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及贸易管理制度
- 格式:pdf
- 大小:14.42 KB
- 文档页数:7
日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摘要:我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产品的出口关乎到国计民生、就业以及经济发展。
因为地理优势和产品间的互补,日本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大国。
但是因为日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实行绿色壁垒,且近几年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这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就日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绿色观念一、日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一)农产品对日出口占比急剧下降2013年,我国对日农产品贸易额为95.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7.4%,之后的五年对日农产品出贸易占比不断下降,直到2017年有所回升,但也只有84.8亿美元。
我国蔬菜2012年对日贸易额为13.90万吨,但2015年跌到1.41万吨,蔬菜对日出口数量的下跌主要是2014年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分别在6月和12月拟修订《食品卫生法》中关于食品级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和规范(修订农化物残留标准)进行了对蔬菜的各项指标的提高的原因。
并且在2013年之后,日本持续增强对中国农产品检验检疫的标准,尤其是对于蘑菇、大蒜、蜂蜜等农产品。
因为日本作为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大国,更加严格的标准的实行使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比例下跌。
同时,因为日本采用高标准的农产品出口政策使得很多发达国家相继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采取相同高标准的要求,这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
(二)减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实行的绿色壁垒和各种技术标准的提升,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检查、出关的成本,减少了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并且,我国农产品频繁受到日本贸易壁垒,尤其在2015年之后,日本对于许多蔬菜采取了更高的卫生检验以及农药残留标准,使得我国一些企业无法满足出口要求,这严重的减弱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也损害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也造成了很大影响。
日本农业概况日本国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日本列岛。
国土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相当于我国的1/25,人口1.2673亿(2001年),居世界第7位,其中城市人口1.0047亿(2001年),占总人口的78.92%。
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
最高峰富士山,海拔3776米。
沿海平原狭小分散,关东平原最大。
海岸线长而弯曲,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
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
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
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个;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
日本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大部分冲积土已开垦为水田,形成特殊的水田土壤。
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9个农业区。
首都东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1182万。
它既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又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
东京聚集着全国11%的工厂,工业门类齐全。
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55万,地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是日本陆、海、空交通的枢纽,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
横滨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亚洲最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为1.1亿-1.3亿吨。
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是华侨和华人居住最多的日本城市。
一、日本农业发展的特点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
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508.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5%。
其中,水田占54.3%,旱地占45.7%,灌溉面积24.3万公顷。
耕地利用率从1983年的104.8%下降到1993年的100%。
日本贸易政策报告目录1.日本贸易政策总概 (2)1.1贸易环境 (2)1.1.1国内贸易环境 (2)1.1.2国外贸易环境 (2)1.2贸易壁垒 (2)1.2.1关税壁垒 (2)1.2.2反垄断与非关税壁垒 (3)1.3特殊行业贸易政策 (3)1.4贸易政策总结 (3)2.日本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政策概述 (4)2.1国际货物贸易政策 (4)2.2国际服务贸易政策 (4)2.3国际贸易中的结构性改革 (5)2.4多变贸易体制下的贸易政策 (5)1.日本贸易政策总概1.1贸易环境1.1.1国内贸易环境自2012年12月以来,日本一直在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经济疲软表现后,日本正在努力克服通货紧缩以振兴其经济。
该计划包括“三箭策略”:货币宽松,财政刺激和农业、能源等领域的结构改革。
自上次审议以来,日本采取的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措施能有效保持经济发展势头,但不足以实现强劲的经济增长。
的确,日本2016的实际GDP增长估计为2015年的0.9%(低于2013年和2014年的1.5%)。
当局认识到,有必要进行深远的结构改革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增长。
虽然在这方面有些步骤需要更多的自由化措施,包括进一步的贸易和投资,以鼓励私人投资、提高生产力和提高竞争力。
自2011年以来,日本一直存在贸易赤字,是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贸易赤字。
,虽然用美元衡量的出口持续增加、进口也增长到历史最高水平,在2013年,日本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年度贸易逆差额(1180亿美元)。
化石燃料进口大幅增加是进口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继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日本随后关闭其他核电站,因此能源消费中化石燃料取代了大部分核电。
1.1.2国外贸易环境而日本的FDI流入量也继续低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
在日本复兴战略中,日本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外国直接投资翻番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在未来十年的项目中预计采取措施,包括扩大公私伙伴关系的使用,同时在基础设施方面采取私人融资举措。
1导言1.1研究背景及意义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全称为《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有“世界上最苛刻的农残比之称”。
“肯定列表”从原来只对350种农兽药残留的管理转变为对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了1万多个最大允许残留标准,即“暂定标准”,对尚不能确定“暂定标准”的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0.01毫克/公斤的“一律标准”。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名义上是绿色贸易措施,实质上是一种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根源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国民康健的需要。
20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
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1972年,联合国首次举行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与环境问题,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开始从单一追求经济效益方式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效益平衡的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公众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对衣、食、住、行的条件以及用品卫生和安全的要求日益严格,迫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对生活用品的卫生和安全要求予以保证,从国外进口的产品当然不能例外。
在我国遭遇“绿色壁垒”的远不止农产品,包括纺织品、油漆、涂料、建筑材料、清洁用品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绿色壁垒”的打击。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的含铅量、皮革的PCP残留量、烟草中有机氯含量、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等,都成为我国商品出口受阻的障碍。
如何突破“绿色壁垒”,已经成为事关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大事。
今后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将更多地运用环境保护的名义,采取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设置种种障碍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这必将导致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变得愈发严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农民属于弱势阶层,三农问题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加快农产品出口则是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案例:日本的资源进口战略日本是世界贸易大国,也是极度依赖进口的国家。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日本的资源却极其匮乏,所需石油的99.7%、煤炭的97.7%、天然气的96.6%都需依赖进口。
同时,日本在粮食、矿产品等资源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地补给。
由于自给率极低,资源安全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强烈的资源危机意识驱使历届日本政府以战略的眼光来看待资源短缺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资源政策和措施。
近来年,中国进口资源的速度不断加快,石油、铁矿石、铜、铝、钢材、化肥甚至是粮食,都是进口“大户”。
对于中国而言,借鉴和学习日本的“进口之道”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口渠道多元化实行进口渠道多元化,是日本抵御价格波动的有力武器。
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化的进口商品价格令不少国家在国际商战中败走麦城。
作为进口大国,日本为防止价格“陷阱”坚持走“进口渠道多元化”道路的确收到良好的成效。
在他国为“进口价格波动”而忧心忡忡时,多元化的进口战略使得日本“稳坐钓鱼台”,避免了经济上的损失。
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高达90%,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一旦中东因战乱或政治格局地改变而断油,日本的经济将命悬一线。
由于中东的紧张局势长期没有出现缓和的迹象,开拓新的石油进口渠道、减少对中东的依赖,对日本的能源安全来说,势在必行。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就增加了从印度尼西亚、中国和墨西哥等非中东产油国的石油进口。
而作为能源输出大国的俄罗斯,更是日本“能源外交”的重点。
从2004年的“安大线”、“安纳线”之争就可以看出,日本在开拓石油进口多元化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
经过多年的外交努力,日本的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能源安全进一步提高。
二、“开发性进口”战略日本是最大的农产品纯进口国,除大米、蛋类之外,大部分农产品需要国际市场供给。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产品的进口量一直呈扩大的趋势,截至2003年日本农产品进口量已占到国内农产品消费量的60%。
贸易与流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现状及问题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王嘉欣摘要:在农产品贸易上中日两国关系密切,中国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国是日本,日本进口农产品的第二大来源国是中国,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规模整体上增长,出口产品结构相对稳定,产品比较集中,分析发现由于日本的高关税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日本比重在连年下降,绿色贸易壁垒阻碍中国农产品出口,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单一,日本同其他国家签订的区域协定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日本的竞争力。
我国应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掌握主动权推动中日韩自贸区、RCEP协定的落实,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推动双边贸易往来。
关键词:中日;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一、中国对日农产品贸易概况(一)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中日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上往来密切,中国是日本第二大进口来源国,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目的地,2005年以来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额大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2005年到2018年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1.36倍。
2008到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图2看到2008年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额大幅下降,危机过后,我国对日出口额又大幅上涨,2012年达到峰值,2013年受欧债危机等的影响,又出现下降。
2015年又由于TPP的谈成,对中日农产品贸易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出口额有所下降,2015年至2018年出口额相对稳定增长。
虽然出口贸易总额在增长。
但是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以来,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对全球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下降趋势明显,且下降幅度较大,2005年到2018年下降了15.63%。
(二)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结构中国对日出口农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到2018年这五年,第四类的农产品出口量一直是最大的,第一、第二类的农产品出口量仅低于第四类,第三类农产品出口量最小。
2014年到2018年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第四类一直都占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50%左右,第二类和第一类占20%左右,第三类仅占0.3%左右。
日本贸易管理制度日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其贸易管理制度对全球贸易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贸易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进出口审批和监管等方面。
这些政策对于促进日本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一、关税政策关税是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贸易壁垒之一,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贸易具有重要影响。
日本的关税政策主要包括一般关税和特惠关税两种形式。
一般关税是指日本对其他国家商品征收的正常税率,而特惠关税是指日本根据其与其他国家签订的贸易协定所执行的优惠税率。
在关税政策方面,日本一直秉持着较为开放的态度,其一般关税税率较低,平均约为4%,这使得日本市场对外国产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同时,日本也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谈判,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例如与美国、欧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减少了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增加了产品的进口量和种类。
二、非关税壁垒除了关税外,日本还实施一系列表面的非关税壁垒,这些壁垒使得进口商品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非关税壁垒主要包括配额、进口许可证、质量标准和认证、技术壁垒等。
在配额方面,日本针对一些敏感商品实施进口配额控制,限制了这些商品的进口数量,使得这些商品的市场供应相对不充足,此举大大提高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从而保护了国内产业。
在进口许可证方面,日本对某些商品实施了进口许可证制度,只有获得进口许可证的商品才能进入日本市场,这一制度为管理商品进口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和控制手段。
此外,日本还实施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认证制度,对进口商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认证,确保其符合日本市场的需求和规定。
而技术壁垒主要采用技术标准、专利保护等手段,限制了外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
三、进出口审批和监管日本对进出口商品实施了严格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对商品进出口进行严格管理。
日本的进出口审批主要包括关境审批、货物检查和批文制度。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中日农产品贸易在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两国贸易的增多,农产品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
中日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出发,结合近年两国农产品贸易摩擦事件,从中国和日本两方面分析了产生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标签:中日农产品;农产品贸易;贸易摩擦1 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及摩擦表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而日本是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2001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总额为57.2亿美元,占到了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35.78%。
但从2002年开始,由于受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影响,致使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出现了较大波动。
此外,在金融危机、经济波动等宏观环境的影响下,2008年和2009年,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出现了负增长,直到2010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才走出困境,恢复增长。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是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问题,但由于中国农产品质量欠佳,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突出,没有取得国际身份证,给中国农产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日本为维护本国农产品市场,针对中国农产品出台了众多政策措施,激化了两国的摩擦,2002年的冷冻菠菜事件,2004年的禽流感疫情事件,2006年的“肯定列表制度”,以及2008年初发生的“饺子中毒事件”,这一系列事件都是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激烈的集中体现,对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2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当今世界正逐步走向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各国贸易更加頻繁。
但是由于各国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使得贸易摩擦难以避免。
此外,关于农产品贸易问题,国际没有统一制定可以参考的标准,各国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作出决策,增大了贸易摩擦发生的概率。
除了国际方面的因素之外,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发生的原因可以从中日两方分析。
2.1 中国方面的原因(1)我国农产品质量较差。
2023年日本农产品贸易概况一、2023年,日本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双双下降据Japan Ministry of Finance统计,2023年,日本农产品贸易总额86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7%。
其中:出口87.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2%;进口778.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8%。
贸易逆差690.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收窄8%。
图1 近五年同期日本农产品进出口额二、日本农产品前三大出口市场依次是中国、美国、中国香港2023年,中国是日本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累计出口额14.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8%,占日本农产品出口总额16.6%。
美国位居第二位,出口额13.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6%,占日本农产品出口总额15.8%。
排名第三位的是中国香港,累计出口额13.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4,占日本农产品出口总额15.4%。
在前十大出口市场中,除对韩国农产品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增长9.3%,对其它国别(地区)出口额均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图2 日本农产品出口前10位市场三、美国、中国、巴西是日本农产品前三大进口来源地2023年,美国是日本农产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进口额14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5%,占日本农产品进口总额18.2%。
中国位居第二位,进口额91.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4%,占日本农产品进口总额11.8%。
巴西位居第三,进口额53.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占其农产品进口总额6.9%。
在前十大进口来源地中,除巴西外,进口额比上年同期有增长的只有印度尼西亚和法国,分别增长3.5%和1.7%。
图3 日本农产品进口前10位市场四、水海产品及制品、杂项食品、酒类等主要农产品出口额下降2023年,日本水海产品及制品出口额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7%,占其农产品出口总额25.1%。
其中,扇贝及制品6.4亿美元,同比下降20%,冻鱼4.4亿美元,同比下降8.5%,制作或保藏的鱼、鲟鱼子酱2亿美元,同比下降16.8%,活鱼、鲜冷鱼同比分别下降8.2%和9.8%。
农产品价格政策引自:/news/detail.asp?id=36386 2004-07-28一、国外农产品价格政策借鉴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保护性农产品价格政策。
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别,农产品价格政策有不同的目标和手段。
(一)农产品价格政策的主要目标综合各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主要目标可概括为以下6种: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稳定价格和收入;三是减少农业人口外流;四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五是减少消费者的食品支出;六是为工业发展积累基金。
不同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不同的目标组合。
发达国家一般把前3种作为其目标,如美国、日本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也把第四种作为自己的选择,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把后两种作为其选择的目标,同时强调价格的稳定。
(二)美、欧、日农产品价格政策的主要内容1.美国。
1996年农业法对收入支持政策作了重大改革,取消了目标价格和差额支付,代之以生产灵活性合同支付。
具体形式是对于每一个与政府签订合同的农场主来说,其所耕种的某种农产品应获得的支付额等于其85%耕地面积数,乘该种农产品的正常产量,再乘单位农产品适用的支付率。
农业法一方面通过放松耕地面积限制,使广大农场主的经营自由度大为增强,农场主可以根据市场信息来自由地安排农业生产,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取消了目标价格,使农产品所获得的补贴与市场价格完全脱钩,从而农场主承担更大的收入风险。
2.欧共体。
上限价格,包括目标价格、指导价格、标准价格。
其作用主要是:首先,作为生产者计划和安排生产的指导价格;其次,作为制订其他价格的基准价格;再次,在某些场合下,作为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最高限价。
下限价格,包括干预价格、购入价格、撤出价格、参考价格、代表性价格等。
干预价格、购入价格和撤出价格为干预机构向生产者提供的收入保证价格或补偿价格。
而参考价格和代表性价格是当市场价格降到这两种价格时,共同体必须或按需要进行干预。
进口控制价格,包括门槛价格、闸门价格等。
天津农学院课程论文(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题目:浅析日本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出口的影响课程名称农产品国际贸易任课教师学生姓名学号系别经济管理系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绩评定摘要中日贸易关系是亚洲以至全世界的重要贸易伙伴关系,因为偏好的相似性,在各个领域交流都十分频繁。
随着日本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民众对于食品的安全健康指标特别重视。
但日本农业资源贫瘠,大多依赖进口。
而中国作为农产品的进出口大国,一直与日本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由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品生产技术、安全标准等的不同,以及日本政府为了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而定制的一些高关税、技术壁垒、质量标准等贸易壁垒,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日农产品的贸易摩擦。
本文将通过对农业生产规模、、农产品贸易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当下中日农产品的贸易现状,日本现行的农贸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减少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促进中日的农产品贸易。
关键词:中国;日本;农业政策目录1 引言 (3)2 日本的农业发展现状已经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情况 (3)2.1 日本农业的衰退与保护 (3)2.2 中日贸易关系现状 (3)3 日本农业政策以及农业改革的计划 (4)3.1 日本现行的农业保护政策 (4)3.2 日本在多哈回合中有关农产品贸易的立场及其今后动向 (6)3.3 日本现政府的农业改革计划 (7)4 日本农业政策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9)4.1 对中国的影响 (9)4.2 中日农产品贸易建议 (9)5 结论 (10)【参考文献】 (10)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日益加快,国际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也日益加深。
中国与日本贸易来往密切,中国是日本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之一,同时日本也是我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
但中日政治关系,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时至今日,中日双方的贸易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好的解决。
日本在对华经济上的捆绑政策日本在对华经济上的捆绑政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经济关系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然而,在国际竞争中,经济强国往往会采取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和捆绑政策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在对华经济上,日本也不例外,通过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和捆绑政策,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关税壁垒2002年,日本单方面对中国进口汽车征收高额的关税,其目的就是限制中国汽车在日本市场的销售。
同时,日本对来自中国的部分农产品、化妆品、电器等产品开设关税壁垒,对中国的部分重要出口产品进行保护。
除此之外,日本还对中国的钢铁产品、纺织品等进行严格的限制和质量审核,是否采取关税措施,全权由日本政府决定。
二、规定进口配额日本将产品的进口配额作为一种贸易保护手段,对来自中国的产品进行限制。
例如,在食品方面,日本严格规定了中国进口食品的出口量。
其中,农产品、水产品、香料等都要进行数量限制,并且要进行质量限制。
日本还规定了一些产品的进口配额,如中国饰品、服装以及一些纺织品,这些产品的进口数量不得超过日本政府规定的数量,同时要求该类产品必须符合日本国家标准。
三、限制技术转让对于中国企业在日本进行技术转让合作,日本政府也采取了很多限制措施。
如果中国企业在技术合作中需要从日本企业获得技术,日本就会规定技术的详细内容,同时要求中国企业在相关技术方面要签署保密协议,避免技术流失。
因此,这些技术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获取和提升。
四、提高技术壁垒日本政府针对中国企业还采取了提高技术壁垒的政策。
通过现有的技术壁垒,日本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这种做法使中国企业在进入与日本竞争的市场时,面临更加艰难的技术壁垒,相对于日本企业还处于弱势,难以得到市场份额。
总之,日本在对华经济上,通过关税壁垒、规定进口配额、限制技术转让和提高技术壁垒等政策,维护自己的利益,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然而,这些贸易保护和捆绑政策的采取无疑会给中日经济合作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不利于中日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在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已经相当成熟,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将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例,介绍他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一、美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美国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先行者,其制度体系主要分为联邦层面和州层面。
联邦层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由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负责。
1. 农业生产环节美国农业生产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依靠农业部的有机认证项目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项目。
有机认证项目旨在保障农产品符合有机生产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和生长激素等。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项目则通过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降低农药使用量。
2. 加工环节美国加工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依靠FDA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
FSMA要求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害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
HACCP体系则是一种预防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确保食品安全。
3. 流通环节美国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依靠FDA的食品安全法规和超市自律制度。
食品安全法规规定,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必须保持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污染。
超市自律制度则要求超市对销售的农产品进行质量把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 消费环节美国消费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依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知悉购买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企业和政府有义务提供真实、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食品安全法规则要求农产品在消费环节不得存在安全隐患,确保消费者健康。
二、欧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欧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以欧盟法规为基础,涵盖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
日本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及贸易管理制度高筑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日本的高关税措施主要是对进口农、水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而且征税品种多。
农产品征税品种约占80%,其中半数以上农、水产品的关税税率超过15%。
同时,农产品关税升级与关税配额制度双管齐下,从价关税与从量关税并用,关税计征相当复杂,实际上也抬高了贸易门槛。
日本对农业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非关税措施,它包括通过立法禁止或限制进口、建立进口许可制度、数量限制、价格限制和反倾销等措施。
通过运用这些非关税措施,日本政府控制农产品的进口,以达到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的目的。
日本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重大影响的是食品卫生法、动植物检疫法、环保法等制度。
另外进口许可制度、数量限制措施、价格限制和反倾销措施等都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日本对进口农产品、畜产品以及食品类的检疫防疫制度非常严格,对于入境农产品,首先由农林水产省下属的动物检疫所和植物防疫所从动植物病虫害角度进行检疫。
同时,由于农产品中很大部分用作食品,在接受动植物检疫之后,还要由日本厚生劳动省下属的检疫所对具有食品性质的农产品从食品角度进行卫生防疫检查等。
另外,对出口国的农产品产地也有严格的规定,如发生传染病地区的动物食品、以及农药、化肥使用种类和用量超出规定标准产区的粮食、蔬菜及水果等农产品都禁止进口。
日本根据WTO《进口许可程序协议》制定了本国的进口控制法,该法授权日本经济产业省负责进口许可管理,许可的范围包括进口配额管理、特别支付、进口前许可等。
数量限制措施在限制农产品进口方面,日本主要是利用未纳入原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管辖范围的农产品,提出保护本国农、牧、鱼类产品的保护性限制数量,根据WTO 的农产品协议的内容,日本将逐年取消此类产品的进口数量限制。
但到目前为止,日本仍保护牛奶、大米、豆类(大豆以外)、花生、海产鱼类和含奶制品的加工食品等商品,并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实行进口数量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