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_沉默_的日语语言文化
- 格式:pdf
- 大小:32.72 KB
- 文档页数:2
从「甘え」的文化心理看日语的某些省略表达摘要:日本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甘え」文化,它构成了日本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从而产生了「甘え」的日语。
省略暧昧表达是「甘え」日语其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它避免冗长,言简意赅,通过以心传心,给交际双方带来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孕育了日本人的「甘え」意识。
关键词:「甘え」心理一体感日语省略表达引言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在其社会实践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不能脱离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而存在的。
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
那么,作为日语学习者熟知的“日语省略暧昧表达”这种语言现象,也并非无源之水,它恰恰是在日本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那么,“省略暧昧表达”反映了日本什么样的文化特征呢?本文拟从「甘え」的文化心理这一视点出发,对日语中某些省略暧昧表达方式进行探讨。
一、「甘え」的文化心理及其原型「甘え」是动词「甘える」的名词化,它是日语中固有的词,汉语和英语中没有意义与之相应的确切词语。
在中国也有人简单地理解为“想撒娇、亲近人”等等,当然这只是浅层次的理解。
《广辞苑》中,对「甘える」的其中一种解释是「馴れ親しんでこびる(与人亲近);人の親切·好意を遠慮なく受け入れる(不必客气地接受对方的好意)」。
日本精神分析学家土居健郎在『甘えの構造』《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一书的开头提到,「甘え」不仅是理解日本人的精神构造的关键,更是解读日本社会的钥匙。
笔者认为,「甘え」就是一种想要依赖、亲近于他人并得到容许,寻求与他人和周围环境的一体感的欲望;它源于婴儿追求母亲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寻找庇护,并祈求母子一体的原始依赖形态。
幼儿时期,孩子对母亲的这种依赖感尤其强烈,随着长大成人,还要继续保持这种亲密的依存关系。
这种幼儿期的母子关系中形成的「甘え」的心理原型,延伸至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继而扩大至家庭外的人际关系,从而构成日本独特的社会结构原理。
沉默--日本人的非语言交流
李朝辉
【期刊名称】《思想战线》
【年(卷),期】2006(032)001
【摘要】沉默是日本人社会交际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传情达意,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日本人来说,相对于言语,沉默所传递的信息更能体现说话者的意图.在日本,沉默现象是高度依赖语境的传统文化的遗存,同时它也反映出日本人的集团主义和耻感文化的主题以及"以心传心"的文化直觉.
【总页数】7页(P111-117)
【作者】李朝辉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浅析日本人常用非语言交流符号——以鞠躬为例 [J], 王旦旦
2.日本人无处安放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演变 [J], 黄雄;董庆辰;
3.跨文化交际中“沉默是金”的日本人 [J], 王育虹
4.日本人的沉默性格及其深层原因 [J], 章明
5.浅析日本人的说话艺术——以"暧昧表现"为中心看日本人的和精神 [J], 陈月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日本独特的语言文化【摘要】日本的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就像它的国家屹立于太平洋上一样独特,日本语言文化同其他国家比起来,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含蓄、委婉、谦逊,它可能是请求的语气,但是却是要求的含义。
本篇文章主要是分析形成日本独特的语言文化自然背景和社会背影,进而从三个方面来描述日本语言文化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日本语言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14-01一个民族的语言是民族社会文化和时代变迁的演变结果,每一个民族、国家的语言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文化基础上的,对于这一点日本语言文化也不例外,其中日常用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日本人的性格谦逊、含蓄、委婉,生活中、工作中讲究团队精神,不崇拜个人主义,生活中都以“和”为贵,为人处事处处谦让,尽可能减少同周围人产生摩擦,而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语言的特点,笔者通过解析日本独特语言形成的背景以及把它的独特性进行阐述。
一、形成日本独特的语言文化的背景日本人之所以形成委婉的语言表达习惯可能是长期以来深受四面临海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以和为贵”的道德要求有关。
1.地理环境日本是一个岛国,它四面领海,而早期的日本经济并不发达,国力也比较弱小,因此,这个国家不喜欢同世界其它国家交往,也尽少同其它民族产生利益冲突。
幕府统治时代的日本两百多年来除了跟韩国、朝鲜交往外不与其它国家进行外交,长期的闭关锁国统一了日本国民性格,这在学术界被认为是“日本民族的同质性”。
而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渔业为主,海上作业要求劳动者之间合作默契,团体作战显得非常重要,天长地久地就形成了日本人非常重视团体精神的性格。
而日本是一个山地国家,产的大米中有70%是在山地地形上种植的,处于地势高的农户与地势较低的农户必须协商好农业用水问题,不然就会产生矛盾,而这就形成了日本民众的集体观念以及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
2.传统思想中的“和为贵”日本人为了谋求集体民众内部的协调,同外界保持和谐关系,因此,语言表达更加注重含蓄、委婉的方式。
从日本的沉默文化看校园霸凌问题作者:王菲吴旻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9年第6期王菲吴旻(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摘要:一直以来日本都被认为是一个沉默少语的民族,并且在国际间的交流协作、两国民间交往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其崇尚沉默的民族特性。
本文以“日本的沉默文化”为研究视点,从日本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为切入点,分析在沉默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校园霸凌问题形成的原因、实态和现有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日本;沉默文化;校园霸凌中图分类号:G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6-0102-02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敬畏语言的民族特性造就了日本普遍共有的沉默文化。
而在沉默文化的支配下,产生了一直以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即校园霸凌问题。
要解读分析校园霸凌问题,需要从日本人的民族特征切入。
比如,从沉默文化的视角来看,我们能够发现校园霸凌问题产生的根本,并使得校园霸凌问题的解决变得可能。
1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且四面环海,相对比较封闭。
4世纪左右由大和政权统一,形成了结构较为单一的大和民族。
因此民族内部文化差异相对较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等的相似性使得信息传递的双方处于共通的信息环境,很多信息是大家共知共享的,大家认为彼此心灵互通,即使不说出口也能明白对方的心情。
久而久之就为“以心传心”“心领神会”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奠定了文化基础,使得日本人内部有了即使沉默也能意会的默契。
在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之外,还受到了强调和谋求集团内部协作意识的稻作文化的影响,为了保持各个集团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必须压抑个性、放弃自我主张,重视集体内部的和睦气氛,也就是推崇至今的“集团主义”观念。
这也是大和民族“和”思想的集中体现。
为避免冲突,集团内部的成员压抑谨慎,生怕多说或说错而打破集团内部的和谐,又出于对集体归属感的追求而害怕被集团抛弃,力图保持与集团利益相一致。
从语言角度看日本人精神构造的特质“沉默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主要从语言角度出发,通过对谚语,和歌,歌曲,古典艺能的分析,探究日本人的精神构造的特质,得出日本人的“沉默寡言”现象反映了日本的历史文化背景,表现出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集团主义”思想,独特的语言心理以及思维方式。
标签:语言精神构造沉默文化集团主义一、日本人的“沉默”西方有句谚语叫「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en」,意思是“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西方人民崇尚言论自由和自我主张,这句话是为了警戒人们不要忘记“沉默”。
日本从古至今一直崇尚“沉默”,视沉默为一种美德和最高的处世之道。
从这点来看,日本的“沉默文化”不同于中国和西方。
本文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来论证日本人崇尚沉默的文化特征。
二、日语语言中的“沉默”1.谚语中的“沉默”1.1「沈黙は金」——沉默是金从古至今,日本人一向崇尚沉默。
例如「言わぬが花」(不说为妙)、「口は災いの元」(祸从口出)、「言葉大きは品少なし」(言多必失)、「多弁能無し」(话多没本事)等,日本人认为沉默不说也能起到语言的作用,话多反而无益。
日本人讨厌主张自我的人,从「一言居士」「口舌の徒」「舌は禍の根」「無駄口」「お節介」等表示“废话”和“多嘴” 词就可以看出。
日本人认为即使是「無口」(沉默寡言)「口不調法」(不善言辞)也并非是可耻之事。
例如「不言実行」(抬头苦干,只干不说)「腹芸」(讷于言而敏于行)等都是对少言寡语的赞美之词。
日语谚语中有「実用言語不信」(不相信面子话)「論より証拠」(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法,与其争辩时与人讲道理,不如拿出使人信服的证据。
1.2「察し」——察言观色日语中有句「話し手上手に聞き手上手」,意思是真正会讲话的人,必须是善于听话的人。
日本人在听话时,更注重对方的目光,神情,手势,身体距离等非语言要素。
日语中的「察し」(察言观色)「思いやり」(体察,体会)「勘ぐる」(推量)就是这个意思。
日语语言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因素分析张亚敏(中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44)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6)03-0174-02作者简介:张亚敏(1981—),河南濮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学、日语教育。
外语翻译摘要一个国家的语言特征是受着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任何因素都能够追溯到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文化的根源了解文化发展的含义。
本文主要分析日语语言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因素。
关键词日语语言文化特征及形成因素Analysis on the Features and Formative Factors of Japanese Language Culture //Zhang YaminAbstract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a country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which can all be traced back to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namely,learning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 development from the root of culture.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features and formative factors of Japanese language culture.Key words Japanese;language culture;features and formative factors1引言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手段,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传递。
语言是社会运行的必然现象,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色彩,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2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当前世界上有很多的文字,同时也有很多的语言,但是归根结底,当前世界上的文字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文字,这类文字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发音来对文字进行定义,还有一类是表意文字,这类的文字首先是通过某一件事情所代表的含义,最终定义文字,比如说“汉字”。
浅谈日语中的暧昧表达浅谈日语中的暧昧表达日语的暧昧表达可以说是日语的最大特点,它既是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写照,同时也是日本国民性在语言上的典型反映。
暧昧表现因其委婉含蓄性在日本社会中被大量广泛的应用,比如:用于句末的「~と思われる」、「~と考えられる」、「ようだ」、「らしい」、「みたいだ」、「だろう」、「でしょう」等模糊表达,用于句中的「でも」、「とか」、「ぐらい」、「ほど」等省略表现,此外,还有「どうも」、「ちょっと」、「けっこう」等多义词的巧妙使用,这些表达形式在日本社会人际关系维系中起着重要的润滑作用。
但是,因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差异,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很多的日语暧昧表达在汉语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翻译形式,而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感,这就给很多的日语初学者造成了困惑,在此,笔者特列举一些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暧昧表现为例来进行分析谈讨,以期对日语初学者能有所裨益。
1.寒暄语「どうも」作为寒暄语,「どうも」是表示实在或很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どうもありがとう。
(非常感谢。
)どうもすみません。
(实在抱歉。
)どうも失礼しました。
(不好意思失礼了。
)どうもお久しぶりです。
(久违了。
)どうもお邪魔しました。
(太打搅了。
)どうもお疲れさまでした。
(受累了。
)どうも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
(承蒙关照。
)「どうも」作为日语寒暄语在日本社会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而在具体语境中,即便是把「どうも」后面的话语省略,也不影响双方理解和交流,正因为其丰富的言外之意,在以心传心、崇尚含蓄美的日本社会倍受青睐。
比如:邻里之间见面时会说:「どうも。
」打电话的时候也会说:「もしもし、こちらはOOです。
どうもどうも。
」朋友相逢时会说:「先日はどうも。
」不管是问候、感谢还是道歉一切寒暄尽在这一个词中。
总之根据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不同,「どうも」可以演绎出不同的感觉。
2.委婉拒绝「ちょっと」日本人谢绝别人的邀请时点到及止,喜欢用类似ちょっと(有点)的表达,意即有点不方便,听者也马上心领神会。
“沉默”的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作者:徐婷来源:《学园》2014年第28期【摘要】“沉默”指在讲话和交谈中不是明确地做出有声反应,而是做出无声反应或停顿。
它含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涵,但是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对待“沉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中的“沉默”现象,讨论“沉默”在东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并与英语课堂进行结合分析,以期对外语教学提供更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沉默” 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8-0002-02正如有声语言一样,“沉默”也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之一。
本质上,“沉默”和言语都是一种符号,正是有声言语和“沉默”的结合才使得人类交际得到真正的实现。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国家语言可以反映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价值信仰。
“沉默”,作为非言语交际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人们结合语境和社会文化交际标准进行分析,可以传递丰富的会话含义。
因此,在实际交际中,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沉默”的态度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严重障碍。
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东西方国家“沉默”的不同意义,探讨和分析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同时,本文还建议结合英语课堂出现的“沉默”现象辩证地看待课堂“沉默”。
一东西方国家中“沉默”的不同表现东西方国家关于“沉默”的表现因为文化差异而大相径庭。
在Larry.A.Samovar和Richard E.Porter合作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在回答“你愿意嫁给我吗?”这个问题时,如果听话者对此问题表现出“沉默”,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理解。
在英国被理解为不确定,在日本被理解为接受,伊博族则更有趣,如果这位女士继续站在原地不动则表示拒绝,如果跑远则表示接受。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得知,“沉默”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在不同文化的交际中人们对“沉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了解日语敬语的文化背景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的态度,在日本社会中,敬语文化占据重要地位。
了解日语敬语的文化背景,对于学习和理解日语以及适应日本社会至关重要。
一、日本的敬语文化起源敬语在日本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日本宫廷文化。
在这个时期,人们使用敬语的目的是表达对于上级的尊敬和尊重。
这种敬语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敬语的分类在日语中,敬语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尊敬语(“尊敬語”)、谦虚语(“謙譲語”)和丁寧语(“丁寧語”)。
尊敬语用于对上级、长辈或有地位和权威的人表示尊敬;谦虚语用于表示自己的谦逊和尊重他人的地位;丁寧语用于场合正式、对陌生人或公共场合的交流。
三、敬语的使用场合在日本,敬语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场合和应用:1. 商务场合:在与客户、合作伙伴或上级的交流中,使用适当的敬语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体现了尊重,还能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2. 社交场合:在日本的社交场合中,人们通常使用敬语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
例如,在与不熟悉的人交谈时,使用丁寧语可以显示礼貌。
3. 家庭和朋友:在家庭和朋友之间的交流中,敬语的使用方式可能会稍有不同。
尽管很多时候会使用亲近的语言,但在特殊场合或对重要人物仍可能会使用适当的敬语。
四、敬语对日本社会的重要性敬语文化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反映了日本人民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也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遵循正确的敬语使用规范,可以有效地避免尴尬和冲突,并增进人际关系。
五、学习敬语的重要性对于学习日语的学习者来说,了解和掌握敬语文化至关重要。
正确使用敬语不仅是对日语语法的掌握,更是理解日本文化和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
在学习敬语时,了解其使用场合和语气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六、结语敬语文化是日本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了解和应用敬语,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日语,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和适应日本社会。
论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张忠锋1 邓秀梅2(1.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 2.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8)【摘 要】 日本是一个“道”文化盛行的国度。
文章阐释了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即日本人之所以热衷于“道”,展现其文化的独特性,是因为“道”字最能体现和反映他们国民的某些思维特征:精神至上的民族心理;完美主义的行为准则;各得其所的民族理想;崇尚“沉默”的民族个性。
【关键词】 道文化;民族特征;精神至上;完美主义;各得其所;沉默一、引言在日语词汇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与“道”字有关的词汇,诸如“神道”、“武士道”、“茶道”、“花道”、“柔道”、“书道”、“剑道”、“香道”等,这些词汇似乎在向我们述说着一个事实,即:日本人对“道”情有独钟 ,凡事都要讲个“道”字。
众所周知,日语中的“道”,源于古汉语,归纳起来其意有以下几种:1、人走的地方。
路;2、人应遵守的义理。
宇宙的原理。
教导;3、道教;4、方法。
专业学问·技能;5、说;6、引导。
指引;7、行政上的区划。
[1]也就是说,日语中“道”的意义,大体上与汉语中“道”的意义相同,差别不大,可以说是完全照搬了古汉语中“道”的意义,沿用至今。
据考证,日本的古文献中,最早使用“道”字的是公元702年编写的《日本书纪》,以“神道”一词出现。
例如,“天皇,信佛法,尊神道”(用明天皇纪);“天皇,信佛法,轻神道”(孝德天皇纪)。
虽然,人们对这两句话中的“神道”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此时的“道”,意为“真理”、“原理”之观点是相同的。
[2]因此,可以说,日本人对“道”的理解始于“真理”、“天理”一意,“道”=“真理”、“天理”便亦成为了日本人用“道”构词的基础。
按照词典的解释,上面所列举的几个词除“武士道”的“道”与“神道”的“道”有着共通之处,即为“真理”、“原理”之外,其它几个词的“道”均被释为“方法·技能”之意。
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文化存在,随着交流和交往的加深,各种文化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显著。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下,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这些差异对人际交往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 不同文化的沟通习惯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在交流时,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例如,在日本文化中,沉默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美德,表示真实的思考和谦逊。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长时间的沉默则容易被误解为冷漠和不友好。
同样地,在一些东亚文化中,礼貌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脸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也一样重要。
而在西方文化中,动情的语言表达和大动作往往更具有说服力和亲和力。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建立起有效的沟通需要加强彼此的理解,避免产生误解和矛盾。
2. 文化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另一个常见的文化差异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的不同。
许多西方国家是典型的个人主义社会,个人价值和自由常常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信仰。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将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选择。
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集体主义思想更加突出,认为团队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会为了整体的利益而放弃个人的需求和想法。
在处理问题时,会优先考虑团队的意见和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文化间的冲突和矛盾。
3. 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反映了文化的特点,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会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效果。
例如,在英语中,直接表达被认为是一种礼貌和有效沟通的方式。
而在一些东亚语言中,像日语和中文一样,间接表达则更为常见。
因此,如果交流双方的语言差异很大,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建立起有效的沟通。
4.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在跨文化交流中,还会遇到相对较小的问题。
在日本语中,有没有特殊的表达方式来表示尊敬或不尊敬?一、敬语与謙譲語在日本语中,敬语是一种表示尊敬的语言形式,而謙譲語则是一种表示谦虚的语言形式。
敬语和謙譲語在日本的语言交际中非常重要,用于彰显社会地位和尊重他人。
下面将介绍敬语和謙譲語的基本使用方式。
1. 敬語的使用敬語通常用于对长辈、上级、客人以及不熟悉的人表示尊敬。
比如,对于长辈常用“お”或“ご”作为前缀,如“お父さん”(父亲)或“ご飯”(饭)。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敬语动词,如“おいでになる”(来)和“いらっしゃる”(去),用于尊敬对方的行为。
2. 謙譲語的使用相比敬語,謙譲語则用于表达自己的谦虚和尊重他人。
比如,用“いただく”代替“もらう”(得到)来表示自己的行动。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謙譲語动词,如“いたす”(する)和“拝借する”(借用),用于表示自己的行为。
二、尊敬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除了敬語和謙譲語,日本语中还有一些修辞手法用于表达尊敬或不尊敬的意思,使得语言更加委婉动人、精确准确。
1. 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用一个事物或概念来比较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以便更好地描绘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在日本语中,使用比喻来表示尊敬或不尊敬的含义是常见的。
例如,用“御大事”来表示非常重要的事情,或用“お湯”来表示对某人的尊重。
2. 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列举相似的事物来加强语气的表达。
在日本语中,排比经常用于表示尊敬或不尊敬的程度。
例如,“このたびは”(这次)“まことに”(真是)“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承蒙关照),通过排比使用敬语词汇来表达对累积恩惠的尊敬。
3. 反问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暗示出所表达的意义。
在日本语中,使用反问来表示尊敬或不尊敬的意思是一种普遍的方式。
例如,“どうかお休みになって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んか?”(请问您是否休息了呢?),通过反问的方式向对方表示尊敬。
三、尊敬的文化背景尊敬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种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会阶层的文化影响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理解跨文化传播中沉默的日本人作者:王韶霞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2期[摘要]在世界各大民族中,日本民族是一个不爱说话的民族,然而其不爱说话并非是因为没话可说,这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养成的一种国民性格,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和涵义。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日本式沉默,也就无法顺利地与日本人进行跨文化传播,因为这是日本民族一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语言符号,甚至已上升到国民性的高度。
因此了解日本式沉默将使我们更好地达成跨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日本日本式沉默[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78-02王韶霞(1990-),女,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2013级研究生。
沉默作为一种符号,本身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容易引发错误理解的非语言符号之一,与其他民族相比,日本民族的传播交流中会出现更多沉默,他们甚至有一种沉默崇拜,认为沉默是一种修养的表现。
一、目的和意义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符号交流活动,主要指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进行的传播,例如不同语族、种族、国家等之间的传播活动。
因此跨文化传播又被叫做“交叉文化传播”或“超越文化传播”。
①人类传播交流是利用各种符号进行的,因此我们拥有相对完整的符号系统。
在传播学中,这一符号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在一个共同体之内人们通常使用共同的语言符号进行传播交流,但不同文化背景的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则更多地依靠非语言符号来进行。
因此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非语言符号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姿势、表情、肢体动作等都属于非语言符号。
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传播中不必要的误解,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符号的意义至关重要。
跨文化传播中的主题和关键就在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认同是跨文化传播的先决条件。
理解属于人的属性,是受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所影响的,因此要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就必须学会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其文化内涵后才能进行真正的沟通。
日语句子唯美简短带翻译人们常说,语言是一扇窗户,通过它我们可以窥探不同文化的美丽与独特。
日语作为一门优美的语言,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往往带有一种唯美和简短的风格。
下面是一些日语句子,它们用简短的文字传达着深深的感情,让我们一起欣赏并一窥其翻译的含义吧。
1.世界上没有绝对平坦的路。
人生には平坦な道はありません。
翻译:There is no completely smooth road in life.2.雨过天晴,阳光照耀着大地。
雨上がりの晴れ間、大地は輝いていた。
翻译:After the rain, the sun shines and the earth glows.3.勇敢者不是不害怕,而是能够面对恐惧。
勇者とは恐怖を恐れないのではなく、それに立ち向かえる人のことだ。
翻译:A brave person is not someone who is not afraid, but someone who can face their fears.4.心中有阳光,哪里都是蓝天。
心に太陽があれば、どこでも青空。
翻译:With sunshine in your heart, everywhere is blue sky.5.答案存在于沉默中。
答えは沈黙の中にある。
翻译:The answer lies in silence.6.犯下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修改。
間違いを犯すこと自体は恐ろしいことではありません。
恐ろしいのは修正することを拒むことです。
翻译:Making mistakes is not frightening itself, what’s frightening is refusing to correct them.7.从容面对黑暗,你会发现光明。
闇にゆっくり向き合えば、光明が見つかる。
翻译:Face the darkness calmly, and you will find the light.8.幸福不在于拥有,而在于珍惜。
浅析从日语运用探究日本文化作者:邹海燕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4期学习一门语言如果不了解其文化特征,学得再好也只会事倍功半。
文章将从日语的语言运用来探究日本的文化特征,弄清楚日语和日本文化是如何联系在一起并如何反映其本质特征的。
一、引言所谓文化是指:说同一种语言的人们共同拥有的一种认知习惯的总和,它是人们每天无意识的习惯性的思考和行为模式的基本。
换句话说,当人们按照某种语法习惯来说话时,话语所衍生出来的意思是以说话人的认知习惯为前提而产生的。
在这里面,又是和文化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运用来探寻其文化特征。
二、日本人的言语观----沉默的日本人一个民族成员所共有的文化里面,既有深层次的部分,也有显露在外可观察的部分。
外界可轻易捕捉到的部分即可看出人们行动的特征。
如果观察日本人的语言行动便可发现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凹型文化”——即他们非常消极和低调。
这一特征可从「言わぬが花、言うだけ野暮、口はわざわいのもと、不言実行、口舌の徒」等谚语里面看出。
三、人称代名词的省略わたくし、わたし、わし、わっち、僕、俺……あたくし、あたし、あっし……あなた、あんた、君、お前、貴様、(ユー)……彼、彼女、あの人、あの方以上是日语里一部分的一、二、三人称代名词的说法,和其他语言相比,要多得多。
日语人称代名词种类多,但是在交际时的使用数量比汉语少得多,运用的规则也颇为复杂,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题。
金田一春彦很早就指出过,日本人说话不太喜欢使用人称代名词,尤其不爱使用第一人称代名词,如果一个劲地说“私”、“私”,会给人一种过分强调个人主张的感觉,从而给他人带来不快。
能不用人称代名词的时候尽量不用,通过上下文的语境体现出来。
四、支配敬语表达的心理众所周知,日语的敬语体系非常发达。
尊敬人的心情在哪个国家都存在,但是像日本这样,有完整的词汇,语法体系的还是比较少见的。
在日语里,说话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诸多要素决定了说话人的用语。
日本人的“微笑”作者:李凌飞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2期摘要:“微笑”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我们理解日本文化特征的关键。
本文拟从5个方面分析“日本人”微笑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文化历史背景,分析日本人选择“微笑”的原因。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行为;微笑;含义;文化要因日本被称为“微笑王国”,日本人一般不会放声哭泣,同时也很少放声大笑。
无论是开心时,还是遭受挫折时都会含蓄地微笑,经常引起外国人的误解。
旅日作家小泉八云被日本人的微笑吸引,提出了“Japanese Smile”的概念。
可见,“微笑”是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关键。
国内有一些先行研究,但是缺少对“微笑”的分类以及文化根源的探讨。
本文拟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日本人“微笑”的含义及选择微笑的原因。
目的在于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微笑,以便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一、表示致意的微笑微笑最基本的一个功能是向对方致意,起到打招呼的功能。
施晖曾对日本人寒暄时伴随的身体语言做过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日本人在路上打招呼时,使用最频繁的身势语是点头,其次是招手和微笑[1]74。
微笑表示致意的功能在大多数国家都是通用的,中国人打招呼时也喜欢使用微笑这一身体语言,且有很高的定型性特点[1]74。
有趣的是,也有地区是通过哭泣表达喜悦之情的,例如居住在英国西海岸小岛上的祖芬格族每逢佳节时都会聚在一起,嚎啕大哭[2]85。
二、表示自制的微笑日语中有「顔で笑って、心でなく」这个谚语,意思是看似在微笑,其实内心在抽泣。
芥川龙之介在小说《手绢》中提到了这种微笑。
一位丧子的母亲去拜访儿子生前的教授时,微笑着传到了儿子去世的事,教授对此感到十分困惑。
但是当教授弯腰去捡落在地上的团扇时有了新的发现;“那时先生的目光偶然落在妇人的膝盖上。
膝盖上放着握着手绢的手。
当然仅仅这样,倒算不上是什么发现。
然而,先生同时注意到妇人的手在激烈地颤抖着。
他还注意到两手一边在颤抖着,一边可能是由于在强烈抑制着感情的缘故,紧紧握着手绢,只差没撕碎了。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