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_整理版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14
中药炮制的知识点总结1. 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炮制中药是指用各种方法把生的中药材加工成可直接使用的药品的过程。
炮制包括曝、炙、煅、炒、燎、砂、砒、炙、焙等几十种方法。
目的是通过炮制,改变药材的性状,提高药材的药效,减少副作用。
这样处理之后,中药的药效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提高了中药的药效。
2. 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中药炮制要根据药材的特点和炮制的要求,确定采用合适的炮制方法和操作步骤。
炮制的原则包括保持药材化学成分的稳定性、加强药效、改善药材的理化性质和药学性质、使药材易于保存和使用等。
3. 中药炮制的方法炮制的具体方法包括炒、煅、炙、炒、熏、焙、曝、热、砂炙、砂炒等。
这些方法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药性,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得中药材的药效最大化。
4. 炒制炒制是将中药材放在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炒烤,直至表面微红,内部微焦。
炒制是为了提高中药材的活性成分,加强其药效,改善其口感和增加稳定性。
炒制时需留意火候,过火过热易损伤中药材,火力太小容易炒焦不均。
5. 煅制煅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火煅烧,使药材的表面产生裂纹,颜色由原来的灰白色变为黄褐色。
煅制主要是改良药材的性味,提高其功效,同时能够减轻毒性,使得中药材更容易使用。
6. 炙制炙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炙烤,使其表面微微焦黄,炙制目的是改善味道,提高药效,加强药材的适应性。
7. 熏制熏制是将中药材置于热铁上,使其熏烤。
熏制主要是为了改善味道,提高药效,减轻中药的毒性。
8. 焙制焙制是将中药材放入含沙的砂罐中,再用旺火慢慢烘烤,使之干燥,焦外微红,焙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加强药效,减少毒性。
9. 曝制曝制是将中药材曝晒于阳光下,使之受风吸湿,变软,再经夜露冷凝,并放在阴凉通风处,进行太阳曝晒。
曝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增强药效,减轻毒性。
10. 热制热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炒烤,使其温热微黄。
热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增强药效,减轻毒性。
中药炮制学资料大全一、名词解释1.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
2.反制:纠正药物的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
3.抢水洗:对药材进行快速洗涤,缩短药材与水接触的时间避免有效成分的流失。
4.下色:某些药材在浸泡时,所含成分渐向水中扩散,致使浸泡液呈现一定色泽的现象。
5.毒性:是指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
6.上水:是指药物蒸制时间过长,质变柔软,不易干燥,似含大量水分的现象。
7.炮制辅料:是指炮制过程中对药物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
8.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9.扣锅煅法:是指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
10.圆气:是指药物在蒸制过程中,由于火力较大,使水分大量蒸发,而在蒸器周围出现大量蒸汽的现象。
二、填空题1.中药材必须进行炮制才能入药。
2.干燥后的饮片含水量应控制在7%~13%为宜。
3.山楂经炒制后破坏了部分有机酸,减弱酸味,又增加苦味_,对胃的刺激性降低,增加其消食导滞的功能。
4.马钱子常用的炮制方法是砂烫,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
5.麻黄生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发汗作用缓和,宣肺平喘作用增强。
6.酒是一种常用辅料,一般炙药多用药酒,浸泡药多用白酒。
7.含鞣质类的药物在炮制时不能用铁器工具进行处理。
8.人工干燥的温度,一般药物以不超过80℃为宜,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以不超过60℃为宜。
9.常用的水处理方法包括有淋法、淘洗法、泡法、漂法、润法等10.剁刀式切药机适宜于全草、根茎类药材的切制,不适宜于团块、颗粒状药材的切制。
11.饮片切制一般药材的质地不同而采取“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的切制原则。
12.药材软化的要“软硬湿度、药透水尽、避免伤水”。
13.全草类药材宜切成段。
14.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是净制、切制、炮炙。
15.在炒炭过程中,药物炒至一定程度时,因温度很高,易出现火星,特别是全草类的药物,须喷淋适量清水以免引起燃烧。
三、简答题1.中药炮制的目的目的: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②增强药物疗效;③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④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⑤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⑥便于调剂和制剂;⑦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⑧矫嗅矫味,利于服用。
中药的炮制知识点总结一、炮制方法1. 炙炙法是指以中等火力烤热或烘干药材,使之产生轻微变色或有淡淡焦烤气味的一种处理方法。
炙后的药材一般能够增加药用价值,同时降低毒性和副作用。
常见的炙法有干炙和湿炙两种。
2. 焙焙法是指以文火或微火将药材烤干,使其表面微微焦黄或焦黄。
这种方法可以驱走药材中的湿气,提高其质量,常用于药材的初步处理。
常见的焙制药材有焙枣、焙蔓越莓等。
3. 焯焯法是指将药材放入沸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后捞出,用清水漂洗干净的一种炮制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去除药材表面的杂质和污物,使其更加纯净。
常见的焯制药材有焯大蒜、焯豆腐等。
4. 炒炒法是指将药材放入无油锅中翻炒直至药材表面发黄或出香,然后晾凉的一种炮制方法。
炒制后的药材味道香气扑鼻,有助于提高药材的药效。
常见的炒制药材有炒白术、炒枣仁等。
5. 曝曝法是指将药材晒干,使其表面微微发黄的一种炮制方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驱寒散湿、解毒祛邪,常常用于炮制补益类药材。
常见的曝制药材有曝地黄、曝菟丝子等。
6. 晒晒法是指将药材放在阳光下晒干的一种方法。
晒制后的药材,气味纯正,营养保存完好,适用于一些对气候和环境要求较高的药材。
常见的晒制药材有晒当归、晒芡实等。
7. 蒸蒸法是指将药材放入蒸笼中蒸熟,然后捞出放凉的一种炮制方法。
蒸制后的药材质地松软,容易吸收水分,加工后易于入药。
常见的蒸制药材有蒸泽泻、蒸麻黄等。
8. 曲曲法是指将药材放入酒曲中发酵,使其产生一定的化学变化,达到提高药效的一种炮制方法。
常见的曲制药材有曲蟾炮、曲斑蝥等。
9. 酿酿法是指将药材与酒、米醋等原料混合发酵,使药材适应不同的用药要求的一种炮制方法。
常见的酿制药材有酿生姜、酿白术等。
10. 炷炷法是指将药材用火炙或炙熟后再用生漆、松香等物质涂抹,使其制成炮制品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炷制药材有炷干姜、炷山药等。
以上是中药常见的炮制方法,不同的药材和药性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二、炮制工艺1. 炮制前的加工炮制前的加工是指对药材进行初步处理,包括洗净、晾干、去皮、切片或切碎等工序。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一、基本概念1、炮制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2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3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和内容: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中药炮制学的四个发展阶段: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1、“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即现今的血余炭。
2、?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将零散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第一次归纳总结。
3、刘宋时代雷斅所着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着。
4、宋代陈师文等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官方颁布的炮制规范,书中对药物炮制十分重视,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
5、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提出炭药止血理论。
6、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着重说明中药炮制前后的归经去向,使炮制理论进一步完善。
在操作上,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论述。
在炮制规格分类上,提出三类分类法,即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7、明代缪希雍所着《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着。
该书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规格,其内容除部分载自《雷公炮炙论》外,大部分是当时的具体炮制规格,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8、清代张仲岩所着《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制专着。
三、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在各药项下列“炮制”项,并在附录中列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
是国家级的炮制标准。
2、《全国中药炮制规范》颁布于1988年,作为暂行的部颁标准,但未真正实行。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对饮片的外观、片型、净度、水分等加以规定,为部颁标准(行业标准)。
中药炮制学
一中药炮制学概述
1.中药炮制学的定义
2.中药炮制的意义
3.中药炮制作用的论述
4.中药炮制的发展趋势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
1.中药炮制的原则
2.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
3.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三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净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2.切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3.加热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4.辅料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5、多种方法炮制、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医疗效果
四中药炮制增效减毒的途径
1.中药炮制增效的途径
2.中药炮制减毒的途径
五中药饮片质量现状与分析
1.中药饮片的类型
2.中药饮片的现状分析
3.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
4.中药饮片质量研究展望
六中药炮制技术的保密与发展
1.中药炮制技术的保密
2.我国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相关规定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炮制技术发展。
1、名词解释炒炭存性:指中药饮片在炒炭时炭化而不灰化;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仍保持中药饮片的原型;止血作用增强净度:是中药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即炮制品中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
泛油(泛糖)、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对抗同贮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放在一起保存而起到抑制虫蛀、霉等的储存方法。
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火候:中药炮制时火力的大小和炒制程度。
一般根据中药炒制品内外特征的变化以及某些辅助的方法判断其是否达到了所需要的炒制程度。
火力:指火的大小(强弱)或温度的高低,一般分为文火、中火、武火和文武火。
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明煅法:药物煅制时,不隔绝空气的方法称明煅法,又称直火煅法。
煅淬法: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聚然冷却的方法称煅淬。
扣锅煅法(暗煅):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称扣锅煅法,又称密闭煅、闷煅。
2、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秦汉《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伤寒论》(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将零散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第一次归纳总结)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新修本草》宋代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官方颁布的炮制规范)明代陈嘉谟《本草蒙荃》(着重说明中药炮制前后的归经去向)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3、炮制分类及其特点?(1)三类分类法,,古代分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现代分为:净制、切制和炮炙;特点:反映炮制的特色,但对净制、软化、切制,以及非水火制等法,均未能涵盖。
(2)五类分类法,分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五种。
特点:基本概括了所有的炮制的内容。
(3)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特点是能较好的体现中药炮制工艺的系统性,条理性,既能体现整个炮制工艺程序,又便于叙述辅料对药物所起的作用(4)药用部位或中药属性分类法,特点便于具体药物的查阅。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一、基本概念1、炮制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2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3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和内容: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中药炮制学的四个发展阶段: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1、“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即现今的血余炭。
2、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将零散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第一次归纳总结。
3、刘宋时代雷斅所著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4、宋代陈师文等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官方颁布的炮制规范,书中对药物炮制十分重视,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
5、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提出炭药止血理论。
6、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着重说明中药炮制前后的归经去向,使炮制理论进一步完善。
在操作上,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论述。
在炮制规格分类上,提出三类分类法,即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7、明代缪希雍所著《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
该书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规格,其内容除部分载自《雷公炮炙论》外,大部分是当时的具体炮制规格,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8、清代张仲岩所著《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制专著。
三、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在各药项下列“炮制”项,并在附录中列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
是国家级的炮制标准。
2、《全国中药炮制规范》颁布于1988年,作为暂行的部颁标准,但未真正实行。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对饮片的外观、片型、净度、水分等加以规定,为部颁标准(行业标准)。
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齐V、制___________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此种分类方法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点,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的洁净和软化处理等未包括其中。
)火制:煅、炮、炙、炒水制:渍、泡、洗水火共制:蒸、煮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4.制则(定义、举例)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_____________ 改变药性。
【酒制大黄】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资,有资助之意。
【盐制知母】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姜制半夏】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
(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壳、煨木香】5)相喜为制5.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6.炮制对重要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的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1 )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
女口:川乌、草乌等。
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
女口: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的辅料。
女口:白矶制天南星、半夏等。
(可降低毒性的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矶、石灰、黑豆等。
)7.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
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整某些药物的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
2021年中药炮制学炙法整理
酒炙法
【炮制目的】:
1、引药上行,改变药性
2、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
3、矫味矫臭
大黄:
【规格】: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
【辅料】:酒,醋,蜜。
【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直达下焦,走而不守,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酒大黄:苦寒之性稍缓,借酒升提之性,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熟大黄:泻下之性稍缓,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增强了活血祛瘀的功能。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的功能。
醋大黄:泻下作用减弱,具有消食化积的功能。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有缓泻不伤气,逐瘀不败正。
黄连:生黄连,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
生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
姜炙黄连其苦寒之性缓和,止呕作用增强。
吴茱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
乌梢蛇:去头和鳞片,酒炙乌梢蛇能增强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并能矫臭、防腐,利于服用和贮存。
白芍:生白芍、酒白芍、粗白芍、土炒白芍。
当归:
【规格】:全当归,归头,归身,归尾,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
【作用】:
全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归头:止血
归身:补血
归尾:破血
酒当归:增强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能
土炒当归: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能缓和油润而不滑肠
当归炭:以止血和血为主
蕲蛇:
【辅料】:
黄酒,每100kg蕲蛇20kg黄酒。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一、基本概念1、炮制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2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3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和内容: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中药炮制学的四个发展阶段: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1、“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即现今的血余炭。
2、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将零散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第一次归纳总结。
3、刘宋时代雷斅所著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4、宋代陈师文等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官方颁布的炮制规范,书中对药物炮制十分重视,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
5、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提出炭药止血理论。
6、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着重说明中药炮制前后的归经去向,使炮制理论进一步完善。
在操作上,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论述。
在炮制规格分类上,提出三类分类法,即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7、明代缪希雍所著《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
该书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规格,其内容除部分载自《雷公炮炙论》外,大部分是当时的具体炮制规格,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8、清代张仲岩所著《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制专著。
三、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在各药项下列“炮制”项,并在附录中列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
是国家级的炮制标准。
2、《全国中药炮制规范》颁布于1988年,作为暂行的部颁标准,但未真正实行。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对饮片的外观、片型、净度、水分等加以规定,为部颁标准(行业标准)。
中藥炮制學 ◆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得学科,就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中药炮制:就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与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得不同要求,所采取得一项制药技术。 饮片:就是药材通过炮制后直接用于中医药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得处方药品,就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得配方 冲烧:质地轻薄松散得植物药材,由于本身干燥不适度,或在包装码垛前吸潮,在紧实状态中细菌代谢产生得热量不能散发,当温度积聚到67℃,热量便能一下子从中心冲出垛外,发生起烟或着火得现象。 泛油:又叫走油,指含挥发油、脂肪油得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得情况下,造成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深并发出油败气味得现象。 对抗同贮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得药物放在一起保存,以防止虫蛀或霉变得一种贮存方法。 伤水:药材在淘洗过程中由于含水分过多而影响药材质量得现象。 火力:指火得大小或温度得高低。有文火,中火,武火等 火候:指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大小得运用,加热时间得长短及药物在受热过程中内外出现得变化特征得综合概括 ◆炮制学三本专著 书名 作者 成书年代 载药 主要特点及贡献 雷公炮炙论 雷斅 南北朝刘宋时期 300种 ①总结当时得炮制成就 ②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作用 ③运用辅料炮制药物 炮炙大法 缪希雍 明代 439种 ①总结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②提出药物贮藏保管之法 修事指南 张仲岩 清代 232种 ①系统叙述各种炮制方法 ②进一步深化炮制理论 ◆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得影响 1.净制 ①除去杂质 ②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得药用部位 ③ 除去一些外形相似得其她有毒药物 2.加工切制 切制得目得就是提高煎药质量或有利于进一步炮制与调配。 3.加热炮制 加热就是中药炮制得重要手段,其中炒制与煅制应用最为广泛。 ◆制药原则 相反为制:就是指用药性相对立得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大黄 相资为制:就是指用药性相似得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疗效。如盐制知母 相畏为制:就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得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南星毒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得烈性。如米泔水制苍术 相喜为制: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改善中药得形色气味。如醋炙乳香,矫臭 具体方法 制其形:改变外形、药用部位 制其性:改变性能 制其味:调整五味或矫正劣味 制其质:改变质地与性质 ◆炮制对药性得影响 一、对四气五味得影响 四气:寒凉温热(平性) 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 有三种情况: 一就是“反制”,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 如姜栀子 二就是“从制”,通过炮制使药物得性味增强。 如胆黄连 三就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得用途。如生地为清营凉血之品,而制成熟地后具有滋阴补血得功效。 所谓“毒”主要就是指药物得毒性与偏性(副作用),炮制能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炮制与临床疗效 净制、加工切制、加热炮制与辅料与临床得关系 炮制与方剂疗效得关系: 1、提高方剂疗效①增强方剂中药物得作用(三子养亲汤)②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得综合疗效(二妙散)③增强对病变部位得作用(缩泉丸)④突出临床需要得药效,提高全方得临床疗效 2、消除方中某些药物得不良反应,利于治疗①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得因素②调整辅助药物得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得不利影响 3、调整方剂部分适应症,扩大应用范围 4、适应方剂得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中藥炮制得目得: 毒去效存 最主要得目得就是减毒增效,满足临床需要。 1、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 2、改变或缓与药性 3、增强药物得疗效 4、改变或增强药物得作用趋向 5、改变药物作用得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得作用 6、便于调剂制剂 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8、利于服用 炮制对药物化學成分得影响 ◆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得影响 ①游离生物碱一般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大多生物碱盐可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②高温情况下某些生物碱不稳定如盐酸小檗碱,士得宁与乌头碱等;③酒有极性与非极性性质可以提高生物碱得溶出率,提高药物疗效;④醋酸可以与生物碱结合成醋酸盐,从而增加在水里得溶出度;⑤部分生物碱可以溶于水,少泡多润;⑥不同部位得生物碱成分与生物活性不同,净选加工时应注意。 ◆炮制对含苷类药物得影响 ①破坏分解酶,避免有效成分酶解,如槐花、黄芩、苦杏仁; ②避免醋制; ③采用少泡多润得方法,如秦皮、大黄等; ◆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得影响 1有效成分: 水处理不宜浸润、闷润,要抢水洗 热处理时,最好在50℃以下或以阴干为主。 2有毒成分: 加热处理引起量变或质变,如苍术、荆芥。 ◆炮制对油脂得影响:长链脂肪酸甘油酯,有一定毒性,经加热压榨可以除去部分; ◆炮制对鞣质得影响:易溶于水,尤其就是热水;强还原性,避免氧化;耐高温;遇铁器发生反应; ◆炮制对蛋白质、氨基酸得影响:活性很强,加热不稳定,变性;与鞣质与重金属盐等发生沉淀。 ◆炮制对无机化合物得影响:矿物类药物常采用煅烧或煅烧醋淬法;有些无机成分加热后转化成或增加有毒成分,如朱砂增加游离汞;雄黄生成三氧化二砷。 ◆中药炮制得分类方法 雷公炮炙十七法;三类分类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药典一部:净制,切制与炮炙);五类分类法:加修治与其它制法;药用部位分类法;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教材使用) ◆炮制常用辅料 1.酒 黄酒,白酒 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引药上行、增加溶出等 2.醋 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增加有效成分溶出等。 3.蜂蜜 作用: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解毒、缓与药性、矫味矫臭等 4.食盐水 作用:引药入肾,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等。 5.生姜汁 作用:性味辛,温,具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缓与药性等作用。 6.甘草汁 作用:清热解毒、调与诸药、增溶等 7.黑豆汁(何首乌) 8.米泔水(淘米时第二次滤出;大生产2kg米粉加100kg水) 9.胆汁 10.麻油 固体辅料 1.麦麸 作用:健胃益脾、缓与燥性、矫臭、增效 常以麦麸制得药物有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等 2.稻米: 作用:健脾与胃、补中益气,降低毒性与刺激性。 ①炒制药物; ②用于指示炮制程度; 3.白矾 又称明矾 作用:解毒、祛痰杀虫、防腐; 4、 蛤粉 作用:清热利湿、化痰软坚,使药物质地酥脆; 常用来烫制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物。 5.滑石粉 6、 土 作用:温中与胃,止血,止呕,止泻,能降低药物得刺激性,增强药物疗效 7、 河砂 常作为中间传热体拌炒药物,温度高、传热快 作用:①便于粉碎与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②破坏药物毒性成分,除去非药用部位;常用来炮制马钱子、穿山甲等 8. 豆腐 9、 朱砂 ◆中药饮片得包装 要求:1、质量合格得饮片才可以包装;2、饮片包装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生产规程操作;3、应选用与饮片性质适应及符合质量要求得包装材料与容器;4、饮片得包装必须印有或贴有标签;5、饮片包装得标签需严格管理。 类别:内包装,外包装 方法:称量包装法、容积填充包装法 ◆炮制品得质量要求: 外观质量:净度、形色气味、包装等; 内在质量:水分、灰分、浸出物、有毒及有效成分、卫生学检查等; 异形片不超过10%;极薄片不超过标准厚度0、5mm;薄片、厚片、丝、块不超过标准厚度1mm;段不超过2mm;一般炮制品含水在7%-13%;蜜炙品不超过15% ◆中药炮制品变异现象 现象:发霉、虫蛀、变色、变味、风化、潮解、粘连、挥发、糜烂、冲烧、泛油 原因:总体就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炮制品本身得性质;二就是炮制品储存得外界条件;主要因素就是外部因素归纳起来有基原因素(采收、加工、包装、运输)、环境因素(光、空气、温度、湿度)、生物因素(微生物、仓虫、仓鼠)与时间因素 方法:传统方法:通风、晾晒、吸湿、密封与对抗(丹皮与泽泻、花椒与蕲蛇、人参与细辛、丁香与党参等)现代:化学方法(二氧化硫、氯化苦、磷化铝等)机械方法(气调养护、气幕防潮、低温冷藏等) ◆净选加工得含义: 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得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得方法。 目得 1)分离药用部位 如麻黄、莲子等 2)除去非药用部位 保证剂量准确与减少副作用,如山茱萸去核、枇杷叶去毛等。 3)大小分档 便于在水处理与加热处理中均匀一致, 如川乌 、草乌、半夏等; 4)除去泥砂杂质及虫蛀霉变品 2.筛选 目得:①筛去砂石、杂质等;②大小分档;③筛去辅料; 3.去毛 目得:①避免机械性刺激,引起咳嗽或其她副作用; ②可使药物外观洁净; 4.去心 目得:1.除去非药用部位,如百部、贝母及牡丹皮等; 2、分离不同药用部位,如莲子; 3、消除副作用 ◆饮片切制得目得 1.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2.利于炮炙,便于控制火候与辅料均匀吸收 3.利于调配与制剂 4、 便于鉴别 5、 利于贮存 ◆切制前得水处理目得:1.软化药材,便于切制 2.调整药性,降低毒性 3.洁净药材,除去泥砂杂质 原则:“少泡多润,药透水尽”。 常用水处理方法:有淋法、洗法、泡法、漂法、润法 软化程度得检查:弯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剖开法 类型 规格 适用范围 极薄片 <0、5mm 木质类、动物骨、角质类药材 薄片 1~2mm 质地致密坚实、不易破碎得药材 厚片 2~4mm 质地松泡、黏性大得药材 斜片 2~4mm 长条形而纤维性强得药物 直片 2~4mm 性状肥大、组织致密、色泽鲜艳得药材 丝 皮类、叶类、较薄果皮类 2~3mm 5~10mm 细丝 宽丝 段 10~15mm 全草、形态细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得药材 块 8~12mm 如阿胶丁 ◆人工干燥:一般药物不超过80℃;含芳香挥发性物质不超过50℃ ◆不良因素影响饮片质量: 败片:连刀片(饮片之间相牵连,未完全切断得现象。)外部含水量多,刀片不锋利;掉边与炸心(药材切断后饮片内层与外层相脱离,形成圆圈与圆芯两部分;药材切制时,其髓芯随刀具向下用力而破碎)软化时浸泡或闷润不当,内外软硬度不同;皱纹片(饮片切面粗糙,具鱼鳞样斑痕)水性不及,刀片不锋利,刀床不吻合。2、翘片3、变色与走味4、走油5、发霉。 ◆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得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适当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至一定程度得炮制方法。 分类1、清炒法:根据火候与程度不同 炒黄—牛蒡子 炒焦—山楂 炒炭—干姜 2、加辅料炒: 麸炒—枳壳 米炒—党参 土炒—山药 砂炒—鸡内金 蛤粉炒—阿胶 滑石粉炒—刺猬皮 预热得目得:就是便于掌握温度,使药物迅速获得热能,缩短药物在锅内停留得时间,以提高质量与工效,防止某些种子类药物炒成“僵子”(俗称“炒哑”)。 ◆清炒法 不加任何辅料得炒法称为清炒法。 分类 :炒黄、炒焦与炒炭 目得1.增强疗效 2.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3.缓与药性 4.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5.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注意事项1.火力适当,掌握好炒制得程度; 2.药材要大小分档; 3.炒前锅要预热; 4、 翻炒均匀,出锅迅速; ◆炒黄(炒爆) 文火或中火 炒制程度: “黄而不焦” (1)外表颜色加深 (2)有爆鸣声 (3)逸出固有香味 (4)药物断面呈黄色 (5)发泡鼓起 (6)质变酥脆 ◆槐 花