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软件-弹性动力时程分析-课件【PPT】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26
7、动力时程分析7.1结构的弹性动力时称分析(图01 )图01主界面图1 主菜单表5.1.2.1 采用时程分析法的房屋高度范围度、烈度、场地类别房屋高度范围8度Ⅰ、Ⅱ类和>1007`度8度Ⅲ、Ⅳ类>809度>601.1 结构的弹性动力时程分析(图1.1):位置:主菜单\结构的弹性动力时称分析图1 地震波选择操作说明及规范链接:○〈选择地震波〉:选用不少于二组的实际强震记录,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第5.1.2条。
○〈地震波信息〉:纵坐标示〈加速度〉,横坐标示记录时间。
○〈峰值加速度值〉:最大值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5.1.2条表5.1.2.-2 时程曲线最大值地震影响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18 35(55) 70(110) 140罕遇地震220(310) 4000(510) 620○方向:计算单向地震时,主分量峰值加速度赋正确值,其它赋0;计算双向地震时,主、次分量峰值加速度赋正确值,其它赋0;○楼层剪力、楼层弯矩不分塔统计:应勾选。
1.2分析参数(图1.2):位置:主菜单\分析参数图1.2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参数操作说明及规范链接:○〈地震波主方向与X轴夹角〉:可用90。
○〈主分量峰值加速度〉:○〈次分量峰值加速度〉:○〈垂直分量峰值加速度〉:计算单向地震时,主分量峰值加速度赋正确值,其它赋0;计算双向地震时,主、次分量峰值加速度赋正确值,其它赋0;○〈结构阻尼比〉:钢筋混凝土结构:0.05;小于12层纲结构:0.03;大于12层纲结构:0.035。
○〈第一条地震波放大系数〉:可不放大。
○〈第二条地震波放大系数〉:可不放大。
○〈第三条地震波放大系数〉:可不放大。
2.1、时程分析结果图形显示(图2.1):位置:主菜单\时程分析结果图形显示图2.1.位置菜单2.1.1动力时程分析结果(WDYNA.OUT1):位置:位置菜单\动力时程分析结果WDYNA.OUTWDYNA.OUT动力时程分析结果2.1.2 最大楼层位移曲线(图2.1.2):位置:位置菜单\最大楼层位移曲线图2.1.2最大楼层位移曲线2.1.3 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图2.1.3):位置:位置菜单\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图2.1.3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2.1.4 最大楼层剪力曲线(图2.1.4):位置:位置菜单\最大楼层剪力曲线图2.1.4最大楼层剪力曲线2.1.5 最大楼层弯矩曲线(图2.1.5):位置:位置菜单\最大楼层弯矩曲线图2.1.5最大楼层弯矩曲线7.2EPDA/PUSH(图02 )图02主界面采用弹塑性静、动力分析范围1、甲类建筑及9度区的乙类建筑;2、7-9度区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框架结构;3、高度大于150m的钢结构;4、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结构;5、9度及8度Ⅲ、Ⅳ类高大厂房的排架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5.5.2条1、生成弹塑性静、动力分析数据(图1):位置:主界面\生成弹塑静、动力分析数据图1位置菜单1.1、接力SATWE或PMSAP生成三维弹塑性模型(图1.1.A-C):位置:位置菜单\接力SATWE或PMSAP生成三维弹塑性模型图1.1.A图1.1.B图1.1.C操作说明:○由图A选择单项。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杨志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 CAD工程部•弹性时程分析基本概念、规范规定•弹性时程分析的具体实现•三向地震波合理选取和人工定义需要重点理解的概念:“平均值、较大值”“统计意义上相符”“两组天然、一组人工波”“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2条第3点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二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其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5.1.2-2 采用。
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
《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3.3.4条第3点7~9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下列情况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1)甲类高层建筑结构;2)表3.3.4 所列的乙、丙类高层建筑结构;3)不满足本规程第4.4.2~4.4.5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楼层刚度比、抗剪承载力、竖向构件不连续、局部内收) 4)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带转换层、加强层、错层、联体、多塔)5)质量沿竖向分布特别不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
《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3.3.5条按本规程第3.3.4 条规定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二组实际地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且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80%;2 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不宜小于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3~4倍,也不宜少于12s,地震波的时间间距可取0.01s或0.02s;4 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PKPM讲义编者:姜铭阅目录目录 (1)前言 (3)第一章初识PKPM (3)第一节结构设计业务管理 (3)1.1 组织架构 (3)1.2 设计深度要求 (4)1.2.1 设计阶段 (4)1.2.2 设计深度 (4)1.3 各设计阶段的管理 (5)第二节PKPM模块及步骤图 (6)2.1 PKPM模块 (7)2.2 PKPM结构设计基本步骤图 (12)第三节练习一个简单的例子 (13)第四节常见问题汇总 (13)4.1 软件命令的使用 (13)4.2 结构设计和软件结合的问题 (14)实验课练习1 (16)第二章PMCAD模块 (16)第一节PMCAD的基本功能和应用范围 (16)1.1 基本功能 (16)1.2 应用范围 (17)第二节练习框架建模 (18)2.1框架 (18)第三节PMCAD问题汇总 (18)3.1 软件命令的使用 (18)3.2 结构设计和软件结合的问题 (24)实验课练习2-3 (34)第三章SATWE模块 (35)第一节介绍: (35)1.1 简介: (35)1.2 关于建模的一些说明 (35)第二节接PM生成SATWE数据(补充输入及SATWE数据生成) (36)2.1 分析与参数补充定义 (36)2.2 特殊构件补充定义 (47)2.3 温度荷载 (51)2.4 弹性支座/支座位移定义 (52)2.5 特殊风荷载定义 (52)2.7 生成SATWE数据文件及数据检查 (54)2.8 修改构件计算长度系数 (54)2.9 水平风荷载查询修改 (54)2.10 人防荷载 (55)第三节SATWE前处理的注意事项 (55)第四节结构整体分析与构件配筋计算 (56)4.1 结构内力,配筋计算 (56)4.2 PM次梁内力与配筋计算 (58)4.3 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 (58)4.4 结构的弹性动力时程分析和框支剪力墙分析 (61)4.5 复杂楼板有限元分析 (62)第五节SATWE常见问题汇总 (63)5.1 软件使用问题 (63)5.2 结构设计与软件的结合问题 (63)第六节练习框架结构 (68)实验课 (69)第四章JCCAD (69)第一节介绍 (69)1.1 JCCAD主要功能 (69)1.2 JCCAD一般操作过程 (69)第二节练习 (69)第三节JCCAD常见问题汇总 (70)3.1 软件使用问题 (70)3.1.1 地质资料输入 (70)3.1.2 基础人机交互输入 (71)3.1.2.1 参数输入 (71)3.1.2.2 荷载输入 (72)3.1.2.3 柱下独基 (73)3.1.2.4 桩基础 (73)3.1.2.5 图形管理 (73)3.1.2.6 筏板 (74)3.1.2.7 网格节点 (74)3.1.2.8 重心校核 (74)3.1.3 基础梁板弹性地基梁法计算 (74)3.1.3.2 弹性地基梁结构计算 (74)3.1.3.3 弹性地基板内力配筋计算 (75)3.1.4 桩基承台以及柱独基沉降计算 (75)3.1.5 桩筏筏板有限元计算 (75)3.2 结构设计与软件结合问题 (76)第五章LTCAD、GJ和施工图绘制 (81)第一节LTCAD、GJ和施工图绘制简介 (81)第二节练习 (81)第三节常见问题 (82)3.2 结构与软件结合的问题 (82)第六章JLQ和砖混结构 (89)第七章砖混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弹性时程分析——YJK软件操作篇操作菜单1上部结构计算——弹性时程分析2常用活动菜单——计算参数+计算分析3结果菜单——WDYDA+层位移+层位移角+层剪力+层弯矩+反应谱对比计算参数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2-2,多遇地震,自动对主次方向的峰值加速度取值1第一级对话框——参数输入-弹性时程分析信息次方向的峰值加速度取值取为默认值时,CQC 法结果是考虑了主次波组合情况下的计算结果。
WZQ 中CQC 法的计算结果始终是单向地震下的分量计算结果,未考虑双向地震组合。
所以两份文件的CQC 法计算结果只有在单向地震情况下,次方向的峰值加速度取值取为0时保持一致2只计算主方向地震效应:程序对结构地震波效应的计算结果分为0°与90°两种情况,每种情况又各自有主次两个方向分量的效应。
在后续对弹性时程结果的运用中,次方向的效应一般不会用到3第二级对话框——地震波选择对话框1本级菜单一般条件下无需进行调整2查看反应谱——PGA、EPA、加速度谱、速度谱、位移谱第三级对话框——自动筛选最优地震波组合1地震波组合晒选限制条件➢单条地震波基底剪力满足规范要求——±35%➢地震波组合平均基地剪力满足规范要求——±20%➢平台与第一周期领域平均值筛选——《结构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波的选择控制指标》——仅供参考!①一是同欧洲规范,对地震记录加速度反应谱值在[0.1, Tg]平台段的均值进行控制,要求所选地震记录加速度谱在该段的均值与设计反应谱相差不超过10%②二是对结构基本周期T1附近[T1-DT1,T1+DT2 ]段加速度反应谱均值进行控制,要求与设计反应谱在该段的均值相差不超过10%③由于实际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常进入非线性状态,结构刚度发生退化,结构基本周期随之不断延长,在选取DT1和DT2时,可使DT2=0.5s>=DT1。
Tol为限值1地震波组合晒选限制条件➢单条考虑各地震波组合在第1,2阶周期的平均反应谱值➢必要时,适当增加相邻特征周期的可选地震波或者放宽主次方向地震峰值加速度值以满足以上的限制条件选波文本结果一:wavecombin 2选波文本结果二:wdynaSpec3原则上,任一组合均满足规范要求!计算结果文本结果——wdyna 、wdynaSpec 1内力及位移图形结果——层位移+层位移角+层剪力+层弯矩2地震波与反应谱对比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