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粉体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32.50 KB
- 文档页数:9
纳米粉体材料简介纳米材料分为纳米粉体材料、纳米固体材料、纳米组装体系三类。
纳米粉体材料是纳米材料中最基本的一类。
纳米固体是由分体材料聚集,组合而成。
而纳米组装体系则是纳米粉体材料的变形。
纳米粉体也叫纳米颗粒,一般指尺寸在1-100nm之间的超细粒子,有人称它是超微粒子。
它的尺度大于原子簇而又小于一般的微粒。
按照它的尺寸计算,假设每个原子尺寸为1埃,那么它所含原子数在1000个-10亿个之间。
它小于一般生物细胞,和病毒的尺寸相当。
细微颗粒一般不具有量子效应,而纳米颗粒具有量子效应;一般原子团簇具有量子效应和幻数效应,而纳米颗粒不具有幻数效应。
纳米颗粒的形态有球形、板状、棒状、角状、海绵状等,制成纳米颗粒的成分可以是金属,可以是氧化物,还可以是其他各种化合物。
纳米粉体材料的基本性质它的性质与以下几个效应有很大的关系:(1).小尺寸效应随着颗粒的量变,当纳米颗粒的尺寸与光波、传导电子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尺寸特征相当或更小时,周期边界性条件将被破坏,声、光、电、磁、热、力等特性均会出现质变。
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成为小尺寸效应。
(2).表面与界面效应纳米微粒尺寸小、表面大、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相当大的比例。
由于纳米粒径的减小,最终会引起表面原子活性增大,从而不但引起纳米粒子表面原子输送和构型的变化,同时也引起表面电子自旋构象和电子能谱的变化。
以上的这些性质被称为“表面与界面效应”。
(3)量子尺寸效应当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成离散能级的现象成为量子尺寸效应。
具体从各方面说来有以下特性:(1)热学特性纳米微粒的熔点,烧结温度比常规粉体要低得多。
这是由于表面与界面效应引起的。
比如:大块的pb的熔点600k,而20nm球形pb微粒熔点降低288k,纳米Ag微粒在低于373k时开始融化,常规Ag的熔点远高于1173k。
还有,纳米TiO2在773k加热出现明显致密化,而大晶粒样品要出现同样的致密化需要再升温873k才能达到,这和烧结温度有很大关系。
纳米粉体材料
纳米粉体材料是一种具有纳米级粒径的材料,其特点是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
纳米粉体材料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首先,纳米粉体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这使得其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和吸
附性能。
在催化剂领域,纳米粉体材料可以提高反应速率,降低活化能,提高催化效率。
在吸附材料领域,纳米粉体材料可以有效地吸附有害物质,净化环境,保护人类健康。
其次,纳米粉体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和电子性能。
由于其颗粒尺寸小于光
波长,纳米粉体材料表现出特殊的光学效应,如光学量子限制效应、光学增强效应等,因此在光学器件、光学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电子器件领域,纳米粉体材料的电子结构和性能也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可以制备出高性能的电子器件。
此外,纳米粉体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
由于其颗粒尺寸小,
纳米粉体材料表现出特殊的力学行为,如强度、韧性、硬度等方面的提高,因此在材料强度提升、耐磨损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热学材料领域,纳米粉体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也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可以制备出高性能的热导材料。
总之,纳米粉体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纳米粉体材料必将在材料科学、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纳米粉体材料
纳米粉体材料是一种具有纳米级粒径的材料,通常指的是粒径在1-100纳米之
间的颗粒。
这些纳米粉体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表面特性,因此在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纳米粉体材料的特点、制备方法以及主要应用领域。
首先,纳米粉体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表面能,这使得其在催化、
吸附、润湿等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
同时,由于其粒径较小,纳米粉体材料还表现出与宏观材料不同的光学、电学、磁学等特性,因此在纳米电子器件、纳米传感器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次,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溶胶-凝胶法、气相沉
积法、机械合金化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制备出不同成分、形貌和结构的纳米粉体材料,满足了不同领域对材料性能的需求。
同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制备方法也不断涌现,为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最后,纳米粉体材料在催化、能源存储、生物医药、环境治理等领域都有重要
的应用。
例如,在催化领域,纳米粉体材料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在能源存储领域,纳米粉体材料可以用于制备高性能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在生物医药领域,纳米粉体材料可以用于药物传递、生物成像等应用;在环境治理领域,纳米粉体材料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废气净化等方面。
综上所述,纳米粉体材料具有独特的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制备方法多样,应用领域广泛。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纳米粉体材料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重要的作用。
ZnO纳米粉体制备与表征一实验目的1.了解氧化锌的结构及应用2.掌握“共沉淀和成核/生长隔离、水热法和微波水热、溶胶-凝胶法、反相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的方法与原理。
3.了解同步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比表面测定仪等表征手段和原理二基本原理2.1 氧化锌的结构氧化锌(ZnO)晶体是纤锌矿结构,属六方晶系,为极性晶体。
氧化锌晶体结构中,Zn原子按六方紧密堆积排列,每个Zn原子周围有4个氧原子,构成Zn-O4配位四面体结构,四面体的面与正极面C(00001)平行,四面体的顶角正对向负极面(0001),晶格常数a=342pm, c=519pm,密度为5.6g/cm3,熔点为2070K,室温下的禁带宽度为3.37eV. 如图1-1、图1-2所示:图1-1 ZnO晶体结构在C (00001)面的投影图1-2 ZnO纤锌矿晶格图2.2 氧化锌的性能和应用纳米氧化锌(ZnO)粒径介于1- 100nm 之间, 由于粒子尺寸小, 比表面积大, 因而, 纳米ZnO 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质如无毒、非迁移性、荧光性、压电性、能吸收和散射紫外线能力等, 利用其在光、电、磁、敏感等方面的奇妙性能可制造气体传感器、荧光体、变阻器、紫外线遮蔽材料、杀菌、图象记录材料、压电材料、压敏电阻、高效催化剂、磁性材料和塑料薄膜等。
同时氧化锌材料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工、信息、纺织、医药行业。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是所有研究的基础。
合成纳米氧化锌的方法很多, 一般可分为固相法、气相法和液相法。
本实验采用共沉淀和成核/生长隔离技术制备纳米氧化锌粉。
2.3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原理不同方法制备的ZnO晶形不同,如:2.3.1 共沉淀和成核/生长隔离法借助沉淀剂使目标离子从溶液中定量析出是材料制备领域液相法的重要技术。
常规共沉淀制备是将盐溶液与碱溶液直接混合并通过搅拌的方式实现,由于混合不充分,反应界面小、存在浓度梯度、反应速度和扩散速度慢,先沉淀的粒子上形成新沉淀粒子,新旧粒子的同时存在,导致粒子尺寸分布极不均匀。
纳米粉体的概念纳米粉体,又称为纳米颗粒、纳米材料粉末或纳米粉末,是一种具有纳米级尺寸的粉末状材料。
纳米粉体的晶粒尺寸通常在1到100纳米之间。
与传统的微米级粉体相比,纳米粉体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特性,因此在各个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例如,化学方法中常用的有溶胶凝胶法、热分解法、气相沉积法等;物理方法中常用的有高能球磨法、溅射法、磁控溅射法等。
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得到不同性质和形态的纳米粉体。
纳米粉体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尺寸效应:纳米粉体的晶粒尺寸处于纳米级别,由于尺寸效应的存在,使其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例如,纳米银粉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抗菌性能,纳米氧化铁粉体具有磁性等。
2. 比表面积大:由于纳米粉体的粒径较小,比表面积相对较大。
例如,一克纳米粒子的比表面积可能高达50到100平方米,而一克微米级粉体的比表面积通常仅为1到10平方米。
这种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得纳米粉体具有更强的化学反应活性和吸附能力。
3. 量子效应:当纳米粒子的尺寸接近或小于电子自由行程时,会发生量子效应。
这些量子效应包括量子限制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量子阱效应等,使纳米粉体的电子和光学性质具有特殊的变化。
4. 界面效应:纳米粉体的界面效应主要指颗粒表面与背后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存在界面,纳米粒子的性质可能与其晶体相不同。
例如,纳米粒子的熔点、硬度和磁性等可能会发生变化。
纳米粉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包括电子、光电、材料、生物医学、环境等。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1. 电子领域:纳米粉体在电子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纳米银粉体可以用于制备导电胶、导电粘合剂和柔性电子元件等。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可用于制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
2. 光电领域:纳米粉体在光电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纳米量子点粉体因其特殊的宽带光谱吸收性能,被应用于LED、显示器件和光伏器件等。
纳米粉体材料纳米粉体材料是一种结构控制在纳米尺度的粉体材料,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
由于其独特的尺度效应和面积效应,纳米粉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材料科学、能源存储、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等。
本文将介绍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方法、特性和应用。
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多样,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合成方法等。
其中物理方法包括气相沉积、溅射和球磨等;化学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沉淀法和电化学沉积等;生物合成方法则利用微生物、植物或生物分子合成纳米颗粒。
这些方法可以获得具有不同尺度和形貌的纳米粉体材料,如纳米颗粒、纳米管和纳米片等。
纳米粉体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
首先,由于其尺寸处在纳米尺度,纳米粉体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大的表面活性,增强了材料的化学活性和吸附性能。
其次,纳米粉体材料具有尺寸量子限制效应,使其在光学、电子和磁性等方面显示出不同于宏观材料的性质。
另外,纳米粉体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如高硬度、高强度和良好的柔韧性。
基于纳米粉体材料的特性,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材料科学领域,纳米粉体材料用于改善材料的性能,如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降低材料的密度和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
在能源存储领域,纳米粉体材料用于制备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等,以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
在生物医学领域,纳米粉体材料用于药物传输和生物成像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在环境科学领域,纳米粉体材料用于吸附和分解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以净化水和空气。
总之,纳米粉体材料是一种具有独特特性和广泛应用的材料。
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获得具有不同尺度和形貌的纳米粉体材料。
基于其高比表面积和尺寸量子限制效应,纳米粉体材料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将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粉体材料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纳米级粉体的分级方法我折腾了好久纳米级粉体的分级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是瞎摸索。
我最早尝试的是沉降法,这方法原理看起来简单,就像沙子和土在水里,重的沙子沉得快,轻的土沉得慢。
我把纳米级粉体放到液体里,心想按照重量不同就能分级了。
可是结果惨不忍睹,纳米级的东西都太小了,它们在液体里的沉降行为非常复杂,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是按照我想的那样分层,这就让我很挫败。
后来我又试了离心法。
就好比是坐在快速旋转的过山车上,离心力把东西往不同方向甩。
我把纳米粉体放在离心管里,通过高速旋转来分级。
但这也有问题,转速调整不好就不行。
转速低了,分级不明显;转速太高了,又容易把纳米粉都甩到管壁上,根本就分不好。
我当时试了好多不同的转速,真的是费了好大的劲,浪费了好多材料。
然后我接触到了气流分级法。
这个方法就像是用风去吹灰尘和沙子,轻的灰尘能被吹动得远一些,重的沙子就留在近的地方。
我把纳米粉体放在一股气流里,根据不同的粒径在气流中的悬浮情况来分级。
刚开始的时候,气流速度控制得不好,要么所有的粉都被吹走了,要么就哪儿也没去。
我不断摸索,一点点调整气流的速度、方向,还有粉体投入的量。
这个方法相对前面两个好多了,但操作起来也是很有挑战性的。
当然我还知道有筛分法的理论,但用来做纳米级粉体分级还是很困难的,因为纳米级的颗粒太微小了,普通的筛子根本没法用,我只是有点好奇有没有那种超级超级细密的筛子可以实现,但我不确定有没有这样的东西,也不太敢冒险去尝试。
我的心得就是,做纳米级粉体分级一定要非常有耐心,多试不同的方法,而且不能按照大颗粒物质的分级逻辑强套在纳米级上。
就像我之前的沉降法,理论可行但用到纳米级就出问题。
每一次尝试都要认真记录条件和结果,这样才能逐步找到合适的分级方法。
在开始尝试新方法的时候,可以先在小量的样品上做测试,这样就算失败也不会浪费太多昂贵的纳米粉体原料。
不知道你们要是做类似的分级有啥新想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