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数据链路层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2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报告————————————————————————————————作者:————————————————————————————————日期:ﻩBEIJINGUNIVERSITYOF TECHNOLOGY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应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组11号:14110206 陈浩良报告人:14110213 郝楠14110214 邓刘祥鹤14110217 苏晗实验日期:2015年11 月30 日报告日期:2015年12月 5 日学期: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成绩:评语:教师签字: 评阅日期:ﻩ分工情况实验一直通:苏晗、陈浩良交叉:郝楠、邓刘翔鹤实验三苏晗、郝楠、陈浩良实验四苏晗、陈浩良实验五郝楠、陈浩良试验六苏晗、郝楠实验一实验报告要求:1.说明直通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的使用场合2.说明直通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的构成3.制作直通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 交叉线一般用来直接连两台电脑的,也就是网卡--网卡直通线一般用来连接网络设备(比如路由器,交换机,HUB,ADSL 等)与电脑,或者是网络设备与网络设备(除非特殊说明,一般都支持)之间相联。
2. 直通线的双绞线做法是:两端双绞线都做成:橙白- 橙- 绿白- 蓝- 蓝白-绿-棕白- 棕3. 交叉线的做法是,网线的两端一边按橙白- 橙- 绿白- 蓝-蓝白- 绿- 棕白- 棕做,另一端按绿白- 绿-橙白- 蓝-蓝白- 橙-棕白- 棕做实验三实验报告要求:1.对比OSI模型,简述TCP/IP工作过程2.描述IP地址、子网掩码的配置方法3.说明在测试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网络命令及命令的意义4.在配置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1.OSI是一个定义良好的协议规范集,并有许多可选部分完成类似的任务。
它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层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务,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教程》习题解答第1 章计算机网络概论单项选择题答案1.B 2.D 3.A 4.C 5.A 6.D7.C 8.B 9.D 10.B 11.C 12.A13.D 14.A 15.C 16.B 17.A 18.B19.D 20.C 21.B 22.D 23.C 24.A25.D 26.B 27.A 28.C 29.D 30.C31.B 32.A 33.B 34.C 35.A 36.A37.C 38.B填空题答案1.(1) ARPANET (2) 分组交换2.远程联机系统3.(1) 计算机网络(2) 计算机通信网络(3)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4.(1) 共享资源(2) 互联(3) 自治计算机系统5.(1) 硬件(2) 软件(3) 数据6.(1) 资源子网(2) 通信子网7.(1) 主机(2) 终端8.(1) 通信控制处理机(2) 通信线路(3) 传输(4) 转发9.(1) 网络体系结构(2) 开放系统互连或OSI10.(1)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或NII (2) 信息高速公路11.(1) 主从关系(2) 连网(3) 独立12.(1) 结点(2) 通信线路(3) 网络结构13.(1) 广播式(2) 点-点式14.(1) 局域网(2) 城域网(3) 广域网15.(1) 数据交换(2) 语法(3) 语义(4) 时序16.(1) 相邻层(2) 交换信息17.(1) 体系结构(2) 服务定义(3) 协议规则说明18.(1) 下层(2) 上层19.(1) 星型拓扑(2) 环型拓扑(3) 树型拓扑(4) 网状拓扑20,(1) 原语(2) 协议数据单元21.(1) 物理层(2) 数据链路层(3) 网络层(4) 传输层(5) 应用层222.路由选择23.(1) 通信子网(2) 传输介质24.(1) 报文(2) 分组(3) 帧25.(1) 应用层(2) 传输层(3) 互联层(4) 主机-网络层26.(1) 应用层(2) 传输层(3) 网络层27.(1) TCP 协议(2) UDP 协议28.(1) 面向连接(2) 无连接29.(1) TCP 协议(2) UDP 协议(3) TCP 协议和UDP 协议30.(1) Telnet (2) FTP (3) SMTP31.(1) 抽象(2) 功能32.(1) 易于实现(2) 有利于标准化33.(1) 几何关系(2) 结构关系(3) 点(4) 线34.(1) 分组交换(2) 公用分组交换网35.(1) 表示层(2) 会话层36.(1) TCP/IP 协议(2) 早37.(1) 通信子网(2) 路由器38.(1) 长度(2) 分组39.(1) 网络拓扑(2) 网络性能(3) 系统可靠性(4) 通信费用40.(1) 源(2) 目的(3) 路由选择41.(1) 协议数据单元或PDU (2) 协议控制信息或PCI (3) 服务数据单元或SDU问答题答案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什么特点?答:计算机网络发展可以划分为4 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教案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教案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和目标1. 教学背景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教学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学目标-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架构- 掌握常用的网络协议和技术- 熟悉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搭建和配置方法- 能够进行网络故障排查和维护-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 第二课时: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常见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3. 第三课时:网络层和传输层- 网络层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传输层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常见的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4. 第四课时:应用层和网络安全- 应用层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和服务- 网络安全的概念和基本技术5. 第五课时:局域网的搭建- 局域网的基本原理和拓扑结构- 局域网的设备和组网方法- 局域网的配置和管理6. 第六课时:广域网的搭建- 广域网的基本原理和拓扑结构- 广域网的连接和通信方式- 广域网的配置和优化7. 第七课时:网络故障排查与维护- 常见的网络故障类型和排查方法- 网络维护的基本工具和技巧- 故障排查和维护的案例分析8. 第八课时:课程总结和实践应用- 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学生实践应用项目展示- 课程考核与评价第三部分: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 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 教师引导和讨论交流2. 评价方式- 作业完成情况和成绩评定- 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 项目实践的质量和成果展示第四部分: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1. 教学资源-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设备和软件- 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图书和文献资料2. 参考资料-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著)-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第五版)》(张荣奎著)- 互联网上的相关文档和教学视频第五部分:教学考核和改进措施1. 教学考核- 学生作业、实践项目和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估-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检验2. 改进措施- 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课程调整- 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 加强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并组织实际案例教学第六部分:教学总结和展望本教学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对口高考各科网络基础练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67题,每题1分,共67分)1.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网站的逻辑结构()A、二维表结构B、环形结构C、线性结构D、层次结构正确答案:B2.反映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的网络互联设备是。
A、中继器B、路由器C、网桥D、网关正确答案:A3.小张是公司的网络管理员,由于最近病毒的泛滥,故他采用了以下IP访问列表防止外网病毒:Access-list115denyudpanyanyeq69access-list115denytcpanyanyeq135access-list115denyudpanyanyeq135access-list115denyudpanyanyeq137access-list115denyudpanyanyeq138access-list115denytcpanyanyeq139access-list115denyudpanyanyeq139access-list115denytcpanyanyeq445access-list115denytcpanyanyeq593access-list115denytcpanyanyeq4444但是没多久,就收到了办公室同事的电话抱怨不能上网。
请你分析一下原因:A、不应该禁止69端口,此端口是上网必需打开的UDP端口B、TCP135、139端口是Windows远程过程调用的端口,如关闭则不能正常使用系统,故无法上网C、缺少permit语句D、与访问列表无关,可能他的同事改了自己电脑的配置正确答案:C4.WWW最初是由_____实验室研制的。
A、CERNB、AT&TC、ARPAD、MicrosoftInternetLab正确答案:C5.以下哪一个选项按顺序包括了TCP/IP模型的各个层次。
A、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B、物理层,传输层,系统层,表示层C、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转换层,应用层D、表示层、会话层,物理层和应用层正确答案:A6.以下关于MAC地址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MAC地址的前3个字节是各个厂家从IEEE得来的B、MAC地址一共有6个字节,它们从出厂时就被固化在网卡中C、MAC地址也称做物理地址,或通常所说的计算机的硬件地址D、MAC地址的后3个字节是厂家名称的代号。
计算机网络实验大全第一部分:局域网组装实验实验一:常见网络设备与连接线缆介绍实验目的:了解常见的网络设备及其特点了解常见网络传输介质及其特点实验器材:集线器(HUB)、交换机(SWITCH)、路由器(ROUTER);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实验内容:1、集线器简介集线器的英文称为“Hub”。
“Hub”是“中心”的意思,集线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节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节点上。
它工作于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参考模型第一层,即“物理层”。
集线器与网卡、网线等传输介质一样,属于局域网中的基础设备,采用CSMA/CD(一种检测协议)访问方式。
集线器属于纯硬件网络底层设备,基本上不具有类似于交换机的"智能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
它也不具备交换机所具有的MAC地址表,所以它发送数据时都是没有针对性的,而是采用广播方式发送。
也就是说当它要向某节点发送数据时,不是直接把数据发送到目的节点,而是把数据包发送到与集线器相连的所有节点,如图一所示。
图一:集线器2、交换机简介交换机(Switch)也叫交换式集线器,是一种工作在OSI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参见“广域网”定义)上的、基于MAC (网卡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
它通过对信息进行重新生成,并经过内部处理后转发至指定端口,具备自动寻址能力和交换作用。
交换机不懂得IP地址,但它可以“学习”源主机的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交换机上的所有端口均有独享的信道带宽,以保证每个端口上数据的快速有效传输。
由于交换机根据所传递信息包的目的地址,将每一信息包独立地从源端口送至目的端口,而不会向所有端口发送,避免了和其它端口发生冲突,因此,交换机可以同时互不影响的传送这些信息包,并防止传输冲突,提高了网络的实际吞吐量。
实验6 数据链路层应用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子网掩码的应用
2、 掌握MAC地址
3、 掌握ARP应用
4、 掌握相关测试方法
5、 熟悉网络链路层数据传输过程中,各种网络转发设备对数据帧头的转化过程。
6、 观察在共享介质中,数据冲突时网络处理的结果。
二、实验要求:
1、 每个学生必须单独完成实验。
2、 必须在实验报告上详细记录过程。
三、实验内容或步骤:
1、 右击“网上邻居”,选择“属性”,右击“本地连接”,选择“属性”,双击组件中的“TCP/IP”
组件,记录PC机本身配置的所有值(后面步骤要用到),并确保IP地址是正确的。
2、 点击“开始”,选择“运行”,输入“cmd”命令,打开MS-DOS命令行窗口,使用“arp
-a”查看信息,请将查看到的IP地址和对应MAC地址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3、 两台PC机都使用ping命令访问http://218.75.41.141网站,是否成功?
4、 在命令行窗口中再次使用“arp -a”命令查看信息,是否有218.75.41.141及其MAC地
址的相关信息?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5、 将“本地连接”的防火墙关闭。在命令行窗口使用“tracert”命令跟踪访问另一同学PC
设备的数据传输路线。例如同学PC机的IP地址为x.x.x.x,则输入:tracert x.x.x.x,按
回车键运行命令。
6、 在命令行窗口中再次使用“arp -a”命令查看信息,是否有步骤5中x.x.x.x地址及其MAC
地址的相关信息?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7、 思考步骤4和步骤6中得到的信息为什么不一样?
8、 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思考:网络设备在通信过程中执行ARP,目的是什么?相同网络的
设备通信时,ARP的过程是什么?不同网络的设备通信时,ARP的过程是什么?将思
考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注:回答以上内容时,假定设备的arp缓存记录表中没有
信息)
9、 使用 e1-7511.pka文件观察了解,数据帧头在不同的网络传输设备之间帧头的改变。首
先打开e1-7511.pka文件。首先让packettracer运行在实施模式“realtime”中,然后点击
PC1,使用“Command Prompt”模式,输入:c:>ping 192.168.5.2.,得到正确回应。
10、切换到仿真模式,重复以上操作,在操作界面点击“Capture/Forward”按钮,开始单步
仿真,可以看到每次PDU数据只传输一个设备,点击每个设备上的PDU包,可看到数据包
的内容,仔细观察Inbound PDU Details表,记录每个包的链路层数据包,并且进行分析,
把分析的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11、使用e1-9423.pka文件观察共享介质中数据冲突时工作的方式。打开 e1-9423.pka文件。
分别观察“Scenario 0,Scenario 1 Scenario 2”的工作情况,在实验报告中说明,它们分别仿
真了那几种网络传输方式。
三、讨论与思考:
1、 在arp –a命令中看到的信息起到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