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止腰痛。
螵蛸,白茯苓—补脾益肾,利小便而止带。
龙骨、牡蛎、白石脂—固冲任收摄止带。
腹冷便溏者—酌加吴茱萸、肉豆蔻,
带下如注,有欲滑脱之势—酌加芡实, 金樱子以收摄止带,人参、升麻以升提。
三、阴虚挟湿型
主要证候:
带下量不多、色黄或赤 白相兼,质稠有臭气,阴 部灼热,头昏目眩或面部 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 梦,舌红。少苔或黄腻, 脉细数。
带 下 病
[概述]
1、定义: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 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 局部症状的一类疾病。 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2、带下的含义:
分广义带下和狭义带下
广义带下: 泛指妇科经、带、胎、产诸 疾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以 下,故称为“带下”。
如《史记·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 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这里的 “带下医”即指女科医生。 《金匮要略》:“妇人之病、因气、积冷 、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 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此皆带 下,各有病因。”
• 或久病失养
四、湿热下注
• 脾虚湿盛,郁久化热
• 或肝郁克脾,脾湿肝热 湿热下注, 损及任带 带下病
五、湿毒蕴结
• 经行产后,胞脉空虚 • 房事不禁 • 手术损伤
湿毒之邪, 乘虚而入, 伤及任带
带下病
综上所述:
带下病的病因以湿为主,脾肾之 虚是带下病发病的内在因素;病机 主要是任脉损伤,带脉失约,病位 主要在前阴、胞宫,根据湿的来源 不同,外入者多为实证,内生者多 为虚证,并随体质不同转化,而以 热化多见,故常出现虚实兼夹之象。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小 结
• 带下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带下又有生理 、病理之别。 • 带下病系湿邪为患,脾肾功能失常是内在条 件,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其核心机理。 • 辩证主要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 • 治疗原则以健脾、升阳、除湿为主,佐以清 热除湿、清热解毒、散寒除湿等法。 • 多辅以外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