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感性文化和西方理性文化的差异
- 格式:docx
- 大小:23.93 KB
- 文档页数:3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形式,所以对于菜品的要求就是色香味都要“上道”,而且餐具方面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因为其灵活轻巧的特点也让它一直流传至今。
而西方的人们则比较看重实际,对于食品的外貌要求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菜品也相对简单和单调,在餐具方面则喜欢使用刀叉。
在文化观念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一直讲究和谐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主张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类的很多活动应该在不影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
所以,在这种观念下,古往今来的很多人也愿意依附自然,比较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比较注重理性,主张从本源出发,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要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变,所以,西方的思维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
因此,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
在隐私方面,西方人比较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所以不会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和秘密,对此,他们认为,热衷于别人隐私的人事不道德和令人厌恶的。
而东方的人们对这个没有那么敏感,相反,很多人对别人的隐私还会有一些莫名的兴趣,总喜欢打听和讨论,甚至有的还会把别人的隐私当做一种娱乐工具,用以寻找话题和娱乐消遣,其实这是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愚昧。
在教育文化方面,我们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虽然看重学习,但是大多数都是为了一张文凭,并且很多单位在人才的取向上也对文凭有着要求。
在求知上也比较死板,习惯于循规蹈矩死记硬背。
而西方在这方面则截然不同,他们注重的是个人能力,所以对于文凭也没有很多硬性要求。
在求知上西方人提倡的是创新和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创新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这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来自西方的国家的原因。
在竞争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所以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也十分深入人心,尽管现在很多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但是从观念来看,儒家所表达的竞争是不道德的说法,依然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地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于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亦不一样。
中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而中西方文化偏向于集体主义,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和谐。
2.人际关系与权力结构:中西方文化在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上也有差异,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独立与自由,追求平等的权利;而中西方文化更注重人际关系的繁衍与互助,注重权力结构的稳定与层级。
3.时间观念:中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亦存在差异,西方文化较为注重现在,强调效率与精确性;而中西方文化则注重传统与历史,强调长远、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沟通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沟通方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差异: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西方注重逻辑和语义的准确性,而中式则侧重寓意和情感的表达。
2.交往方式: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开放的交往方式,喜欢直言不讳、直接表达;而中西方文化注重间接和含蓄的交往方式,喜欢借助隐喻、暗示等方式表达。
3.个人空间: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空间与隐私,对他人的触碰和侵犯较为敏感;而中西方文化则较为包容,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日常生活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方式和习惯上也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习惯、礼仪规范、家庭观念等方面:1.饮食习惯:中西方文化在饮食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偏向于多样化饮食,较为开放;而中西方文化则较为注重中餐,讲究色香味形具有医学养生的作用。
2.礼仪规范:中西方文化中的礼仪规范也存在明显差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我表达,较为随意;而中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礼貌、尊重以及细节的呈现。
中美文化的差异对比中美文化的差异对比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美文化的差异对比,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美文化的差异对比1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差异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在传统价值观念中反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去保全集体利益。
而美国文化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认为个人的自由、利益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
二、等级观、伦理观之差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序。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等级分明的皇权制度,不管是对于国家的统治,还是家庭的管理上面都强调等级和尊卑。
所以在许大同,这个具有中国血统与文化的中国人身上,还是可以看出这种等级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对父亲的那种尊重还是对妻儿的管教上都能看出,同时认为“我管教自己的儿子天经地义”。
他父亲那句“你当面教子背面教妻,”更是这一文化的反映。
而美国文化中,他们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人人生而平等。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从来都强调“忠”、“孝”、“礼”几字。
认为对别人要尊重,礼数相待,对父母,讲究孝顺。
在影片中,许大同为了父亲,隐瞒了事实,一再承认是自己对儿子进行的刮痧,并且一再制止妻子说出事实。
在美国人眼里,为了孝而说谎是不可理解的。
同时在解读中国经典英雄人物上面也能看出来,孙悟空偷吃仙桃、仙丹等行为在美国人眼里也不能理解,认为这不是道义,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所崇拜的道义与英雄行为。
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差异中国是一个在乎长远利益的国家,要看长远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浅谈中西情感文化目标的关注点不同——西方:情感与自我,中国:情感与社会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理性与个人主义,以个人为社会的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宗教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西方人的一生都是在为自己过去的过错而做出努力去改变向上帝赎罪,上帝这个无形的神的存在,促使了西方人倾向于对自己负责,通过自己努力向上帝赎罪,并产生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观念。
后来,又产生了一种被称为社会原子观念的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奉承个人本为自我为中心。
西方文化的情感是带着浓烈的个人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
西方人强调突出自我,体现在其经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他们的姓名,与中国人不同,他们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姓氏放在后面,能够看出来他们并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自己的姓氏,而是强调自己的名字,自己与众不同之处,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直呼对方的姓名,亲人间的关系也没有与中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西方人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处理自己事情的能力,父母让自己的小孩干活会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让他们培养独立成人的能力,子女成年后必须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个人有个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对方的生活,这也与中国人“父母在,不远行”的理念迥然不同。
这种思想早源于希腊文化,希腊文化对人的力量极为崇拜,到了启蒙运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又进一步发展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在西方价值观念中,他们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
他们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与创新意识,认为人是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集体,个人高于社会集体。
甚少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过问他人的事,甚至将主动帮助别人活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情,证明自己无能。
所以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公司里的员工下班后一般不会打电话给对方,因为下班时间被视为雇员的私人时间,除非是万分紧要的事情,大家互相之间都不会打电话,由此可见,西方人的生活中个人占了主导的地位。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
1、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2、价值取向: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
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3、伦理道德: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Word文档 1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
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扩展资料:差异互补东西方文化从现象上看,显然有很大差异,从本质上看,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而西方是个体文化。
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欲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许多社会基本条件有待酝酿成熟,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使东西方文化互补和融合便是重要一条。
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基础。
文化格格不入的国家之间很难实现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就是这个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问题处理方式的总和。
那么,这些处理方式之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该民族的共同心理。
共同心理一方面是共同的要求、理想,即价值观念;一方面是共同的认识、观念,主要表现为共同的思维方式。
这一切,可以总称为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个包括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的综合体。
中西民族文化的基本差异是文化模式的差异:中华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西文化各有优长,长短互见,对比简述如下。
一、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全球仅存的、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
二、两种自然环境欧洲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是海岸地理环境孕育的产地理环境是开放的。
中国古老文明起源——黄帝、尧舜、夏商周的地理环境,为黄河、长江灌溉的平原流域,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地理环境是半封闭性的。
三、商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中西民族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产形式、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这些不同的因素又分别构成了两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基础。
古希腊罗马的商业文明:地域有限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古希腊的农业难以满足不断繁衍的人口的生存需求,人们不得不转向大海和山林,发展渔业贸易、畜牧业,特别是向海外的迁移和殖民征服。
华夏农耕文明:中国远古传说、神话里的大人物,没有古希腊宙斯式的神力,也少有勇士的化身,而是始作八卦、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的伏羲氏,教民农作、“尝百草”发明中药的神农氏,教民养蚕的嫘祖,治水的大禹等。
足见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农业乃是国计民生的命脉。
四、城邦民主和集权法治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希腊历史的关键是城邦。
城邦是一种规模有限、独立自主,并得到公民高度忠诚的共同体。
这个政治体制是希腊半岛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商业文明决定的,然而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希腊半岛,成为古代罗马共和国与近代欧洲民主制度的楷模。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性善与性恶中国人相信人本性善,西方人相信人本性恶。
中国人是农业文明,土地固定、人员固定,是熟人社会。
在熟人社会中,熟人的约束,使得村民更多展示了人本性善的方面,性恶被抑制了。
而西方人是海洋游牧文明,游走不定,是生人社会。
在生人社会中,缺少熟人,人与人之间时刻保持着警惕,使得西方人更相信人本性恶。
善分为真善与伪善,恶分为真恶与伪恶。
真恶不可怕,惹不起可以躲,要是实在是十恶不赦,会有法律惩罚。
但是伪善就不一样了,因为它无法分辨,无法制裁。
二、人治与法治中国人是人治国家,西方人推崇法治。
中国的人治思想来自性善,正是因为相信人本性善,所以才会相信有永远不犯错误、即便犯了错误,也会自我纠正的大贤。
所以说性善和人治是中国立国的根本,是一对不可拆分的“双胞胎”。
所以中国人是人治国家。
西方人相信性恶。
崇尚理性的西方人认为,人是神与兽的结合体,及时是最好的人也不能消除兽性和私人感情,这种兽性和私人感情一旦获得没有限制的权利的辅佐,就会无限制的膨胀。
所以西方人推崇法治。
三、集体与个体中国文化看重整体,西方文化尊重个体。
一方面,中国是农业文明社会,通常是以家庭生产和消费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在大工业机械生产之前,由于农业生产非常繁重,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所以得依靠家庭甚至是家族的力量。
另一方面,中国人是靠天吃饭的,一年四季必须得是风调雨顺,中国人得依靠大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
所以中国人看重整体,人与人之间的整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
西方的文化区别于中国,导致了西方人看重个人。
商业的根本是“利己”。
个人的利益、个性的维护成为商业运营的保证。
海外冒险也需要合作,但是因为贸易是流动的,那么合作也是流动的,而不是固定的。
为了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能够做到的,就是在遵守契约的前提下,每个人的个体权益得到最大的限度的保障。
所以西方人尊重个体。
总的来说是地理位置倒置了不一样的经济基础与文化。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以下是四篇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每篇都是1200字以上。
这些论文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并探讨了这些差异的原因。
论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及原因的分析首先,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中形成的。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在道德观念、家庭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在家庭观念上,中西方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家庭的核心是父母和孩子,而在西方,家庭的核心是夫妻。
这种差异在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中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其次,中西方在交际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在交际方式上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直接表达。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更加注重集体和谦虚等价值观念,在交际方式上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尊重。
这种差异也源于中西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人际交往的目的和方式。
第三,中西方在食物和饮食习惯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饮食的营养和药膳养生等方面,倾向于吃低脂肪、低糖分和低盐分的食物。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快餐和高热量食物,在食物味道和多样性上更加注重个人口味和选择。
这种差异在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中都有深远的原因。
最后,中西方在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很大,宗教信仰是其文化基础之一、相反,中国文化是多教派共存的,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为中国文化带来了不同的传统和习俗。
这种差异在宗教文化和社会秩序中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价值观念、交际方式、食物和饮食习惯等方面,也是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导致的。
这些差异为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提供了一种比较和对照的方式,并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论文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1.价值观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价值观念上。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尊重长辈,西方文化则更加重视个人主义和个性发展。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和感悟作文
本篇作为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文化如水,浸润万物。
当东方之韵遇上西方之风,碰撞出的是令人惊叹的差异与感悟。
视觉中,东方崇尚淡雅含蓄,山水画泼墨挥毫,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千里江山。
而西方偏爱浓墨重彩,油画细腻传神,逼真写实。
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审美观念。
听觉里,东方乐器古筝幽怨婉转,二胡苍凉悠扬,于静谧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西方乐器钢琴华丽奔放,交响乐气势磅礴,在激情中释放奔放的灵魂。
这是东西方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
嗅觉上,东方香气以沉香檀木为主,清淡雅致,令人心平气和。
西方香氛浓郁多彩,玫瑰铃兰等花香撩人心弦,营造出浪漫氛围。
这种差异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情调。
触觉中,东方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线条流畅,讲究意境。
西方建筑以石结构为主,棱角分明,追求实用。
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居住理念。
大脑里,东方哲学讲究和谐中庸,注重自我修养,追求天人合一。
西方哲学注重理性思辨,强调个人主义,追求自我实现。
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
中西方文化差异看似对立,实则互补。
它让我们领悟到世界的多元与丰富,也让我们思考文化背后的深意。
在差异中融合,在融合中包容,我们才能真正体会文化之美。
从身与情的角度论述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一、引言:简要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和重要性二、身:中西方对身体观念的差异1.中医与西医的治疗理念2.体育锻炼与运动习惯的差异三、情:中西方情感表达和处理的差异1.情感表达的方式2.情感处理的策略四、结论:总结身与情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作用和影响正文:【提纲】一、引言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差异深远而广泛,其中“身”与“情”的差异尤为明显。
身体观念和情感表达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了解和理解中西方在这两个方面的差异,对于我们更好地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他人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身:中西方对身体观念的差异】1.中医与西医的治疗理念在中西方医学的治疗理念上,我们能看到明显的差异。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和预防为主,讲究阴阳平衡,治疗手段多样,如针灸、拔罐等。
而西医则注重病因病理的研究,通过药物治疗和其他科技手段,力求根治疾病。
2.体育锻炼与运动习惯的差异在中西方,体育锻炼和运动习惯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内在修炼,如太极拳、瑜伽等,强调身心合一,和谐共生。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竞技体育,如篮球、足球等,强调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
【情:中西方情感表达和处理的差异】1.情感表达的方式在情感表达上,中西方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人讲究含蓄、委婉,情感表达往往较为内敛,而西方人则直接、热烈,情感表达更为外露。
2.情感处理的策略在面对情感问题时,中西方的处理策略也不同。
中国人倾向于理性解决问题,讲究面子和人际关系,往往避免正面冲突。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直接沟通,勇于面对和解决情感问题。
【结论】总的来说,中西方在“身”与“情”方面的文化差异,源于历史、宗教和传统观念等多方面因素。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一、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
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
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
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
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第二、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
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
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
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consequences, the pursuit of leadership, along with 500-1000 punishment. (5) significantnear miss should be attempted as the case of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 and construction team injuries accident penalty provisions, mutatis mutandis. Eight, should perform in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serial number a 1 GB3323-2005 steel fusion welded butt joints, welding engineering-Ray lighting and quality rating of 2 GB11345-89 steel welds manual methods of ultrasonic inspection and testing results for grade 3 GB50236-2002 industrial pipe welding engineering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field equipment 4 HGJ222-92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elding of aluminium and itsalloys 5 low temperature steel welding procedure 6 SH3525-2004 petrochemical JB/ T4708-2000 of welding procedure qualification forsteel pressure vessels 7 JB/4709-2000 8 JB4730-2005 pressure vessel welding procedures of steel pressure vessel NDT 9 JB/T4744-2000 steel pressure vessel produc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 of welded plate II, mechan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1 GB150-98 2 GB50128-2005 vertical cylindrical steel pressure vessel steel welded specification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oil tank 3 JB/ T4735-1997 steel welded atmospheric pressure vessel 4 GB50231-2009 mechan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 for 5 GB50275-98 compressor, fan and pump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 for lifting 6 HG20201-2000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 7, HG ... Pressure gauges, using an installed spark arrestor for acetylene cylinders, illegal carrying, using gas cylinders, each operator fined 20Yuan. Gas bottle without the hot sun exposure measures, responsibilities of team a fine of 50 Yuan. (7) at height and the opening and provisi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he responsible unit fined 200 Yuan, construction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毕业论文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所以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和归纳的思维方式,强调逻辑思维的推演和证明,强调事实和证据的支持。
而中国文化强调综合思维和合成思维,偏重于整体思考,强调不拘一格、不拘一法的思考方式。
这种差异在决策、问题解决、判断等方面产生影响,导致中西方在处理问题时存在差异。
其次,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权利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人自由、个人独立和个人达成目标。
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的权益和集体利益,强调社会责任、个人取得成功与集体的关系。
这种差异在家庭观念、求职观念、社交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在西方社会,主张自主选择婚恋对象,而中国文化注重家庭的名誉和社会地位。
再次,中西方的行为方式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礼仪和交际方式上。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表达和交流,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比较直接坦率。
而中国文化注重面子和礼貌,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比较保守和含蓄。
这种差异在商务活动、社交交往等方面产生影响,需要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和礼仪规范。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需要我们加强交流与理解,促进文化差异的融合和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发展,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存。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及其原因区别: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
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
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
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
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
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
“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
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计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制度大全、好词好句、演讲主持、标语口号、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system encyclopedi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lecture hosts, slogans, post-reading impressions, post-viewing impressions, teaching materials ,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15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一):中西文化差异对于中西文化,在具体事例上,我们不免会发现许多差异之处,例如:别人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激;做饭做事,西方人总是弄清几斤几两几时几刻,中国人多用少许、片刻之类的词;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个人权益,不督促不强求;烹饪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等菜肴的形式美感,西方人更多注重食物的营养;中国人吃饭时围成一桌共同吃,西方人则将食物分成每人一份;美术上,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神;等等。
简评:““感性”与“理性”——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是四川南充川北医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的李鑫老师所撰写,此篇论文于2010年发表于《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第5期,所在页面为第110-112页。 摘要: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本文主要介绍中西文化及其差异,从文化和差异两方面叙述。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分别叙述美国和中国不同的文化历程,由于两方面不同的文化底蕴,在饮食上出现了差异。本文主要从观念上的差异、宴会礼仪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介绍了西方饮食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同时,接受可以接受的部分并与中国饮食相融合,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更加丰富,但又不乏自身特色。这才是我们正确对待中西饮食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西差异;饮食文化;餐饮礼节 在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从茹毛饮血到燧人钻火,创就了中国几千年来丰富的饮食文化。饮食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在过去,经济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在饮食上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只是渴望能得到温饱而已。但是随着经济腾飞,时代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天天饮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饮食更加美味可口,而且还对它的饮食结构及营养元素的合理性更加关注。人们都不仅追求“吃饱”,更注重吃得“健康”。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随着技术的革新,人的生活速度加快,营养而简单的食品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而西方饮食文化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向着高热量、简单、便于携带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饮食从先秦开始就以谷物为主,植物类占主导地位,谷类蔬菜居多,肉食比较少。西方国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荤食比较多,以牛肉、羊肉、猪肉、鱼等为主。 中国人喜欢热食,认为菜凉了,就失去了许多鲜味。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喜爱冷食,餐桌上一般有色拉、拼盘之类的凉菜,西方人还喜欢生吃食物,生吃西红柿、黄瓜、生菜、洋葱等。凡饮食都离不开菜。据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El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体瘦小、肩窄腿短。在现代生理营养科学上,中西已逐渐趋向双方之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分量明显在增加,而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和牛奶及乳制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也在大大增加。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华饮食文化的渊源是东方古老的阴阳学说,这是一种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的哲学,并且现今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饮食生活。 中国人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质。首先注重色彩的搭配;其次是香,菜的香味能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嗅觉感,引起人的情感性冲动和思维联想,进而影响饮食行为;接着便是味的美感,它在中国饮食中具有核心地位;第四,即形的美感,菜点的造型要运用美术手段加以装饰;第五,即质的美感,质,一方面可以指营养质量、卫生质量、烹饪技术等;另一方面是指“质地”,即以触感、口感为对象的松、软、脆、嫩、酥滑、爽等质地美感。中国人除了用色、香、味、形这些技术手段外,还采用一些文学的手段,如通过对各种菜点的不同命名来追求和达到不同主题宴席的意境。所以说中国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而不论营养是过度,还是不足,也不论食物的各种营养成份是否搭配得当,只要口味好,便乐意享受这口福。 然而西方饮食观念则是一种理性的、讲究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饮食方面特别强调的是其营养价值,在饮食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并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是口味千篇一律,他们也吃的津津有味。他们吃的是营养,很少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早餐往往是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几片面包再加一根香肠;午餐一般是自助餐;晚餐则是面包、薯条、香肠、火腿、炸鸡、奶酪等等,虽然简单但营养十分丰富,他们不会过分地追求饮食的口味,更多的是从营养的角度来理解饮食,显然,这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而且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依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这一明显差异,中国人被认为具有植物性格,而西方人具有动物性格。反映在文化行为方面: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平和闲静。的确,西方人如美国人在开发西部时,他们把整个家产往车上一抛,就踏上了冒险的征程;而中国人则时时刻刻记挂着“家”和“根”,这种叶落归根的观念是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相联系的。 二、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 中国的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在烹饪大师的眼中,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 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厨师好像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 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的工作。肯德基炸鸡只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依规范行事即可,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美国的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炸鸡、炸薯条、炸鱼块,其菜肴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的混合,所以菜肴的种类极少。 三、餐饮礼节 人们之所以要请客吃饭就是因为它具有联络感情、疏通人际关系的作用。当人们坐在一起,把酒痛饮,品尝者美味佳肴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距离缩小了,感情接近了,关系密切了,事情也就好办了。对于这一点,中国人的感受尤其深刻。更有人用打油诗的形式来讥笑某些不正当的宴请活动。所谓“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杯一端,好办好办”的话是俗了一点但也的确说到了点子上。 在礼仪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大家共同吃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 在美国的商业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是午餐形式。一些经理人员几乎天天有午餐约会。这种宴请一般安排在对主客来说都比较方便的一家餐馆里,预先订好比教安静的桌位。如果你要与客人谈商务,那就更需要安静一点的地方了。这种工作午餐一般继续一个小时左右。尽管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但最多也不要超过一个半或两个小时。午餐会比较随便,即便你款待的客人比较多,也很少安排座次。 在美国的商务活动中,另一种宴客方式是商务晚餐(business dinner)。它不如午餐那么经常和方便,但也不时被采用。当一些经理人员忙忙碌碌,无法安排午餐约会时,就会采用晚餐的形式。参加宴请活动的经常是若干人,大家致力于共同的事业。宴请一定要事先通知应邀的客人。这件事一般由经理的秘书来做,她可以电话通知客人,也可以写一封短信。如果没有秘书,就只好自己动手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宴请一般不包括家属。还要在一家方便的餐馆预定比较安静的桌位,或者包一个单间。做东者一定要提前到达迎接客人,介绍彼此不认识的人,并为他们安排座次。把地位最高的客人或者宾主安排坐在主人的右边,次一等的坐在左边。其余的人则随便坐。如果没有级别的差异,主人可以说:“诸位,请随便坐吧。”客人到齐后,主人开始点酒。饭前喝酒一般限定为一两杯。有人再要第三杯,也不能阻止。但这时不要再为每位客人统统再要一杯。如果要了一瓶酒而又没让客人喝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如果主人要的葡萄酒,最好是一瓶红葡萄酒和一瓶自葡萄酒由客人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口味自由选择。酒后紧接着是吃饭。正式晚餐一般为六道:汤、鱼、主菜(肉类和蔬菜)、色拉、甜食(布丁、蛋糕、冰激凌等)和咖啡或茶。有时,人们也把鱼归入主菜之内。当然具体吃什么,一般要由客人自己来点。这类商务晚餐还常常和其他一些活动合在一起举行。比如,饭后邀请客人去跳舞、看歌剧、听音乐或者看足球比赛。在纽约,一些客户是戏迷,请他们去百老汇看高水平的戏曲演出当然是最惬意的事了。在南方的新奥尔良市,一些客户喜欢爵士乐,请他们到法国人居住区度过一个优美的夜晚也会令人十分开心。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中西饮食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许多外国快餐店进入中国,并且受到欢迎,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而中餐凭借悠久的历史和精巧的烹饪方法制作工艺,也在逐渐的影响西方饮食;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1988. [4]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E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5]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由于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等因素造成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主要方面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其中一个显著的差异是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看法。
西方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性,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华文化则强调集体的利益和团结,追求和谐和平衡。
这种差异在社会结构、政治体制、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方面都有体现。
其次,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有差异。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明显的文化差异,这体现在问题解决、逻辑思维、决策方式等方面。
西方文化普遍倾向于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
而中华文化则更加注重整体思维和综合性思维,更加关注情感和人情世故。
此外,在交往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交往方式上有一些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沟通方式、人际关系和礼仪。
西方文化普遍注重直接和开放的沟通方式,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表达和公平公正。
而中华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和委婉的沟通方式,更加强调尊重和谦让。
此外,在人际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体的权利和独立性,而中华文化更加注重团体和家族的关系。
在礼仪方面,中华文化中注重的礼仪多是以尊长、敬长为核心,而西方文化中注重的礼仪则更多是以个体的尊重和社交礼节为核心。
最后,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西方文化普遍更加注重个体的表达和自由创作,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多元性。
而中华文化更加注重整体的和谐和辞章之美,强调意境和象征性。
这种差异在绘画、音乐、舞蹈和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由于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等因素所造成的。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艺术文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了解和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合作,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论文题目:浅析中国感性文化和西方理性文化的差异
㈠ 10本文化美学与文化批评的推荐书籍
[1]韩冷.京派叙事文学的伦理内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
[2][美]张英进.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M].苏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1-8.
[3]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从克罗齐到朱光潜的比较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2010.
[4]冯宪光.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10.
[5]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刘方.中国禅宗美学的思想发生与历史演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潘朝伟,陆扬.《圣经》的文化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査常平.人文学得文化逻辑形上艺术宗教美学之比较[M].成都:巴蜀书社,
2007.
[9]沈致隆,齐东海. 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郁龙余.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㈡ 10篇文化美学与文化批评的推荐文章
[1]朱珠.关于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
(01).
[2]吴功正.中国文艺美学和文化精神[J].江淮论坛,1990,(01).
[3]张宏宇.谈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美学思维之音响结构体现[J].艺术教育,
2011,(01).
[4]冯进.大乐与天地同和[D].中山大学,2004.
[5]邹贤尧,李勇强.戏曲电影式微的接受美学分析[J].当代电影,2011,(01).
[6]陈芳萍. 浅析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古代美学思想差异[J]. 鸡西大学学报,
2011,(01).
[7]毕涛.论中国叙事诗之隐[J].合肥师范大学学报,2011,(01).
[8]曹晖.世界感、生命感与艺术意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语国家的视觉
形式美学理论研究[J].文艺争鸣,2011,(01).
[9] 李彧.宗教中的女神——基督教圣母与道教西王母的演变崇拜[J].美术大
观,2008,(06).
[10]王元鹏.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J].音乐生活,2010,(01).
㈢ 浅析中国感性文化和西方理性文化的差异
【摘要】:由于文化发展历史和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
异.中国文化侧重感性描述,强调作者主观意识的表达;西方文化侧重理性描摹,
侧重对客观事物本身的表现。中西方文化意识的差异,导致了各个文化表现形式
的内容和风格具有明显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感性,理性
在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下,中国和西方形成了各自独立完善而又差异显著的
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中国感性文化和西方感性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西方具体文学作品,便可看出:中国作品中作者自身主体意识在作品
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对作品的构建起主导作用;而西方作品相对更加尊重作品中
客体的自身特点与规律,作者主观引导相对较少。中国感性文化,强调写意,追
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作品更侧重事物的神,而形只是神的寄托;但西方
文化体系更加重视摹仿与再现,主张将客观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物呈现在艺术作
品中,形往往逼真至极,对外形的关注较多。
这种文化差异与其文化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而黄河流域水源充沛、土地资源足够,
直接导致了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这种稳定的生活,养成了我国
一种顺应型、适应型的较为温顺的民族心理,即追求安宁稳定、天人合一、物我
合一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文化熏陶之下,我国的文化相对感性色彩较为丰富,形
成重教化、重感情的传统,在一切作品之上都承载了作者强烈鲜明的个人情感。
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希腊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生存竞争激烈,随之发展起
来的古希腊的商业文化和作为其子体的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化更是一种相
对不安稳的生活模式。这种文化的基本属性是以个人或民族或整个西方为中心的
向外扩张,强调了个体或所在集体的核心地位,形成了物质与精神截然二分的世
界观和强调斗争的辩证法思想。不仅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上帝与人世,本体
与现象之间分庭抗礼,而且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自我与非我、感性与理性
之间也相互颉颃、不可调和。在这种主客体分离的文化背景下,西方最终形成了
强调对对象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的理性文化,使得西方的文学作品否具有突出
的理性色彩和思辨色彩。
中国的感性文化和西方理性文化,对其文化体系下的各个文化领域都产生了
重大影响。这种差异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克服绘画作品空间的局限
性的处理方式为例:西方艺术家往往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利用观者视觉上的错
觉和幻觉;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表现空间的无限广延性。
西方这种焦点透视的方法几乎是严格依据服从物理视觉原理,推崇不以主观
的情绪使眼睛流盼不拘地看待对象,不“以大观小”。西方绘画就是依据透视和
解剖的写实法则,使严谨的单个形体通过准确的透视关系形成组合,构成空间纵
深感与局部真实完好结合的画面。贡布里希在评价文艺复兴早期大画家乔托的画
时指出:“由于找到了表现空间感的方法,这位艺术家改变了关于绘画的整个概
念,乔托不再使用那种图解式的画法,而能够创造出一种艺术的幻境,以致我们
在面对他的作品时,竟会觉得画中所绘的宗教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眼前一样。”
中国画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易经》所谓阴
阳二气化生万物,这生生不息的阴阳二气构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中国画的主题
“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散
点透视的方法,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看全方位的律动的大自然,意在构造一个最
为和谐、符合作者情意的画面。在中国的远景里看不见刻画显露的凹凸及光线阴
影,浓丽的色彩也隐没于在轻烟淡雾里。一切的景都为境服务,一切的境都隐含
在景中。中国的绘画不重写实,重写意;不重形似,重神似;不重以还原事物为
准则的“真”,而更重事物人格化的“善”和“美”;重感知,不重逻辑;重个
人体悟,不重严密的体系构造。起码最高境界是“意境”,而不是“摹仿”。
总体来说,西方的理性文化在对事物细节的描摹和表现上极为逼真细腻,能
够很好地还原事物场景的真实性,而中国的感性文化能在文学作品中完美艺术巧
妙地展现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感受。这两种文化思维方式,都是其各自文化背景和
哲学思想的潜移默化下演绎发展的结果,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邓福星.中西美术比较十书·中西绘画的比较[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2]马彦.东西方绘画差异性的表现及原因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1-7(7).
[3]张鹏飞.论东西方绘画艺术文化理念的审美取向[J].重庆科技学报,2008(12).
[4]贡布希里.艺术的历程[M].党晟,康正果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5]安吉乡.中西方悲剧的文化审视[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