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各种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会相关的操作技能。
2、理论依据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凡是能破坏蛋白质结构的因素都能影响酶的活性。
如温度、PH等。
3、教学特色(1)本节课立足于引导学生尝试设计探究性的实验,通过生活中的小常识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探究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兴趣。
(2)采用学生先尝试再补充的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的教学法,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构建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这样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应变能力很有意义。
最后通过拓展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领悟科学技术与社会应用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大多酶是蛋白质,凡是能破坏蛋白质结构的因素都能影响酶的活性。
如温度、PH等。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化学本质及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对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较低,教师需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3)教学条件分析:相应的实验器材等学校基本都有。
三.教学重点及解决的具体策略:教学重点:尝试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具体策略:我将这一探究性的试验改为限定因素的定量试验,给定探究的因素(温度)。
因为探究性实验学生自己决定和判断的因素很多,我将引导学生重点尝试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及突破的具体办法: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突破的具体办法:(1)设计实验是本教学的难点,但对如何进行材料选择,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要写出基本的实验步骤。
这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2)通过设置一系列的疑问,并一一加以引导,通过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反复思考,心中就会对实验设计有了大致的框架。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高中生物学教材第3章、第1节“新陈代谢与酶”的教学内容。
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对问题进行探究,由学生自己通过实践获得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教学效果很好。
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
1 教学目的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学生通过对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的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处理,培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教学设计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本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通过果汁生产的实际问题引入探究的课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假设,并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在实验设计和实验实施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实验的设计是定量实验,通过定量实验获得的证据,证明学生对问题答案的假设;本实验中对实验过程的单因素的控制尤为重要,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本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并给以适当的辅导。
3 准备与注意事项 1)教室8组桌椅,每组6人。
2)每组8个水浴、8个温度计、8支试管、8个量筒、8个过滤装置。
3)果胶酶与果泥事先配好,8个小组,每组1份。
果胶酶50 mL,果泥200 g。
果胶酶可以从试剂商店买到,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的果胶酶溶液备用。
果泥用苹果制作,苹果去皮后用榨汁机榨成果泥备用。
4)热水、自来水、冰每组1份,托盘天平每组1个。
5)报告每组两份。
4 课时安排 2课时。
5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引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方案结果与讨论反思与总结设置情景:细胞壁的成分包括纤维素和果胶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上,破除细胞壁是一项必要的工作程序。
如工业上生产果汁,果肉细胞细胞壁的破除将有利于果汁的出汁率。
果胶酶为复合制剂,可将果汁、蔬菜汁中的果胶水解,降低其黏度,提高出汁率,缩短提取时间,同时达到提高产品档次的目的。
5.1《酶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酶的特性》是新人教版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探究与分析”三大内容。
其中“酶具有高效性”的内容,在前一课的“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学生已自我构建。
有关“酶具有专一性”的内容,隐含着同一种酶对不同底物的作用和不同的酶对同一种底物的作用的内容,对于这一内容,只要引导学生对前一节所学实验就底物和酶进行改变,通过亲自实验及分析,很容易突破。
因此,“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重心所在,而这一内容所包含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分析,既是前面所学的“酶的作用与本质”知识的延续和进一步理解,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素养非常好的内容,对学生学习与研究生命科学的兴趣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第 1 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结合初中学习的人体内消化酶知识,学生已具备了以下与本节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即对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
然而,对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还缺乏理论性的指导,有关影响酶条件的实验方案设计,特别是细节问题:如底物的选择、指示剂的运用等,对学生而言,要求较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为此采取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结合的教学设计思路来突破这一困难。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明酶的特性,探究酶活性受到环境因素(如 PH 和温度等)的影响。
2、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德育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学生能参与讨论生活生产、社会热点问题并做出理性解释和宣传,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
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的探究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是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一第 5 章第 1 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教学内容。
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对问题进行探究,由学生自己通过实践获得对科学概念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在学生已经对酶的作用、化学本质及高效性和专一性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验证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并加深对酶作用及特性的理解。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较多,如温度、pH、激活剂与抑制剂等。
基于高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本探究实验的内容主要是探究温度和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通过本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具体实施,使学生熟悉“①发现问题;②提出假设;③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结果;④实施实验收集证据;⑤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在对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合理解释、演绎实验原理;在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通过确认相关的变量关系及如何操作与控制,初步理解单一因子变量的原则;在具体实施实验、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相关的实验器具,合理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客观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等进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在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的本质之一是实证,深入理解对照、单一因子变量等实验原则,体现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各实验组统筹安排实验过程中体现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与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温度、pH 的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2、进一步说明酶与新陈代谢的关系;3、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能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4、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和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探究实验,使学生掌握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会概述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2、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④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和语言表达能力。
3、态度情感目标:①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③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二、教学内容分析:在第四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探究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老师引导下按照探究实验的环节进行了简单的实验,所以学生在进行本次实验之前就具有了探究实验的基本素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很可行,也很必要。
但是,教材在编排时,既安排了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探究,又安排了PH值对酶活性影响的探究,从时间上讲,讨论形成方案所需要的时间长,不宜实施;从学生的接受能力上讲,一次性需要处理的问题太多,容易混为一谈,分不清探究温度与探究PH值所需要的不同,而思路可能会混乱。
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对教材上的内容作了适当的处理,即要求学生任选其中的一个探究课题,并根据给的实验器材中选择需要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温度或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同时,为简化实验的难度,避免使学生的思维混乱,对实验材料和器具的介绍和使用尽量详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2、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
教学难点:1、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并根据选择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2、分析实验结果,形成正确的实验结论。
四、教学重难点解决策略及突破的具体方法:1、点评法和点拨法:本节课把点评法和点拨法自始至终贯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
酶特性教学设计酶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一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
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酶的生物活性及其特性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培养学生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勇于创新的精神。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2.教学难点酶的特性探究、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四、媒体运用本课使用的媒体主要为电脑投影和实验室仪器。
本课的重难点都在于如何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过程。
由于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的,所以本课插入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验过程的动画软件。
酶的第一个特性使用动画直观的显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而第二个特性则应用了模拟实验过程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在第一个实验的理论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和进行实验软件操作。
通过小组讨论,全班参与实验操作的评价等方法,让学生加深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学以致用。
第三个特性则让学生在第一、第二个实验的基础上自行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并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酶的特性的讨论探究活动,亲身体会科学发现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酶的特性探究实验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知识结构。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课题: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人教版必修一第5章第1节,P83~84) 二、课型:探究实验课课型说明:本实验属于实验,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实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当组织者、合作者和调控者,而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同时要自觉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而使小组合作互动增值、互补提效。
本节课主要学习原理与规则,属于程序性知识 三、学情分析高中阶段学生的参与意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的能力。
在第一课时已学习了酶的发现、酶的概念、酶的特性等知识。
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酶在高温、强酸和强碱条件下变性失活”属于化学知识,相对于《化学》进度有超前现象,因此教学中应适时穿插补充这一知识。
四、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过程能加深对酶作用和特性的阐明;2、 能描述控制自变量,能举例说明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3、 能说明生物探究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4、 能说明生物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能设计简单的生物探究实验。
5、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影响酶促反应的温度、pH 等因素,进行分析和问题讨论。
6、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能设计简单的生物探究实验,难点是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影响酶促反应的温度、pH 等因素,进行问题分析学习路线图:教学资源(实验材料):试管若干、自取唾液淀粉酶、可溶性淀粉、1%的碘液、冰水、水加热器、猪肝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HCl 、NaOH 溶液等。
五、学与教的方式: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实验教学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学习内容及程序:(一)基础知识回顾(课前学习内容,先行组织者)请同学们尝试解决以下问题,拾回记忆,以达巩固与更新。
同时激活原有知识进入工作记忆中,做好吸纳新知识的准备。
溫度對酶活性影響实验报告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遵义县团溪中学黄定梅“新陈代谢与酶”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必须通过实验探究酶的活性及其特征,为此,我先后尝试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来研究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但实验效果不佳,于是我对此实验作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其具体实验方案如下:一、实验目的1、学会探索影响酶活性因素的方法。
2、探索a—淀粉酶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蓝紫色复合物,a—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试管12支,试管刷1把,试管架1个,刻度吸管2支,恒温水浴箱2台(水温分别保持在60℃、100℃)、塑料烧杯1个(冻冰),铅笔1支,1%淀粉溶液,0.1%a—淀粉酶溶液,卢戈氏碘液,蒸馏水。
四、实验准备1、实验前教师应配制好1%淀粉溶液和0.1%的a—淀粉酶溶液,卢戈氏碘液。
2、课前90min,打开2个温水浴箱,并调好温度。
五、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六、实验结论:在不同温度下,a-淀粉酶的活性不同,低于最适温度,a-淀粉酶的活性没有全部释放,高于最适温度a-淀粉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消失。
从以上实验表格可知,在2℃时,a-淀粉酶的活性最低,几乎没有活性,在60℃时,a-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即60℃为最适温度,在96℃时,a-淀粉酶活性完全丧失。
七、说明:1)对照组均为深蓝色,实验组中冰水组颜色为深棕色,60℃时为黄色,100℃时为深蓝色。
2)水浴箱水温100℃时,敞开盖后只能维持96℃。
所以测定的是96℃下酶的活性,但也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
3)水浴锅要保持水温60℃时,应设定在61℃,敞开盖时的实际温度为60.1℃左右。
篇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教学设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各种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会相关的操作技能。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和pH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和pH)教学设计下关⼀中凹洪⽣⼀、实验分析作为⽣物催化剂,酶需要再适宜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最佳活性。
其中,温度和pH是制约酶活⼒的两⼤重要因素。
最佳条件的探索实验是⽣物学研究常见⽅法之⼀,经历类似的探究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学⽣对⽣物学科研探究过程的了解,⽽且可以培养学⽣的探索、创新、合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实验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结果⽐较来推断出实验结论。
实验不仅引⼊对照组,⽽且还设置了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对照。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过氧化氢因为在升温和降温的过程中过氧化氢溶液会分解。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淀粉,是因为碘会与OH-发⽣反应⽽影响显⾊。
⼆、教材分析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是⾼中⽣物必修1第五章第2节《酶的特性》中的相关实验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进⾏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从⽽加深对酶的作⽤和本质的认识,提⾼学⽣语⾔表达能⼒,设计实验能⼒,分析推理能⼒,对教材后续内容的学习和今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学⽣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酶的化学本质及酶的⾼效性和专⼀性,对酶的认识有⼀定的知识基础;学⽣通过之前“探究植物细胞的吸⽔和失⽔”的实验也具备了⼀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的能⼒,掌握了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
对于酶在⽣活中的应⽤,学⽣具有⼀定的⽣活经验,能够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开展探究。
四、教学⽬标1. 知识⽬标理解酶的特性。
2. 能⼒⽬标①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发展学⽣的科学探究能⼒;②培养学⽣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③培养学⽣实验操作能⼒;④提⾼学⽣收集资料和语⾔表达能⼒。
3.情感⽬标①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培养学⽣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②培养学⽣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③激发学⽣对⽣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新陈代谢与酶”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笫一节的内容,本节重点学习酶的概念、酶的特性。
指导学生完成“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但教材对酶需要适宜的条件只做了文字上的介绍。
在教学实践屮,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稈,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有意识地创设新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探究课题——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将教学活动变成在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共同完成的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
1创设探究情境。
挖掘探究课题2niin胃屮的胃蛋白酶随着食物进入到小肠能否继续分解蛋A质?为什么?(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结合刚学习的酶的有关知识以及化学知识,提出许多假设, 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温度、pll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因素)接着提出:pH对酶活性有什么样的影响?在什么pH,酶活性最高?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探究课题写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2明确探究要求。
自主设计方案5min设计的方案多数是模仿教材实验的方法,最常见的实验方案有如下几种:方案1:以唾液淀粉酶或一淀粉酶为实验材料,选择pll为2的5%IIC1、pll为7的蒸馅水、pH 为14的5%NaOH 作为实验的pH研究范|节|,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证明酶的活性。
以期望得岀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和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随pH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方案2:以一淀粉酶为实验材料,选择pH为2的5%HC1、pH为7的蒸懾水、pH为14的5%NaOH 作为实验的pH研究范围,再用斐林试剂检验是否有还原糖存在,以证明酶的活性,并得出Ot 一淀粉酶的“最适pll”和Ot—淀粉酶的活性随pll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方案3:以过氧化氢酶为实验对象,选用新鲜肝脏研磨液为材料,选择pH为2的5%HCk pH 为7的蒸镭水、pH为14的5%NaOH作为实验的pH研究范围。
《探究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教学设计
阜阳市城郊中学臧世虎
1设计思想
1.1选题原因
本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I第五章第一节有关酶的几个实验之一,选择该实验做为实验设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的考虑:一是该实验是探究类实验,很好的体现了探究类实验的特点,整个实验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统计结果验证假设----交流讨论这一探究类实验的流程。
而在学生之前的学习中,大多是观察类实验,探究类实验接触较少,这样就可以利用该实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二是本实验的重点不是实验操作本身,对一个高中生而言,已经接触了一些生物和化学实验,因此本实验的操作过程不会难倒学生,从以往的实践看,学生实验成败的主要原因是对实验自变量、因变量的设置以及无关变量的控制和实验对照组设置,在这方面学生会出现很多意料到和意料不到的错误。
在对学生这些错误的分析后发现,这些错误的根源是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原则,尤其是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不熟悉。
这是高一学生常犯的通病,同时也是我们实验教学的核心之一。
本实验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范例,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
另外,在本实验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这也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和重要变化。
1.2 开展实验教学中的主要困难和对策
在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学生对自变量、因变量的确定不准确,尤其是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很大问题,导致实验出现很多错误。
这主要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高一阶段较低导致的。
针对这一问题,本节内容的理论部分可以结合上一课时完成,实验课时主要是完成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
在实验设计环节上,要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在学生展示实验设计的基础上,注意学生设计中的不足,并指出错误原因,将之归类。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实验设计思路。
也可以先按着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在出现错误之后再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设计,找出原因重新实验。
另外,实验中各实验试剂的用量和处理时间教材中没有明确介绍,学生在操作
时也易出现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实验开始前可以先告诉学生一般要求,也可以将实验改成用加酶洗衣粉去污渍这种学生有生活经历的实验。
1.3本实验的创新
本实验的创新有两处,一是将实验试剂添加了加酶洗衣粉、墨水等。
这样一方面接近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操作起来也更简便,实验的高效进行可以得到保障;二是将本实验的理论部分上移到上一课时,这样在实验时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展示,并在展示中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2教学目的
2.1知识与技能
2.1.1 掌握影响酶活性条件的实验基本方法和原理(D:应用)
2.1.2 学会实验变量的控制(C:理解)
2.1.3 能够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B:识记)
2.2过程与方法
2.2.1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 通过探究实验,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3.1 在实验中理解科学的实验思想,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3.2 通过探究,建立质疑、求是、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3.1教学重点
3.1.1酶的特性。
3.1.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3.2.教学难点
3.2.1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4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前面几章内容的学习,他们有生物学和化学实
验的基础,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所以操作本实验没有太大难度。
分析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高一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正处于发展阶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尤其是对实验变量的分析上没有经过学科综合方面的训练,实验中在这方面会有较大的困难。
5 教材处理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将本节教材内容进行一些改动:(1)增加加酶洗衣粉作为实验试剂,并配套小块白方布、墨水等。
使实验跟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课本中提供了一些材料用具,有的学生可能难以从中选择。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探究pH或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提供比较明确的材料用具,再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
如“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实验材料、用具、试剂分别是:
材料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
用具试管,量筒,烧杯,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试管夹,温度计,滴管;
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或斐林试剂)。
6教学过程(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