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lon骨折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310.22 KB
- 文档页数:2
聊一聊 Plion骨折治疗的注意事项对于骨折患者,在治疗后一定有很多的注意事项,只有注意好这些内容,这样才能够让骨折的治疗起到最好的效果。
那么大家都听过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吗?它又被称之为是Plion骨折,主要是踝部的复杂性骨折,以高能量损伤,不稳定和软组织损伤严重为主要特点,对于这种骨折它的手术非常的复杂,并发症很常见,也非常严重,如果治疗失败,就会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例如造成截肢和严重创伤性关节炎等情况。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文章中了解一下关于这种Plion骨折治疗它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吧!认识认识Plion骨折的由来20世纪初法国的放射学家,Etinne Destot首先使用Pilon一词来描述胫骨远端关节骨折线向近端延伸5cm范围内的干骺端解剖区域,Pilon为法语,其原意是药师用来粉碎和研磨的钵杵,胫骨远端与之非常相像,它就由此得名,这种骨折发生于胫骨远端,并累及了关节面。
它主要是因为垂直暴力合并或不合并的扭转暴力所导致的一种骨折,表现为干骺端的压缩和关节面的粉碎。
这种骨折是粉碎性的骨折,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关节很容易受到破坏,同时预后的情况也无法肯定的给出肯定的说明,这种骨折主要分为了以下几种类型:依据关节面和干骺端的移位及粉碎程度分型,强调关节面的损伤程度分为以下类型:AO分型系统A型骨折是指胫骨下端的关节外骨折;B型骨折是指部分关节内骨折,一部分关节面仍与胫骨干相连;C型骨折是指关节面与干骺端之间的完全性骨折。
AO分型系统——A型亚型A1型:单纯的胫骨远端骨折;A2型:粉碎性胫骨远端骨折;A3型:严重的粉碎性胫骨远端骨折。
AO分型系统——B型亚型B1型:单纯的经关节面劈裂骨折;B2型:经关节面劈裂骨折,伴有轻微的压缩骨折;B3型:经关节冠状面劈骨折,后踝有大的游离骨折块。
AO分型系统——C型亚型C1型:单纯关节面和干骺端骨折;C2型:单纯关节面骨折伴有干骺端粉碎性骨折;C3型:关节面和干骺端粉碎性骨折。
骨折康复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
为了促进患者骨折后的愈合和功能恢复,正确的康复护理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骨折康复护理的操作流程,并提供相应的评分标准,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进行护理。
一、骨折康复护理操作流程1. 初期准备骨折康复护理的初期准备包括以下方面:- 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等;-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疼痛程度、肿胀、畸形等;- 进行必要的检查,如X光、CT等,以明确骨折类型和程度;- 处理骨折部位的创伤,如止血、消毒等;-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给予相应的镇痛措施。
2. 骨折固定骨折固定是骨折康复护理的关键步骤,目的是保持骨折断端的正确位置,促进愈合。
常用的固定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石膏固定:将患肢用预制石膏固定板固定,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
- 外固定:通过钢针或钢板将骨折部位固定在体外,适用于骨折断端不能恢复稳定的情况。
- 内固定:通过手术将钢板或钢钉固定在骨折部位,适用于骨折断端能恢复稳定的情况。
3. 动态锻炼动态锻炼是骨折康复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肌肉功能的恢复。
动态锻炼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主动活动:患者通过自主进行相关动作,促进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增强肌肉力量。
- 被动动作:护理人员或物理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相关动作,逐渐恢复关节的灵活性。
- 抗阻力训练:逐渐增加肌肉的负荷,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4. 活动功能训练活动功能训练是骨折康复护理的最终目标,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功能。
具体的步骤包括:- 坐起和站立训练:帮助患者逐步从卧床状态恢复到坐起和站立的能力。
- 行走训练:通过助行器或其他辅助设备,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行走能力。
- 功能训练:包括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如洗漱、穿衣、吃饭等,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这些功能。
二、骨折康复护理的评分标准为了评估骨折康复护理的效果,可以使用以下评分标准进行评估:1. 疼痛评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数字评分法(NRS)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
Pilon骨折的治疗及围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pilon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的体会。
方法:对自2005年1月~2008年6月间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我们在围术期注意对患者心理的疏导,加强对创面、皮肤的观察及护理,有计划有程序的指导功能锻炼,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结论:骨折处理虽然棘手,但是通过正确的护理可以达到满意效果。
关键词 pilon骨折围术期护理资料与方法2005年1月~2008年6月收治pilon骨折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16~58,平均28岁;开放伤7例,闭合伤23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7例,坠落伤13例。
术前处理:已经x线检查确认,所有闭合伤患者均跟骨牵引并置于托马氏架上。
开放性骨折急诊清创缝合后,同样行跟骨牵引。
同时所有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及静滴20%甘露醇250ml脱水治疗5天。
伤后7~10天手术。
治疗方法:随机分3组。
手术复位组3例:均为闭合伤,局麻后在c 型臂x线机透视下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行跟骨牵引。
内固定组22例:采用踝前正中切口或内踝切口,直视下复位后,以钢板、螺钉、克氏针等固定,术后采用石膏托外固定。
外固定组5例:骨折、粉碎严重,软组织损伤程度重者,可选t型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
围术期护理:①做好心理护理。
②皮肤护理:高能损伤造成的皮肤的破损及严重的肢体肿胀,常在伤后24~48小时出现许张力性水泡,要在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局部表皮破损皮肤碘伏无菌处理后,创面涂抹喜疗妥软膏,预防创面干裂及感染。
张力性水泡应涂抹碘伏后无菌巾遮盖待其自动吸收,较大的水泡可在无菌条件下用注射器抽出。
③疼痛的护理:早期疼痛可予口服止痛药物,术后可使用镇痛泵持续镇通,或遵医嘱必要时肌注盐酸哌替啶50~100ml。
④体位的护理:伤后及手术后均应将患肢高台,要将上身躺平,床尾摇高或用垫子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20°~30°,以利于患肢血液及静脉回流,促进肿胀消失。
医院骨科胫腓骨骨折术后的功能锻炼第一阶段:手术后第一天至第三天1.冷敷:手术后的第一天,可以用冰袋冷敷伤处,每次冷敷时间为15-20分钟,可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2.活动指导:在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以保证关节的活动度,并避免关节僵硬。
3.肌肉锻炼:进行几组简单的肌肉收缩和松弛操,不过度用力,切记不要造成疼痛。
4.功能恢复:开始进行轻度的床上站立、坐立、行走等功能恢复训练,可借助助行器等辅助器械。
第二阶段:手术后第四天至第十四天1.疼痛管理:根据疼痛程度,适当使用止痛药物,控制疼痛,从而增加锻炼的舒适性。
2.活动指导:继续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并逐渐增加运动幅度。
物理治疗师会教授您如何进行正确的关节活动。
3.肌肉锻炼:进行肌肉的有氧锻炼,比如踏步运动、自行车等,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4.平衡训练:通过单脚站立、转身等动作,进行平衡训练,恢复肌肉平衡和关节感觉。
5.功能恢复:开始进行更高强度的活动,如上下楼梯、跳跃等,逐渐恢复日常生活功能。
第三阶段:手术后两周以后1.活动指导: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尽可能增加活动幅度,保证关节灵活性。
2.肌肉锻炼:进行力量训练,可以借助负重器械进行刺激,增加肌肉力量。
3.平衡训练:继续进行平衡训练,增加肌肉平衡和协调性。
4.必要时,参加康复治疗:如感觉康复进程较慢或有其他问题,可以选择参加专业康复治疗,由康复医师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适度,不可过度用力,以免导致再次受伤。
同时,根据医生和物理治疗师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以达到锻炼效果,促进康复。
总之,骨科胫腓骨骨折术后的功能锻炼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合理指导和规范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希望患者能够密切配合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坚持锻炼,争取早日康复。
骨折病人的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手术前后的护理对于骨折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骨
折病人手术前后的护理常规:
手术前护理
在手术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和护理:
1. 定期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和体温,确保病人的身体状况稳定。
2. 确保病人空腹,饮食和饮水的限制时间依照医生的指示进行。
3. 对骨折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4. 预先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器械、药物和手术室。
手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以促进康复:
1. 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和心率,确保病人的情况稳定。
2. 给予病人适当的镇痛药物,缓解手术后的疼痛。
3. 利用合适的固定器材或石膏,保护并稳定骨折部位,避免不必要的活动。
4.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5. 给予病人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促进骨折的愈合。
6. 通过康复训练帮助病人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能力。
注意事项
在骨折病人手术前后的护理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定期监测病人的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感染或并发症。
2. 遵守医生的嘱咐和康复计划,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3. 保持病人的环境整洁和舒适,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 鼓励病人积极参与自己的康复过程,并提供心理支持。
手术前后的护理常规对于骨折病人的康复和恢复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病人的康复进程。
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计划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损伤,需要经过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训练才能恢复功能。
本文将介绍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计划,以帮助患者快速恢复正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1. 引言骨折是指骨骼中断,常见于意外事故或疾病引起的外力作用。
术后康复训练对于骨折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稳定性,最终实现功能恢复。
2. 术后康复训练计划2.1 早期康复训练(手术后第一周)在手术后的第一周,骨骼处于愈合的初期阶段,需要进行轻度的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并预防血栓的形成。
建议患者进行以下锻炼:- 轻度屈伸运动:通过仰卧位或坐位进行膝关节和肘关节的轻度屈伸运动,每次重复10-15次。
- 指关节活动:利用患侧手指的其他手指轻轻活动患者的手指关节,每次重复10-15次。
- 双脚踝运动:通过向上蹬脚、向下踩脚和转动脚踝等运动来提高脚踝的灵活性,每次重复10-15次。
2.2 中期康复训练(手术后第二到四周)在手术后的第二到四周,骨折开始愈合,并且受伤部位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在这一阶段,患者可以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范围。
以下是一些适合的康复训练:- 肌肉训练:通过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可以提高骨折部位周围肌肉的稳定性。
例如,进行膝关节屈曲和伸直的练习,每次重复10-15次。
- 步态训练:患者可以开始进行轻度的步态训练,包括使用支撑工具(如拐杖)来保护受伤的部位。
逐渐恢复正常的行走姿势,并逐渐减少拐杖的使用时间和力量。
2.3 后期康复训练(手术后第五周及以后)在手术后的第五周及以后,骨折部位已经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开始恢复正常的骨骼结构。
在此阶段,患者需要进行更加有力度和复杂度的康复训练,以进一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稳定性。
- 跳跃训练:通过跳跃练习,可以提高患者的爆发力和耐力。
例如,进行单脚跳或跳跃远距离练习,每次重复10-15次。
- 增加负重:患者可以逐渐增加负重训练,以提高肌肉力量。
例如,进行带有负重背心的深蹲训练,每次重复10-15次。
史上最全综述:Pilon骨折处理的11个要点1911年,Étienne Destot首次描述了胫骨pilon骨折。
他用法语单词“pilon”(即杵)来描述踝关节胫骨远端的机械功能。
该术语已被进一步用于描述胫骨pilon骨折的相关机制,其中胫骨远端充当杵,在距骨上有很大的轴向应力,可以导致胫骨爆裂。
到目前为止,存在许多不同的分类系统,其中AO分类是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分类。
尤其是C 型骨折极难处理,因为这类损伤经常严重损害骨折区周围的软组织。
因此,远期效果往往很差,正确的初次管理至关重要。
在本世纪初,治疗已演变为分期方案,目前是治疗的金标准。
因此,本综述的目的是总结治疗这些困难骨折的方案,回顾近期发展的文献,从而使外科医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
01流行病学胫骨pilon骨折较为罕见,约占所有胫骨骨折的3 %~ 10%,占所有下肢骨折的1%。
男性比女性发病率更高,大多数胫骨pilon骨折发生在45岁左右。
在75%–90%的病例中,患者的腓骨也出现骨折。
AO B型骨折比C型骨折更容易发生腓骨完整的胫骨pilon骨折。
此外,在最近的研究中,有人认为在腓骨保持完整的情况下,胫骨pilon骨折的粉碎程度和严重程度可能更低。
02损伤机制与单纯的踝关节骨折不同,pilon骨折通常是由高能量创伤和较大的轴向力引起的,这会导致胫骨平台在距骨上爆裂。
最常见的高能创伤是由高空坠落或跳跃或机动车事故造成的。
事故所产生的高能量也会对周围的软组织造成严重损伤,约6%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有多处损伤,需要进重症监护病房。
轴向撞击时足的位置是骨折类型和粉碎量的决定性因素。
Topliss 等人强调了轴向撞击时足部位置的重要性,因此区分了矢状面骨折和冠状面骨折。
矢状骨折多见于年轻患者和高能量创伤患者,撞击时足处于内翻角度,而冠状骨折多见于老年患者,低能量创伤和足处于外翻角度。
此外,当足在冲击时处于足底屈曲时,该力将可能导致后部骨折,而当足处于背屈时,导致胫骨pilon的前部骨折。
骨折后的康复训练与生活护理骨折是指骨头发生断裂或破碎的损伤,常见于意外事故、运动损伤或因骨质疏松等原因。
一旦发生骨折,除了需要进行适当的治疗外,康复训练和生活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并为您提供实用的建议。
一、康复训练1. 早期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是指在骨折初期,通过适当的运动和锻炼促进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恢复。
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身情况,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扭转手腕、屈伸肩膀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被动运动来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2. 中期康复训练中期康复训练主要是恢复关节功能和增加肌力。
此时可以逐渐增加运动负荷并进行各种关节活动幅度的练习。
物理治疗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物理疗法、按摩和跨过程等。
此外,不要忽视合理的营养摄入,以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
3. 晚期康复训练晚期康复训练是指骨折部位基本愈合后进行的锻炼和功能训练。
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动作锻炼来提高肌肉力量、恢复关节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推荐参加一些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游泳、瑜伽或散步等,但需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再次受伤。
二、生活护理1. 饮食在骨折康复过程中,营养对于骨头的愈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议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如鱼类、禽肉、豆类和坚果等富含蛋白质和钙质的食物。
此外,维生素D也对促进钙吸收和骨密度有益处,可多摄取乳制品或暴露在阳光下。
2. 安全性与卫生为了避免骨折部位的再次受伤,平时要保持室内外的安全性。
清理地面上的障碍物、使用防滑垫或手杖来增加稳定性,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头盔、垫子等。
此外,保持伤口干燥和干净也是极为重要的,定期更换创可贴或敷料。
3. 心理支持经历骨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包括焦虑、恐惧或沮丧等。
因此,家人和朋友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同时,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压力。
4. 坚持康复计划骨折康复是一个漫长而需要耐心的过程,因此必须坚持康复计划并按医生和物理治疗师的建议进行锻炼。
骨折后的康复四肢骨折后的康复指导【康复评定】关节活动范围测定、肌力测定、肢体围径测量等。
【康复措施】(一)第一阶段:骨折经复位、固定或牵引后3天左右开始行康复治疗。
1、主动运动:限于伤肢未被固定关节的各个轴位上的主动运动,必要时给以助力。
消除水肿最有效且花费最少的方法即是主动运动,另外还可预防关节挛缩、肌肉废用性萎缩等。
2、肢体抬高:肢体的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于心脏。
3、在骨折复位基本稳定、肌肉组织基本愈合时,进行固定部位的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并使骨折断端靠近,以利于骨愈合。
4、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在固定2-3周后,如有可能应每日短时取下固定物,作受损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并逐步增加活动范围,运动后继续固定。
5、对健肢与躯干应尽可能维持其正常活动,可能时应尽早起床。
6、物理疗法。
(1)电疗:电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消肿、轻疼痛、减轻粘连、防止肌肉萎缩,以及促进骨愈合。
电疗包括超短波、低频脉冲磁场、微波、紫外线、中频电、氦氖激光等疗法。
(2)按摩:向心性按摩,手法应当轻柔,可缓解疼痛,消退肿胀。
按摩还可牵拉纤维组织。
(3)运动假炼:主动运动或主动助力运动,而不是被动运动或抗阻运动。
(4)热疗:红外线和蜡浴,一般在第一阶段后期,肿胀消退后应用。
(二)第二阶段:骨折愈合,固定解除后。
1、恢复关节活动范围:(1)主动运动:受累关节进行各方向的主动运动,运动时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每一动作重复多遍,每日练习数次。
(2)助力运动与被动运动:刚去除固定的病人可先采用助力运动。
对组织挛缩、粘连严重而用助力运动与主动运动难以奏效者,可使用被动运动。
但运动方向与范围应符合解剖功能,动作应平稳、缓和,不应引起明显疼痛及肌肉痉挛,不可使用暴力引起新的损伤与骨化性肌炎。
(3)关节功能牵引:对比较僵硬的关节,可加作关节功能牵引,即将受累关节近端适当固定,在其远端按需要的方向用适当重量进行牵引。
骨折康复护理措施及指导骨折是指骨骼中一些部位的骨裂断,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
在骨折康复护理过程中,正确的护理措施和指导,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骨折康复护理措施及指导的相关内容。
一、骨折康复护理措施1.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及时更换患肢上的纱布和吊带,保持创面的干燥清洁,防止感染的发生。
2.保持适当姿势: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固定方法和支撑装置,保持患肢的适当位置,以促进骨折愈合。
3.冷热交替敷料:在骨折初期,可采用冷敷来减轻肿胀和疼痛;在一定时间后,可以采用热敷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4.适当进行被动活动:骨折康复期间,可适当进行被动活动,通过提高患肢的活动度,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
5.合理饮食:加强营养,增加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的摄入,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新骨的形成。
6.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及时按时服用抗感染药物、止痛药物等,以控制感染,减轻疼痛。
7.定期复查:康复期间,定期到医院复查,及时做X光检查,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钙、磷等补充治疗。
二、骨折康复指导1.日常生活护理:骨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如慢慢进食,避免过量进食导致体重增加;避免长时间坐卧,要不定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使用厕所时,最好用座便器,并注意保持稳定,避免跌倒等。
2.心理护理:骨折后,患者的精神状态往往较低落,当患者感到无助和沮丧时,护士应进行积极的精神鼓励,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和对康复的期望,并与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支持。
3.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结合骨折的类型和部位,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提供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介绍和食物搭配建议。
4.康复锻炼指导: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的不同,制定适合患者的康复锻炼计划,包括被动活动、主动活动和功能锻炼等,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5.康复指导:对于患者在骨折康复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如颈椎、腰椎骨折患者如何正确转身、如何正确使用拐杖等,护士应进行相关指导,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效果。
骨折康复训练的技巧指导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损伤,通常需要经过康复训练来促进骨骼愈合和恢复功能。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骨折康复训练的技巧指导,希望能帮助骨折患者顺利康复。
一、初期恢复阶段初期骨折康复阶段是指骨折后数天到数周的时间内,这个时期的重点是控制疼痛并维持肌肉功能。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保持适量的活动:虽然骨折需要休息,但过度休息会导致肌肉无力和疼痛加重。
骨折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量的活动,如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功能。
2. 疼痛管理:疼痛是骨折患者常见的问题之一,可以通过按摩、热敷和冰敷等方法来缓解疼痛。
同时,根据医生的指导可以适量使用止痛药物,但要注意遵循医嘱,避免滥用药物。
3. 正确使用助行设备: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助行设备,如拐杖、助行器等。
在使用助行设备时,要确保正确的姿势和步态,避免给受伤的部位带来额外的压力。
二、中期恢复阶段中期骨折康复阶段是指骨折后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这个时期的目标是促进骨骼的愈合和增强肌肉的力量。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应用热敷与冷敷: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僵硬和肌肉痉挛;冷敷可以减少肿胀和疼痛。
根据需要,骨折患者可以轮番使用热敷和冷敷。
2. 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在医生的指导下,骨折患者可以逐渐增加活动强度,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这些训练可以包括瑜伽、普拉提和物理治疗等,以提高肌肉力量、平衡和灵活性。
3. 骨密度锻炼:骨折后,骨骼往往变得脆弱,为了促进骨骼的愈合和预防再次骨折,骨折患者可以进行骨密度锻炼,如负重运动、跳跃练习等。
三、后期恢复阶段后期骨折康复阶段是指骨折后数月到一年以上的时间,这个时期的目标是进一步恢复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巩固康复训练成果:在康复训练期间获得的肌肉力量和功能应该得到巩固和改善。
继续进行适量的运动和锻炼,保持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造成疲劳。
Pilon骨折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发表时间:2016-05-10T11:50:47.3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6期作者:刘晓新顾士杨王亚娜[导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骨科 Pilon骨折术后,早期结合规范化康复护理方法,踝关节功能可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骨科江苏苏州 215021)【摘要】目的:探讨Pilon骨折术后的早期规范化康复护理。
方法:总结51例Pilon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包括术后体位护理、疼痛护理、阶段性康复锻炼和出院指导。
结果:51例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1.2±3.2周。
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门诊随访,按照AOFAS 踝-后足评分法评定踝关节功能,末次随访疗效优良率96%,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Pilon骨折术后,早期结合规范化康复护理方法,踝关节功能可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Pilon骨折;康复锻炼;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314-02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after the Operation of Pilon FracturesLiu Xiao-xin,Gu Shi-yang,Wang Ya -na.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Jiulong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Shanghai Jiaotong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Key words】Pilon fracture; Rehabilitation; NursingPilon骨折是指胫骨远端1/3累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其发生率约占胫骨远端骨折的7%,其中20%~25%为开放性损伤[1]。
因属关节内骨折,故常需手术治疗。
对于这种类型骨折,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为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术后早期规范化康复护理对恢复关节功能、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我科于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Pilon骨折患者51例进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结合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1例均为2012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13例;年龄20~45岁,平均39岁。
致伤原因:交通伤43例,摔伤8例。
均经X线平片及三维重建CT明确诊断,Ruedi-Allgower分型[2]Ⅱ型29例,Ⅲ型22例。
51例患者中,8例开放性骨折行急诊清创+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43例一期行跟骨牵引以维持患肢长度及骨折稳定,延期待肿胀消退后行切口复位内固定手术,受伤至手术治疗时间为7~16d,平均11.5d。
本组病例伤前肢体功能正常,均可生活自理。
1.2 手术方法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根据术中骨折固定的牢固程度决定术后行2~3周的石膏固定。
1.3 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法[3]评定。
AOFAS踝-后足评分内容:疼痛40分、功能50分、对线10分。
评分标准: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60分。
1.4 结果 51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
于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获得门诊随访,常规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均获骨性愈合,时间平均为11.2±3.2周。
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法评定踝关节功能,末次随访优31例,良18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6%。
无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
2.护理2.1 一般护理使用下肢体位垫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和预防肿胀,避免膝关节处于伸直位。
密切观察患肢皮温、感觉、活动、末梢循环、肿胀程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石膏固定者避免绷带包扎过紧,以绷带内可伸入一指为宜。
术后第1d起进餐时可摇高床头45°~60°,至用餐结束30min后继续摇低床头,保持患肢高于心脏平面,以后根据肢体肿胀消退情况逐渐增加摇高床头的时间。
2.2 疼痛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查找引起疼痛的原因,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范围和持续时间。
患者术后回室即开始评估,并与术前相比较,如VAS评分为1~3分,不影响患者睡眠,则指导患者放松,放置合适体位,每天评估1次;如VAS≥4分,排除体位放置不当、石膏绷带包扎过紧等因素,则及时与医生沟通,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动态观察患者疼痛的变化并记录评分,及时调整措施,避免患者因疼痛而惧怕功能锻炼。
关节活动度锻炼后疼痛可辅以冰敷减轻关节肿胀及疼痛。
2.3 康复锻炼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功能锻炼计划,指导患者循序渐进进行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增加强度以患者感到疼痛可耐受为度。
遵循原则:注重早期活动,尽早下床活动,患肢晚负重;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至长,强度由弱增强。
2.3.1 第一阶段(术后1周内)术后6h或麻醉清醒后即鼓励患者开始双下肢足趾屈伸运动和健肢踝关节运动,踝关节运动三个步骤:每个步骤10s,每个完整动作30s,每1h进行,每次10min。
术后第1d开始进行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等长收缩运动,每1h进行,每次10min,动作宜慢,肌肉收缩需到位。
术后第2d开始进行下肢各未被固定的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屈伸关节时尽可能保持最大限度的范围,动作宜慢;患肢进行直腿抬高运动,抬高30°,停留30s,由一开始的每日3次,每次5min,逐日增加,至一周后每次连做10min。
术后第3d每天拆除患肢石膏2次进行踝关节运动,由一开始的每次5min逐日增加。
患肢进行踝关节运动时可与健肢共同进行。
2.2.2 第二阶段(术后2~5周)手术1周后扶拐离床,患肢不负重行走,使用拐杖三点式步行,离床后继续第1周所做的各项功能锻炼,但可适当减少健肢功能锻炼次数,增加患肢功能锻炼次数。
术后2周石膏拆除后加强患肢踝关节运动,由一开始的每天2次,每次20min,逐渐增加力度,手术4周后最大限度将踝关节背屈、跖屈、内收、外展6~8次,每次30min。
患肢开始踝关节运动后,可减少双下肢足趾屈伸运动,加强股四头肌和腓肠肌舒缩运动。
扶拐下床期间,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注意拐杖高度距离腋窝2~3指,身体重量应在手掌而不在腋下,避免压迫腋神经发生损伤。
下地行走后患肢可出现发绀肿胀情况,抬高患肢后症状减轻,告知患者此为正常情况,发绀肿胀明显时需暂时中止下床行走练习,立即抬高患肢,进行足踝的自主活动和按摩,一旦肿胀消失,发绀转红,再继续练习,循环反复以逐渐适应。
当患肢出现疼痛或痉挛时,可放入温水内作足、踝的自主活动,必要时可加用活血止痛中药洗剂帮助散瘀消肿。
2.2.3第三阶段(术后6~8周)根据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患肢负重时间。
6~8周后逐渐部分负重,患者先扶双拐站立,患肢踩地,部分负重,开始持续5~10min,以后逐渐延长时间,待适应后再增加部分负重力量行走。
10~12周以上, X线片复查确认有连续骨痂形成、骨折线模糊,方可弃拐完全负重行走。
在此逐步负重行走的第三阶段中要格外注意避免负重力量增加过大过急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应在不引起患肢关节局部疼痛和肿胀的前提下逐步加大负重力量。
此阶段继续加强第一和第二阶段锻炼,同时增加关节被动锻炼。
2.4 出院指导术后10~14d拆线后出院。
出院后按阶段性康复锻炼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告知患者术后6周内肌力训练和踝关节活动度锻炼的重要性,需严格执行、持之以恒,但切勿操之过急,不合理的功能锻炼反而对恢复关节功能不利。
定期门诊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踝关节功能状况及时获得功能锻炼指导。
3.小结Pilon骨折属关节内不稳定骨折,故常需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及早期关节功能锻炼。
因其损伤机制和病理解剖,骨髓炎、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距小腿关节功能障碍为术后远期并发症[4]。
临床经常出现Pilon骨折患者骨折愈合了,但关节功能却丧失了,主要原因是术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不当、未采取合理的康复护理措施。
术后早期采取规范系统的康复护理,可有效减轻创伤周围的疼痛和肿胀,促进骨折早期愈合,降低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防止关节僵直,可显著改善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Gardner MJ,Mchta S,Barei DP,et al.Treatment protocol for open AO/OTA type C3 pilon fractures with segmental bone loss[J].J Orthop Trauma,2008,22:451-457.[2]Ruedi TP,Allgower M.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lower end of the tibia[J].Clin Orthop,1979,138:105-110.[3]Kitaoka HB.Alexander U,Adelaar RS,et al.Clinical Rating System for the Ankle-hindfoot,Midfoot,Hallux,and Lesser Toes[J].Foot Ankle Int,1994,15(7):349-353.[4]胥少汀,葛宝丰.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865-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