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响酶讲义活性的条件
- 格式:ppt
- 大小:528.00 KB
- 文档页数:4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酶的概念和特性2. 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3.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二、教学内容1. 酶的概念和特性2.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3. 实验设计原则4. 实验操作步骤5. 数据处理与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酶的概念、特性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2.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4.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和设备:试管、烧杯、滴定管、显微镜等2. 实验材料:酶溶液、底物、缓冲液、指示剂等3. 教学课件和教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酶的活性和影响因素2. 讲解:讲解酶的概念、特性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3.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6. 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六、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的理解与应用。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口头表述和分析能力。
七、安全与环保1. 实验室安全: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化学品,避免意外伤害。
2. 环保意识: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节约使用试剂,减少废弃物产生。
八、拓展活动1. 文献调研: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酶活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2.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酶活性影响因素。
九、教学反思1. 教师评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作业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酶(enzyme)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
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保真网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一)实验原理(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二)方法步骤:1、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另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3、将装有淀粉溶液和酶溶液的试管分成3组,A和a试管放入热水(约600C)、B和b放入沸水,C和c放入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思考题1、不能只用不同温度处理淀粉溶液或酶溶液,这是为什么?4、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5、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
思考题2、在试管A、B、C中分别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思考题3、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思考题4、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思考题5、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是否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为什么?思考题1、防止混合时,由于两种溶液的温度不同而使混合后温度发生变化,反应温度不是操所要控制的温度,影响实验结果。
思考题2、试管A、B、C的现象分别是:不变蓝、变蓝、变蓝。
思考题3、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思考题4、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
无关变量是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淀粉酶溶液、碘液的量。
思考题5、不能。
因为如用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需加热煮沸,会使低温试管中也出现砖红色沉淀,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结论。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pH对酶的活性的影响机理;2、掌握如何选择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和获得最适pH条件的确定。
2011年第46卷第7期生物学通报5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1节的内容,本探究实验包括“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二部分。
组织学生进行此探究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
虽然本探究实验涉及到的原理大家都很熟悉,但如何使本实验设计更科学、可行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1.1实验原理的确定本探究实验不能用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来进行,原因是高温本身也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这样就会使实验具有2个变量,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就会导致因变量归因不唯一。
在以淀粉酶催化淀粉的水解作为本探究实验的原理时,实验结果的检测也不能用斐林试剂来进行,因为在使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必须加热,这样就不能维持预设的低温条件,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一般选用碘液来检测该实验结果。
1.2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应选用分析纯可溶性淀粉,并将配制好的3%淀粉液煮沸使其充分溶解后再使用。
因为分析纯可溶性淀粉中含有较多能遇碘变蓝的直链淀粉分子。
煮沸的目的一方面是使淀粉充分溶解,以免部分淀粉沉淀影响淀粉液的浓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热处理可能会导致部分淀粉糊化并水解为遇碘显棕红色、红色、淡红甚至无色的糊精,预先煮沸可以保证在经不同温度处理后的淀粉液中所含能遇碘变蓝的直链淀粉量基本相同。
1.3实验过程的设计在设计温度时一般选用0℃、60℃(商品淀粉酶的最适温度)、100℃这3个代表性的温度。
在使酶液与淀粉液混合前,应分别将其保温到相对应的温度。
如果先将淀粉液保温到对应的温度,再分别加室温下的酶液,就会因短时间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而影响实验结果。
1.4实验结果的检测在检测淀粉的水解程度时,应将每组试管都冷却至0℃后再滴加碘液,此目的是为了避免因碘与淀粉作用时的温度不同而造成实验现象的不同。
因为高温条件下的淀粉遇碘是不变蓝的,其原因是: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是由淀粉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溶于水的直链淀粉借助于分子内的氢键卷曲成螺旋状,如加入碘液,碘液中的碘分子便嵌入到螺旋结构的缝隙处,并借助于范德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络合物,从而使淀粉溶液呈蓝色,温度过高会破坏直链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碘分子不再与其结合形成蓝色的络合物,温度降低后,淀粉分子将会恢复到原来的螺旋结构,就会与碘液发生颜色反应[1]。
对“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的探究与改进摘要: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高温使碘升华,斐林试剂共热时间长得不到cu2o,用碘和斐林试剂都得不能检测;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无机酸和naoh 都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用碘检验,而加斐林试剂与酸反应得不到检测结果,通过探究提出了实验改进的方法。
实验还拓展了对淀粉水解程度和产物的判定。
关键词:酶活性条件探究改进实验高中生物新教学大纲突出探究为主,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探究实验,在资料分析中增添了许多经典实验,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要加强探究教学,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原有的实验材料、程序和方法,在坚持实验安全、环保、经济的原则下进行探究。
在条件许可和同学有兴趣时可适当对实验进行拓展。
下面是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p83“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的探究。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将3支都加了等量可溶性淀粉溶液的试管分置于冰水、温水、沸水中,再分别加入等量淀粉酶溶液,一段时间后检验。
检测试剂有碘液和斐林试剂。
1.1 用碘液检测底物往3支试管中各滴入1滴碘液,然后摇匀。
现象是:冰块中的试管显蓝色,而温水和沸水中的试管内均为无色。
是不是淀粉酶在沸水浴中将淀粉水解了呢?一同学将只加可溶性淀粉溶液的试管置于沸水中,发现滴入1滴碘液后试管内不显蓝色,说明高温使碘升华,试管内不显蓝色是因淀粉遇不到碘,并非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了。
改进:待沸水中的试管静置冷却至常温,再往3支试管中滴加碘液检验。
1.2 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往3支试管中各加入2 ml斐林试剂, 3支试管水浴加热煮沸。
现象是:原沸水中的试管不显砖红色,另外两支试管均显砖红色。
是不是淀粉酶在冰水浴中将淀粉水解了呢?分析得出:由于水浴加热的时间较长,原冰水中试管内的淀粉酶随温度升高活性增强,在加热过程中将淀粉水解为还原糖了。
探究中有一个组用的水多火小,加热时间很长,看到的现象却是3支试管都呈黑色。
另一同学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用试管夹夹着试管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一、实验介绍本次实验是为了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以淀粉酶为对象进行研究。
淀粉酶是一种消化淀粉的酶,分泌于胰腺和口腔两个部位。
在口腔中,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质为葡萄糖,并改善口腔健康。
实验中我们分别以不同的酶液浓度、pH值、温度等参数对淀粉酶酶活进行观察和测量,以期研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二、实验方法1、制备淀粉酶酶液将5g淀粉酶粉末加入100mL色谱纯水中,60℃加热,搅拌溶解,待完全溶解并滤除杂质后使用。
2、制备淀粉溶液将10g淀粉粉末加入100mL色谱纯水中,50℃加热,搅拌溶解,待淀粉完全溶解后,加入色谱纯水稀释至1L,即制备出淀粉溶液。
3、制备不同酶液浓度将50mL淀粉酶液分别加入50mL、40mL、30mL、20mL、10mL色谱纯水中,并标记为50倍、40倍、30倍、20倍、10倍浓度的酶液。
4、测量酶活性分别取1mL不同浓度的淀粉酶液加入试管中,再加入4mL 淀粉溶液,以50℃加热,10min后停止反应。
后加入硫酸钠溶液,恒定时间后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程序中指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A值),以此计算出淀粉酶活性。
5、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不同浓度淀粉酶液测量酶活性- 在不同pH值下测量淀粉酶酶活性,分别以pH4、pH5、pH6、pH7、pH8、pH9为条件进行实验。
- 在不同温度下测量淀粉酶酶活性,分别以10℃、20℃、30℃、40℃、50℃、60℃为条件进行实验。
实验条件:使用同一批淀粉酶液和淀粉溶液,保证实验条件一致。
三、实验结果1、不同浓度淀粉酶液测量酶活性浓度(倍)A490值酶活性50 1.03 281.139U/mL 40 0.88 240.681U/mL 30 0.69188.493U/mL 20 0.44 119.865U/mL 10 0.18 49.180U/mL2、在不同pH值下测量淀粉酶酶活性pH值A490值酶活性4 0.58 158.470U/mL5 1.01 275.099U/mL6 1.12305.458U/mL 7 1.26 342.466U/mL 8 0.86 234.426U/mL 9 0.62 168.904U/mL3、在不同温度下测量淀粉酶酶活性温度(℃)A490值酶活性10 0.18 49.180U/mL 20 0.53 144.503U/mL 30 0.93253.924U/mL 40 1.23 334.852U/mL 50 1.42 386.578U/mL 60 1.26 342.466U/mL四、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淀粉酶酶活受浓度影响的趋势为:酶活性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且不同浓度之间的酶活性有明显差异,浓度越高,酶活性越大。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和pH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和pH)教学设计下关⼀中凹洪⽣⼀、实验分析作为⽣物催化剂,酶需要再适宜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最佳活性。
其中,温度和pH是制约酶活⼒的两⼤重要因素。
最佳条件的探索实验是⽣物学研究常见⽅法之⼀,经历类似的探究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学⽣对⽣物学科研探究过程的了解,⽽且可以培养学⽣的探索、创新、合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实验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结果⽐较来推断出实验结论。
实验不仅引⼊对照组,⽽且还设置了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对照。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过氧化氢因为在升温和降温的过程中过氧化氢溶液会分解。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淀粉,是因为碘会与OH-发⽣反应⽽影响显⾊。
⼆、教材分析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是⾼中⽣物必修1第五章第2节《酶的特性》中的相关实验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进⾏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从⽽加深对酶的作⽤和本质的认识,提⾼学⽣语⾔表达能⼒,设计实验能⼒,分析推理能⼒,对教材后续内容的学习和今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学⽣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酶的化学本质及酶的⾼效性和专⼀性,对酶的认识有⼀定的知识基础;学⽣通过之前“探究植物细胞的吸⽔和失⽔”的实验也具备了⼀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的能⼒,掌握了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
对于酶在⽣活中的应⽤,学⽣具有⼀定的⽣活经验,能够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开展探究。
四、教学⽬标1. 知识⽬标理解酶的特性。
2. 能⼒⽬标①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发展学⽣的科学探究能⼒;②培养学⽣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③培养学⽣实验操作能⼒;④提⾼学⽣收集资料和语⾔表达能⼒。
3.情感⽬标①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培养学⽣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②培养学⽣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③激发学⽣对⽣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
《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该课题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第二课时《酶的特性》的内容。
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学习酶的三大特性——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和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该内容既是前一节《酶的作用和本质》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为学生后续学习并理解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打下基础,所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是学生在高中生物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该实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科学探究一般思路,并且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科学实验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为学生今后学习更多的生物实验类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本节内容的安排,我做了如下调整:第一课时学习“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和“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第二课时学习“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和“酶的高效性以及专一性”;第三课时学习“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二、学生分析1、知识经验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课时),所以对于实验中如何控制自变量、如何观察检测因变量、以及如何控制无关变量等问题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种经验比较薄弱,所以如何设计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所以我决定在实验设计这个环节采用学案导学法加以突破。
2、技能态度该实验所涉及到的实验耗材包括试管、滴管、烧杯、NaOH溶液、Hcl溶液等,这些器材及药品以及实验操作学生在化学实验的学习中已多有接触,所以对于学生来说,顺利完成该实验的操作过程难度不大。
3、特点风格:该年龄段的学生活波好动,思维活跃,接受水平强,渴望被人注重,所以在实验设计的讨论环节和质疑环节效果会比较明显。
但同时,这也会带来课堂纪律难以控制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尝试探究温度与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2、水平目标:(1)参与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和重复实验;(2)参与问题讨论,提升使用语言表达的水平、分享信息的水平以及质疑水平;(3)参与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思想,体会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提升生物学实验设计的水平和实验动手水平;(4)参与结果分析,绘制实验图像,培养通过实验图像定性分析实验结果的水平。
WORD格式《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设计一、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的洗衣效果。
普通洗衣粉不易清除衣物上的奶渍、血渍,但加酶洗衣粉可以。
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印有的用法就有这样一条:洗涤前先将衣物浸于加有适量洗衣粉的水内一段时间,使用温水效果最佳,切勿用60℃以上的热水。
如果我们洗衣服时使用了0℃的冷水或60℃以上的热水,效果如何?再加入其它物质会不会有影响呢?二、内容分析:本实验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中的内容。
上节课学习了酶的作用与本质。
知道了酶大部分是蛋白质,外界条件变化会使蛋白质变性使酶失去活性。
根据这一特性利用课余时间让每组学生设计实验,然后再按设计的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在酸性、碱性、高温、低温条件下对酶活性的影响,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温度和pH都对酶活性有显著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
2、概述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
(二)能力目标1、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述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1、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
2、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
五、教学难点:确定和控制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七、材料与仪器:专业资料整理WORD格式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α—淀粉酶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碘液,5%的盐酸溶液,5%的NaOH溶液,蒸馏水,热水、冰块。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淀粉酶可以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1、材料: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2、步骤: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高中生物,三支试管的条件,除温度外均相同。
3号试管处在60℃的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大,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滴入碘液后不会变蓝。
2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这样高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1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o℃,低温抑制淀粉酶的活性。
所以2号和1号试管中的淀粉都没有被分解,滴上碘液后都会变蓝,此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过高和过低都将影响酶的活性。
2号试管内重新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重新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低,在过高或过低ph环境中,过氧化氢酶丧失活性,无法并使过氧化氢水解,没氧气产生而1号试管没重新加入酸或碱,溶液对数中性,过氧化氢酶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并使木条冷静下来。
实验2实验现象记录如下:1号试管存有砖红色结晶分解成,2号试管并无砖红色结晶分解成,3号试管并无砖红色结晶分解成。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这样的ph环境中,淀粉酶失去活性,不能使淀粉分解,所以试管中加人斐林试剂后并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1号试管内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这样的ph适于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所以淀粉被分解并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ph,ph偏低或偏高都能影响酶的活性基准、①酶浓度对酶促发展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多,其它条件紧固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所含遏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它有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发展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如下图①右图。
②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度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学设计说明一、内容与内容解析在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育背景下,“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是很好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所包含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的交流和分析,既是前面所学的“酶的作用与本质”知识的延续和进一步理解,也是学生后面学习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还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生物核心素养。
本探究实验虽是高中生探究酶迈出的第一步,但已经是学生学习的第2个探究实验。
在第1个探究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基础上,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学生能进步巩固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提出合理的假设、做出充分的预期、遵循基本原则、把握注意事项,对照预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
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学生已具有与学习本实验相关的知识储备,能有效衔接,但能力的提高还需高效的合作和良好的引导。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1.素养目标(1)生命观念:PH影响酶的活性——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思维:通过对现象的讨论,发现问题并作出假设——归纳与概括根据假设依据,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期——演绎与推理自主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创造性思维将实验结果绘制成曲线,建构数学模型——模型与建模组内交流、组间质疑与评价——批判性思维(3)科学探究:通过分析变量、PH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和交流实验结果,构建设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4)社会责任:(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探究热情,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意识。
(2)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角度考虑,在生产实践中利用酶制剂的注意事项。
2.目标分析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同时,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面对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要达成这样的课程目标,就要高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历。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本课程旨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通过各种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帮助学生理解酶活性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理和机制。
学习目标•了解酶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掌握影响酶活性的主要条件因素•能够设计实验并分析结果,推测酶活性受影响的机制课程内容1. 酶的基本概念和功能•酶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催化剂•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和功能•酶与底物的亲和力及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2.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因素2.1 温度•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机制•操作实验:在不同温度下测定酶活性的变化•数据分析:绘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并进行解释2.2 pH值•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机制•操作实验:在不同pH值下测定酶活性的变化•数据分析:绘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并进行解释2.3 底物浓度•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机制•操作实验:在不同底物浓度下测定酶活性的变化•数据分析:绘制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并进行解释2.4 酶浓度•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机制•操作实验:在不同酶浓度下测定酶活性的变化•数据分析:绘制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并进行解释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设计实验:根据已学知识设计一组实验来考察酶活性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实验操作: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中得出并解释结果教学方法和原则•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与结果分析相结合,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给予学生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难点和重点•理解酶活性受温度、pH值、底物浓度、酶浓度等条件因素影响的原理和机制•掌握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酶活性受条件因素的变化规律•分析实验结果,推测酶活性受影响的机制和原因课程结束思考•酶活性对于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代谢过程的重要性•酶活性受环境条件影响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注意: 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写作时请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调整。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包括温度、pH值、底物浓度、酶浓度以及抑制剂和激活剂等因素,并通过实验验证这些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其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温度、pH值、底物浓度、酶浓度、抑制剂和激活剂等都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本实验主要探究这些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酶制剂(如淀粉酶、蛋白酶等)2. 底物(如淀粉、蛋白质等)3. 抑制剂(如重金属盐、酸、碱等)4. 激活剂(如某些金属离子等)5. pH试纸、pH计6. 温度计7. 移液器8. 试管9. 水浴锅仪器: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 热水浴锅3. 冷水浴锅4. pH计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将酶制剂和底物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浴锅中预热。
- 将预热好的酶制剂和底物按一定比例混合,记录混合时间。
-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体系中底物的浓度变化,计算酶活性。
2.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使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不同pH值下酶的活性。
- 将酶制剂和底物分别置于不同pH值的溶液中,记录混合时间。
-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体系中底物的浓度变化,计算酶活性。
3. 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将酶制剂和不同浓度的底物按一定比例混合,记录混合时间。
-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体系中底物的浓度变化,计算酶活性。
4. 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将不同浓度的酶制剂与底物按一定比例混合,记录混合时间。
-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体系中底物的浓度变化,计算酶活性。
5. 抑制剂和激活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将抑制剂和激活剂分别加入酶制剂和底物中,观察酶活性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随着温度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下降。
2.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酶活性在不同pH值下表现出不同的活性,存在一个最适pH值,酶活性在此pH值下达到最大值。
姓名实验题目学习目标实验准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案匿名学号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指导教师知识目标:(1)进一步学习酶的观点,认识酶的实质、特征和作用。
(2)经过实验研究,使学生认识影响酶活性的要素。
(3)研究各要素对酶的活性的影响。
能力目标:(1)经过问题剖析,培育学生察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升学生采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发散思想。
(4)在实验过程中提升着手能力。
(5)掌握一些实验方法:变量,因变量的控制,比较组的设置等。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过实验,培育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协作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学会用发现的目光研究生活中的问题,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质生活中。
(3)培育学生脚踏实地和谨慎的科学态度。
1.实验原理 :【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在必定条件下,淀粉酶能够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但麦芽糖遇碘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本实验经过改变温度,察看实验现象,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淀粉酶的适合温度为55-75 ℃。
【 PH对酶的活性的影响】肝脏碾磨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在必定条件下,过氧化氢酶能够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
本实验经过改变溶液的PH,研究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左右。
2. 实验资料药品试剂仪器:A.【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资料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蒸馏冰块,蒸馏水。
仪器:6 只试管, 5ml 量筒,小烧杯,大烧杯,滴管,试管夹,水浴锅,温度计,玻璃棒,标签纸,电炉,移液管,吸耳球。
B.【 PH对酶的活性的影响】资料新鲜的肝脏研磨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质量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 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 5%的 HCl 溶液,质量分数为 5% 的NaOH溶液,碘液 , 蒸馏水。
仪器:研钵,小烧杯,大烧杯,滴管,试管夹,水浴锅,温度计,滤纸,点样瓷块的凹穴,玻璃棒,标签纸,电炉,移液管,吸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