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鸿章奏折有感
- 格式:docx
- 大小:16.04 KB
- 文档页数:2
读李鸿章传有感1000字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我们总要写作各种各样的文档,优美的文章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还有可能会得到领导的赏识,甚至升职都有可能,可问题是很多人可能不那么擅长于写作或者表达,那怎么办?那我们就走捷径,通过学习、借鉴别人写得好的文笔,学以致用,我相信你自己自也可以写出优秀的文档,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李鸿章传有感1000字,一起来看看吧!事情总是这样的,对危险的恐惧,比起亲眼所见的危险本身来,往往要吓人万分。
------这句话是出自18世纪英国四大着名小说作家之一的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经典名言,蕴藏着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就来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这本经典名着------《鲁滨逊漂流记》又被译为《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被誉为英国和欧洲的小说之父的作家丹尼尔笛福在59岁所着,整书主要讲诉了:一个名叫鲁滨逊的人出身商人家庭渴望出海见识一番,不料前三次都险些丧命,终于最后一次出海船只触礁,整船只有鲁滨逊一人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他制作出简易船只运载所剩的物品,一人身在小岛展开了时长28年的生活,期间经历重重磨难终于回到家乡的事。
他在死亡与生存之间多次挣扎.徘徊,用自身的实践种植出了大麦和稻子,经过刻苦研究,自制木臼、木杵、竹筛,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
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人类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28年!一个令人吃惊的同时又感到恐怖的数字,我自问,如果换是我一个人独自生活都做不到,就更不要说在一个荒无人烟,没有任何电气设备与食物,干什么都要自食其力的孤岛上了,那是我想都不敢想的!而他,鲁滨逊,虽然也曾绝望过,彷徨过,也曾怨天尤人过但他凭借着毅力与不懈的努力独自一个人生活了下来,自己制作衣服.建造小房子.桌子.板凳,捕捉了小羊与小狗将它们圈养起来就这样,慢慢的,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度。
如果是我,我不能在暴风中失事后仍然镇定,并且求生!如果是我,我可能早就已经葬身在那片荒芜之地了,早已化作一片黄土滋润那片一无所有的徒弟了,而他鲁滨逊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还过得非常好。
读《李鸿章传》有感2000字自古成事皆不易艰难困苦更力行我历来比较喜欢史书和人物传记,对许多历史人物如王阳明、张居正、曾国藩等的生平传记更是爱不释手。
读史书和人物传记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让人看到家国兴衰、人生浮沉,更能从中体味到家国兴衰和人生浮沉的背后因素,正所谓“鉴古知今”。
也可以避免杜牧所说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的困境。
在读梁启超先生所著的《李鸿章传》之前,我对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印象只局限于历史书中的介绍,负面评价较多,如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镇压农民起义,但是看了这本书后,对李鸿章的印象大为改观,而且受益良多。
对于为什么给李鸿章写传记,梁启超先生有一段阐述:“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
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
”阐明了两个目的:一是李鸿章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要写中国近代史就必须写李鸿章;二是为古人著书立传,更重要的是让后人明白形势,得到启示,而李鸿章正是这样一个极具借鉴意义的人物。
梁启超先生文笔极好,开篇绪论立论稳妥,大开大合:“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语曰:盖棺论定。
”这些句子符合梁启超先生一贯的行文风格,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高屋建瓴,指出了有所建树则必有被人敬仰或被人诋毁之处,但是毁誉并不可怕,誉满天下或者谤满天下,并不能真正代表一个人的功和过。
接下来,作者阐明了写《李鸿章传》所遵循的原则:“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
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
曰: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一):吾惜李鸿章也!闲来无事,翻阅《李鸿章传》,本人本来不喜欢读历史,更别说人物传记!但是读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作者梁启超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所谓不学无术,不是说李没有才华,相反他早年科举中进士,后又点翰林;平天国、绞发捻,统帅淮军……他的功绩卓著,而他的不学无术只是没有符合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意愿,认为他保守守旧。
所谓不敢破格,李并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只是由于缺少魄力,始终不敢进行彻底地变革。
他执着于在腐败不堪的清政府身上做一些小的修补,安心地做一个裱糊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苟且偷安地活着。
所谓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早在辛丑议和时,李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坚持谈判。
此之尽瘁,有目共睹!临终前,他对家事没有任何安排,却因国事久久不能闭眼。
堂堂大清国,后来竞无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无人和,也是李一生际遇的悲哀,大清时代的悲哀。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勿论庸人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天下唯庸人不咎不誉!”梁任公大气磅礴的一句话揭开李鸿章一生功过的序幕。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这是最精辟却也最中肯的一句评价。
洋洋洒洒六万字过后,李鸿章一生的风雨波澜已然于胸中荡涤难散。
自幼就对李鸿章其人其事略有了解,小时总是在讲述者怒斥李为卖国贼的忿忿之声中结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很难与李鸿章摆脱干系,所以在上学之前总觉得李是一卖国贼,理当人人喊打。
直至今日,读完《李鸿章传》,却才对李有了更为丰满的印象。
李鸿章毫无疑问是个天才,既能舞文弄墨,也能沙场练兵,还样样都不含糊。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17篇)《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篇1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它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吴晗先生《朱元璋传》、朱东润先生《张居正大传》,并称为中国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我了解李鸿章此人初始于初中历史书本,后在反应晚清风云的各大电视剧、电影中常常会看一个或邪气、或阴冷、或儒雅的干瘦老人。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我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方才让我又重新审视这位叱咤晚清政坛四十年的风云人物,甚至对晚清那段国家屈辱史,有了另一番感悟。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读后感。
一、成书背景和作者此书写于《辛丑条约》签订后第四个月。
那时距离李鸿章憾然辞世仅仅二个月。
当时,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流亡在日本。
也就是说此书的发表在日本而非国内。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对梁启超和李鸿章陌生。
梁启超生于1873年,从八卦的角度讲,他是后来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公公,晚清时的帅哥一名。
但从历史的角度讲,梁启超18岁投入康有为门下,20岁创办《大公报》,25岁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与光绪帝开始为期百日戊戌变法,26岁变法失败流亡日本。
如果说晚清时有愤青的话,梁启超无疑是晚清历史上的最大愤青,而他更把他满腔爱国之志,和对当时时政的不满付之于实践,虽然,他后来失败了,但是他还是在历史舞台上写下了厚重一笔。
而梁启超写《李鸿章传》时,他正好29岁,大好青年,却已流亡日本三年。
此时的他正孤独的在日本岛上,反思和总结维新变法失败之处。
在我看来,他写李鸿章除了去点评一名政敌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借由李鸿章的一生,抒写自己对晚清历史的见解,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看法,对大清王朝陨落的一种悲愤,他其实是借李鸿章的故事,抒发自己的胸怀。
但值得肯定的是,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章的政见不同,但他却没有将李鸿章描述成为一个大奸大恶的权臣,给予了#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end#他许多正面的评价,甚至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体现了流亡臣子难以抑制的孤愤。
读《李鸿章传》有感---11法2 梁广涛201130840215这个学期,我阅读了梁启超所著的《李鸿章传》,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我将用自己对其的浅薄的理解写下对此书的一点读后感。
对于本书的主人公,在此之前,我从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中有所了解,在影视作品中也能略知一二,不过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的总体印象总是参杂着负面的因素。
不管是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甲午中日战争的全局覆没,还是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会或多或少的看见李鸿章这位晚清重臣的身影。
于是,李鸿章难免的会背上了“软弱”“卖国贼”“刽子手”的恶名。
我想,这可能就是正统的应试教育下,难以通过独立思考,或者说根本不敢与教材背离的广大学子的共同印象。
可是进入大学之后,我们更多地能发挥自已隐藏已久的思考与想象,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去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我们感兴趣或存疑的事物。
我们知道,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局限于他曾犯下的过错或曾创下功绩,常人评价李鸿章这位晚清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来说更是如此,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第一章绪论中就已经表达了此观点: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语曰:盖棺论定。
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
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
曰: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
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知此义者可以读我之“李鸿章”。
《李鸿章传》分十二章,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第一篇: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1840年4月,初春的细雨播撒到英格兰的大地上,一如既往吵闹的英国国会里,外交大臣巴麦尊微笑着接受着支持者的祝贺,刚才,他击败了反对党议员格拉斯顿的关于反对鸦片战争的提案,这样一来,暴利的鸦片贸易将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重新输入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之中。
也许他并不知道,这一项在大英帝国庞大海外贸易中并不起眼的提案,将会改变中国近百年的命运。
百年之后的蒋廷黻先生读史论事,写作了气势磅礴的《中国近代史》,在他的作品里,探讨了为何中国在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仍然不知民族危机、不思国家改革,白白的浪费了二十年光阴。
并将矛头直指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当时士大夫阶层,崇拜了百年的偶像在一夕之间坍塌,令人茫然不知所措。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
死后追赠谥号“文忠”,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和认可,康梁等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甚至评论他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如此高高耸立于民族之巅的人物,受到蒋廷黻先生的如此指责,似乎稍显过分。
的确,林则徐的骨子里保留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风气,他清正廉明,以拯救苍生,为国效力为己任,他尽忠职守,关注民生。
这就是在今天,也是并不落伍的思想。
的确,在来到虎门之前,林则徐是一个把西方发达国家看做与朝鲜越南等中国传统藩属国类似的国家。
认为他们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认为英国人“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
”,看不起英国人“奇技淫巧”的坚船利炮:“盖夷船所恃,专在外洋空旷之外,其船尚可转掉自如。
若使竟进口内,直是鱼游釜底,立可就擒。
”他所进行的禁烟运动也仅仅是针对外国走私的鸦片,在虎门销烟数年后还写信阐述自己的所恨:“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完《李鸿章传》,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震撼。
这部传记不仅详细记述了李鸿章一生的政治、军事经历,更通过梁启超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复杂的李鸿章形象。
李鸿章,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波折。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为晚清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指责。
梁启超在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既肯定了他的成就,也指出了他的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李鸿章的智慧和勇气所打动。
他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寻找出路。
他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目标,但却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外交手腕,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却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宿命。
他努力推进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宣告失败。
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让他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这些经历,让我深感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更让我们对晚清时期的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部传记,我深刻领悟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李鸿章传》读后心得体会1000字(通用23篇)《李鸿章传》读后1000字篇1有人说: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从这个角度回首过去,使人打了一个寒颤。
纵有光辉的人性与温暖的正义,更多的却满目萧然。
活在世上之士,有远大的志向与臻于完美的节操,却无奈地被时代带来的一切束缚,有无上的荣耀,更有言不尽的苦楚、血泪,都笼罩着悲壮的色彩。
但这层蒙灰的纱,却依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为什么?明知道无法改变什么依旧奋不顾身?明知道结局依旧不放弃?明知道会如此凄凉仍不低头?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知道了结局,无法回头,却还必须走在一条注定失败的路上。
颜文忠知道李希烈不会放过自己,却没有回头;于谦知道自己拥立景泰之后会遭遇清算,却至死不渝;张文忠想到过自己死后万历的冷酷,却依旧变法;林文忠临走之前考虑过销烟之后君王的无情,却正气向前。
是的,这是背后的信仰与理念告诉他们,催使他们,却不曾想这竟可使他们如此执着。
想知道这股力量究竟可以多么强大,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视角停留在了《李鸿章传》之上,因为此书特殊的作者、主人公。
两人只有在政治方面有过交集,但他们都在一条路上失败了,黯然离场,因此更能明白对方煎熬的感觉、艰难的处境。
让我尤为敬佩的是梁公的眼界,对于世界各状之驾轻就熟,是近代以来国人中罕有的世界观,更为完整的史学体系,成就了当代人写当代史之不朽,近代人看世界之不朽。
但纵然有梁公妙笔,此书能够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还是在于着笔李鸿章,那是中国人难以抹去的家国情节。
李鸿章是个复杂的人物,是他曾带来了富国强兵的希望,而也是他的背影,让中国近代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但因此可确定“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对于任何人,只有给他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更清晰地明白他的所作所为。
梁公说他是“适成为我国十九世纪以前之英雄而已矣”,确如其言,作为一生在中华传统熏陶下成长的人,往往于旧时代难以完全破格,愿意接受外来的文化,却源于自身的束缚,显得不彻底。
李鸿章传读后感范文1500字5篇看完李鸿章传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这一切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李鸿章传读后感对于李鸿章,无人不晓,谁都知道他是那个签了一系列晚清屈辱条约的人,不少人好因此给他冠上了了卖国贼的称号。
学习近代史可谓让每个学生难受的了极点。
从古代史那引领世界好几千年,到近代落后挨打一百年,巨大的落差,感情上是难以接受。
如果我有阿宽的超能力,我相信我回去修正历史的。
于是,所有的愤怒发泄到李的身上。
签了那么多条约,果然卖国贼无疑。
上学期无意去旁听了一个法律专业同学的商法课。
碰巧那老师讲到晚清时期民商法律问题,其中他讲了一些对于李的看法。
说他是晚清第一能人,大清帝国的裱糊匠。
诧异呀,与我所知大有出入(不要笑我孤陋寡闻哦),他能牛在哪呢。
之后很留意他向我们推荐的的一本书——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说来惭愧呀,暑假借来竟没有读,原封不动的还给图书馆。
终于,在这一星期下定决心,读完了。
李和梁分属不同的政治派系,对其所说,还是比较可信的。
也可见梁对其还是相当敬重的。
或许,维新派和洋务派还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呢。
读完这本书,对李鸿章可谓大有改观。
书中说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势时之英雄,我深表赞同。
正像梁所说,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具体原因我也不讲述,未免有照搬之嫌。
我只说说几点我所转变的看法。
看完此书后,不禁为李扼腕叹息。
从镇压太平天国发家,之后又平了北方的捻乱,卓越的军功足以光耀门楣,就像郭子仪一样挽救了大唐。
开办洋务,风云中外政坛四十余年,风光无限啊。
到1895年,七十好几了,我倒情愿他死了,这样就不用背负国人的诟骂了,相反,绝对是十九世纪的伟人。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李鸿章传读后感【1】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俗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愿意闭嘴的,还是嗲嗲不休。
任公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在那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年代,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局下,他有着国人没有之清醒,也有着众人不解的无奈。
他知道当时为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清廷饷力人才实有未逮,又多拘于成法,牵于众议,虽欲振奋而未由。
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知道如此又能怎样?李曾至德见前宰相俾斯麦,叩之曰:“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
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麦良久曰:“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孺子共事,则无如何矣。
”李默然。
人皆说李中堂位高权重,可实际上他从没有达到像王安石、张居正那样权臣的高度,充其量只是个重臣而已,权臣都在军机处中,权力都在老佛爷那里,那里不会有弄权汉臣的政治舞台,这一点上我是相信老佛爷的实力的。
甲午海战,连日本人都说是李中堂一人与一国之战争,老佛爷要过寿,各地大员不闻不问,仿佛北洋之事只与李中堂一人有关,在这样的朝廷之下,若是我,恐怕早负气离职了,但李仍忍辱负重。
任公说李不学无术,说李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要李中堂通晓欧美之民主,但在那个群臣掣肘的朝廷里,开展一个纯技术的洋务运动都是磕磕绊绊,要谈体制改革如何可能。
即使是十几年之后任公后来担任北洋政府的各种总长,任公也只能空谈抱负,于实处无计可施了。
难怪乎李中堂说:局外之訾议,不悉局中之艰难。
即使是百年后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仍是步履维艰,又能怎样,知易行难而已。
其实李也有开放的一面,维新变法之时,李送几千两白银资助强学会。
庚子之变时,其亦与革命党有共和之议。
读李鸿章奏折有感
作者:董宝珍的博客
我最近阅读了《中国近代战策辑要》,这是一本记录中国1840年以来所发生的重要战争,核心决策者彼此之间的书信和奏折为内容的书。
书中有一篇李鸿章所写,关于中法战争的奏折令我产生很多感想!中法战争刚开始,首战中国就失利,丢掉了重要城池,导致士气低落,清朝核心决策层在战还是和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李鸿章在中法矛盾初期是主和派,当李鸿章发现和平已经没有办法维持的时候,变成主战派。
在中国首战失利后,李鸿章上书,反对停战议和并强烈主战!以下是李鸿章的奏折:
《李鸿章上遵旨妥筹边计折》
“臣惟中外交涉,每举一事,动关全局,是以谋划之始,断不可轻于言战,而挫败之后,又不宜轻于言和。
刘永福以新集之军隔河而守山西,本是危道;杀伤相当,弃城走险,疆域胜负,彼此何常?此意未足介意。
即敌或径犯北宁,三面受兵,势颇难守。
然我兵终无遵罢之理……岂可望风震慑,仓卒撤防,使法窥我内怯,要挟多端,增环海各国狎侮之渐哉?夫南宋以后,士大夫不甚知兵,无事则矜愤言战,一败则诓儒言和,浮议喧嚣,终至覆灭。
若汉、唐以前,则英君智将,和无定形,战无定势。
卒之虚憍务名者恒败,而坚忍多略者恒胜:足以知致敌之奇,终在镇定。
伏愿朝廷决计坚持,增军缮备,内外上下,力肩危局,以济艰难,不以一隅之失撤重防,不以一将之疏挠定见,不以一前一却定疆吏之功罪,不以一胜一败卜庙算之是非,与敌久持以待机会,斯则筹边致胜之要道矣。
”
李鸿章的奏折中,解决了一个极具一般价值的重要课题:“在战略方针受挫后,是坚持原有方针,还是改弦更张?”李鸿章说道“以谋划之始,断不可轻于言战,而挫之后,又不宜轻于言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投资人借鉴重要的原则。
每一次投资行为都不可以轻易启动,谋划、决策时要反反复复从里面到外全面立体的收集信息、深谋远略,不要轻易的做出投资决定。
投资如同打仗事关重大,必须慎思考,没有接近百分之百的把握,决不能轻易投入。
一旦决定投资,不可避免要遇到与预期不符的阶段性挫败,此时不轻易放弃、认输。
遭遇战争挫折之后,不要轻易言和,为此李鸿章进一步说道:“坚忍多略者恒胜:足以知致敌之奇,终在镇定。
伏愿朝廷决计坚持,增军缮备,内外上下,力肩危局,以济艰难,不以一隅之失撤重防,不以一将之疏挠定见,不以一前一却定疆吏之功罪,不以一胜一败卜庙算之是非,与敌久持以待机会,斯则筹边致胜之要道矣。
”意思是说与敌人打仗最根本的在于保持镇定和坚韧。
不要因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改变最根本的战略决策,也不要轻易改变原来的战术。
不要对打了败仗的将士轻意治罪,继续信任他们,继续让他们发挥能力,用持久的方式坚持下去,等待时局的改变这是根本的制胜之道。
李鸿章的这种观念不仅在军事上,在投资上、在人生的其他领域都具有普遍价值。
没有一个投资人能做到不经历任何意料之外的挫折,在不随心意遭受挫折后的应对是投资主要挑战,李鸿章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写到这我不由的从李鸿章的奏折,想到了蒋介石先生的《庐山讲话》。
《庐山讲话》是在七七事变后的一篇抗日动员书,讲话从始至终贯穿的是:“谋划之始,断不可轻于言战,而挫败之后,又不宜轻于言和。
”关于不轻易言战《庐山讲话》中留下了:“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关于战争启动后决不中途放弃,决不求和,《庐山讲话》有:“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
最后关头一至,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
从整体抗日战争可以看出,中国启动抗日是深思熟虑,整个决策历经十多年才启动的战争,在战争启动后,中国在过程上一度相当被动,但抗日决心、基本战略从未发生改变,在抗日战争
中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的中国,从没有一次主动提出求和,反而是处于攻势的日本不断求和,史料记载日本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向中国提出求和的次数多达十二次,中国从没理会这种求和。
中国坚持战前确定的战略原则,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的坚韧坚持了八年。
李鸿章的奏折、蒋介石先生的《庐山讲话》作为具体的事件都已成过去,但“谋划之始,断不可轻于言战,而挫败之后,又不宜轻于言和”的慎始、慎终持之以衡,不轻意改弦更张的决策思想,是任何工作成功的基本规律,也是投资成功的根本原则。
被誉为西方兵圣的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争的进行过程中,会有无数的情报,理由,信息,印象,向你袭来,它们大部分都是倾向于让你改变初始的计划。
这时候,如果你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必将一事无成。
在这种外界的巨大压力下,我们必须坚持一条,屡试不爽的原则。
除非遇到决定性需要改变的理由,否则必须坚持既定计划,决不动摇。
”
坚持即定战略不为过程性波动所干扰的前提是,在决策前全面深刻的思考和研究,不轻易选择、不轻易决策,不轻易下注,不急于形成重大决定。
有一些投资理论认为,在形势不明时可以轻仓介入,其实这违背事前慎重决策,事中稳定坚持原有战略,形势不明本来就不应该决策,信息不足就不该下手,轻仓介入是一种自我心里的迷惑。
全面调研在彻底清楚的情况下才做决策的人,他可能很少做投资决策,但是一旦决定就是只重仓投入真正值得投入的公司,就是决战、就是重仓,并且重仓之后体现出了一根筋的特征,坚持到底,不进行调整。
少打仗、打大仗,真正的投资一定是慎之又慎,冷静决策后的决战决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