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上海)地理第一册专题7地貌课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8
地貌【学习内容】地貌类型、地貌与经济建设、等高线地形图【学习目标】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2.会判别等高线地形图3.理解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习重难点】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2.会判别等高线地形图3.理解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回顾(一)主要地貌类型1.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称为地貌,它是在地球_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主要地貌类型有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
3.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狭窄__;中游流水减缓,河谷宽阔,河床遭受_侧蚀___形成_曲流__,凹岸不断遭受侵蚀,而泥沙在凸岸不断堆积;下游河床平缓,流水_堆积_作用强盛,往往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__。
以我国广东省丹霞山命名的___丹霞__地貌,也是一种流水侵蚀地貌。
4.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___西南__各省区。
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和地下两部分。
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有石芽、石林、溶蚀盆地、落水洞,还有相对高度较大的“峰林和“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指溶洞。
5.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我国的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海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北的沿海地区。
6.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在干旱和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地貌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积地貌主要有沙漠(沙丘)和黄土。
分布于中国内陆荒漠里的雅丹地貌也是一种 风蚀 地貌。
7.黄上地貌是指在黄土地区经 流水长期侵蚀 和 切割 而形成的地貌,广泛分布在中纬度的半干旱地带,以我国 黄土高原_地区最为典型。
(二)等高线地形图 相关概念1.地形图:在地图上表示地球表面 地貌形态的地图。
2.等高线:在地图上将 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投影到平面上所形成的水平曲线。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能够分析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和结果;能够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能够结合实例,分析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和结果,能够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是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这是对学生要达到的水平要求而采用的方法进行的限定,并且对所举的例子进行分析,这是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的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材中设置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两个小标题。
其中第一个标题又分成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讲述了流水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流水侵蚀的力的方向以及其对河谷形态的影响,还设置了“张家界”这一个活动讨论。
第二部分说的是不同类型的冲积平原的特点及其空间分布,后面还有一个小实验的活动题。
第二个标题下,图片实例较多,是让同学们在读图中,对知识进行获取总结和归纳。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
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以合格和冲击平原为例,重点解释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
“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
教材图4.18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
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也做出了简要介绍。
【学情分析】通过了学生初中的学习,对于河流地貌的发育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都是表面的,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地貌【学习内容】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学习目标】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地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
【学习重难点】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地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
【学习过程】一、要点知识回顾(一)主要地貌类型(地貌是在地球的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使地表隆起和凹陷, 外力使地表趋于平坦。
)1.流水地貌: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
其中搬运的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狭窄河流中游一一流水减缓、河谷宽阔,形成曲流河流下游一一河床平缓,堆积作用强盛,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
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如我国的西南各省。
形成过程:石芽、溶蚀洼地和落水洞一洞穴、地下河一地面溶蚀加剧,溶洞地下河崩塌,地面塌陷,形成溶蚀盆地和峰林一盆地扩大、峰林消失,仅存孤峰。
,分类3)地表:石芽(路南石林)、溶蚀盆地(广西桂林)、落水洞、孤峰、峰林4)地下:主要指溶洞。
溶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地下湖。
5.海岸地貌:指海岸地带受风浪、海水、潮汐、生物、气候、入海河流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地貌。
・分类:①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我国主耍分布在杭州湾以南、山东、辽东半岛,地势险峻,坡陡水深。
)②海积地貌:沙匹沙洲、沙堤(分布在杭州湾以北,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6.风成地貌: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分类:①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干旱、沙漠区)②风积地貌:沙漠/黄土(风中的沙受阻堆积形成沙丘,若无植被阻滞,则成为流动沙丘)•治理沙漠手段: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7.黄土地貌:黄土地区经流水长期侵蚀和切割形成的地貌,广泛位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带,以我国的黄土高原最为典型。
距今250万年以来形成。
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地貌》评课稿一、引言《专题7地貌》是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的一篇重要课文。
本文是对该课文进行评课的细致分析和探讨,旨在提供对该课文的全面理解和评价,以及对相关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讨论和建议。
二、课文概述《专题7地貌》课文主要介绍了地貌的基本概念、地貌要素以及地貌类型等内容。
通过对地貌的科学解释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对地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进一步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
三、教材分析1. 课文结构《专题7地貌》课文由引言、地貌要素和地貌类型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先介绍了地貌的概念和地貌学的研究方法,为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地貌要素部分介绍了地貌的形成要素,包括内力、外力、地貌材料和时间等。
地貌类型部分则对常见的地貌类型进行了介绍,如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海岸地貌等。
2. 课文内容《专题7地貌》课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地貌概念课文通过对地貌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对地貌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整体和准确的认识。
b. 地貌要素课文重点介绍了地貌的形成要素,包括内力、外力、地貌材料和时间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详细解释,学生可以理解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c. 地貌类型课文对常见的地貌类型进行了简要介绍,如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海岸地貌等。
这些介绍不仅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不同地貌特征,还能培养学生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专题7地貌》这一课文,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理解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地貌形成的基本要素和过程;•认识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发展地貌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教学内容设计《专题7地貌》课文的内容设计较为合理。
通过先介绍地貌的概念和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再分析地貌的要素和类型,课文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貌相关知识。
2. 教学方法和策略本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讲述、实地观察和综合学习等。
地貌一、地貌与农业生产你知道农业包括哪些部门吗?你认为地貌的哪些方面对农业生产有影响?1.海拔高度地势较低的湿润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1)地势较低的湿润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找一找:我国有哪些地区属于地势较低的湿润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地势较低的干旱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2)地势较低的干旱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新疆牧场澳大利亚牧场海拔高的山地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3)海拔高的山地地区适合发展林业阅读“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说出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海拔高的高原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4)海拔高的高原地区适合发展高原畜牧业和高寒作物青藏高原畜牧业青藏高原特有的农作物——青稞2.地表的起伏状况和地形的坡度、坡向坡度在3°—7°采取等高种植,超过7°就需要修筑梯田,超过25°的山地则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坡向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
3.地貌的物质组成流水地貌:对农业生产有利。
如:长江三角洲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不利。
如:云贵高原黄土地貌:既有利也不利。
如:黄土高原二、地貌与工程建设1.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的影响(1)海拔较高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影响工程建设青藏铁路修建青藏铁路面临的难题有哪些?高寒缺氧: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
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紫外线强,自然疫源多,被称为人类生存极限的“禁区”。
生态环境脆弱:青藏高原是巨川大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重要起源中心,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
多年冻土:冻土在冻结状态下体积膨胀,到夏季则冻土融化体积缩小。
在这两种现象的反复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会出现破裂或者塌陷。
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强烈、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其多年冻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地貌【教学内容】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教学难点】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案例分析并参与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主要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情景导入地貌景观图片呈现出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图片、动画(或视频)演示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情况活动认知观察地貌形态,了解地貌所属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探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复习有关等高线的概念和五种地形的主要差异;了解等高线制作原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貌部位;初步学会等高线地形图到地形剖面图的转绘。
《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和衷高级中学冯静一.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
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
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
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
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
(《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5.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教学难点: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6.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
2)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3)绝大部分学生在东部大城市生活,对山区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7.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案例分析并参与小组讨论。
二.教学过程主要内容的流程设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主要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情景导入地貌景观图片呈现出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图片、动画(或视频)演示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情况活动认知观察地貌形态,了解地貌所属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探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复习有关等高线的概念和五种地形的主要差异;了解等高线制作原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貌部位;初步学会等高线地形图到地形剖面图的转绘。
借助相关农业生产实例、工程建设案例开展讨论,理解地貌是怎样影响生产建设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旅游经历,认识地貌与城市发展、旅游活动的联系。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环节设计一、课题引入和知识准备[情景导入]内外力作用的地貌图片[活动认知]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1、什么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外力作用通过哪些自然要素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设计用意: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各种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奠定基础}二、关于“主要的地貌类型”(一)以流水地貌为例,师生共同探讨:[情景导入]情景一:河流地貌图片(投影);情景二: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中国地形图(投影);情景三:分段景观图(投影)。
[活动认知]1、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2、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分析思考]1、为什么河流有时可以携带许多巨大的砾石,而有时连细小的泥沙也堆积下来?2、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其颗粒大小、形状、比重有何不同?3、不同河段的水流分别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使之趋利避害?{设计用意:流水作用是最强大的外力作用之一,河流地貌是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通过长江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引导设问进一步探究地貌的地理成因,并与人类活动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归纳小结]通过对流水地貌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体会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1、观察(观察地貌形态和地理分布图,了解该现象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2、探究(研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了解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的?)3、分析(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并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今后人们怎样才能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类地貌资源?){设计用意:在学生体验了流水地貌的学习过程后,教师点明地理现象认识的基本思维规律,强化了方法论,便于学生在后面几种地貌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二)学生分组学习,探究、讨论四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组织教学)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认领学习任务,分别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组、海岸地貌研究组、风成地貌研究组和黄土地貌研究组。
教师用多媒体为四个小组展示相关地貌景观图片和我国(或世界)境内的分布情况图。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经历)、讨论探究。
(黄土地貌研究小组)[情景设置]:黄土地貌景观图、我国的黄土地貌分布区、我国荒漠分布图、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活动认知]: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分析思考]:用辨证的观点分析黄土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喀斯特地貌研究小组)[情景设置]:一组喀斯特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提示:能否从化学反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环境条件是什么?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分析思考]: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海岸地貌探究小组)[情景三]:一组海岸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千姿百态的海岸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分析思考]: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地貌?(风成地貌探究小组)[情景四]:一组风成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风成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地貌一般分布在哪里?[分析思考]:风成地貌(如移动沙丘)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改造这些地貌?第二课时三、关于“等高线地形图”[情景导入]引入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地形图是在地图上表示各种地貌形态的地图。
地形图主要通过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度。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地形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和绘制原理。
[活动认知]1、复习有关概念和初中知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五种基本地形及区别。
2、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等高线的疏密、从等高线的形状(山峰或山岭、盆地或洼地、鞍部、山脊与山谷、陡崖等)。
用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或素描图对应呈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认知、对比分析,学会判读等高线图上的各种地貌部位。
3、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学生观看视频,理解绘制等高线的基本原理。
多媒体演示等高线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的过程。
[分析思考]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67中思考与实践)(1)读出某地海拔高度、判断图中地区所属的地貌类型;(2)判读图中各地的地貌部位(山峰、鞍部、洼地、山脊、河流、缓坡、陡坡、瀑布);(3)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判断山地的大致走向。
2、读某地区农业区划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72中思考与实践5)(1)联系图上信息,分析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2)学绘地形剖面图。
3、读某山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读地形:①②③④(2)引河流水至C处,应选择哪条路线?为什么?(3)如果建水电站应选择在哪里?为什么?第三课时四、关于“地貌与经济建设”[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青藏铁路的景观图、线路图和视频资料教师:地貌对人类的经济建设影响重大。
尤其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城市发展、旅游的影响更大。
[活动认知]1、通过青藏铁路建设的工程问题和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倒罐现象的分析,说明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会有不同的影响。
(比较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和海拔较低的临海地区所面临的工程难题)2、通过对上海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中用钢管加固地基的做法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的勘探考察过程的了解,说明地质基础会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
3、通过我国新建东海洋山深水港积极意义,分析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和港口建设的关系。
(比较海积地貌与海蚀地貌在港口建设中的利弊条件)4、阅读某一地区的地形等高线图,分析该地的地貌特征,完成相关要求;(练习册P20分析题)(1)假如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是经过A处还是B处施工比较容易,为什么?(2)拟在图示地区修建一个水电站,请在图中标出坝址的位置。
(3)为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计划将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合并到其中一个村落,形成一个城镇。
请选择合并在何处较为合理,说明理由。
(4)据推断该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原因何在?应该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该地区?{本题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感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分析思考]1、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多媒体关于“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图片资料,归纳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坡向,以及地貌的物质组成等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