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干涉5
- 格式:doc
- 大小:267.50 KB
- 文档页数:4
波的干涉现象波的干涉是指当两个或多个波同时传播到同一空间时,它们相互叠加而产生的干涉现象。
这种干涉可以是构成性干涉,即波的振幅相互增强;也可以是破坏性干涉,即波的振幅相互抵消。
一、干涉的条件波的干涉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波源具有同样的频率;2.波源之间的相位差保持稳定。
二、干涉的类型根据干涉现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波的干涉分为两种类型:干涉的构成和破坏性干涉。
1.构成性干涉构成性干涉是指当两个波相位相同或相差整数倍的情况下,波的振幅相互增强。
在构成性干涉中,波的振幅会出现明显的增强现象,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2.破坏性干涉破坏性干涉是指当两个波相位相差半个波长或波长的奇数倍的情况下,波的振幅相互抵消。
在破坏性干涉中,波的振幅会出现减弱、相互抵消的现象,形成干涉条纹中的暗纹。
三、干涉的表现形式干涉现象可以在不同的波动现象中观察到,主要有光的干涉、声波干涉和水波干涉等。
1.光的干涉光的干涉是最为常见的干涉现象之一,它是由于光的波动性质而产生的。
当光通过两个狭缝或反射、折射等产生相干光时,它们会形成明暗相间、交替出现的干涉条纹。
2.声波干涉声波干涉是指当声波通过两个或多个波源时,由于声波的波动性质而产生的干涉现象。
声波干涉常见于干涉扬声器、乐器等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形成明暗相间、交替出现的干涉条纹。
3.水波干涉水波干涉是指当水波传播到两个或多个波源处时,由于水波的波动性质而产生的干涉现象。
水波干涉常见于双缝干涉实验、波纹池等情境中,观察到明暗相间、交替出现的干涉条纹。
四、应用领域波的干涉现象在很多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包括光学、声学、天文学等。
1.光学干涉应用在光学领域中,干涉现象广泛应用于干涉仪、干涉测量、光的分光和激光等领域。
例如,利用干涉仪可以测量光的波长、薄膜的厚度等物理量,干涉技术也在激光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声学干涉应用干涉现象在声学领域中也有着重要应用,比如在音乐演奏中的共鸣现象、声纳技术中的干扰现象等都与声波的干涉有关。
波的干涉实践了解波的叠加和干涉现象波的干涉实践:了解波的叠加和干涉现象波的干涉是波动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揭示了波的叠加和干涉现象。
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有趣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波的干涉的基本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并通过实践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波的叠加和干涉现象。
一、波的干涉原理波动是物质能量的传播方式,波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在空间重叠时产生的各种干涉现象。
波的干涉可以分为构成干涉的两个波源的相位关系是否相同来分类,分别为相干干涉和非相干干涉。
相干干涉指的是两个或多个波源的相位关系固定,它们的波峰和波谷能够完全或部分重叠,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图样。
这种干涉图样可以通过叠加原理解释,即波的振幅叠加。
非相干干涉指的是两个或多个波源的相位关系不固定,它们的波峰和波谷在时域和空域上交替出现,不能形成干涉图样。
干涉现象在不同波动现象中都存在,比如光的干涉、声音的干涉等。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研究波的干涉现象。
二、波的叠加和干涉实验装置为了观察和研究波的叠加和干涉现象,我们可以利用实验装置来模拟和观测。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波的叠加和干涉实验装置:1. 光源:可以使用激光器、白光灯等作为光源,确保光线稳定和均匀。
2. 双缝装置:将一块带有两个狭缝的物体放置在光源后,调整狭缝的宽度和间距。
3. 屏幕:在双缝装置的后方放置一个屏幕,用于接收干涉图样。
4. 干涉图样观测装置:可以使用显微镜或相机等设备来观察干涉图样。
三、波的叠加和干涉实验步骤以下是进行波的叠加和干涉实验的基本步骤:1. 准备工作:确保实验装置和环境的稳定性,调整光源和双缝装置的位置和角度。
2. 调节狭缝: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双缝装置的宽度和间距,一般情况下,宽度应小于波长,间距应略大于波长。
3. 观察干涉图样:打开光源,将屏幕放置在双缝装置的后方,调整屏幕位置和焦距,使用干涉图样观测装置来观察干涉图样。
4. 分析干涉图样:观察干涉图样中的明暗条纹,分析波的叠加和干涉现象。
波的干涉实验波的干涉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波的性质和行为的实验方法。
通过观察和测量波的干涉现象,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波的传播规律和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本文将介绍波的干涉实验的原理、实验装置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应用。
一、实验原理波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相互叠加形成全新的波形。
当波的干涉达到一定条件时,波的干涉效应将产生明显的增强或衰减结果。
这种干涉效应是由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之间的相互影响所导致的。
在波的干涉实验中,通常使用的是光波或声波。
当两束光波或声波相遇时,它们将按照一定的规律叠加在一起,形成干涉图样。
常见的波的干涉实验包括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和干涉仪等。
二、实验装置1. 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双缝干涉实验是最简单的干涉实验之一。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波源、一个屏幕和一个双缝板。
波源可以是光源或声源,双缝板上有两个狭缝,屏幕则用于接收干涉图样。
2. 干涉仪干涉仪是一种复杂的干涉实验装置,常用于研究光的干涉现象。
干涉仪包括分束器、反射镜、游标等组成。
分束器用于将光波分成两束,分别通过不同的光程后再汇集到一起形成干涉。
三、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干涉图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例如,双缝干涉实验的干涉图样是一组交替明暗条纹,这些条纹的间距与波长和双缝间距有关。
而干涉仪的干涉图样可以给出光波的相位差和光程差等数据。
干涉图样的分析可以得出波的干涉现象与波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例如,通过双缝干涉实验可以确定光的波动性质、波长以及光的传播速度等参数。
而通过干涉仪的实验可以研究光的相干性和光波的干涉效应,进一步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现象。
四、实验应用波的干涉实验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例如,在光学领域,利用干涉的原理,人们可以制造出具有特定波长的光波,应用于激光技术、干涉测量和光学显微镜等领域。
此外,声波的干涉实验也被广泛应用于音响系统、声呐技术和超声波成像等领域。
通过声波的干涉现象,人们可以实现信号的放大和降噪,提高声音的清晰度和质量。
波的干涉 知识点解析学习波的干涉要先理解波的叠加原理,再从波的干涉条件理解波的干涉现象.一、波的叠加原理两列波在空间相遇与分离时都要保持其原来的特性(如f 、A 、λ、振动方向)沿原来方向传播,而不相干扰,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当这两列波的振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这种位移的矢量和简化为代数和.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任何两列波相遇都会产生叠加,叠加时对某一个质点来说,任意时刻振动的位移都等于该时刻两列波在该质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从而出现振动的加强点和减弱点.但不同频率的两列波叠加时,其振动的加强点与减弱点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不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只有当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时,叠加的结果就会使某些点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振动始终减弱,并且加强点和减弱点相互间隔,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所以,波的干涉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波的叠加现象.二、波的干涉1.干涉的概念: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2.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3.干涉区域内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质点的判断:(1)最强:该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差波长的整数倍,即.λδn =(2)最弱:该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即)12(2+=n λδ根据以上的分析,在稳定的干涉区域内,振动加强点始终加强;振动减弱点始终减弱.4.对波的干涉,我们还应理解以下几点:(1)振动最强点是振幅始终最大而不是位移始终最大: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是振幅,而振幅不是位移,在振动的过程中每个质点的振幅是不变的,而振动位移是随时间而改变的,所以振动最强点只是振幅最大的点,其位移仍在做周期性变化,其位移大小变化范围在振幅和零之间.(2)干涉图样中不是只有振动最强的质点和最弱的质点,同时也有振动强度在二者之间的质点,振幅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3)振动加强点在某个时刻的位移可能比同时刻的其他的振动质点的位移小.(4)干涉区域内所有质点的振动频率相同.三、典型例题分新:题型一:生活中波的干涉现象例l :学校做广播体操时,同学们围绕由两个高音喇叭发声的操场走一罔,听到的声音是忽强忽弱的,为什么?解析:做广播体操时,两个高音喇叭发出相同频率的声音,在操场上形成了稳定的干涉现象,同学们绕操场走一圈时,经过了振动加强区域和振动减弱区域,即声音加强和减弱的区域,并且相互间隔,所以听到的声音忽强忽弱.点评:本题是在生活实际中发生的现象,要求分析时抓住关键字“两个高音喇叭是同时发声,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即是频率相同的两列声波产生的干涉现象,类似的现象还有水波的干涉等.题型二: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的理解,波的叠加原理例2:如图l 所示,S 1、S 2是两个相干波源,它们振动同步且振幅均为2cm ,波速为2m/s ,波长为0.4m .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在某一时刻它们所发出的波的波峰和波谷.关于图中所标的a ,b 、c 、d 四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该时刻a 质点振动最弱,b 、c 、d 质点振动都最强B .a 质点的振动始终是最弱的,b 、c 、d 质点的振动始终是最强的C .b 、c 两点在该时刻的位移差是4cmD .再过t=0.05s 后的时刻a 、b 、c 三个质点都将处于各自的平衡位置,因此振动最弱解析:图中b 、d 、c 均为振动加强点,a 为振动减弱点.图中所示时刻,由叠加原理可知,b 点的位移是4cm ,c 点的位移是-4cm ,故两者的位移差是8cm ,再过0.05s ,a 、b 、c 三个质点都将处于各自的平衡位置,但a 仍然是振动减弱点,b 、c 仍然是振动加强点.故选AB 项。
第五节 波的干涉知识要点1、 波的叠加原理几列波相遇时,能够彼此独立地传播,互不干扰;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分别引起的位移矢量和。
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2、 波的干涉1) 波的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的加强区和振动的减弱区相互间隔的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形成的图样叫做波的干涉图样。
振动加强区:是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的叠加或波谷与波谷的叠加。
振动减弱区:是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的叠加。
对干涉图样的理解:稳定的干涉图样表示加强区和减弱区的相对稳定,但是加强区减弱区还是在做振动,发生变化的是振幅增大和减少的区别(相对于某一点振幅不变)。
2) 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①两列波的频率相同;②振动情况相同。
3) 产生原因:波叠加的结果。
4) 注意① 振动加强是指振动质点的能量增大,即振幅增大,并不是指振动速度增大;② 振动减弱是指振动质点的合振动能量减小,即振幅减小。
③ 振动加强或振动减弱区域位置是确定的, 两列波步调一致时有:振动加强区:Δd =2n ·λ/2 (n =0,1,2,3……)振动减弱区:Δd =(2n +1)·λ/2 (n =0,1,2,3……)其中Δd 为该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值,称为波程差。
两列波步调相反时有:振动减弱区:Δd =2n ·λ/2 (n =0,1,2,3……)振动加强区:Δd =(2n +1)·λ/2 (n =0,1,2,3……)且振动加强区域始终振动加强,振动减弱区域始终振动减弱。
④ 误区:频率相同两列波发生干涉时,在振动加强的区域内的质点的位移总是最大,且不发生变化。
发生干涉时,振动加强的区域内的质点振动的位移也是周期性变化的而不是总处在最大值,它的振动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
典型例题例1、一个波源在绳的左端发出半个波a ,频率为f 1,振动幅为A 1;同时另一个波源在绳的右端发出半个波b ,频率为f 2,振动为A 2,P 为两波源的中点,如图10-33所示,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列波同时到达两波源的中点P ; B .两列波相遇时P 点峰值可达A 1+A 2; C .两列波相遇后,各自仍保持原来的波形传播;D .两列波相遇时,绳上的波峰可达A 1+A 2的点只有一点,此时在P 点的左侧。
波的干涉实验研究波的干涉现象波的干涉是波动现象中一种非常有趣和重要的现象。
通过干涉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波的性质和行为,同时也可以应用于科学、工程和技术领域。
本文将对波的干涉实验以及干涉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波动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方式,而波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在相同的介质中相遇时产生的相互影响。
干涉实验的核心是通过将波源和探测器安排在特定位置,观察干涉图案并进行分析。
最常见的干涉实验是光的干涉实验,例如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将一束光通过一个狭缝,然后经过两个相距较远的并行狭缝。
当光通过两个狭缝时,形成两个相干的光源,并在屏幕上形成干涉图案。
干涉图案包括了明暗相间的条纹,称为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是由于光波的波峰和波谷相互叠加形成的。
干涉条纹的形态和间距是与波长、狭缝间距以及观察位置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的。
当光源中的波长不变时,狭缝间距越大,干涉条纹之间的间距越大。
观察者距离狭缝越远,间距也越大。
这些规律显示了干涉现象的一些基本特征。
除了光的干涉实验,声波的干涉实验也是非常常见的。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孔洞对声音进行干涉实验,类似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通过调整孔洞之间的距离和观察者的位置,我们可以观察到声音的干涉条纹。
这些实验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声波的干涉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声学工程和音响技术的设计。
干涉实验不仅在光和声波中有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波动系统,如水波、电磁波等。
这些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波动现象的机会,有助于深入理解波的特性和行为。
通过干涉实验,我们可以研究波的相位差、相长干涉、相消干涉等现象,从而揭示波的干涉的奥秘。
总之,波的干涉实验是研究波的干涉现象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干涉图案,我们可以了解波的性质和行为规律。
干涉实验不仅限于光和声波,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波动系统中。
波的干涉现象在科学、工程和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物理原理波的干涉与衍射物理原理:波的干涉与衍射一、引言波动理论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各种波的行为和性质。
其中,波的干涉和衍射是波动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现象。
本文将着重介绍波的干涉和衍射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二、波的干涉1. 干涉现象的定义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在特定条件下相遇时发生相互作用的现象。
干涉的结果取决于波的干涉相位差。
2. 干涉的分类干涉分为等厚干涉和等倾干涉两种类型。
等厚干涉是指波通过等厚介质产生的干涉现象,如牛顿环。
等倾干涉是指波通过等倾介质产生的干涉现象,如双缝干涉。
3. 干涉的原理干涉原理基于波的叠加原理,即波的合成等于各个波的矢量和。
干涉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波的相位差引起的干涉条件改变。
4. 干涉的应用(1)干涉仪:干涉仪是利用波的干涉现象测量光的性质和物体的参数的仪器。
常见的干涉仪有迈克尔逊干涉仪和杨氏双缝干涉仪。
(2)涂膜技术:干涉技术可以应用于薄膜的制备和检测,用于提高光学元件的性能。
(3)干涉图案:干涉现象产生的干涉图案可以用于制作光栅、干涉滤波器等。
三、波的衍射1. 衍射现象的定义衍射是指波通过障碍物边缘或在有限孔径中传播时,波的传播方向和波前面发生弯曲和变形的现象。
2. 衍射的原理衍射原理基于海耶-菲涅尔原理,即波传播时,每个波前上的每个点都可以看作是波源,它们产生的次波相互叠加形成新的波前。
3. 衍射的特点(1)衍射现象的出现与波的波长和传播环境有关,有利于波的传播方向的弯曲。
(2)衍射现象在光学中明显,但也存在于其他波动现象中,如声波和水波。
4. 衍射的应用(1)光学衍射:衍射可以用于测量光的波长、制备光栅、研究光学仪器的分辨率等。
(2)声学衍射:衍射可以用于声学测量、超声波成像、喇叭和扩音器的设计等。
(3)电磁波衍射:衍射在天线设计、射频识别技术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四、干涉与衍射的区别干涉和衍射是波的两种重要现象,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区别:(1)干涉是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交的两个或多个波相互作用,衍射是波通过障碍物边缘或有限孔径时发生的波的弯曲与变形。
第二节 波的干涉和衍射 声波
[知识要点]
(一)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在同一媒质中传播的几列波,无论相遇与否,每一列波都能保持它本身的特性(频率、波长、振动方向),按照自己原来的传播方向继续前进,不受其他波的影响。
(二)波的叠加原理 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任一时刻某一质点的位移,就等于每一列波单独在该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三)波的干涉和干涉图样
频率相同的波叠加时,形成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
波的干涉形成的图样叫干涉图样。
(四)相干波源
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波源发出的波,叠加时会得到稳定的干涉图样,这样的波源叫相干波源。
(五)波的衍射
波能绕过障碍物或孔隙继续前进的现象叫波的衍射,要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接近。
(六)声波
发声体即声源的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就形成声波。
通常声波能发生明显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满足条件时也能产生干涉现象。
[疑难分析]
怎样理解波的干涉现象?
(1)波的干涉现象是在波的叠加原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
(2)只有当性质相同的两列波,频率相同(波长相同)时,叠加后才能出现振动始终加强区域和振动始终减弱区域相互间隔的空间分布,这种现象就称为干涉。
而当这两列波的振动方向也相同时(一维振动),干涉后的振动强、弱区域更加明显,干涉图样更加清晰;再当两列相干波的振幅也相同(设为A )时,振动加强区的质点位移将在-2A 到2A 之间周期性变化,而振动减弱区的质点位移将始终为零,这就是教材上实验两列相干水波产生的现象。
(3)当两列波的频率不同时,叠加结果就不会出现振动始终加强和始终减弱的区域,如图12-23所
示。
波源S 1,S 2的频率分别为f 1和f 2,且f 1=
12f 2,则T 1=2T 2。
两列波同性质,在同一媒质中传播,应有λ1=2λ2,观察到该时刻P 点振动加强,Q 点该时刻振动减弱,若再经t=
12
T 1时间,S 1推进半个波长,S 2推进一个波长,则P 点振动将减弱,Q 点振动将加强,可见两列波频率不同时,叠加后不能得到稳定的振动强弱空间分布,也就是不能产生干涉,因此,频率相同是两列波干
涉的先决条件。
(4)利用稳定的干涉图样,可以测量出波长,这时干涉现象的重要应用。
[知识拓宽]
1.两列波相干时,可利用波程差来判断相遇处某点的振动是加强的还是
减弱的。
如图12-24所示,S 1和S 2为两相干波源,它们的波长均为λ,要判断它们
21||l l l ∆=-来
相遇处的P 点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可以通过波程差确定。
当(1)(0,1,2,)l k k λ∆=+= ,即l ∆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两列波使P 点的振动方向相同,振动必最强;当(21)(0,1,2,)2
l k k λ
∆=+= ,即l ∆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两列波使P 点的振动方向相反,
振动必最弱。
除了这两种特殊情况外,P 点的振动将处在最强和最弱之间,最终情况也将由l ∆和波源的起始振动方向决定。
例如:空气中相距10m 的A ,B 两处放两个完全相同的声源,其频率为1000Hz,声速为340m/s ,另一点C 距A17M ,距B 20.4m ,则在C 点听到的声音强弱如何?
由题意 3400.34()1000
v m f λ=
== 20.417 3.4()10B A l l l m λ∆=-=-==
因此C 点的振动必加强,应听到强音。
2.关于声波的“多普勒效应”现象。
当鸣着汽笛的一列火车向你高速靠近时,你会听到汽笛声变得越来越尖锐,反之火车离你高速驶去时,汽笛声会变得越来越低沉,原来声音的尖锐或低沉是由人听到的声波的频率决定的,当发声体高速向人靠近时,人听到声波的频率要比发声体静止时的频率高,反之听到的声波频率就低,这就是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一切波都可以产生的,只要波源本身运动时就发生,也是波的一个重要性质。
3.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衍射现象。
从波源发出的波经过同一传播时间到达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叫波面。
如图12-25中的弧面a,b,c 均是波源S 的波面,而该时刻波面c 又称波前。
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提出:波面上各点可以看作是新的波源,叫做子波源,从这些子波源发出新的波来,而新的波面(或波前)就是这些波的包迹。
如图12-25中的c 波面可看作b 波面上的许多子波源所发出的波的包迹,见图12-26,这就是惠更斯原理。
用惠更斯原理很容易解释波的衍射现象,如图12-27平面波前AB 到达一宽度d 大于波长λ的缝时,缝上各点成为新的波源,各点都发出半球形波来。
结果新的波前已不再是平面,缝两边波前已弯曲,改变了传播的方向。
如果缝越窄d<λ,缝成了单独的振动中心,新波面弯曲得越厉害,衍射现象就越显著,如图12-28所示,惠更斯原理能定性地解释波的衍射现象。
[练习题]
1.如图12-29所示,两列完全相同的波相向传播,当它们相遇
时,在图12-30中所示的四种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 ( )
(A )(b),(c) (B )(a),(b)
(C )(a),(d) (D )(b),(d)
2.关于波的性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波可以反射,但不能折射
(B )两列波相遇叠加,就一定产生干涉
(C )在波长越短,障碍物尺寸越大时,衍射现象越明显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两列波叠加产生了稳定的干涉现象,得到了干涉图样。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两列波的频率一定相等
(B )振动加强区域和振动减弱区域总是互相间隔 (C )振动加强区域和振动减弱区域总是交替变化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4.图12-31为两列相干波的相遇区域,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则a,b,c,d,e 五点中(e 点为ab 连接中点)振动始终加强的是 点,振动始终减弱的点是 点,e 点的振动 。
(填“始终加强”或“始终减弱”)
5.“隔墙有耳”指的是 物理现象。
6.人耳能辨别声音的时间间隔最少为0.1s ,则为了听到回声,障碍物至少距人 m ,猎人在射击后,6s 钟听到回声,障碍物距猎人 m 远,设声速340m/s 。
7.图12-32中,S 是水面波的波源,x,y
是挡板,A ,B 是窄缝,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闭上A ,打开B ,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若A 、B 全开,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3)若P 点到A 为5λ,到B 到4λ,则P 点的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 (4)若t=t0时,C 点振动位移为-2h ,则该时刻H ,M 点振动位移为多少?
(5)经过
1
4
T (T 为波周期)I ,F 点振动位移多少? [参考答案]
1.(A);
2.(D);
3.(C);
4.a,b,c,d,始终加强;
5.声波的衍射;
6.17,1020;
7.(1)衍射 (2)干涉 (3)加强 (4)2h,-2h (5)都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