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饮食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605.00 KB
- 文档页数:20
汉语言文化考核课题课题汉语饮食词语的文化意蕴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姓名成瑶汉语饮食词语的文化意蕴——以味觉词语为例内容提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与西方饮食的追求不同,西方饮食注重营养而中国饮食讲究“味”。
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载体,汉语言中五种基本味觉词“酸、甜、苦、辣、咸”等,人们往往把它们通过联想或比喻,使味觉词汇意义扩大引申,提高了它们的使用功能、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
这种联系使饮食之“味”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使人们基于不同的角度看待饮食之“味”,并对其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以致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味”概念。
关键词:味觉词语转义形象思维饮食文化一:“味”、“味觉”意思与分类《史记·郦食其列传》:“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
这充分反映出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
民间还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一位西方人曾这样把中国菜和日本菜加以对比:“日本菜似乎只是为眼睛而做,而中国菜却真正是为了舌头的。
”可见中国人对饮食中“味”的重视,并把它作为衡量美食的最高标准。
《说文》对“味”的解释:“味,滋味也。
从口,未声。
”《现代汉语词典》对“味”的解释是:⑴ (味儿)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味道/滋味儿。
⑵ (味儿)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气味/香味儿。
①由此可见,汉语中的“味”既包括滋味,也包括气味。
各种食味来直接作用于人的鼻腔和口腔内的味觉感官。
如“酸、甜、苦、辣、咸”等都是通过口腔感知的,而“臭、香”等味是通过鼻腔感知的。
从本质上说,“味”是一个客观形式的主观性概念。
因为它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一种主观感受,世界上并不存在“味”这样一个客观事物,它必须依附于人的舌头而存在。
离开了人的舌头,任何东西中也不存在“味”这种独立的性质。
因此,人们在感知味的时候总是将其与所依附的对象联系在一起。
味觉词最初都是表示具有某种味道的食物。
从“鼎”字探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作者:孙永兰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1期孙永兰(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汉字是在悠悠数千年中贮存中国烹食文化信息的一个宝库,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形音义的发展脉络、分化孶乳的轨迹和个体字符的存亡史,都成为中国烹食文化的确证。
本文以“鼎”字为例,从汉字字形字音字义各方面来探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汉字;形音义;鼎;饮食文化[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1-0081-02[作者简介]孙永兰,赤峰学院文学院。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自己创造又造就了人类自己的第一生活要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改善素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
《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
”这就是说,人之于饮食和美色,是其本性所需要,饮食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不仅如此,饮食还与古代礼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大量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证明,人类发明火并开始熟食、制造烹饪工具并掌握烹饪技巧、进而形成饮食文化,其时间远远早于汉字的产生,“所以,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从一开始就对人类的烹饪饮食有系统的反映:汉字反映出中国烹饪饮食的传统与特色,反映出烹饪原料的来源与食物的制作过程,反映出生熟食品的性能与养分,反映出高能度的神秘的火在烹饪中的多般作用,反映出酒文化、茶文化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发展,反映出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烹食器皿的崇高价值,也反映出人类在享用饮食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汉字是在悠悠数千年中贮存中国烹食文化信息的一个宝库,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形音义的发展脉络、分化孶乳的轨迹和个体字符的存亡史,都成为中国烹食文化的确证。
5说文解字6蕴涵的中国饮食文化)))5说文6汉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之三黄宇鸿(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钦州535000)[摘 要] 5说文解字6是我国现存最古老而成系统的字书,它贮存着丰富的古代饮食文化信息。
从其中一系列相关部首的字群里,可以发现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先民传统饮食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 5说文解字6;饮食民俗;百谷;六膳;烩炙;五味[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29(2003)02-0051-07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先哲有言曰/民以食为天0。
5尚书#洪范6提出治国之/八政0,即以/食0为先。
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中,饮食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领域都是由饮食生活所决定和制约的。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食0闻名天下。
中国的饮食不仅烹调技术独特,菜名种类繁多,而且新奇别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是从火的时代开始的。
相传上古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
[1]燧人氏就是后世厨人的祖师爷,从此,中华民族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了脍炙熟食的文明时代。
5说文解字6是我国现存最古老而成系统的字书,它贮存着丰富的古代饮食文化信息。
从其中食部、米部、部、羊部、鱼部、肉部、火部、酉部、卤部,,等相关部首的字群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饮食民俗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和先民传统饮食的审美心理。
一、/食0与粮菜提到中国的饮食民俗文化,首先要从/食0字说起。
5说文#食部6:/食,一米也。
从,声。
或说:也。
0/食0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盛食物的器具,上面像器具的盖子,下面是/簋0的象形字,/簋0即古人盛五谷主食的器皿。
而在小篆中,/食0字上面的盖子变作,是/集0的古字;下面的/簋0变成。
5说文#部6:/,谷之馨香也。
像嘉谷在裹中之形。
或说:匕,一粒也。
0许慎根据小篆形变后的字构将/食0的本义释为/把一粒粒的米聚集起来而作为食物0。
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例子
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很多例子。
以下是一些例子:
1.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由中国文明和儒家思想所影响的区域,包括
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汉语被广泛使用,汉字成为这些国家的官方文字之一。
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佛教也被广泛传播到这些地区,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发展。
2.饮食文化:中国美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许多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都受到了
中国美食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寿司、韩国的泡菜等都是受到中国美食影响而形成的特色食品。
3.民俗文化:中国的民俗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国家。
例如,春节是全球华
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世界各地华人最为重视的节日。
此外,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等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广受欢迎。
总之,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体现在语言、饮食等方面,还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发展。
关于口字旁的字的故事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
在汉字中,口字旁是非常常见的部首之一,它代表着与口相关的字义。
本文将探讨关于口字旁的字的故事和意义,从不同角度揭示汉字的深厚文化内涵。
正文内容:1. 口字旁代表食物和饮食文化1.1 豆:口字旁的字之一,象征着食物。
豆字的演变源自于古代的食物象形文字,代表着粮食和营养。
它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重要的食材之一。
1.2 饭:口字旁的字之一,表示吃饭。
饭字的形状象征着米饭的样子,它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也代表着人们对食物的尊重和珍惜。
1.3 食:口字旁的字之一,是食物的意思。
食字的形状描绘了人张开嘴巴吃东西的样子,它代表着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和对生命的依赖。
2. 口字旁代表言语和交流2.1 语:口字旁的字之一,表示言语和语言。
语字的形状描绘了人张开嘴巴说话的样子,它代表着人类语言的能力和交流的重要性。
2.2 叫:口字旁的字之一,表示发出声音。
叫字的形状象征着嘴巴张开发出声音的样子,它代表着人们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2.3 吃:口字旁的字之一,表示进食。
吃字的形状描绘了人张开嘴巴吃东西的样子,它代表着人们通过口腔来获取营养和生存。
3. 口字旁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1 和:口字旁的字之一,表示和谐。
和字的形状描绘了两个人相互交流的样子,它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和共同进步。
3.2 众:口字旁的字之一,表示众多。
众字的形状描绘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样子,它代表着人们的集体力量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3 同:口字旁的字之一,表示一起。
同字的形状描绘了两个人张开嘴巴并排站在一起的样子,它代表着人们的共同目标和合作精神。
4. 口字旁代表感官和表达方式4.1 听:口字旁的字之一,表示听觉。
听字的形状描绘了人张开嘴巴聆听的样子,它代表着人们通过耳朵来感知声音和信息。
4.2 味:口字旁的字之一,表示味觉。
味字的形状描绘了人张开嘴巴品尝食物的样子,它代表着人们通过舌头来感受食物的味道。
关于美食的识字小报模板一、美食与识字的奇妙联系美食可不只是用来填饱肚子的,它还能成为识字的好帮手呢。
比如说“饺子”,这两个字很常见,我们在吃饺子的时候就可以跟小朋友或者自己去加深对这两个字的记忆。
再看“蛋糕”,香甜的蛋糕谁不爱呢,看到蛋糕的样子,再想想“蛋糕”这两个字怎么写,超级有趣。
而且美食的名字有各种各样的写法和读法,像“馄饨”,有的地方还叫“云吞”呢,这就涉及到不同的汉字表示同一类美食的情况啦。
二、美食名称里的汉字宝藏很多美食名称里都有一些独特的汉字。
像“馕”这个字,很多人可能一开始不会读,但因为新疆的馕特别有名,我们在了解馕这种美食的时候就学会了这个字。
还有“糍”,糍粑可是很多地方的传统美食,软软糯糯的,“糍”这个字左边是个米字旁,因为糍粑是用糯米做的呀,右边是个“兹”,通过美食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个字的结构和意义。
再比如“煲”,我们吃的各种煲仔饭、煲汤之类的,这个“煲”字就经常出现,知道了这个字,看到和厨房相关的器具或者美食名字里有这个字,就很容易理解啦。
三、用美食做识字素材的创意我们可以把美食的图片和对应的汉字写在一起做成识字卡片。
像一张卡片上画着寿司,旁边写着“寿司”两个字,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把寿司里的生鱼片、米饭等食材对应的字圈出来,这样既有趣又能识字。
或者做一个美食识字拼图,把美食的名字拆成一个个汉字,做成拼图块,拼对了就能看到完整的美食名字和它的图片。
还可以编一些关于美食识字的小歌谣,比如说“烤鸭香,烤鸭棒,烤字左边是个火,鸭字有个鸟字旁”。
四、从美食产地学汉字很多美食都有自己的产地,而这些产地的名字也包含着丰富的汉字知识。
比如苏州的苏绣很有名,苏州的美食也不少,像苏式月饼。
我们在了解苏式月饼的时候,就可以把“苏”字拿出来,苏州的“苏”,它的繁体字是“蘇”,有草字头,下面是个“鱼”和“禾”,这和苏州的地理环境有关,以前苏州是鱼米之乡。
还有重庆的火锅,“重庆”这两个字,“重”有很多种含义,“庆”是喜庆的意思,通过重庆火锅的火爆和受欢迎,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字的意义。
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和解释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而与饮食有关的甲骨文有许多,以下为你列举一些与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及其解释,仅供参考:
1. 豆:甲骨文的“豆”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高脚杯,用于盛放食物。
在古代,豆是人们常用的餐具之一。
2. 皿:甲骨文的“皿”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个大盘,用于盛放食物。
在古代,皿是人们常用的餐具之一。
3. 簋:甲骨文的“簋”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个大碗,用于盛放谷物。
在古代,簋是祭祀和宴飨时用的礼器之一。
4. 鼎:甲骨文的“鼎”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个大锅,用于煮食物。
在古代,鼎是重要的炊具和礼器,用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
5. 酒:甲骨文的“酒”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酒坛子。
在古代,酒是一种重要的饮品,常用于祭祀和宴飨等活动。
6. 肉:甲骨文的“肉”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块肉。
在古代,肉是人们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7. 鱼:甲骨文的“鱼”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条鱼。
在古代,鱼是人们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以上是一些与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及其解释。
通过这些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流传千年,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让人们对它崇敬不已,并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
一、古老而独特的汉字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其古老而独特的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之一,其构成如画,具有浓重的艺术性。
汉字是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以其象形、指事和会意的意义而为人所熟知。
汉字通过一种自然、概括和美丽的方式表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和审美情趣,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符号和表达方式。
二、崇尚家庭、礼仪和道德中华文化对家庭和礼仪的崇尚是其独特性之一。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以家庭为中心”的观念被广泛认可和支持,家庭被看作是个体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石。
同时,中华文化也非常重视礼仪,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行为与社交中,均有严格的礼仪规范。
只有遵循正确的礼仪行为才能体现对他人的敬重和尊重。
此外,中华文化崇尚道德,这种思想从先秦时期就开始形成,并通过经典文献得到了广泛传承。
中华民族重视道德规范的原因在于道德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心灵素质、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和富强。
三、哲学和文学之源中华文化有深刻的哲学基础。
早在先秦时期,诸如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思想家便在思辨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哲学体系。
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由于它们的深邃、抽象、理性和理解能力而与世界上其他哲学思想区分开来。
同时,中华文化的文学也是独特的,源于古老的诗歌、民间传说、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其中一些极具传统和文化意味的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四、传统饮食文化中华文化还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中华民族秉承着“食物即药物”的理念,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养生膳食、饮食禁忌等观念广泛流传,并已被纳入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中。
中国文化的名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名词:
1.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强调仁爱、礼仪、道德和教育。
2. 道家文化: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阴阳平衡。
3. 佛教文化:以佛教教义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强调慈悲、智慧和修行。
4. 汉字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文字,汉字文化包括汉字的起源、演变、书写和艺术等方面。
5.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6. 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之间的贸易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7. 中医药文化: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医学文化,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8. 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传统。
9. 民间艺术:如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剪纸、刺绣等,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饮食文化: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如八大菜系、茶文化、酒文化等。
汉字中的文化因素分析汉字是表意文字。
与表音文字不同,表意文字的字符中蘊含着成字理据。
一些汉字的形体成因与我国古代的文化现象有关。
本文主要从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四个方面来分析汉字中的文化因素。
标签:汉字;文化;物态;精神;制度;心态文化的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为物态文化层、二为制度文化层、三为行为文化层、四为心态文化层[1]。
下文将围绕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来展开说明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一、汉字中的物态文化(一)衣——汉字中的服饰文化先从“衣”字说起。
“衣”甲骨文为,上面代表衣服的领口,下边两个开口处是衣服的袖子,然后是拐向一侧的衣襟,胸前的两片衣襟相压着。
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人类最早的衣服比较简单,主要起遮羞的作用。
皮衣叫裘,甲骨文字形为,外边的线条是挺立的毛,反映了我国古代皮衣的实际面貌,与先民用动物皮毛制作衣物这一事实。
穿在脚上的叫“足衣”。
古代鞋袜多用革制成,所以在表示鞋袜的字中,以“革”、“韦”(经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为多,如“韈”“韤”等字。
这正是人类社会经历了渔猎社会的反映。
(二)食——汉字中的饮食文化“食”字甲骨文字形为。
三角图形代表盖子,用来防止下边加工好的食物温度减退,下面是一种盛放五谷的容器。
可以看出“食”在当时主要指五谷类的主食,后来词义扩大到指一切食物;从为食物保温这一层面分析,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吃熟食了。
“稻”甲骨文字形为,左边是禾,右边是舀字,其上方的图案代表手,下面是加工粮食的器具“臼”。
稻子要拿掉外边的硬颗后才能食用,“稻”字生动地表明了米的加工过程,也说明水稻种植技术很早就被我国所掌握。
(三)住——汉字中的建筑文化比如“宫”字,外边的线条代表房屋的轮廓,里边两个口是通气口,即窗和门。
“高”字,商代建于土台子上的一种建筑,下边的口表示窖,用于存放财物。
再如“亭”,它是用柱子支起来以此防御毒蛇猛兽袭击的高台建筑,所以亭子多建在高处。
从“柱”、“檐”、“梁”、“栋”、“框”中,可以得知我国古代的建筑多为木制。
介绍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从茶饮到粮食,从宴席到下酒菜,都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饮食的热爱和追求。
1. 粮食文化粮食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当时,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仪式感和寓意的体现。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种植小麦、稻米、玉米等作为主要的粮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还属稻米。
稻米在古代中国食品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是中国八大菜系中的主角之一,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
古代中国人对稻米的热爱仍然存在于许多诗歌和文学作品之中。
2. 茶文化茶文化也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几千年的历史使得中国的茶文化非常丰富,无论是在茶叶的品种、泡茶的方式、还是茶道仪式都有所不同。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并对日本等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许多诗歌和文学作品都包含了对茶文化的赞美。
3. 餐桌礼仪古代中国餐桌礼仪的规定非常严格。
在宫廷中,每个人在进餐时都需要按照严格的礼仪进行。
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宴席的规格非常高,不仅有非常多款菜肴,而且在菜肴的摆放上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4. 下酒菜文化在古代中国,人们在饮酒时也会搭配下酒菜。
下酒菜通常以酸、辣、咸口味居多,可以帮助消化酒精,促进酒的吸收和分解。
下酒菜的品种也非常的多样化,包括腌制的蔬菜、海鲜、火腿等等。
总之,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其中涌动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些饮食文化不仅仅贯穿了整个古代的历史,更是对当今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文化圈的特点
汉字文化圈是指以汉字为主要媒介和特征的文化区域,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以下是汉字文化圈的一些特点:
1. 汉字的使用:汉字是汉字文化圈的共同书面语言,尽管各国在汉字的使用和发展上有所不同,但都保留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意义。
2.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汉字文化圈的主要思想体系之一,对各国的政治、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传统节日的共通性: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许多共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反映了汉字文化圈的共同历史和文化传统。
4. 文学艺术的交流:汉字文化圈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各国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
如中国的诗词、小说、戏曲,日本的和歌、俳句、漫画,韩国的汉诗、小说,越南的喃字文学等。
5. 饮食文化的相似性:汉字文化圈的饮食文化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米饭、面食、茶、豆腐等都是各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
6. 礼仪文化的传承: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礼仪文化,如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待客之道等,这些礼仪文化体现了汉字文化圈的共同价值观。
总之,汉字文化圈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各国之间在语言、思想、艺术、饮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形成了独特而又多元的汉字文化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