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复习课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7.08 MB
- 文档页数:132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研究收集、分析、解释和呈现数据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方法。
下面将以《统计学原理》的期末复习为主题,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基本概念、描述统计学、概率和概率分布、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是研究数据变异性的科学,它旨在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
在统计学中,我们通常需要收集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来得出结论。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等。
总体是我们感兴趣的整体群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观察值。
参数是总体的数量特征,统计量是样本的数量特征,它们在统计推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我们回顾一下描述统计学。
描述统计学是研究和描述收集到的数据的科学,它包括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摘要和呈现。
描述统计学常用的方法有:集中趋势测度、离散趋势测度、数据的分布形态测度、分组与频数分析等。
集中趋势测度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常用的方法有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离散趋势测度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异程度,常用的方法有方差、标准差和极差。
数据的分布形态测度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分布形状,常用的方法有偏度和峰度。
分组与频数分析用于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
然后,我们回顾一下概率和概率分布。
概率是研究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科学,它是统计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概率分布是对随机事件的可能结果进行数值描述的函数。
常见的概率分布有离散型概率分布和连续型概率分布。
离散型概率分布描述了随机事件的可能结果为离散值的情况,常用的离散型概率分布有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几何分布。
连续型概率分布描述了随机事件的可能结果为连续值的情况,常用的连续型概率分布有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和均匀分布。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
假设检验是研究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假设的支持程度的方法。
假设检验分为单样本假设检验、双样本假设检验和相关样本假设检验等。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复习总要求:结合每章节后客观题和作为作业布置的计算题)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 、统计的三个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P5三个含义:统计工作(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统计工作(活动),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基础;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物。
统计学是统计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
2、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4、社会性3、统计的作用(功能):1、信息功能2、咨询功能3、监督功能4、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与工作过程.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哲学唯物辩证法、社会经济学、数学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判断法及其他相关的方法统计工作过程P10—11: (统计任务、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统计信息管理),三个阶段并非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各环节往往是交叉进行的。
重点掌握内容: (能联系实际进行判断)5、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P11—16(1)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并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简称总体.总体特点: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或者差异性)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无限总体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2)标志与指标。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分为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指标(统计指标)是说明现象总体量的特征的概念。
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数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总量指标质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相对水平、工作质量—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指标和标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是:第一,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第二,指标都是可量的,而标志不一定是可量的。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概述本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知识。
第一部分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和第二章数据收集部分。
第二部分描述统计第二章统计数据整理部分(表格和图形法)、第三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静态数据描述法)和动态数据描述法,即第六章时间数列分析和第八章统计指数。
第三部分推断统计第四章抽样估计和第五章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
第一章绪论。
本章介绍统计学及相关概念,勾勒了本课程的框架结构——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是统计的三层含义,总体、样本及指标等概念。
统计的三层含义及相互关系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科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推断的科学。
(一)统计工作(统计的基本含义)即统计实践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活动的总称。
(二)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包括各种统计报表、统计图形及文字资料等。
(三)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描述、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事物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四)三者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实践活动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是工作和工作成果关系。
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三个主要的统计学派1、政治算术学派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配第(1623-1687)、约翰·格朗特(1620-1674)等。
威廉·配第的代表著《政治算术》对当时的英、荷、法等国的“ 国富和力量”进行了数量的计算和比较;格朗特写出了第一本关于人口统计的著作。
他们开创了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先例。
可以说,威廉·配第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2、记述学派(国势学派〕代表人物:德国的康令(1606-1681)阿亨瓦尔(1719-1772;1764年首创统计学一词)他们在大学中开设“ 国势学”课程,采用记述性材料,讲述国家“ 显著事项”,籍以说明管理国家的方法。
统计学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总论第二节统计与统计学一、统计的三种涵义(P5)1、现代涵义的统计,大于是在(20世纪初)传到中国来的。
2、统计工作,即(统计时间活动,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有关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工作的总称)。
3、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4、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
二、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基本职能(P5)1、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资料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和管理)等。
2、统计工作对社会的三大职能:信息、咨询和监督。
1)统计信息职能:是指统计工作者根据统计方法制度,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存贮、和传递以数量描述为特征的社会经济信息。
2)统计咨询职能:是统计工作者利用已经掌握的统计的统计信息,再进行深入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
3)统计监督职能:是根据已经掌握的统计信息,及时地、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以确定其是否正常,有无警情,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平稳协调发展提供统计支持。
三、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方法(P8)1、(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是最为基本的方法。
1)大量观察法:要对所研究的事物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以达到认识总体的目的。
2)统计分组法: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所研究的现象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组。
3)综合指标法:利用各种综合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综合、概括的分析方法,它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
第三节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P9)1、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单位)的整体。
2、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二、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P10)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的,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
第一章绪论统计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统计的三层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的总称,是一种社会调研活动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包括各种统计报表、统计图形及文字资料等。
统计学:是研究大量社会现象(经济)的总体方面的方法论科学三者关系:统计学与统计实践活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是工作和工作成果关系。
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1.统计设计(准备阶段)设计方案、指标体系、分类目录等2.统计调查(调查阶段)收集和占有统计资料3.统计整理(整理阶段)分布数列、次数分布等加工资料(承上启下)4.统计分析(分析阶段)绝对指标、相对指标等5.统计的表现与运用(工作总结)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1.大量观察法2.综合指标法3.统计分组法4.归纳推理法5.统计模型社会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统计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
2、总体性:主要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规律3、具体性: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不是抽象的量。
4、变异性:总体中各单位的数值表现存在差异5、不确定性:是在现有的统计资料基础上或样本数据基础上进行阶段性分析,所获得的结论不确定统计的职能: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
1.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或列名尺度,是按照现象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组或分类。
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
2.定序尺度:又称顺序尺度,是对现象之间的等级差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可以确定类别的优劣或顺序3.定距尺度:也称间隔尺度,是对现象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一、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应用的一门学科。
它有两个基本的原理:总体与样本的关系原理和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原理。
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数据的搜集方法分为两类:实验法和调查法。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实验;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进行。
数据的整理包括数据的清洗、变换和归类。
三、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样本空间、事件、概率和随机变量等。
在计算概率时,可以利用排列组合、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等方法。
五、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概率分布包括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类。
离散型分布包括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几何分布等;连续型分布包括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等。
抽样分布包括正态分布、t分布和F分布。
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是利用样本信息来估计总体参数值的方法。
常见的点估计方法有最大似然估计和矩估计。
假设检验是根据样本信息来判断总体一些未知参数是否满足给定假设的方法。
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等。
七、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回归分析则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有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八、统计决策理论和抽样调查统计决策理论研究如何制定最优的决策方案。
抽样调查是利用小样本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
常见的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
九、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有SPSS、R和Python等。
通过这些软件,可以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的基础课程,主要涵盖数据搜集和整理、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理论和抽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等内容。
《统计学原理》期末总复习要点(20110602)一、解释名词(8个)
统计指标、普查、抽样调查、标准差、统计指数、时间序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二、复习思考题(8个)
1。
普查的含义及其特点
2.编制组距数列如何确定组限?
3。
相关关系的种类如何划分?
4。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5。
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区别
6.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
7.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原则
8.指数体系的两个内容及作用
三、计算题(5个方面)
1.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的计算
2.平均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3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侧重两因素分析)
4。
相关系数计算、线性回归方程建立
四、期末考试题型(5个)
1、判断对错并改正(9×2=18分)
2、单项选择(10×1=10分)
3、多项选择(10×2=20分)
4、说明与分析(3×5=15分)
5、计算题(3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