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58.24 KB
- 文档页数:3
堂垫宴 垦塑墼!!!
总第452期
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口 朱剑平 马 亮
摘 要:理工科院校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结合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和改变研究生培养模式。本文对
理工科院校培养就业导向型人才途径进行探讨,从改良课程设置、提高研究生素质、建立长效机制、增强校企合
作等方面着手,探索研究生“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就业导向;社会实践;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朱剑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马亮,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团委书记。(湖
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3)03—0078—03
一、人才培养的背景及其重要性
据统计,自2010年起考研规模连续三年以超过10万
人的速度在增长。2012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已经达到165.6
万,比2011年增加14.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严峻的就业
形势仍是考研热高温不退的主因。然而,近年来出现的学
历与就业“倒挂”的现象日益明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以山东省为例: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79.26%,其中研究
生的就业率为62.O1%,比总体就业率低了17.25%,比本科
生82.68%的就业率低20.67%,甚至低于专科生的
78.04%。专家认为,导致这种学历与就业“倒挂”现象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
求难以有效对接。无论是精力还是花费,研究生都比本科
生投入得多,因而对工作薪水、待遇有着更高的期望。其
次,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已日趋理性,用人追求的是实用,
而不再是学历上的“高消费”。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教育部
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以瞄准国家创新体系为
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
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对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
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等
等,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
2Ol3・3 见,我国教育事业将进入一个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改革高
校人才培养体制、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解决学生就业
难的问题是今后十年高等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如何提升
学生就业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探索应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样是高等教育工作者
努力的方向。
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有着极其重要
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
模式的创新,弥补课本知识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资源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
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
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
就业导向型社会实践模式是对广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是对现有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丰富
和完善。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是每个高校关心的重
中之重,归根结底,学校、政府、社会齐心协力才能为广大高
校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顺利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才能
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就业导向型社会实践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
力,即学生能够找到、能够适应工作的一种综合能力,包含
求职能力、就业能力以及学习适应能力。对于高校而言,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 堂 堂堕里星塑墼查 总第452期
职后的发展潜力,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科和学生三个因素
的联系与区别,在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寻求社会实践模
式的新突破。以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市场人才需求为
导向,以社会实践活动、科技竞赛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
就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为目标,在学生具有
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重点掌握本
专业领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能为要求,
采用科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用
人单位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1.改革课程设置。2006年7月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
第三届中外校长论坛的演讲中指出,研究生教育“要紧抓
招生制度、课程设置、研究选题、科学研究、论文答辩等人
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要进行系统的改
革。
第一,加强课程设置的规范性。学校要规范研究生课
程设置,使之系统化。当前各理工科院校研究生课程很多
是根据导师和相关负责人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设定的,差别
较大,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课程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学生
上了好多课,但是方向不明确,最后无所适从,不能获得系
统、完整的学科知识。因此,各理工科院校一定要加强课
程设置的规范性。
第二,注重课程设置的前瞻性。各院校要紧跟时代发
展,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设置具有特色的课
程。目前研究生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许多内容已
经过时,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太大帮助。由于缺乏对前沿性
科技的把握,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不
利于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各高校一
定要时刻关注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保证课程设置的
前瞻性。
第三,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
出路在于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现在很多院校的课程
设置不均衡。一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比例失调,
使得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另外研究生课
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弹性,各专业的研究生被限定在各自领
域,课程选择缺乏自主性。各院校应给研究生更多的选择
余地,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兴趣和方向合理制定课程学习
计划,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交叉学科的交流,让不同领域
的学生和老师能够更加方便地互动、沟通,拓宽研究生的
知识和眼界,以适应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
第四,增强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学校的目的是给社会
培养合格的研究生,如果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注定会被
时代淘汰。各院校不能闭门造车,要和社会的发展和企业
的需求保持一致,加强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
的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
才,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 2.提高研究生素质。第一,转变理工科研究生的就业
期望。结合理工科研究生的择业取向及研究生对就业指
导认知的调查可以看出,有将近一半的理工科研究生对目
前的专业不感兴趣,接近60%的理工科研究生未规划好自
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对职业选择的判断依据主要是既定的
发展方向、薪酬待遇、工作稳定性这三项。而这三项要素
是属于职业认知范畴,不属于自我认知的范畴。自我认知
包括价值观、性格特征、优势劣势和情绪波动等,只有在对
自我有一个正确认知的情况下,来考虑职业认知因素,才
能在就业中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否则,就业期望就会带有
一定的盲目性。研究生在就业时往往会错误地看待就业
形势,不能正确地定位自己,盲目地进行攀比导致在日益
激烈的竞争面前丧失信心。作为老师,及时的引导教育是
十分必要的,教育研究生转变盲目攀比的观念,处理好理
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
合自己的职业。对于研究生自己,应正视工作的薪资待
遇,端正心态,客观地面对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第二,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加强学习能力
培养和诚信教育,健全学风建设机制,促进学风持续好转;
加强正面引导,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行为品质;
抓好专业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文
化修养和创新精神;加强体育教学,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不
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搞好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而对于研究生自己,应敢于竞争,善于把握时
机,懂得主动争取。这就要求他们在钻研专业的同时不断
获取各个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拓宽择
业领域。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就业导向型课程包括毕业
就业指导的内容,具体为:学生的自我定位、对本专业现状
及发展的认识、就业前的心理疏导、初人职场所需知识等
内容。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整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利于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并指导其职业发展。对于研究
生而言,就业时常常出现就业准备不充分的现象,一方面
由于研究生自身职业规划能力和相关技巧比较欠缺,对此
可以开展相应的讲座和场景模拟训练,以加强研究生的求
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更好地发挥就业指
导职能,各部门应该合理分工,紧密配合,完善就业指导机
制。辅导员长期和学生接触,应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
态,为学生提出合理的人性化建议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3.建立长效机制。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计划制度,校院
两级领导设置社会实践绩效评估和反馈制度。在学校就
业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校院系三级社会指导委员会,并
团结一切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因素,形成高效的领导和运作
机制。在学院成立专业化、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使
2O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