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饮食文化》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20 MB
- 文档页数:64
第十章汉字与饮食文化第一节反映烹饪文化的汉字 1.举出反映烹饪文化的汉字三个。
中国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华饮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中国汉族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1.烹、饪烹与饪早在《易经》和《诗经》这两部典籍中就已经连用,成为熟食制作的总名。
享-享受,亨-亨通,烹-烹饪饪:《说文》:“大孰(熟)也。
从食壬聲。
”《论语·乡党》:“失飪不食,不时不食。
”何晏集解:“失飪,失生熟之节。
”生熟程度:腥、烂、糜、饪。
2.从火的字反映烹饪发展炊、烤、炒、烧、炝、炖、烘、焙、烩、炸、炙、煲、烫……烹、然、煮、蒸、煎、热、熏、熬、熟、焦……第二节反映饮食习惯的汉字 2.举出反映跪坐进餐习惯的汉字三个。
1.跪坐进餐 1)即:将要进餐2)既:已经进餐 3)鄉:同吃一锅饭4)卿:掌管饭勺的人2.以羊为代表美食《说文》:“羊在六畜,主给膳。
”羊在古代具有代表性食物和礼品。
1)羞:《说文》:“羞,进献也。
”拿羊进献。
2.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給膳也。
美與善同意。
無鄙切。
臣鉉等曰:羊大則美,故从大。
3.譱(善)甘也。
4. 羹5.鲜6.羔:说文》:羊子也。
从羊,照省聲。
甲骨文字形正象羊在火上。
7.羡8.祥10.姜9.養第三节汉字反映的酒文化 3.汉字体现出哪些酒文化与幸福观?甲骨文从“酉”的字不多:金文:酌酤酢酗酷酱都已出现.《说文·酉部》:收字67个酌配酑酎酏酐酒酜酚酛酓酔酕酖酗酘酙酝酦酟酠酡酢酣1.古代作品中有不少描述饮酒情景,酒与英雄、文人雅士结下不解之缘。
如:◎樊哙在鸿门宴上立饮斗卮酒。
◎唐王绩号称斗酒博士,每天喝一斗酒。
◎武松过景阳冈之前一饮十八碗。
2.《说文解字》中的“酉”部字《说文解字》中的“酉”部字,从语义看,表示酒的品质及色泽12字;酒的味道2字;酒在祭祀中的应用2字;酒桌上的礼仪3字;饮酒时取量表现3字;酒的药用1字。
可见,汉代时丰富的酒文化就已在汉字中得到了体现。
1)酒的作法:醴:酒一宿熟也。
汉字与饮食文化语言文字的历史与文化大抵是相辅而行的。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与传统。
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相互依存。
汉字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靠着汉字的记录流传得更为久远。
人类是与饮食共存的,但饮食进入文化范畴,应从熟食开始。
《礼记·曲礼》说:“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播,以烹,以炙,以为醛酪。
”这一记载,反映了中原由野蛮到文化的过程。
以汉字与烹食文化的关系为例,可以看出,汉字在以下五个方面携带着烹食文化的信息:分析汉字的形体,并结合古代文献,可以很好的阐述中国古代饮食制作文化。
“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唯食为大。
所以饮食文化当是一切文化的基础。
尽管古代的百姓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但饮食制作文化已经萌芽、形成,我们可以从一些汉字的形体及有关说解来了解这一点。
从汉字看古代的饮食制作文化。
(一)臼、杵、舂、碓臼:古代人们为谷物脱皮去壳的一种工具。
形状类似于今天人们捣蒜泥的蒜罐。
从《说文》:“臼,舂臼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像米也。
”可以得出“臼”确是为谷物去壳的工具。
杵:为谷物去壳的与“臼”相配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棒槌。
木杵、地臼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对饮食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舂:是指用“杵、臼”捣谷物时的动作,会意字。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米。
~药。
通过“杵、臼、舂”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为谷物去壳脱皮的意识,而且还发明了实用的工具,这是文明的表现。
后来又把这种工具改进成“碓”,是由臼、杵改进而成的一种半机械性的工具,碓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的强度,提高了生产力,为饮食制作文化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