⾝也是⼀个封建官僚,吃着清政府的禄⽶,享受着清政府给他的权⼒,⾃然还是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为⽬的,维护清政府利益也是在维护⾃⼰的利益,也难怪梁启超说他是“坐知有洋务,不知有国务”。
他⾻⼦⾥还是⽂⼈的“忠君报国”思想,对西⽅社会的先进制度了解不够充分,没有想也没有能⼒去改变清朝落后的制度,我们不可否认他办洋务对中国近代的积极影响,但是究其根本他的⽬的还是以引进西⽅的先进器物来维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也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仅凭这⼜怎么可能让腐烂不堪的清政府起死回⽣,更不可能让千疮百孔的中国发⽣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鸿章与俾斯麦1901年⼼⼒憔悴李鸿章去世,正是签订《⾟丑条约》不久后,这位⼤清的“裱糊匠”便倒下了,⽇薄西⼭的清帝国连最后的⼀根救命稻草都没有了,执⾏者即便尽⼼竭⼒,终不如遇见⼀位开明领袖,李鸿章不是决策者,他是孤⾂,他的⼀切努⼒改变不了清政府的昏庸腐朽。
清史稿原文: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
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特起一军,是为淮军。
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
迨吾一试,笑未晚也。
”旋诏署江苏巡抚。
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学启等将湘、淮人,号北路军。
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
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鸿章亲督军援,贼大奔。
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
七年,西捻平,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
国家旧制,相权在枢府。
鸿章与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官,非真相。
然中外系望,声出政府上,政府亦倚以为重。
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
思以西国新法导中国以求自强,先急兵备,尤加意育才。
初,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岁百二十人。
期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乃未及终学而中辍。
初在上海奏设外国学馆,及莅天津,奏设武备海陆军,又各立学堂,是为中国讲求兵学之始。
尝议制造轮船,疏言:“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
于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
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轮船之议。
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
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
”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
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
鸿章孑身入京,卒定和约十二款。
鸿章奏陈善后诸务。
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
并奉诏行新政,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
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时以诙笑解纷难。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
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
”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
鸿章则言:“于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选自《清史稿》,有删节)【注】①贼:太平军。
人物传记素材:另一面的李鸿章另一面的李鸿章李景娴李鸿章是个功过分明的双面人。
前期,在中国近代史课本中,只看到其被否定的一面;后期,在报章中,更多读到他被肯定的一面。
妙联怒斥鬼子李鸿章,1823年生,安徽合肥人,世人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1900年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携光绪帝西逃,失踪一段时间后出现,命洋务大臣李鸿章与列强代表议和。
谈判结束后,双方共同举行记者会。
忽然,日本钦差大臣小村寿太郎使出一个损招,用汉字来炫耀武力,意在羞辱清廷。
这个钦差大臣得意洋洋地说:日本一楹联大师早就出了上联,向公众诚征下联,然而久久不得,今天只好求教于楹联发祥国的大师了。
他随即对李鸿章说:大人乃当今国学名士,恳盼赐联。
之后他亮出一张白绢,上面用汉字写着: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这是拆字联,意思为:日本驾神马,张满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光大王就有八个,且个个举世无双,单枪匹马就能踏平中国!李鸿章用余光瞥了一眼这二十一个字,怒不可遏。
他强压怒火,思忖片刻就令人端出笔墨,又命这个日本钦差大臣研墨铺绢,旋即带着一副鄙夷的神态,大笔落素绢,一气呵成,回敬道: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此下联也是拆字联,与上联针锋相对,接得严丝合缝:日本萎靡不振,却欲抢我大清龙衣,其实不过是魑魅魍魉四种小鬼。
这些东洋鬼子屡屡犯边,如斗胆进犯我中原,即合手将其擒拿!李鸿章的文才、急才,及其爱国情怀跃然绢上。
在场的中国人见此奇联,无不拍手称绝,深感中堂大人为他们出了一口恶气!日本钦差大臣偷鸡不成蚀把米,只好悻悻走开。
近代中国改革第一人上中国近代史课之时,李鸿章三个字是刽子手卖国贼的代名词。
他对内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与列强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二三十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可谓罪莫大焉!1894年夏,日军突袭北洋舰队,次年春又侵占山东威海。
清廷无心与其交战,遂派直隶总督李鸿章前往马关,与日本总理大臣伊藤议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一生都经历过哪些大事?李鸿章生平简介
导语: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本名李章铜,字渐甫,号少荃,合肥汉族人,世人尊称其为李中堂、李合肥。
他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本名李章铜,字渐甫,号少荃,合肥汉族人,世人尊称其为李中堂、李合肥。
他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他一手创办了淮军和北洋水师,一生都致力于挽救衰败的大清帝国,他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一生,少而聪慧,勉励读书,后随曾国潘学习,继承曾国潘办实事的作风。
为官后,强悍镇压太平天国,领导洋务运动,开办实业,建设海军,增强海军实力,后几次大战战败,以个人之力,周旋于列强之间。
他一生做了许多实事,也代清朝签订了几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说他是破落帝国的无奈重臣,功过是非,已如历史云烟,飘荡消散。
但他被当时人推崇,自有因由。
他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追赠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对其都极为尊崇,这个被历史蒙上面纱之人,他这一生到底功过如何呢?
李鸿章之功:
1。
组建淮军
太平天国成立后,一路如尖刀利刃,乘风纸破,势如猛虎。
清军一
生活常识分享。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次年,授湖广总督。
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1898,李鸿章赴欧洲。
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在1901年签定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浪尖口,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这实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
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我认为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