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课件--第一节·月经先期0
- 格式:ppt
- 大小:628.50 KB
- 文档页数:28
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1.1.气虚型1.1.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心脾两虚者,方用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1.1.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1.2血热型1.2.1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先期经少两地汤,玄麦地骨生地襄更配阿胶与白芍,阴虚血热此方良1.2.2阳盛血热证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清经散中用白芍,丹皮地骨与青蒿茯苓熟地加黄柏,滋水清火经自调1.2.3肝郁血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逍遥散加丹栀去姜薄2.月经后期2.1肾虚型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2.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人参养荣汤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2.3血寒型2.3.1虚寒证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大营煎大小二营景岳煎,熟地枸杞归草餐大营杜仲牛膝桂,小营山药白芍添2.3.2实寒证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2.4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乌药汤乌药汤治经后延,气郁腹胀脉象弦量少淤块色红暗,归草木香香附圆2.5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芎归二陈汤二陈汤去乌梅加芎归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3月经先后无定期3.1肾虚型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固阴煎(方见月经先期)3.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归脾汤(方见月经先期)3.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着4月经过多4.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安冲汤酌加升麻。
安冲汤治月经多,龙牡海螵固血脱术芪地芍气营补,茜草续断水煎喝4.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中医妇科学》> 第八章月经病第一节月经病小论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称为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吐衄、经行泄泻、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等。
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
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
月经病的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
论治过程中,首辨他病、经病的不同。
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愈。
次辨标本缓急的不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崩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缓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到彻底治疗。
再辨月经周期各阶段的不同。
经期血室正开,大寒大热之剂用时宜慎;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后血海空虚,勿强攻,宜于调补,但总以证之虚实酌用攻补。
这是月经病论治的一般规律。
月经病的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
“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在肾。
补肾在于益先天之真阴,以填精养血为主,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阳生阴长,精血俱旺,则月经白调。
即使在淫邪致病的情况下,祛邪之后,也以补肾为宜。
扶脾在于益气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源盛而流自畅。
然而用药不宜过用甘润或辛温之品,以免滞碍脾阳或耗伤胃阴。
疏肝39: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之品,使肝气得疏,气血调畅,则经病可愈。
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治气为主,治血为佐;病在血者,治血为主,治气为佐。
气血来源于脏腑,其补肾、扶脾、疏肝也寓调理气血之法。
中医妇科学教材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医妇科学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第二节内生殖器官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第二节病机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第一节四诊第二节辨证要点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第一节常用内治法第二节常用外治法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第一节月经先期第二节月经后期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第五节月经过少第六节经期延长第七节经间期出血第八节崩漏第九节闭经第十节痛经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第十三节经行感冒第十四节经行发热第十五节经行身痛第十六节经行口糜第十七节经行泄泻第十八节经行浮肿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第二十节经行吐衄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第一节带下过多第二节带下过少第十章妊娠病第一节妊娠恶阻第二节妊娠腹痛第三节异位妊娠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第五节堕胎、小产第六节滑胎第七节胎萎不长第八节胎死不下第九节子满第十节子肿第十一节子晕第十二节子痫第十三节子嗽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第十七节妊娠贫血第十八节难产第十一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血晕第二节产后痉病第三节产后发热第四节产后腹痛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第十节缺乳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第十三节产后血劳第十二章妇科杂病第一节症瘕第二节盆腔炎第三节不孕症第四节阴痒第五节阴疮第六节子宫脱垂第七节脏躁。
月经先期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月经不调主要分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不规则等情况,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或20天左右一行,连续发生2个周期或以上称为月经先期,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气虚和血热。
气血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扰冲任,伤及胞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
月经先期是中医辨证名,也就是月经提前的意思,一般提前7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提前才是。
月经提前属于月经不调的一种,常与月经过多一起出现,严重者会出现经期血崩,因此不要以为是小毛病,中医辨证治疗见效快。
1.肝郁血热型:经量或多或少,经期正常或延长,经血呈现紫红色,有血块。
组方:龙胆草、生地黄、夏枯草、柴胡、白芍、当归、菊花、丹皮、薄荷(后下)、茺蔚子、丹参、栀子、炙甘草、白术、茯苓。
用法:加水煎3次,把药液混合后分3次温服,每日使用l剂。
2.肝气郁滞型:经期腹痛、胸痛、胀气,情绪低落、抑郁、组方:柴胡、苍术、生姜、佛手、菊花、茯苓、山楂、厚朴、青皮、枳壳、白芍、陈皮、香附、鸡内金、神曲、合欢皮、当归、半夏、川芎、丹参、旋复花、郁金、夜交藤、代赭石、甘草。
用法:每日1剂,分三次服用。
3.肝郁火型:经期提前,有腹痛,乳房压痛的现象,心里觉得烦躁,易怒配方:龙胆草、生地黄、夏枯草、柴胡、茯苓、菊花、白芍、当归、白术、乌药、川楝子、丹皮、陈皮、栀子、甘草、黄芩。
用法:一剂药分别用水煎3次,然后把所有药液混合,分3次服,每日l剂。
4.阴虚火旺型:经量或多或少,颜色暗红或紫红,血液粘稠,手心脚心发热组方:山茱萸、地骨皮、山药、茯苓、熟地黄、玄参、白芍、当归、麦冬、生地黄、阿胶(烊化分服)、秦艽、鳖甲、丹皮、青蒿、银柴胡、何首乌、知母。
用法:加水煎服,每日1剂,每天三次。
月经对于女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月经出现问题会引起很多疾病,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生育问题,月经不正常是无法怀孕的,因此,女性出现月经问题药及时治疗,不要以为拖着就可以自己好转,如果引起其它并发症,就更加难医治了。
中医妇科学教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医妇科学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第一节外生殖器官第二节内生殖器官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第二节病机第五章诊断与辨证要点第一节四诊第二节辨证要点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第一节常用内治法第二节常用外治法第三节中医妇科急症治疗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第一节月经先期第二节月经后期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第四节月经过多第五节月经过少第六节经期延长第七节经间期出血第八节崩漏第九节闭经第十节痛经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第十二节经行头痛第十三节经行感冒第十四节经行发热第十五节经行身痛第十六节经行口糜第十七节经行泄泻第十八节经行浮肿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第二十节经行吐衄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第九章带下病第一节带下过多第二节带下过少第十章妊娠病第一节妊娠恶阻第二节妊娠腹痛第三节异位妊娠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第五节堕胎、小产第六节滑胎第七节胎萎不长第八节胎死不下第九节子满第十节子肿第十一节子晕第十二节子痫第十三节子嗽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第十六节妊娠身痒第十七节妊娠贫血第十八节难产第十一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血晕第二节产后痉病第三节产后发热第四节产后腹痛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第七节产后身痛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第九节产后汗证第十节缺乳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第十二节产后抑郁第十三节产后血劳第十二章妇科杂病第一节症瘕第二节盆腔炎第三节不孕症第四节阴痒第五节阴疮第六节子宫脱垂第七节脏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