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85.07 KB
- 文档页数:3
153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7月第6卷第13期G ui de of ch i na M edi ci n e,Jul y2008,v06,N o.13床相关性存在一些问题,但电子胎心监护仍然是产时胎儿监测的主要方法¨l。
进入产程后,由于官缩、脐带、胎头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阳性分布更加集中。
由于第一产程距离分娩还有一段距离,临床上遇到F H R异常情况,医师和家属一般愿意采取剖宫产结束分娩。
但手术过程中发现大部分F H R异常病例并无胎儿官内窘征象。
因此,正确评价第一产程异常胎心监护图形,及时.恰当地处理,在保证高分儿的同时,又不增加剖宫产率,成为摆在产科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本组资料显示第一产程异常F H R图形依次为早发减速、变化减速、晚期减速、基线变异减弱、胎心率基线异常等。
目前一般认为早发减速是胎头受压,颅内压增高,迷走神经兴奋所致13】。
曲线与宫缩同步,缓慢下降及回升,下降振幅一般仅为20~30b pm,与胎儿缺氧无关14】。
本组资料早发减速无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变化减速与官缩无固定关系,曲线下降及回升快,且大多下降振幅大,是脐带受压所致。
其原因可能是脐带缠绕、子宫收缩、胎动、母体翻身及羊水过少等。
短时间的轻度V D不会对胎儿造成明显影响,但如果连续发生重度V D,便可能因脐带血流被阻断,给胎儿造成严重缺氧,乃至新生儿重度窒息甚或死亡…。
本组资料变化减速32例中出现Ⅱ度或Ⅲ度羊水粪染8例,均行剖宫产,新生儿l m i n A pga r评分≤7分4例。
晚期减速(L D)多在官缩高峰后开始缓慢下降,下降振幅可大可小,LD有两种类型:①反射性:见于孕妇突发低血压或子宫较强的收缩导致子宫血流量减少,这种减速之所以迟发.是因为血液自胎盘至化学感受器需要时间,原因消除后或子宫收缩间歇血流量恢复正常后,胎心率便随之恢复正常。
由于胎儿脑部氧供正常,胎心基线的变异性~般都是正常的…。
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而对于长期输液者静脉的保护极为重要。
一、静脉选择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抢救情况可例外),常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
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
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的静脉血管,和受伤、感染部位的静脉。
二、针头选择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
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
一般用6~7号头皮静脉针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时,可改用9号头皮静脉针针头。
三、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避免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同时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
四、特殊情况下血管护理长期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炎性反应。
因此,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同时可采用热水袋热敷(注意热水温度,防止烫伤),使血管受热管腔增大;根据药品性能可适当将液体加温(28℃左右),液体黏稠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增快,也是降低局部刺激症状和减少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
另外,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不要直接以这些液体穿刺,以免操作失误导致液体渗漏到皮下,一般建议用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溶液穿刺,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再更换药物。
五、液体外渗处理穿刺局部冷敷穿刺局部宜冷敷,不宜热敷。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对局部组织的损害。
冷敷还能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感。
药物湿敷硫酸镁和2%~4%碳酸氢钠常被用于一般药物外渗后湿敷。
六、拔针时血管的保护拔针操作步骤拔针时应先关紧调节器,使点滴停止(尤其是刺激性强的药物)。
并应轻轻挤压输液管,使头皮针内有少许回血,然后用消毒棉球压迫穿刺针眼处,将针拔出,以免药液渗漏至皮下,造成组织坏死。
静脉注射、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药液外渗(1) 在针头穿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少许,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
推(滴)注前确认针头在血管内。
(2)抬高肢体促进静脉回流。
(3) 推注药液不宜过快,一旦发现推注阻力增加,应检查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有发生药液外渗,应终止,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4)注射时加强观察,加强巡视,尽早发现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特别是坏死性损伤的发生。
(5)外渗发生后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尽量回抽药物减少药物存留。
拔出针头后,避免加压于注射处,以防药液扩散。
太高患肢,局部冷敷(部分药液不可冷敷,详见药物说明书),持续24-48小时后,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或遵医嘱应用外用药膏。
(二) 血肿(1)选用合适的型号、无倒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2) 选择弹性好、走向直、清晰的血管,避免在关节部位和静脉窦的部位进行操作。
(3) 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稳。
(4)要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
拔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因按压面积大,不会因部位不对或移位引起血肿,一般按压时间为3~5min,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按压时间延长,以不出现青紫为宜。
(5)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
24小时后局部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两次,每次三十分钟,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6)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或切开取血块。
(三)静脉炎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操作中局部消毒不严密或针头被污染。
加强基本功训练,静脉穿刺力争一次成功,穿刺后针头要固定好。
2.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
3.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
4.根据所用溶液或药液的类型、PH、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疗程,选择适当的输注部位及途径。
血管通路的护理与维护血管通路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输液、输血、营养支持或药物输注等治疗目的。
血管通路的护理与维护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步骤,本文将介绍血管通路的护理和维护方法。
1.前期准备在进行血管通路的护理与维护之前,护士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护士应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血管通路类型,以便选择合适的护理措施。
其次,护士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消毒材料、注射器、药物和敷料等。
2.皮肤护理在护理血管通路时,护士需要注意保持通路周围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每天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肥皂清洗通路周围的皮肤,并及时擦干。
避免热水或热敷,以免刺激皮肤和导致血管扩张。
另外,护士还需要定期更换透明敷料,避免敷料过长时间粘附在皮肤上,导致细菌滋生。
3.导管护理血管通路导管需要定期清洗和冲洗,以防止血栓形成和导管堵塞。
护士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导管护理。
首先,使用生理盐水和注射器进行冲洗和清洁。
清洗时,应注意使用适当的冲洗速度,避免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其次,使用注射器将适量的抗凝剂注入导管,防止血栓形成。
最后,检查导管是否正常通畅,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4.静脉输液和药物管理在进行静脉输液和药物管理时,护士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和操作规范。
首先,护士应确保输液和药物的安全性和正确性,仔细核对患者身份和药物标签信息。
其次,护士需要选择合适的输液器和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的输液速度。
此外,护士还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液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5.感染预防与控制血管通路的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容易导致患者并发症和治疗失败。
因此,护士需要严格遵守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首先,护士需要进行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酒精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其次,护士需要采用无菌操作进行导管插入和维护。
另外,护士还需要定期更换输液袋、输液管和输液器,并遵守穿刺部位换药和消毒的标准操作流程。
6.护理记录与评估血管通路的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及时记录和评估患者的情况。
长期静脉输液者血管的选择和保护方法的探讨作者:石慧梅许雪琴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35期【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是常见的护理技术,因而对于长期静脉输液者,静脉的选择和保护极为重要。
对此,本文从静脉的选择、输入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时血管的护理、液体的外渗处理以及输完液体后血管的保护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输液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最常见的护理技术,在各种给药途径中疗效迅速,占重要地位。
因此,静脉的选择和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笔者通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总结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 静脉的选择长期输液者,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抢救危重患者除外),常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
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并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的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
小儿静脉由于血管细小,穿刺容易失败,选择静脉尤为重要;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血管较深,可在手指探摸下进行穿刺;对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的患儿,尽量选择易固定、把握性较高的血管;2岁以内的患儿,尽量选择头皮静脉。
有些手术患者、老年患者、化疗患者要用静脉留置针,选择血管时应选用管径≥3 mm的静脉,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
2 输入浓度高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血管的护理长期输注浓度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以引起局部静脉壁的炎性反应,因此,要尽量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或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如静脉快速滴入甘露醇时,在穿刺前5 min用2%山莨菪碱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 cm局部浅表血管,能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可减轻局部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
同进也可采用热敷的方法,使血管加温、管腔增大。
另外,在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不要直接用这些液体给患者穿刺,以免操作失误,液体渗漏到皮下,一般选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穿刺,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再加药物。
3 穿刺成功后血管的保护成人穿刺成功,液体点滴通畅后,用胶布固定针头,覆盖无菌纱布,必要时用夹板固定。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因而对于长期输液者静脉的保护极为重要。
笔者围绕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从静脉的选择,输入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时血管的护理,液体外渗的处理,以及拔针时血管的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静脉选择
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抢救情况可例外),常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
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
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的静脉血管,和受伤、感染部位的静脉。
■针头选择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
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
一般用6~7号头皮静脉针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时,可改用9号头皮静脉针针头。
■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避免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同时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
■特殊情况下血管护理
长期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炎性反应。
因此,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同时可采用热水袋热敷(注意热水温度,防止烫伤),使血管受热管腔增大;根据药品性能可适当将液体加温(28℃左右),液体黏稠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增快,也是降低局部刺激症状和减少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
另外,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不要直接以这些液体穿刺,以免操作失误导致液体渗漏到皮下,一般建议用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溶液穿刺,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再更换药物。
■液体外渗处理
穿刺局部冷敷穿刺局部宜冷敷,不宜热敷。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对局部组织的损害。
冷敷还能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感。
药物湿敷硫酸镁和2%~4%碳酸氢钠常被用于一般药物外渗后湿敷。
■拔针时血管的保护
拔针操作步骤拔针时应先关紧调节器,使点滴停止(尤其是刺激性强的药物)。
并应轻轻挤压输液管,使头皮针内有少许回血,然后用消毒棉球压迫穿刺针眼处,将针拔出,以免药液渗漏至皮下,造成组织坏死。
不要揉局部以防止针眼局部淤斑形成。
拔针后按压止血部位静脉穿刺拔针时,应注意棉签按压的部位,通常静脉穿刺有两个针眼:一个是穿过皮肤的针眼另一个是穿过血管壁的针眼。
两个针眼之间有一定距离,如果按压皮肤的针眼而不按压血管上的针眼,则血液仍会从血管壁这个针眼流入皮下,形成淤血。
因此,按压针眼的正确方法是棉签顺着血管方向按压。
还有报道表明也可以通过抬高肢体来减少穿刺部位淤血,具体方法是拔针后使输液一侧的手臂举起高过心脏水平,因重力作用可减少局部淤血。
拔针后按压止血时间正常人一般出血时间是1~3min,凝血时间为2~
8min,按压针眼的时间与发生皮下淤血有密切关系。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拔针后按压针眼的时间至少要3min以上,有凝血机制障碍者更要延长按压时间。
综上所述,对长期输液患者,要保护好静脉血管,应有计划地合理使用静脉,选择合适的针头,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提高穿刺技术,防止液体渗漏,同时要掌握正确的拔针技巧及按压方法,有效避免皮下出血现象发生,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及提高护士工作效率的目的。
文章来源:中国健康管理网(武警贵州总队医院内二科吴玉兰)
医小护()是国内最好用的医护执业社交APP,是医生、护士、医学生的行医护理好助手。
在医小护上,有海量学术文献和护理知识库以及护士资格证考试题库免费学习。
同时,医生、护士还可以认识全国医疗圈的同行好友,大家一起分享案例、共同学习进步,参加线下活动,是医护必备的临床专业APP。
欢迎关注医小护微信公众账号:医小护助手
扫一扫下载医小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