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的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21.48 KB
- 文档页数:5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而他的杂文作品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思考和文艺创新性质的文学体裁。
鲁迅的杂文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性。
他的杂文从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的角度去探讨和描摹,从而成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的艺术经典。
例如《伪自由书·序》中所写,“尊重人的自由,是常常认为民主的各界共同之点”。
这一语句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态度,也蕴含了关于人类自由的价值理念。
其次,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擅长利用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将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社戏》中写到,“痴人谈梦的时节,这场饶了的社戏,,还有玩饥抱饱的农民和青年。
”这一段文字将社会底层人物的人道主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呈现出社会现实的残酷面貌。
最后,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动性。
他通过尖锐的批判和严厉的斥责,针砭时弊、直指社会弊病,有力地呼吁着人们要认识到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狂人日记》中“我不能够变成别的,只能够‘疯’”这一语句,反映了主人公对现实无望的绝望和对社会弊病的控诉。
总之,鲁迅的杂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而不可替代的印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成就了一个文学经典。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杂文作品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鲁迅杂文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他关注社会现实,呼吁人们改变现状,反对封建主义、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
他的杂文作品大都表达了强烈的思想观点,有深刻的批判意义,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警醒。
第二,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语言简练、深刻,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他采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第三,鲁迅杂文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他关注人的生存和尊严,批判社会不公和人类的苦难。
他的杂文作品充满了人文精神,是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和关注。
第四,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他的作品反映了民族历史的重要时期和社会变革的深刻内涵,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精神遗产。
总之,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才华,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遗产。
他的杂文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1 -。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鲁迅后期杂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一、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
杂文广泛揭露批判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M党的罪行。
二、对旧中国社会、文明进行了更广泛的批判,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半殖民地都市种种病态心理现象也予以深刻剖析。
三、后期杂文更为深刻有力,表现在:
1、把历史批判和现实批判相结合。
批判现实时,深挖坏种祖坟,批判封建历史时,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如《病后杂谈》等。
2、辨证分析各种问题。
3、能运用阶级观点分析问题。
如作者后期能运用阶级分析揭示国民性在不同阶级阶层身上的不同表现,以及国民劣根性形成的社会原因,并对比民族性优点作了开掘和发扬。
四、后期杂文表现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纪念左联五烈士。
最好的杂文和随笔鲁迅5篇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先生的杂文写作近乎无所不包,写世道、写人心、写文学,都是他写得到位、写得入理、写到精髓。
最好的杂文和随笔鲁迅鲁迅1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
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
……历年的战斗和剧烈的转变给他许多经验和感觉,经过精炼和融化之后,流露在他的笔端。
这些革命传统(Revolutionarytraditions)对于我们是非常之宝贵的,尤其是在集体主义的照耀之下:第一、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第二、是“韧”的战斗……第三、是反自由主义……第四、是反虚伪的精神……自然,鲁迅的杂感的意义,不是这些简单的叙述所能够完全包括得了的。
我们不过为着文艺战线的新的任务,特别指出杂感的价值和鲁迅在思想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应当向他学习,我们应当同着他前进。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1933年)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
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
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比喻之巧妙,文笔之简洁,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
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
当我们热衷于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
要了解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郁达夫《鲁迅的伟大》(1937年)最好的杂文和随笔鲁迅鲁迅2鲁迅的文笔的特色是在哪几点呢?我所能举出的是如下的几点:第一是理论的形象化。
鲁迅,杂文篇一: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杂文的特点我本人以前对杂文类的文章可以说孤陋寡闻,在经过鲁迅杂文的学习渐渐的杂文的特点有一丝丝的明白。
虽然我只有发现自己的迷迷糊糊感念。
坊间但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网上的了解,开始对杂文艺术有大致框架的了解。
以下就是我本人对鲁迅短诗特点基本特征的叙述。
杂文是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表达方式。
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
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包括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的历史面貌。
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
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短诗代表性。
2、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非常高,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
鲁迅杂文的莫费特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
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圆笔。
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为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
”这种广义上用的杂文,确如鲁迅所说,是“古已有之”的,但进来在这种微分形式杂文基础上发展起来,海外具有了独立含义的中国现代杂文,却是鲁迅的一种独立塑造。
是鲁迅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一种新内涵,使其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并在中国现代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辉的丰碑。
不论从历史事实上进行观察,还是从社会中的思想和社会文艺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分析,我们都能看出,鲁迅杂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鲁迅的杂文,无疑是他无与伦比的独创的思想天才和艺术天才的结晶。
关于鲁迅杂文的思维特点,是鲁迅研究专家早就注意了的问题。
徐懋庸和毛泽东曾分别指出唯物辩证法在鲁迅杂文中的出色运用;冯雪峰认为鲁迅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
”唐弢认为鲁迅杂文是逻辑和形象思维与具体材料和统一。
我们认为更确切的说法是,鲁迅杂文是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的审美思维的完美统一。
那么鲁迅式的辩证的理论思维有些特点:微观和宏观的统一。
鲁迅杂文内容是极其广泛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大到整个“社会”,整个“文明”作批评对象,小到寻常的社会现象,但又“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略窥全豹,以一目而尽传精神”。
这种分析和综合相结合,鲁迅曾在《准风月谈•后记》中,有很好的说明:“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
”在鲁迅杂文中,有单纯的历史考察和单纯的现实解剖的出色篇章,但大多数是历史的反思和现实剖析相统一的,这是鲁迅杂文辩证的理论思维的重要特征。
鲁迅这类杂文,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中勾画出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鲁迅的杂文,包容我们民族的整部历史,充满丰厚有历史感和深刻的历史预见性。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鲁迅的博识是无与伦比的。
他精通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医学、地质学,也有丰富的文学、绘、历史、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民俗、考证等。
使他的杂文在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时,总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调动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
“破坏”与“建设”的统一。
鲁迅的杂文,是不留情面,坚忍不拔地“暴露”和“攻打”旧社会和旧文明的匕首和投枪,充满着批判和战斗的激情。
别林斯基说过:“任何否定,如果要成为生动的,诗意的,都应当是为了理想而否定的”。
杂文家的鲁迅,既是尖锐的社会批评家,又是伟大的社会改革家,既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是热烈的理想主义者,他杂文中的“任何否定”都是“为了理想而否定的”。
鲁迅的杂文的特点浅谈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浅谈鲁迅前后期杂文的比较摘要:杂文创作,几乎倾注了鲁迅先生的大部分心血。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的文章前期只着重于言辞犀利。
后期杂文将人的行为放在现实的环境下予以审视,是执著于现在的剖析,后期更多用于反语,讽刺意味更加强烈。
本文将从鲁迅杂文特点和艺术特色出发,分析比较了鲁迅前后前杂文的不同。
关键词:鲁迅杂文;前期;后期;艺术特色一、鲁迅及其杂文特点鲁迅(1881.9.25——1936.10.19)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著作二十卷,继往开来,博大精深。
《阿Q正传》的发表,为新文学史树立了一面丰碑,对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这是毛泽东给予鲁迅的评价。
这三“家”,不是并列的,各自孤立的。
作为伟大文学家的鲁迅,是以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为前提条件的;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又主要是通过文学家的鲁迅得到体现的[1]。
鲁迅在文学史的成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小说和诗歌的创作,更由于他的杂文。
因为杂文在鲁迅作品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鲁迅曾经解释自己杂文的特点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不留面子”和“常取类型”正好适应了这样的要求。
从杂文的直抒己见而言,和论文较为接近,需要有论文的条理和层次。
但杂感展开逻辑的方式又不完全和普通的论文相同,因为它是艺术品。
鲁迅说过:“通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感’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2]。
”杂文和报刊是合而为一的。
鲁迅政治散文首先是在报纸上发表,然后才汇总成集。
尽管对他的文章存在很大争议,但它们有着一种在中国无以伦比的现代性:(1)作为新闻文体的固定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现代的文学体式。
杂文:鲁迅的主要文化和文学业绩鲁迅的杂文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一、形成期(1918—1925):从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到1925年“女师大风潮”发生期间所写的杂文可归为这一时期,大都收入在《热风》和《坟》两个杂文集中。
这时期的杂文多是针对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而作的,特点是就一些分散的题材解剖或针砭带有高度普遍性的思想观念。
如《我之节烈观》论述中国贞节观念的荒谬,《娜拉走后怎样》论述妇女解放的问题,《现在的屠杀者》、《暴君的臣民》等则是对旧的思想观念的剖析和对新的思想观念的申诉。
鲁迅这时期的杂文带有明显的形成期特征。
《热风》中的杂文更接近“感”,热情充沛,直抒胸臆,《坟》中的杂文更接近“论”,以细密的逻辑层层递进,说理充分。
以后鲁迅的杂文将这两种倾向结合得更为紧密了。
二、发展期(1925—1927):从“女师大风潮”发生后至1927年国民党在一系列血腥屠杀后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之前所创作的杂文可归入这一时期,多数收录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这两个杂文集中。
这时期鲁迅杂文的显著特征是,除了继续前一时期的一般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以外,更多的杂文是围绕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而写的,并且有了像章士钊、陈西滢等比较集中的目标。
鲁迅思想的尖锐性和深刻性更充分地体现出来,由此也引起了新文化阵营内部不少人的反对。
在艺术上,鲁迅这时期的杂文开始出现了如“叭儿狗”这一类具有高度典型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意象。
另一特点是形式的多样化。
在形成期,鲁迅主要运用的是较完整的论说性杂文以及热情充沛、短小精悍的随感录,而在这一时期,《无花的蔷薇》、《论费厄泼赖》、《青年必读书》、《忽然想到》等都各有特色,更自由地运用各种形式而又有杂文文体统一的特征。
三、成熟期(1927以后):这一时期的主要杂文集有《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准风月谈》、《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系列。
鲁迅杂文的基本特征分析作者:陈子婕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1期摘要:鲁迅杂文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反映出了人们思想的变化,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鲁迅杂文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鲁迅杂文;基本特征;分析鲁迅的杂文是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反映了那个时代剧烈的社会斗争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
他对社会的深刻的观察和对民众的深切的同情以及他的政治立场都鲜明地存在于他的杂文当中,是中华文学和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一、鲁迅杂文深刻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鲁迅的杂文以他细致入微的觀察展现了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社会风貌。
他用批判和质疑的态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实社会和思想政治等进行了批判和探索,对人生和人性进行了反省和思考。
他的杂文具有深刻的思想艺术性。
鲁迅的杂文内容十分繁杂,有对旧社会传统文化和复古派的批判,也有对封建反动政府及其反动政策的猛烈抨击;他可以借助杂文揭露帝国主义的虚伪面目,也可以批判国民人性的懦弱、保守和奸猾。
例如,《我之节烈观》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都是针对封建礼教和封建的道德观念而写的,批判了封建节烈观念和夫权、父权为上的封建道德,希望人们可以打破旧有的封建体制和旧文明,摆脱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得到身体和思想的解放。
在《拿来主义》这篇杂文中,鲁迅借送古董到巴黎展览等例子批判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主义行径,借对烟土和烟枪的处理辩证地阐述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在《吃白相饭》等杂文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旧社会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批判了封建复古倾向。
他的杂文要求个体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具有很强烈的批判性和攻击性。
鲁迅的杂文可以描写世相,可以评说人事,也可以言志抒情,其蕴含的思想博大而精深,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闪光的一块瑰宝。
二、鲁迅杂文有着独特的语言特色鲁迅杂文的语言非常富有特色,它蕴含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鲜明的道德倾向以及深刻的理性的思考。
他的杂文运用了夸张、类比、正话反说等多种技巧,具有很强烈的讽刺意味。
鲁迅杂文的特点我本人以前对杂文类的文章可以说孤陋寡闻,在经过鲁迅杂文的学习渐渐的杂文的特点有一丝丝的明白。
虽然我只有迷迷糊糊的感念。
但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网上的了解,开始对杂文艺术有大致框架的了解。
以下就是我本人对鲁迅杂文特点的叙述。
杂文是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
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
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
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
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
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
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
”这种广义上的杂文,确如鲁迅所说,是“古已有之”的,但在这种广义杂文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了独立含义的中国现代杂文,却是鲁迅的一种独立创造。
是鲁迅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一种新内涵,使其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辉的丰碑。
不论从历史事实上进行观察,还是从社会中的思想和社会文艺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分析,我们都能看出,鲁迅杂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
它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中产生的,是适应鲁迅解剖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表现的思想艺术需要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便写了一些类似杂文的文章,并在《新青年》上开辟了“随感录”栏。
从1918年起,鲁迅开始在《新青年》“随感录”栏发表杂感文章,以后又在《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国民新报副刊》、《语丝》、《莽原》、《猛进》等多种报刊上发表杂文,并开辟专栏,予以倡导。
杂文便逐渐以一种独立文体的面貌出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而鲁迅则是写杂文最多、最好的作家。
鲁迅说,杂文“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这是对杂文产生根源的概括说明。
鲁迅杂文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不断绵延流动的过程.从鲁迅杂文的形成——发展——成熟期。
可见他的杂文蕴涵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简直就他本人精神灵魂的浓缩吗。
鲁迅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苍老的最困苦的时期。
所以他的杂文是了解中国那段历史最好的方式。
就是因为生活在那个时代,所以鲁迅后来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描写题材。
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药》里,他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贫困,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吃人血馒头的精神的愚昧。
在《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隔膜。
《祝福》的深刻性正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
鲁迅同样严峻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辛亥革命时期独战多数的英雄,在强大的封建传统的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消磨着生命(《在酒楼上》);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伤逝》)。
鲁迅还说过,他写小说,是因为青少年时代许多痛苦的记忆,使他不能忘却。
于是,当年在日本幻灯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围观的麻木的中国人(鲁迅称之为“看客”),就不断地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举人残忍地打断了腿),没有引起周围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围观着取笑他;在《祝福》里,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点刺激。
而这些人在听厌了之后,又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
人们就是这样鉴赏着他人的痛苦,这不仅是麻木,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
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怀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信念,自觉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
先驱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与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
在这些描写的背后,读者不难感觉到,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在“看”。
他的小说正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鲁迅如此无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
鲁迅由此开拓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毒害与咀嚼。
最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种“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造国民性”)特点的,无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
鲁迅自己说,他写这篇小说是为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于是,中国的读者也就永远记住了,并且永远摆脱不掉这位头戴毡帽的阿Q。
鲁迅在他身上发现的是“精神胜利法”: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的态度。
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
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过以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
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类)发泄,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
或者“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
而一旦造起反来,也是做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奴役他人的梦。
因为鲁迅,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身上的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
因此,小说的结尾,阿Q 在走向法场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
小说后来翻译成多种外文,许多外国读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发现了阿Q,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就表示,阿Q让他想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农民。
这或许表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现象;鲁迅的《阿Q正传》可以说是一部“为人类写作”的作品,它不仅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当新世纪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面对中国当代文学走过的历程,我们想起我们一代文学大师—鲁迅。
鲁迅先生以他那博大雄浑的文化气度及其所开创的一代文学精神,在创作意识、精神气质、文化观念以及包括语言在内的审美表现形式上,给中国当代作家以无穷的滋养和灵魂的启迪,甚至对于我们这一中学生也有很大的启示。
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他发表大量的文章来唤醒一个泱泱大国中像横尸走肉般的中国人,因此鲁迅对我们的影响的非常巨大的。
鲁迅在“五四”时代所执著的启蒙意识、忧患意识在当代作家的写作中获得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
鲁迅给当代作家留下了更大的追寻与反思的空间。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真诚地面对时代和社会人生,提升自身言说与写作的意义,在中国这块坚实而厚重的大地上,发出自己真实的生命的内在之音。
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思想“和“文学“都有专名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
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造。
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礼“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
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叛“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的意义,是独特的精神和语言存在。
他是传统文化和人性的勘探者,是现代思想的建筑师。
他的思想与文学、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都是一体的,他创造了现代社会精神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一环或结构,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在由传统向现代思想和文学的转变过程中,鲁迅是一座界碑,他的启蒙思想和立意“深切”、格式“特别“的文学具有现代思想和文学的革命的原型的意义。
他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大胆实践和推动中国文学的意义和文体形式变革,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反思、批判中国历史的“非人道“现象和传统文化的惰性力量,提倡思想的“立人“和“致人性于全“主张,认为思想启蒙和社会的变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的根本,“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性而排众数“(《文化偏至论》)才是社会变革的当务之急。
“立人“即要实现人的意识觉醒相精神的独立,释放人的生命能量,怀疑和反叛一切制约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