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算法
- 格式:ppt
- 大小:11.93 MB
- 文档页数:43
195随着我国油气资源的进一步消耗,发现新探区成为目前油气勘探的重点,而复杂地表和复杂地质条件地区的资料由于以前处理技术落后成像效果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因此运用新的处理手段对老资料进行重新处理,能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挖掘这些地区的勘探潜力,而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对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地震资料较差的数据成像有很大的提升效果是解决复杂构造成像的一种有效手段。
1 方法原理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建立在构造起伏及横向速度剧烈变化的基础上,是一种真正的全三维成像技术。
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遵守波的反射、绕射和折射定律,符合斯奈尔定律,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的成像问题。
生产中常用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是克希霍夫积分法。
实现方法是,将地下地质体分成均的面元网格,然后计算地下不同面元网格与地面每一个炮点位置之间的旅行时,产生走时表,使用射线追踪技术计算出的走时表和叠前数据道集,计算出地面炮点和接收点到地下成像点到的几何扩散因子以及相应的走时最后在偏移孔径范围内对时距曲面进行加权叠加,实现最终成像。
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算式为:作为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的叠前深度偏移,相对于叠前时间偏移在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及陡倾角等复杂地区地震资料成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它突破了叠后时间偏移和叠前时间偏移等传统处理方法的应用条件限制。
2 深度偏移处理的关键步骤2.1 时间域构造模型建立层位解释原则如下:1)第一层反射的最大偏移距应小于该层的最大深度。
2)层位拾取应选择能量强、连续性好的同相轴追踪,最好一个地质时代界面的反射或者是一大套地层的速度界面。
3)层与层之间的厚度不能太薄。
4)层位解释后得到的间域构造模型是每一层的时间域构造平面图的。
2.2 初始速度模型建立为了使速度能够迅速收敛、逼近地下正确的地质模型需要有一个较准确的初始速度模型,GeoDepth提供了RMS 速度转换的方法:2.3 速度模型优化初始模型往往是不够精确,为了得到一个跟地下地质情况相吻合的速度模型,需要通过多次迭代收敛、优化层速度模型,直至每CRP道集成像结果一致为止。
三维VSP波动方程保幅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沈铭成;李录明
【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
【年(卷),期】2013(013)030
【摘要】VSP偏移成像技术在VSP资料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对地下复杂构造进行精确成像,常要求对VSP数据进行三维叠前偏移处理.传统的单程波方程延拓计算时只能保证相位信息的正确性,没有对振幅做任何处理,存在保幅性较差的问题,不利于将其结果运用到岩性分析中去.以保幅型单程波偏移算子为基础,研究了三维VSP单程波动方程保幅偏移成像方法.并在实际资料中,采用了保幅型三维地震道插值方法,对非规则网格炮点采集的三维VSP数据进行插值,保证了波动方程保幅偏移的效果.
【总页数】5页(P8995-8999)
【作者】沈铭成;李录明
【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43
【相关文献】
1.波动方程保幅叠前深度偏移与AVO响应 [J], 刘定进;印兴耀;陆树勤;杨瑞娟;王丽
2.VSP数据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及立体地震成像 [J], 王华忠;徐蔚亚;王建民;马在田
3.三维VSP资料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研究 [J], 方伍宝;陈林
4.三维F-X域粘弹性波动方程保幅偏移方法 [J], 杨午阳;杨文采;刘全新;王西文
5.共炮检距道集波动方程保幅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J], 刘定进;印兴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研究作者:熊小娟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08期[摘要]叠前深度偏移可以解决复杂构造,陡倾角地层的成像,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叠前深度偏移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本文主要介绍了叠前深度偏移的原理,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的实现过程及优缺点和实际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叠前深度偏移 Kirchhoff、速度模型、陡倾角地层中图分类号:P618.1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105-01引言:叠前深度偏移可以更好的解决复杂构造带地质体成像问题,已成为地球物理界的共识和勘探趋势。
地震偏移成像是一种将地震信息进行重排的反演运算,能使地震波能量归位到真实空间位置,获取地下正确构造图像。
上世纪70 年代初出现了基于几何地震学和绕射理论的射线偏移;同一时期Claerbout等针对标量波动方程提出了有限差分近似解法,实现了地震偏移。
Kirchhoff 积分法是以Hagedoorn“绕射最大凸度曲线”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表述为沿绕射曲线在地面对所有接收点进行加权积分的过程。
后来Keho等提出了Kirchhoff偏移的算法原型。
一、叠前深度偏移的处理过程(1)叠前深度偏移基本原理Kirchhoff深度偏移算法可应用于大角度倾斜地层和横向速度剧烈变化的情况。
同时还较好地顾及了介质的曲界面、强折射面对地震波射线的折射效应。
它在层状介质模型下的三维深度域偏移计算公式为:式中和为地面上的坐标;为深度;为偏移场在点上的双程旅行时;为轴与连接点和点的直线间的夹角。
上式可以最终归结为根据给定孔径的绕射波空间时距曲线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场之和。
(2)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主要步骤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主要包括初始速度模型建立、旅行时计算、Kirchhoff偏移求和、深度速度模型迭代与修正。
①速度模型的建立叠前深度偏移时,首先利用常规处理中获得的叠加速度对目标线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得到时间偏移的共成像点道集,再对共成像点道集进行反动校,利用反动校后的共成像点道集做速度分析,求得均方根速度。
常用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特点分析与实例对比叠前深度偏移(DepthOffset)是指能够提高深度质量和减小深度偏差的技术。
这项技术是应用于现有的深度传感器,通过调整传感器的探测范围来改变深度图的性质,用于重建深度图的深度范围以提高数据的精度。
如今,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已经在多种深度相机上运用,且在深度摄影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主要分为三类:静态多重叠前深度偏移(SMOD)、动态多重叠前深度偏移(DMOD)和双边偏移深度重建(BODR)方法。
其中,静态多重叠前深度偏移是在静态场景下使用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深度传感器的噪声,使得深度图更加清晰。
动态多重叠前深度偏移是在动态场景下使用的,主要是去除动态场景中深度传感器的移动畸变,使得拍摄出来的深度图更加准确。
双边偏移深度重建方法是针对深度彩色图像对对,主要是通过双边滤波来调节深度图像,使得深度信息和颜色信息能够同步进行处理,从而获得清晰的深度图像。
静态多重叠前深度偏移的主要特点是使用多重偏移技术可以将深度传感器的噪声消除掉,使深度图更加清晰。
其优点是其算法简单,对于不熟悉叠前技术的用户来说,其使用门槛较低,可以获得较高的深度传感器测量精度,从而获得精确的深度情况,可以作为大范围精细地形测量的辅助手段。
其缺点是采集的深度数据范围有限,只能适用于相对较浅的海拔高度范围,在较高海拔情况下,深度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就会下降。
动态多重叠前深度偏移的主要特点是使用多重叠前技术可以消除深度传感器在动态场景下的移动畸变,从而使拍摄出来的深度图更加精确。
其优点是其算法简单,可以有效消除深度传感器的移动畸变,从而拍摄出精准的深度图,可以作为大范围精细地形测量的辅助手段。
其缺点是受到传感器种类的限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都得到准确的深度信息,只能作为简单的深度图拍摄方案。
双边偏移深度重建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使用双边滤波技术可以实现深度和彩色图像的同步处理,从而获得清晰的深度彩色图像。
煤田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及其应用高远;王琦;董守华;于鹏飞【摘要】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可实现反射点的正确空间归位和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减小菲涅尔带的影响范围,大大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论述了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原理和关键技术,并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中。
结果显示,小断点显示较叠前时间偏移剖面更为清晰,提高了煤田三维地震探测细微构造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imaging principle and key technology of pre-stack depth-migration in 3D seismic exploration. The 3D pre-stack depth-migration technology may realize the correct spatial homing of the reflection point and the stacking of the real common-reflection-point, which decreases the extent of the Fresnel zone and greatly improves the resolution of seismic data. In the actual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the breaking points of small faults of this technology are more clearly displayed than that of the pre-stack time-migration technology. So the technology of pre-stack depth-migration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3D seismic exploration in detecting mini-structures and has achieved a good geological effect.【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11(039)003【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煤田;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应用【作者】高远;王琦;董守华;于鹏飞【作者单位】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安徽宿州234000;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淮北235006;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近几年,随着煤矿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小构造的勘探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